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賦賞析
《后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是《赤壁賦》的姊妹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后赤壁賦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題解】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學家,書畫家。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二年因“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兼侍讀,龍圖閣學士等官。晚年被貶到惠州,儋州。赦還,次年卒于常州。追謚“文忠”。
蘇軾一生雖屢遭打擊,但心胸十分曠達。貶為地方官期間,他關心民眾疾苦,深受民眾擁戴。他博學多才,散文、詩詞、書畫都有極高成就,在文學史上居重要地位,對后世影響深遠。其文論理透辟,寫景生動,與父洵、弟轍并稱“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揮灑自如,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致力于內容、形式的革新,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擅行書、楷書,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本文選自《東坡選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是歲十月之望[1],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2]予過黃泥之坂[3]。霜露既[4]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5]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6]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7]似松江之鱸。顧[8]安所 [9]得酒乎?”歸而謀[10]諸[11]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12]之須。”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13]。
予乃攝[14]衣而上,履[15]巉巖[16],披[17]蒙[18]茸 [19],踞[20]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21]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22]而悲,肅然[23]而恐,凜[24]乎其不可留也。反[25]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26]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27]裳縞[28]衣,戛[29]然長鳴,掠[30]予舟而西也。
須臾[31]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32],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33]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34]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35]。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注釋】
[1] 望:農歷每月十五日。
[2] 從:跟隨,跟從。
[3] 坂:山坡。
[4] 既:已經。
[5] 顧:看。
[6] 已而:不久。
[7] 狀:樣子。
[8] 顧:但是,可是。
[9] 安所:這里指住的地方。
[10]謀:商量。
[11]諸:之于。
[12]不時:隨時。
[13]江山不可復識矣:江山的面貌改變太大,再也不認識了。
[14]攝:提。
[15]履:踩。
[16]巉巖:高峻險要的巖石。巉,讀作chán。
[17]披:分開。
[18]蒙:覆蓋。
[19]茸:這里指雜草。
[20]踞:蹲坐。
[21]馮夷:傳說中的水神。
[22]悄然:憂愁的樣子。
[23]肅然:嚴肅的樣子。
[24]凜:恐懼的樣子。
[25]反:同“返”,返回。
[26]適:恰好。
[27]玄:黑中帶紅。
[28]縞:白色。
[29]戛:讀作jiá,象聲詞。
[30]掠:輕輕地擦過或拂過。
[31]須臾:片刻,一會兒。
[32]蹁躚:跳舞的樣子。
[33]俯:低頭。
[34]疇昔:昨夜。
[35]寤:讀作wù,醒。
【賞析】
《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姐妹篇,記的都是月夜游赤壁。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明月“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賦主要寫初冬的山水草木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征,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給人以美的享受。
第一段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月白風清”、“如此良夜”短短幾行文字,既隱伏游興,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融寫景、敘事、抒情為一體。“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了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顯異采。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心,寫蘇子獨自登山的情景,句句似詩如畫,通過夸張與渲染,使人如臨其境。“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西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這些峭拔、奇異的驚險情景,使蘇軾產生了凄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半夜時分,一只孤鶴“橫江東來”,“戛然長鳴”擦舟西去,使孤寂的作者再添悲憫。奇景抒懷,使文勢跌宕起伏,并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第三段寫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事與愿違。結尾“開戶視之,不見其處”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深層的內涵卻是自己對前途、理想、追求、抱負感到渺茫。
文中描寫的江山勝景,色澤鮮明,帶有作者個人的真摯感情。語言巧用排比與對仗,增添了文字的音樂美,讀起來更增一分情趣。
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大聲地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刮起,波浪洶涌。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里令人畏懼,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著從我這里經過的人,不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創作背景
《后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御史彈劾并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幾經重辟”,慘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鑒賞
前后《赤壁賦》雖都以秋江夜月為景,以客為陪襯,但《后赤壁賦》重在游、狀景,而《前赤壁賦》意在借景抒懷,闡發哲理。此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風清之夜,與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無酒”、“有酒無肴”之憾,后有“攜酒與魚”而游之樂。行文在平緩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從“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寫到“履巉巖,披蒙茸……”的山崖險情;從“曾日月之幾何而江水不可復識”的感嘆,到“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的心情變化,極騰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鶴道士的夢幻之境,表現曠然豁達的胸懷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第一段寫泛游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游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游所作的準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游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面對著“月白風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與美酒,再游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敘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入正文,可東坡卻又插進“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段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這里,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可是,當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生凄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里,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只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最后,在結束全文的第三段,寫了游后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于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后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覺悟,聯想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只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側面,蘇子—孤鶴—道士的聯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蹈于世外的隱逸者。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哪里呢”。
《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珠聯璧合,渾然一體。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后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征,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呈現出壯闊而自然的美。兩賦字字如畫,句句似詩,詩畫合一,情景交融,同工異曲,各有千秋。《后赤壁賦》沿用了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格局,抒發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優美景色。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謚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后赤壁賦賞析】相關文章:
后赤壁賦賞析06-20
《后赤壁賦》原文賞析01-16
《后赤壁賦》全文賞析12-07
后赤壁賦原文及賞析02-25
[優秀]后赤壁賦賞析06-22
后赤壁賦全文賞析05-29
《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譯文及賞析02-08
后赤壁賦原文、翻譯及賞析02-24
后赤壁賦原文翻譯及賞析03-30
《后赤壁賦》的原文與譯文賞析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