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赤壁賦》教案

時間:2024-08-02 14:47:30 赤壁賦 我要投稿

【推薦】《赤壁賦》教案4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壁賦》教案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赤壁賦》教案4篇

《赤壁賦》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了解“賦”這種文體的特征,鑒賞音韻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3.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鑒技巧之美。

  教學方法:

  誦讀和鑒賞運用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語設計

  在日本的千葉,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立著這樣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這樣兩個字:蟲二。許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說這兩個字應分別加上兩個邊框,讀為“風月無邊”,是盛贊此地之美的。

  而我們今天要鑒賞的《赤壁賦》,就是借詠無邊風月而抒懷的。文章的作者是蘇軾。

  二、展示賞析重點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鑒技巧之美。

  三、教師范讀課文

  目標:訂正字、詞的讀音

  關注作者感情的變化

  四、師生共同解讀賞析(重點、難點)

  ·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琢磨段與段之間的關系,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清本文的'線索。

  ·解讀賞析(重點: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

  逐層設疑: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么內容?

  是什么樣的景?

  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么樣的心情?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景月出東山徘徊斗牛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

  寫得真美!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這美景激發了作者的心曠神怡之情。此一樂也:山水之樂,詩酒之樂。再來欣賞一遍。(全體女生讀)

  ·知人論世

  以第二段(過渡段)為契機介紹蘇軾的人生經歷,重點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鋪墊。

  第三段:情

  ·歌聲和簫聲引發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內容是什么呢?

  ·學生齊讀、體會

  ·學生自己看書思考、分類

  ·相互借鑒、爭辯、質疑

  ·教師點撥、師生共同總結。

  無枝可依

  情英雄安在悲

  人生無常

  第四段:理(在誦讀中理解、品味語言)

  ·他怎樣來排遣這種悲苦郁悶之情呢?

  盈虛有數物我無盡理

  清風明月與子共適

  ·這樣深奧的道理,遠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們讀來并不感到晦澀難懂,為什么?(引導學生品味語言)

  補充《定風波》幫助理解。

  ·你認為當時真的有這樣一場主客答問嗎?

  ·學生暢談感受、認知,教師明確:

  主客答問是賦的傳統手法;

  蘇軾借此抒懷,有無并不重要。

  教師強調:

  正是用這種觀點看待萬事萬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脫。回歸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靜、氣氛清新的清風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說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隨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嘗不是一種苦難后深悟的曠達。思想矛盾解決了,心胸也隨之曠達超脫起來。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掃悲傷而變得開朗樂觀----主客暢飲,酣睡達旦。

  ·總評蘇軾:展現其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五、賞析構思選材技巧

  重點: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明確:

  常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懷了世俗的歡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后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那么,前后兩“樂”相同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如下圖: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于理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教師強調: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其間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不離眼前景;議論、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于理。

  今天我們重讀此篇佳作,無論是作者的文學才華,還是他的人格品質,都讓我們感到: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學習

  比較閱讀;

  蘇軾《后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記承天寺夜游》

  參考篇目:

  林語堂《蘇東坡傳》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軾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于理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赤壁賦》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教學重點:

  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誦讀法,教師講解法。

  第二課時:討論學習法。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度》收集關于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為若干小組(4-6人之間)。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興趣。

  三、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再細讀,小組討論)。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情、理、景之間有什么關系?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進行分析(以下為節選):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 ?夜閑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游》)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搜集的有什么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展過程。討論明確: 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松、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松之態。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噴薄欲出。“月”成了祥樂、寧靜、澄澈、優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后,他的心態發生大轉變。出現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蘇軾由“會換雕弓如滿月”的豪情狀態輕而為“抱月而長終”的遺此獨立。但蘇軾畢意是大家,總能于逆境中化解苦悶,隨緣自適,超脫放曠。說明: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煉,并且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將原先的四組分為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結合相關分析,得出: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參考)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并且通過競爭激發了興趣。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悟。同樣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人人生觀的理解,通過對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傳統文化的神奇。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4、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5、在現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6、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度做官,那現在會少很多貪心官員,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

  小結:同學們不是只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于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余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的一段話,和大家互勉。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出現的精彩總結:

  五、布置作業

  結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800字以上。參考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學反思: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為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學生總結這篇課文十分精彩:(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3)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松,并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于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絡,以利于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赤壁賦》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熟讀并背誦課文,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合作學習,用文學視角解讀詩中景物描寫與詩人情感的關系。體悟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文人身處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脫模式的比較中肯定蘇軾的達觀精神,探討這一精神對當代的指導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大家熟悉吧?齊讀。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那么,當我們的生命中出現了“陰晴圓缺”時,應該怎么辦呢?

  面對不幸,我們應該……

  面對亡國的悲痛,屈原……

  面對官場的黑暗,陶淵明……

  面對權貴的威,李白……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又是怎樣選擇的?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千古名篇《赤壁賦》,走進蘇東坡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思路

  1、同學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文人自古就有親近自然、親近山水的情懷。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特別是當人在現實中受到傷害的時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顆苦悶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黃州迎來了一位滿心傷痛的人,他就是蘇軾。所幸,黃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納了這個傷痕累累的人。面對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蘇軾心里有一絲慰藉,有一點感悟,感情有一些變化。那么,蘇軾的心情有著怎樣的變化呢?現在,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

  (板書)

  樂甚 ——愀然——悲——喜而笑

  樂————悲———— 樂

  三、賞“樂”之景

  作者在第二段開頭說:“于是飲酒樂甚”,請問作者因何而“樂”?(第一自然段)

  (1)如詩如畫的美景。

  (2)有哪些景?

  清風、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賞心悅目,陶醉其中,不僅是“樂”,還是“樂甚”。

  (3)你能為我們將這個畫面描繪出來嗎?

  ◆肯定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寫,有的思考。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涼爽的秋風徐徐吹來,江面上蕩起漾漾微波。這時,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這句話中,哪個詞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生動形象,而且寫出了月亮對于游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

  ◆好,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種情景吧(讀第一段)

  (板書)

  第一段:夜游之樂

  美事: 美景: 美感:

  四、解“悲”之情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樂,那么,他為何在第三段開頭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 (第二段)

  (1)來自歌詞中的“美人”,為什么“美人”就讓作者感到“愀然”呢?

  ◆“美人”比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說明什么?

  ……仍然惦念著心中的君主,“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美人”還象征什么?

  蘇東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變法新黨與司馬光舊黨斗爭,由于堅持正義,夾在兩種勢力中間,屢遭貶謫與磨難。這時的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一生忠君,卻被貶他鄉,壯志難酬。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寫過一首《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黃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處貶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來,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在政治上是個地地道道的失敗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心已萬念俱灰,只能隨波逐流)

  (2)來自客人悲怨的“蕭聲”,怎樣描述“蕭聲”的?

  ◆難道僅僅是因為蕭聲?蘇子的內心本來就沒有悲?

  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蕭聲產生了共鳴。

  (板書)

  第二段:主客異現

  主人:樂甚、歌之、美夢

  客人:嗚然、舞蛟、泣婦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發出了“托遺響于悲風”的感嘆。這“悲”又從何而來呢?(第三段)

  ①來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與子”的處境對比:

  由眼前的水月聯想到像曹操這樣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隨“大江東去”,銷聲匿跡,“而今安在”?何況“漁樵于江諸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的`“吾與子”,只能是白添幾許白發而己,悲!

  ②悲嘆生命的短暫:

  宇宙無窮而人生短暫,渺如滄海一粟;江水無窮而人生須臾。

  ③由理想現實矛盾生悲。

  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3、小結:同學們,你看,作者真可謂樂極悲來,至悲至痛啊!(讀:“方其破荊州……”)

  (板書)

  第三段:樂極生悲

  生活空虛 生命短暫 歡樂難久

  五、悟“樂”之理

  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為何借客人說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討論)(第四段)

  心病還須心藥醫。聽了蘇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頓悟。蘇子是怎樣說理的?你能為我們闡述一下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說的是水,它千百年來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歲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偉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說的是月,它雖有圓有缺,但卻并沒有增加也不見減少。從這兩個角度推廣到天地萬物的話,可以來說明一個事理:

  角度一:變。天地萬物時刻都在變化著,即使是一瞬間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陰晴圓缺一樣。

  角度二:不變。天地萬物包括我們人,一樣都是永恒的。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們的恒久我們是可以認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萬物之內,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為它們和人的壽命相比,要長久得多;對于壽命短暫的蜉蝣、螻蟻、落葉等來說,在它們的眼中,我們人類又何嘗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樣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螻蟻、落葉等壽命更短的生物,在他們的眼中,蜉蝣、螻蟻、落葉不也是永恒的嗎?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對于廣袤的宇宙而言,它們還是永恒的嗎?因此,蘇子便得出了一個結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恒的,我們又何必感嘆那人生的苦短呢?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真正的脫胎換骨,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他——真正地成熟了。

  這種成熟讓“客人”最終“喜而笑”。 (讀最后一段)此時的喜是大徹大悟的喜,是徹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板書)

  第四段:因悲生悟

  變換角度 摒棄貪欲 及時行樂

  第五段:隨遇而安

  嬉笑、不知

  2、小結:

  同學們,你看,作者從游之樂,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六、品“蘇”之韻

  1、這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時所寫的兩首詞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1083 貶居黃州)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風波

  (1082 貶居黃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這兩首詞分別寫出了蘇軾被貶黃州后的心路歷程。大家自由讀一讀,注意藍色的詞,看看你分別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一個孤獨寂寞的蘇軾;《定風波》,一個憂樂兩忘,禍福不驚,任天而動的蘇軾。

  3、點撥:

  注意《定風波》的下闕,這里描繪了一個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寒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許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我們的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的時候,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么區別呢?都微不足道。“寵辱不驚。”蘇軾在這里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

  七、總結

  1、同學們,現在讓我們回到課前的問題:

  面對亡國的悲痛,屈原……選擇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面對官場的黑暗,陶淵明……選擇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面對權貴的威,李白……選擇了“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

  2、寫一句你認為最有文采最有意蘊的話。(有時間就寫,沒時間就留待作業)

  所以,蘇軾是——

  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超脫的文人,最瀟灑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

  3、小結:

  蘇東坡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他的精神滋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田,提升著每個人的人格。愿我們用心去體味生命中的每一縷清風,每一輪明月。因為——

  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周國平

  附:

  板書設計

  第一段:夜游之樂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異現

  主人:樂甚、歌之、美夢

  客人:嗚然、舞蛟、泣婦

  第三段:樂極生悲

  生活空虛 生命短暫 歡樂難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變換角度 摒棄貪欲 及時行樂

  第五段:隨遇而安

  嬉笑、不知

《赤壁賦》教案 篇4

  【教學思路】

  一、教材介紹

  《赤壁賦》是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以游賞山水為題材的辭賦,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語言精練優美、內容雋永深長。

  二、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重點文言實虛詞。

  語文常識:

  蘇軾,賦。

  2、學科能力:

  ⑴ 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⑵ 欣賞寫景與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方法。

  ⑶ 學生閱讀欣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3、教育性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4、發展性目標:

  培養學生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通過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和形象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三、教學總體安排

  本文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誦讀,初步學習本文。

  第二課時翻譯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第三課時文學鑒賞。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議論。

  2、分析鑒賞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1、布置預習:

  找出文中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

  概括第三、四段段意。

  2、課件準備:

  配樂赤壁泛舟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播放畫面優美的赤壁泛舟圖幻燈片,并配放富有感情的配樂朗誦,使學生的思維進入到泛舟游赤壁的優美意境中,將學生帶入一個愉悅而美好的情境,由此導入正課。

  二、指導學生完成以下三題

  1、畫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樣描繪的?

  2、在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蘇子)有怎樣的活動?

  3、主人公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活動?

  (以上三題的設計使學生由觀看幻燈片的審美感知過渡到審美鑒賞,三道題銜接緊密,環環相扣,使學生認識并懂得鑒賞文學作品的一些規律性常識,即什么樣的景色、情境會產生什么樣的心情和舉止。同時,三道題也鍛煉了學生篩選信息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三、指導學生完成本課的難點之一: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由樂入悲的

  播放赤壁泛舟圖中客吹洞簫的片段幻燈,配之哀怨、傷感的旋律。然后質疑:

  1、客吹洞簫之音有何特點?作者是如何描繪的?

  2、客為什么會吹出這樣的曲調?

  (幽美的景色、閑適的心態,蘇子既誦且歌,可這個客為什么如此不識時務,奏出如此不和諧的音符?)

  (第1題訓練重點是鑒賞作者對簫聲的摹繪。第2題則重點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文學鑒賞是一種審美認識活動,沒有正誤之分,錯對之別,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討論多發言,發揮他們作為鑒賞主體的`作用,教師扮演領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對學生的討論和回答做些適時的點撥和引導。 )

  對于第2題,學生會出現這樣幾種理解:

  ⑴ 是為了引出后文的主客問答,起過渡作用。

  ⑵ 是為了與蘇子從歌詞中流露出的悲哀幽怨的感情相唱和。

  ⑶ 簫聲哀怨悲涼的音調是作者真實心情的流露。

  這幾種認識都有道理,但都欠全面,教師可適當的點撥引導。

  四、指導學生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寫景抒情與議論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完成教學重點

  1、播放赤壁泛舟圖中客曰片段幻燈,在哀怨、憂傷的旋律中齊聲誦讀第三段。

  2、質疑設問:

  ⑴ 概括客曰的意思。

  ⑵ 找出第三段中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并說明它們之間是怎樣聯系到一起的。

  (第⑴題的設計在于鑒賞客的哀痛的思想感情,并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第⑵題的設計在于鑒賞藝術手法。找出相應的句子并不難,難點是說清它們有怎樣的聯系。)

  要點點撥:

  眼前的江水明月山川(寫景);

  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議論);

  哀嘆自身的渺小(抒情)。

  3、播放赤壁泛舟圖蘇子回答的片段幻燈,在優美的旋律中齊聲誦讀第四段。

  4、質疑設問:

  ⑴ 用自己的話轉述蘇子的意思。

  ⑵ 對蘇子的這種認識作出評價。

  (設計這兩道題,目的是鑒賞分析蘇子的思想感情。第⑴題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第⑵題學生的看法會很發散,教師要做好點撥。)

  下面是關于第⑵題鑒賞分析的一段課堂教學實錄:

  生:蘇軾的觀點很具辯證色彩,表現了他對政治迫害的蔑視,身處逆境而心胸坦蕩曠達,難能可貴。

  生:蘇軾的觀點無非就是要抓緊時機,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的美的景物,看不出來有什么積極的意義。

  師:對這兩位同學的看法,教師沒有立刻作出評價,而是繼續設疑激趣:有人認為,客的觀點實際上是蘇軾思想的委婉流露,你們怎么看?

  (設置這一疑問,目的是要學生加深蘇軾被貶后矛盾思想的理解,并照應前面辭賦文體采用主客問答形式的講解。)

  生:作者借主客問答的形式,巧妙地流露了自己被貶黃州后郁悶愁苦而又樂觀曠達,意欲實現個人抱負的思想感情,比起直接坦陳個人心跡,真是巧妙。

  師: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他們政治失意或是生活上遇到挫折,往往會陷入苦悶、迷惘之中,蘇軾也不例外,但他的可貴之處,就是并不消極沉淪、萎靡不振,而是以自己豪放樂觀的胸襟去擁抱生活。現在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不能用簡單的積極或消極來概括,但他那種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切,不應給我們很多啟示嗎?──人應該以怎樣的態度活著。

  學生圍繞世界觀、人生觀的話題充分發表看法。

  五、總結,布置作業

  分析本文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異同。

  (設計此題,目的是鍛煉學生的鑒賞能力及發散思維能力,回答該題,既要考慮思想感情的表達,又要考慮藝術手法的表現。)

  【評析】

  以人為本是《赤壁賦》課例分析的靈魂和精華。而通過審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是本課的一大亮點。讓學生做鑒賞活動的主體是文學鑒賞課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學者絕不能采取那種傳統的教學方法,簡單地把答案灌輸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鑒賞的知識和方法,讓他們自己去質疑、去尋求、去發現。教學中,教師很好地把握住了這種觀念和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尊重學生作為鑒賞主體的地位,使學生的審美感受(創造性思維)得以充分展現。

  教學中,教師圍繞鑒賞主題設疑激趣,引導學生鑒賞、審美,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產生聯想,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家庭作業的設置更體現了這一目的。學生的思維發散了,鑒賞的味道也就出來了,教師再適宜地輔以引導和點撥,本課的教學重點得以輕松解決,很好地完成了本課同時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真正培養了學生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赤壁賦》教案】相關文章:

《赤壁賦》教案07-06

赤壁賦教案06-12

《赤壁賦》教案07-15

赤壁賦高中教案07-16

《前赤壁賦》教案08-16

《赤壁賦》優秀教案04-27

赤壁賦 蘇軾 教案09-19

蘇軾赤壁賦教案10-29

《前赤壁賦》教案10-16

后赤壁賦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