【精華】赤壁賦說課稿三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赤壁賦說課稿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賦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3、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4、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說教法】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搜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2、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
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 游 景 樂 (以景動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
【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言——討論——總結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
【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結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布置作業】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赤壁賦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后赤壁賦》是一篇駢散結合的經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選讀》中第四單元的一篇基本閱讀篇目。如何更好地鑒賞這篇課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便成為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這篇賦句式相對整齊,而誦讀是欣賞語言的節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通過誦讀,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由于文章結尾借道士化鶴故事表達的主旨比較隱晦,學生難以理解,所以設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來看,這篇文章是蘇軾處于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對今天的中學生來說很有教育意義。所以,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引導學生,培養他們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2 教學目標:
(一)學生分析
學生經過前三個單元文言文的學習,對于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已經有了一些直觀經驗的積累,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現階段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2、逐漸將重點轉移到“鑒賞”的層面。
3、嘗試文言文閱讀研究性學習。
(二)目標確定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確立如下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賦的`相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誦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反復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提高語言感受能力;知人論世;與作者在同時期創作的其它作品比較閱讀,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復雜情感和深刻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學重點:
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的積累;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統一的特點;在充分地把握與鑒賞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四)教學難點:
深入分析文章中蘊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文章結尾道士化鶴的寓意。并作出評價,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
解決辦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并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五)教學步驟:三課時
二、 說教法和學法。
1、總體思路: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2、第一課時,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整體感知,通過質疑、交流的手段達到積累和總體把握文章內容的目的。
3、第二課時,教師設計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學生討論,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利用“比較閱讀”“知人論世”等方法開展研究性學習。
4、第三課時,探究、討論并理解文章結尾道士化鶴的寓意。由此引申拓展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意義。
5、恰當地利用學案、多媒體、營造氣氛,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由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密州儋州)這首詩導入課文。從而讓學生理解政治得失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一個真實的蘇軾,更好地理解蘇軾的獨特人格。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悟。
朗讀時,注意作者感情的變化。通過朗讀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之所以設計這一環節,是因為無論怎樣鑒賞一篇文章,其前提都離不開一個“讀”字,“讀”是學好文言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在讀的方式上做些靈活的調整,教師范讀,聽錄音朗讀,然后單個同學朗讀,一組朗讀,全班朗讀等。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讀全文,解決生字詞,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
2、找出本段有詞類活用現象的句子
3、本段出現的特殊句式
設計該環節是要學生明白語文的性質是姓“語”,從而突出語文工具性的性質,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母語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詞句的具體涵義,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之上,結合課文注釋,已經能夠獨自找出,教師稍做點撥即可。
(四)、結合注釋,疏通第一段文章大意。(由學生合作完成)
(五)找出文章中寫景的句子,感受蘇軾的心情。
(五)、布置作業:
誦讀課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的學習。學生齊讀課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把握作者夜游赤壁時情感的變化。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要體現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教師稍做點撥,提出與文章思路相關的有代表性的問題。)
(三)投影前《赤壁賦》,讓學生找出前、后赤壁賦寫景的句子,找出不同點。
學法:給學生從游的方式、時序景色、寫作重點、作者心情上去比較,理解為何時隔3個月,作者的心情卻發生了改變。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的學習。學生齊讀課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學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點鑒賞文中寫景的語句以及道士化鶴的寓意。
設計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在語文工具性的基礎之上,同時兼顧語文的人文性,對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現了寫景的語句,對于這些語句的鑒賞,學生可能無所適從,教師可讓學生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鑒賞,也可以讓學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語言擴充語段。對于道士化鶴這一情節,學生也很難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讓學生說出一些與“鶴”字有關的一些成語或熟語,從而提取鶴這一象征意義。至于道士,讓學生明白他們的職業以及終極目標是什么,他們以追求長生不老、超然物外為終極目標,這些教師只做點撥即可。
(四)知識鏈接: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意義。
設計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對動物的意象進行積累,方便以后的文言詞賦的學習,掌握這一內容,相信學生在以后答題的過程中能較好、較快、較準確地答題。
(五)、全文總結:
本文著重寫蘇軾自身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長嘯,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由“橫江東來”的孤鶴,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從而含蓄地表達自己希望超脫塵世的心情。
赤壁賦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赤壁賦》,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效果和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明一下。
一、說教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教學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的這一要求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二、說教法
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能夠誦讀一定量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下搜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于這一點并根據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韻律感;
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容;
3、學生自主探究鑒賞,提高審美情趣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關于作者:
作者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是黃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詩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儋州惠州”蘇軾寫作赤壁賦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時候教師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二、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輕重和變化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讀音—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之后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注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后,學生質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后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言——討論——總結,教師適時的引導的形式來進行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了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當中秋風水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也隨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態度)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態度)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教師引導,點撥明確:這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五、結語
(1)文章具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六、布置作業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五、說教學效果
這節課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在第二課時分析“蘇軾的山水意識”和“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這兩個環節,在這兩個環節中,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并做好引導,讓學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課堂進程,因勢利導,成就課堂
六、說板書設計(略)
【赤壁賦說課稿】相關文章:
《赤壁賦》說課稿10-24
赤壁賦說課稿10-30
《赤壁賦》優秀說課稿11-13
《赤壁賦》說課稿件08-10
《赤壁賦》說課稿(精選21篇)08-25
赤壁賦說課稿(精選10篇)11-23
【精選】赤壁賦說課稿四篇09-07
《赤壁賦》說課稿優秀(精選10篇)08-26
赤壁賦說課稿(通用14篇)10-22
《赤壁賦》說課稿范文3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