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學設計與反思
摘要:《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于文中反復再現風、月形象。表現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而獲得超越、升華的復雜過程。
【教學目標】
1掌握誦讀要領,熟讀并背誦全文
2積累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語,如“清風徐來。白露橫江。如泣如訴。月明星稀。滄海一粟”等
3理解文中對人生意義的議論,揣摩體味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4體會本文的感情變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理解文中所含的人生態度和語言的哲理意義
2把握文章主旨,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體會蘇軾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2學習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討論法。討論法既可以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又可在討論中辨析疑難問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人生“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這段話是今年已入選為國家優秀經典劇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臺詞。我認為它同樣可以用來概括蘇軾在黃州期間那段苦難而又不平凡的經歷。蘇軾因“烏臺詩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被人押著來到滿目荒涼的黃州,一代名人與魚蝦麋鹿為友,與樵夫漁民為伍,蘇軾感受到了有生以來從未有過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來到人們傳說中的古戰場赤壁,去寄情山水、憑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為他苦難多變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詮釋。那么今天就讓我來欣賞其中的《前赤壁賦》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這位大文豪的心路歷程吧!
關于烏臺詩案:(出示投影)
烏臺,漢書《朱博傳》記御史臺中有柏樹,野烏數千棲居其上,因稱御史臺為“烏臺”。
元豐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臺的官吏奉命從汴京趕到湖州衙門,當場逮捕了蘇軾,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從六月以來,權監察御史里行(權,代理;里行,見習)何正臣、舒亶(dǎn),國子博士(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的官員)李宜,權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述彈劾蘇軾。他們摘出蘇軾的一些詩文認為是“譏諷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輿”(皇帝的代稱)。“無尊君之意,虧大忠之節”。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臺審理。這就是聞名于世的烏臺詩案。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所以這里所說的赤壁,不是三國時赤壁之戰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魚縣東北。作者在這里只是觸景生情,借題發揮而已。
二、作者介紹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眉山(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成員。他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中了進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受到排擠,后又因寫詩諷刺而被以“誹謗新法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到司馬光執政時,盡廢新法,蘇軾也激烈反對。王安石、司馬光死后,他又因統治集團內部的傾軋而被一貶再貶,最后貶到了海南島,直到63歲遇赦北歸,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蘇軾是北宋偉大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善詞,開詞中豪放一派,對后代有深遠影響。散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想象豐富,成就卓越,因而有“渾涵光芒,雄視百代”的稱譽。
放錄音(著名播音員夏青的朗誦)學生聽,談談《赤壁賦》有什么感覺。
誦讀指導,學生齊讀,默讀。疏通文意。
理清文章的思路
1、作者開始游赤壁時,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當空,碧水萬頃,月光朦朧,清風徐徐,景象澄沏,如夢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賞月。
情:“樂”。舒暢飄逸,飄飄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2、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生變化的?
第二段,由樂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3、第三段感情如何?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里?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慨?
寫主客問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客通過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歸納:蘇軾的悲從何而來?
從歌聲中來(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簫聲幽怨)
從歷史人物中來(人生無常)
從個人境遇中來(生命短暫
重點研習
學生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赤壁之景到底怎么樣?找出描寫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萬頃之茫然。
2.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風月無邊的赤壁秋景圖。
明確: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風月無邊,秋景如畫。
3.“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清幽朦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詞句最能直接傳達這種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確:“誦”、“歌”,表現出泛舟秋江賞美景的愉悅;“縱”有聽憑、隨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無邊際的江水中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于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寫自己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飄飄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相關文章推薦:
1.讀赤壁賦有感
2.赤壁賦的知識點
3.讀《赤壁賦》有感
4.赤壁賦原文及翻譯
五、老師總結
師:第一段以寥寥幾筆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風清、水天相連的景象,并抒發了作者對此景象的感受。可以看出,蘇軾在剛剛開始游玩的時候的情感基調是——樂。
賞析要點
1、賞景:學生用散文化的筆調改寫第一自然段。
參考: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于是,羽化登仙、飄然世外。
2、品情:悲從何來?參考:樂極生悲為人之常情。
⑴ 悲從“歌”中來:
明確:
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里生發出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里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而發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于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寫作背景:烏臺詩案。)
(2)悲從“簫聲”中來:
賞析簫聲: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
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聯想音樂傳情的篇章,例如《琵琶行》)
探究:學生會很快找出兩層原因,但往往會忽略蘇子由樂轉悲的第一層心境。聯系兩次誦歌內容,引導學生理解蘇子被貶,內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見景而樂卻不是真樂,而是借此來排遣心中苦悶。所以吟詩也是原因。
多媒體顯示:
《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譯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緩步細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譯文:“桂木的啊,蘭木的槳,抽打著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來了流動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
⑶ 悲從“懷古”中來:
明確:賞析曹操橫槊賦詩和赤壁之戰的情景:
“月明星稀”的詩是由眼前的明月聯想而起的,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還有這一段的對比是為了寫“悲”。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蘇軾的感嘆實乃千古一嘆,例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南華經》)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尤不能不以之為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王羲之《蘭亭集序》)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3、明理: 宇宙變化哲理:
明確:用水與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來說理,寓理于景。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取與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
4、以“喜”作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人生態度?
明確: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月出東山”。結構渾然一體。最后寫“客喜而笑”,情感轉悲為喜。是分外欣慰和輕松,蘇軾通過自我調節達到了精神上的滿足。反襯,用“杯盤狼籍”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心世界的舒坦、寧靜。
小結 (出示投影)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摘自余秋雨:《東坡突圍》)
【反思 】 本篇以賦體常用的主客問答形式,抒發觀感。第一課時在設計時主要抓以下環節: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要領,只有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反復的讀,才能理解文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也只有多讀,才能加深記憶,幫助背誦課文。2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抒發的“樂”情,借助多媒體顯示月夜赤壁的畫面,感受畫面意境從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并用散文化的語言加以描述,討論借景抒情的特點,教師巡回指導。3本文形散神聚,表現了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一節課完成這些環節,需要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實際教學中,完成任務有些緊張,學生預習不夠充分,在景物描述環節占用了過多時間。以后需要多調整。
相關文章推薦:
1.赤壁賦譯文
1.后赤壁賦朗誦
2.后赤壁賦練習題
3.前后赤壁賦原文
4.赤壁賦的知識點
5.赤壁賦翻譯及賞析
6.后赤壁賦創作背景
【《赤壁賦》教學設計與反思】相關文章:
背影教學設計與反思設計12-31
《背影》教學設計與反思01-04
背影教學設計與反思12-26
課文《赤壁賦》教學反思10-09
《背影》教學設計與反思范文01-28
《背影》教學設計與課后反思01-02
《背影》的教學設計與反思01-01
《木蘭詩》教學設計與反思12-06
《觀潮》優秀教學設計與反思12-17
鄉愁的教學設計與反思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