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赤壁賦》教學疑難十問
摘要:《前赤壁賦》除采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
1、問:蘇軾在“烏臺詩案”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團練副使”系何官職?蘇軾在黃州處境如何?
答:元豐二年(1079)八月,蘇軾于湖州知州任上被逮入獄。十二月釋放,次年二月初抵貶地黃州。蘇軾的正式官銜是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充黃州團練副使。水部員外郎為水部(工部第四司)副長官,檢校有寄銜之意。非實授之官,團練副使系地方軍中助理,但也只是掛名而已。朝廷規定: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蘇軾是被地方官吏嚴管的犯官,跡近流放。這時的蘇軾處境艱難。但蘇軾在艱苦環境中完成了精神的自我救贖,元豐五年(1082)所作一詞兩賦堪稱超脫放曠之千古絕唱。
2、問:蘇軾在《書〈赤壁賦〉后》中自稱“作此賦,未嘗輕以示人。見之者蓋一二人而已”。蘇軾對這篇名賦的面世。緣何持一種十分謹慎的態度?
答:《宋史》本傳稱,由于御史李定、舒宜、何正臣等摭拾蘇軾詩文表章中語。彈劾蘇軾攻擊新法訕謗朝廷。蘇軾被逮入獄貶謫黃州。對此文禍,蘇軾內心不無怨恨。《赤壁賦》詠古寄慨,有其深微隱曲之處。楊慎《三蘇文范》引文征明語云:“其言曹孟德氣勢皆已消滅無余,譏當時用事者。嘗見墨跡寄傅欽之云:‘多事畏人,幸毋輕出’,蓋有所諱也。”據此,可知此賦本身可能即有影射朝廷用事者成分,即令沒有這種成分,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也容易被人羅織罪狀而認定為影射之作。對此,蘇軾深有忌諱。憂讒畏譏應是《赤壁賦》“未嘗輕以示人”的主要原因。
3、問:赤壁詞賦提到了赤壁大戰的歷史人物周瑜和曹操。眾所周知,真正的赤壁戰場并不在黃州,那么,蘇軾創作詞賦之時確切地了解這一段歷史嗎?
答:赤壁詞賦凡提及三國戰場時,均不用肯定口吻。《赤壁詞》稱“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赤壁賦》稱“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的都是不確定語氣。蘇軾《赤壁洞穴》:“黃州守居之數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是否?”蘇軾《與范子豐書》:“黃州少西,山麓斗人江中,石室如丹。傳云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日非也。”詞、賦、文相發明,可知蘇軾從未確定黃州赤壁為三國古戰場,不過是巧借曹、周以寓己意。清人朱日浚《赤壁懷古》詩云“赤壁何須問出處,東坡本是借山川”。道出了蘇軾本意。
4、問:“蘇子與客泛舟”“客有吹洞簫者”之“客”系指何人?對此賦采用的“主客問答”手法應如何理解?
答: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蘇軾的泛舟夜游具有紀實性,同游之“客”確有其人,就是道士楊世昌。楊世昌。字子京,蜀中綿竹武都山道士。楊道士善畫山水。長于音樂,通曉天文歷算,懂得醫藥釀酒。是年五月自川人鄂。這位多才多藝的方外之人留居黃州交游蘇軾。至次年五月始離去。蘇軾《與楊道士書帖》:“十月十五日與楊道士泛舟赤壁,飲醉,夜半有一鶴來,掠余舟而西,不知其為何也。”此明確記載《后赤壁賦》中之同游者為楊道士,則七月十六日同游者亦應為此人。楊道士善吹簫,“識音律,洞蕭人手清且哀”(蘇軾《次韻孔毅父》),“客有吹洞簫者”,與此記載亦相吻合。但《赤壁賦》核心內容所記之“主客問答”。卻不宜將“客”之言理解成楊道士言語。“客”引曹孟德詩,議人生之失意,“托遺響于悲風”,蘇子借水月消解人生之苦悶。從清風明月中求解脫。為賦體習用之“擬客發議”手法。這里的“主客”,實際上都是蘇軾自己。 “客”之疑問和“主”之超曠,是蘇軾思想矛盾的表現。故賦中抒情議論之文字,又不必將“客”坐實為楊道士。
5、問:《赤壁賦》的用典較多,具有“用事而不覺”之特點。請對此作簡要說明。
答:用典有明用暗用之別,《赤壁賦》的用典,多為暗用。“縱一葦之所如”出自《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航之。”“望美人兮天一方”出自《楚辭·九章·抽思》:“矯以遺夫美人。”“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出于《莊子·逍遙游》:“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橫槊賦詩”出于《舊唐書·杜甫傳》:“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故其道壯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于古。”“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出于李白《襄陽歌》:“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暗用典實,“用事而不覺”。知其典者。可體會文句之深厚內蘊,不知其典者,亦可望文而知其義。
6、問:蘇子扣舷而歌,歌云:“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句話應當如何理解?
答:毫先疑問。蘇軾所“懷”所“望”者不是什么 “美人”。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美人”往往隱喻君王。《楚辭·九章·思美人》中之“美人”,王逸注:“言己憂思念懷王也。”蘇賦中之“美人”當喻指宋神宗。在蘇軾看來,自己的不幸,是小人進讒的結果。而神宗于己是有知遇開釋之恩的。據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立朝為官,蘇軾曾當面指斥皇帝“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神宗不以為忤,反望蘇軾“為朕深思治亂,無有所隱”。臺獄之中,政敵從蘇軾詠物詩《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中挖出“世間惟有蟄龍知”一句,詆毀蘇軾“不臣”,欲置蘇軾于死地,神宗為之辯白:“彼自詠檜,干予何事?”元豐七年(1084),神宗對蘇軾有八字評語日“人材實難,不忍終棄”,詔令蘇軾量移汝州。蘇軾雖遭貶謫,對神宗皇帝是十分忠誠的,“望美人兮天一方”正表達了這一層意思。
7、問:《赤壁賦》怎樣體現了儒、釋、遒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蘇軾獨特的文化品格?
答:儒家人世,道家避世,釋家超世,三者原有矛盾。但蘇軾卻以外儒內佛外儒內道的形式將其統一了起來:修身以儒,治心以佛,養生以道。以儒家的兼濟對待現實,以道家的超脫寬慰靈魂。以釋家的智慧調整心態。這就形成了蘇子“一蓑風雨任平生”式的曠達自適。《赤壁賦》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憂患,在困苦環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質的自我完善,固然是儒家士丈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種反映,同時又帶有莊子相對主義和釋氏虛無主義的色彩。事物的瞬息變異中寓含著永恒。蘇軾“變”與“不變”之論正是得之于佛道思想的啟悟。而佛道思想又須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氣來支撐。才能避免流于虛無空寂。蘇軾用這種思想方法。把“人生須臾”與“長江無窮”統一了起來。表現出蘇軾獨特的文化品格。
8、問:《赤壁賦》的思想魅力和藝術張力何在?
答:作者認為,對宇宙、人生可從變與不變兩個方面去看:從變的角度看,盈虛、消長、榮辱、得失,一切事物均在變化:從不變的角度看,一切均無增無減沒有變化,物我都是無盡的。而物各有主不可強求。這種齊生死、等榮辱、同憂樂、無是非的虛無主義思想和隨緣而化的人生態度。成為蘇軾在險惡環境下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赤壁賦》的思想魅力主要表現于此。文學史上不乏寫景、言情、說理的名篇,但像《赤壁賦》這樣將三者綰合得天衣無縫。絕無一點人工斧鑿痕跡的作品似不多見。在似賦似論似詩又似散文的這篇作品中。情感滲人美妙境界,哲理通過詩的意境表現。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將作者憂患人生的巨大苦悶和自我解脫的驚人妙悟,和盤托于讀者面前。林云銘《古文析義》卷十五評《赤壁賦》:“以江山無窮吾生有盡,尚論古人遺跡欷虛憑吊,雖文人悲秋常調,但從吹簫和歌聲中引人,則文境奇。其論曹公之詩,曹公之事,低回流連,兩迭而出,則文致奇。盛言曹公英雄,較論我生微細,蜉蝣短景,對境易哀,則文勢奇。”這里所說的文境、文致、文勢“三奇”,應當說是接觸到了《赤壁賦》的藝術妙諦。
9、問:《赤壁賦》是一篇思想內容十分復雜的作品。對其主旨,評論家有何不同看法?
答:愈是優秀的作品,愈存在巨大的解讀空間。前人對該賦主旨有著多種不同理解。宋代晁補之《續離騷序》:“公謫黃岡,數游赤壁下,蓋忘意于世矣。觀江濤洶涌,慨然懷古,猶壯瑜事而賦之。”明代楊慎《三蘇文范》引文征明語:“言曹孟德氣勢皆已消滅無余。譏當時用事者。”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評語:“予嘗謂東坡文章仙也。讀此二賦,令人有遺世之想。”清代乾隆編《唐宋文醇》評語:“蓋與造物者游,而天機自暢。并無意于吊古,更何預今世事?”上列懷古、諷今、遺世、暢游四說,是前人對該賦主旨的不同理解。對此,今人亦聚訟紛紜。一種看法認為,主旨是詠物寄慨,闡述人生哲理。如“曠達”(王水照《蘇軾》)、“空漠”(李澤厚《美的歷程》)等。另一種看法認為:主旨是托事寓情,抒寫貶謫心情。如“豁達”(牛寶彤《三蘇文選》)、“苦悶”(四川大學中文系《宋文選》)、“諷今”(朱靖華《蘇軾新論》)等 。
10、問: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何深遠影響?請介紹與此賦相關之作。
答:《赤壁賦》為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作題材。戲曲如元代無名氏《蘇子瞻醉寫赤壁賦》雜劇,明代許潮《赤壁游》、沈采《蘇子瞻赤壁記》傳奇等。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畫過蘇軾舟游赤壁圖。《核舟記》生動記載了明代民間雕刻家王毅“核舟”刻“大蘇泛赤壁”的驚人技藝。《紅樓夢》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明顯受《前赤壁賦》藝術境界的影響。南宋林正大《酹江月》檗括蘇軾《赤壁賦》,錄此,供教學參考:“泛舟赤壁,正風徐波靜,舉樽屬客。渺渺予懷天一望,萬頃憑虛獨立。桂槳空明,洞簫聲徹,怨慕還凄惻。星稀月淡,江山依舊陳跡。因念釃酒臨江,賦詩橫槊,好在今安適。謾寄蜉蝣天地爾。瞬目盈虛消息。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與子歡無極。翻然一笑,不知東方既白。”
相關文章推薦:
1.讀赤壁賦有感
2.赤壁賦的知識點
3.讀《赤壁賦》有感
4.赤壁賦原文及翻譯
【《赤壁賦》教學疑難十問】相關文章:
《赤壁賦》教學設計07-22
赤壁賦教學設計09-15
《赤壁賦》教學設計10-28
《赤壁賦》教學實踐09-09
赤壁賦教學反思08-21
赤壁賦教學反思07-10
赤壁賦的教學反思06-15
《赤壁賦》教學反思07-25
《赤壁賦》教學實錄10-16
《赤壁賦》教案十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