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赤壁賦是哪里
蘇軾赤壁賦所指的赤壁是指哪個哪里,是不是赤壁之戰哪個赤壁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解答,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赤壁賦》的地理位置
赤壁之戰是三國乃至中國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之一,在經過羅貫中的渲染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可是關于赤壁之戰的發生地由于歷史久遠缺乏確切資料引來后世史家爭議至今沒有定論,列而述之,大約有黃州說、漢陽說、漢川說、江夏說、鐘祥說、嘉魚說、蒲圻說等7種說法.
其中,嘉魚說與蒲圻說其實是同一個地點,這個地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后歸屬過嘉魚縣和蒲圻縣,學者們不知內情,無端地發起爭論.至于漢陽說、漢川說、江夏說和鐘祥說,也不過是學術界聊備一格的'觀點.只有黃州說與蒲圻說,雙方都在引經據典,各執一辭,互不相讓.
黃州赤壁的由來,出自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宋神宗元豐三年,蘇東坡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常常與友人到長江之濱泛舟而游.他觸景生情,借題發揮,以赤鼻磯為三國赤壁,寫下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絕美文字.清朝康熙年間,黃州知府郭朝祚為赤鼻磯題名為“東坡赤壁”,并書寫了匾額.黃州赤壁因此亦名“文赤壁”,區別于蒲圻的“武赤壁”.
1990年代初期,有學者認為黃州赤壁的地理環境符合歷史上赤壁之戰的描述,蘇東坡所感懷的赤壁確系三國時期的古戰場無疑.由此引發了歷史學界令人矚目的“文赤壁與武赤壁之爭”.爭論到激烈之處,時任蒲圻市長的樊仁富先生索性向民政部申請更名.
1998年6月11日,申請書得到國務院批準,蒲圻市更名為赤壁市.而蒲圻赤壁亦有許多豐富資料來證明自己 蒲圻境內有一赤壁山,赤壁山臨江而立,有摹崖石刻“赤壁”二字,一說是周瑜所書,一說是唐朝人所書,一說是宋朝人所書,一說是明朝人所書.赤壁山之北麓,有赤壁大戰陳列館,有1000多件三國時期的出土文物陳列其間,包括刀、槍、劍、戟、弩機、箭鏃、銅鏡、以及東吳和蜀漢兩國使用的錢幣.這些珍貴的文物足以證明,赤壁之戰的歷史確實無虛.
根據歷史資料顯示,自兩晉以來,赤壁山一帶就不斷有文物出土,有《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盛宏之《荊州記》載曰:“蒲圻縣有呂蒙冢,中有一骷髏極大.蒙形體長偉,疑即蒙之骷髏也.除了呂蒙遺骨外又曾找到幾面古代用來行軍打仗的戰鼓宋朝詩人謝枋得在他的《疊山集》中記述說:“予自江夏溯洞庭,舟過蒲圻,見石崖有赤壁二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鏃,長尺余;或得斷槍折戟.其為周瑜破曹軍處無疑. 至于真像到底如何是“文赤壁還是武赤壁”那就不得而知了。
《赤壁賦》創作背景
《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幾經重辟”,慘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前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