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赤壁賦》的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重要的實詞和虛詞,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品鑒技巧之美。:
3、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教學課時:
二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唐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詩詞發展的鼎盛時期。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一下這位曠世奇才的佳作——《赤壁賦》。
(二):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奏,找出韻的韻腳,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三):讀課文,疏通字詞,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
(四):具體方式:學生把在課前預習整理的材料進行交流。
首先交流實詞和虛詞,把它們放到實物投影儀上,在校教師及時作判斷,給出正確的答案。(實詞和虛詞略)。
接著交流詞類活用情況: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名詞作狀語;東望武昌
接著交流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字詞和句式特點,全面解決文章的邊面意思。
(五):全面分析文章內容和思想感情。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么內容?是什么樣的景?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么樣的心情?
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
第二段思考:(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悲從何來?
明確: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觸景生情,見茫茫月色江水,產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嘆,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3)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4)本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學習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闡發當時的情懷的?
明確: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
(2)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六)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七)總結: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八):板書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游景樂(以景動人)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問理喜(以理警人)
【高二《赤壁賦》的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高二《觀潮》教案設計03-14
高二語文《琵琶行》教案設計12-19
高二語文蜀道難教案設計12-18
高二語文蘭亭集序教案設計12-18
《蜀道難》高二語文教案設計12-07
《赤壁賦》反思11-12
《赤壁賦》感悟作文12-26
《赤壁賦》優秀說課稿12-25
《赤壁賦》課文分析12-20
語文《赤壁賦》說課稿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