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長恨歌》中兩個人物形象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分析《長恨歌》中兩個人物形象,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長恨歌》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如既往地吸引著讀者,這跟詩作的巧妙構思不無關系。全篇的中心是歌“長恨”。為了提示原因,詩人卻從“重色”說起,關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起來是樂到了極點,像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極度的多情,正好反襯出后面無窮無盡的恨。唐明皇的貪戀女色、多情,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國家的災難,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為了更好地表現李、楊的愛情悲劇,作者在表現手法上采用了虛實相結合的手法,即現實主義的寫實與浪漫主義的幻想相結合的手法。
在內容上,《長恨歌》的前一部分基本寫實,揭示了悲劇產生的根源,大體上反映了有著五十年太平天下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縱情歡娛,釀成了安史之亂。如“重色思傾國”、“緩歌慢舞”、“從此君王不早朝”、“姐妹弟兄皆列士”、“漁陽鼙鼓動地來”、“宛轉蛾眉馬前死”等。同時極力鋪張描繪,再現了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她貌美、嬌柔、“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以致“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洲夜專夜”、“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等等。然而樂極生悲,“宛轉蛾眉馬前死”。悲劇發生后,作者主要是運用浪漫主義的幻想手法,對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進行描寫。如避難返京后,唐明皇仍對楊貴妃思念不已,于是作者就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虛構來表現:“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為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翡翠衾寒誰與共?”。這些想象和虛構的情節,細致逼真地刻畫了唐明皇這一鐘情帝王形象:昔日,與楊貴妃在宮中看花賞草,如今,草木依舊,芙蓉花也開得正旺,可是人世滄桑,賞花人卻不完全相同了。世事難料,時過境遷,歷史發生了重大變化,兒臣李亨私自稱帝,李隆基成了太上皇。皇權的爭斗,信任的危機,使兩人之間矛盾重重。在肅宗和李輔國的`威逼下,李隆基從興慶宮搬到了太極宮。這時的李隆基深處逆境,郁郁寡歡,心情不好,連飯也吃不進。憔悴不堪,形同槁木的太上皇李隆基更感寂寞、孤獨,越發思念楊貴妃,天天為之嘆息,時時為之垂淚,以致長夜不眠,獨傍孤燈,焦急地等待著楊貴妃的突然出現。不僅如此,詩人還虛構了一個海上仙山的奇境:“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死后的楊貴妃,仍是那樣“雪膚花貌”,美麗絕倫!作者虛構的楊貴妃獨居蓬島仙山的故事,補足了對悲劇女主人公的描寫。仙境中的太真仙子“聞道漢家天子使”,先是“九華帳里夢魂驚”,次是“攬衣推枕起徘徊”、“花冠不整下堂來”。這些詩句依次寫出了楊貴妃聞訊之后,先是吃驚,后又半信半疑,最后則急欲與使者想見的整個心理過程。她不知是高興還是傷心,到得使者跟前,已面色慘淡,淚痕滿面。她想念宮中,她不怪“三郎”賜她命歸馬嵬坡。她想念人間,想念寵愛她的那個皇帝。
過去,她和皇上恩恩愛愛,日夜廝守,如今卻陰陽兩隔。“昭陽殿里恩愛絕”,怎不“玉容寂寞淚闌干”?雖身處仙宮,但“蓬萊宮中日月長”,時光難耐,孤獨寂寞,幽怨之情,躍然紙上。她盼望再回到皇帝的身邊去。因此,她要“鈿合金釵寄將去”,相信“天上人間會相見”,并表示不忘長生殿里的密誓:“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讀到這里,我們不能不贊嘆作者的藝術才能,也不能不為太真仙子的相思之情所感動。這是堅貞不渝的愛情,是值得歌頌的。當然,詩作除在全文的結構表現上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寫實與浪漫主義的幻想相結合的手法,還在某一段落或場景中,也運用了這一手法,使得全文渾然一體。如在幻想的神仙世界里的描寫中,作者依然用寫實的筆墨對環境、場景和人物進行具體描繪:“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宛然人間情態;驚醒之后,她披上衣衫推開玉枕,起身急步徘徊,重重珠簾和屏風打開了,招呼那使者快進來。而對楊玉環的贈物寄詞的描寫,則更是把楊貴妃生生死死做唐明皇的妻子的心態與神情寫活了,進一步把對于永相睽隔的愛情——“長恨“的主旨推向高潮。整首詩結構安排獨具匠心。從整體上來看,層次分明,一氣貫注,以敘事為線索,穿插抒情,寫出了情節的發生、發展、轉折、高潮、結束。事件的詳略、層次的過渡又各盡騰挪變化之妙。《長恨歌》可分為四部分,每部分的最后兩句都暗攝下部分內容。如由“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自然過渡到安史之亂,玄宗幸蜀;由“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自然過渡到東歸改葬及回京后的刻骨思念;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自然過渡到道士招魂的浪漫主義描寫,等等。
如此類的轉折銜接,詩人都處理得十分自然貼切、精煉生動。既保持了故事發展的層次和連接,又保持詩歌體裁所要求的凝煉、含蓄和抒情色彩,充分表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才能。從小處著眼,《長恨歌》在鋪陳詞藻、詳盡描寫的同時,不斷錘煉一些警句,穿插其間,使全篇處處體現開闔頓挫之妙。如《長恨歌》第一段不斷描寫楊貴妃如何以色專寵,但讀來并不覺得重復,原因就是他在描寫幾句之后就會出現一兩句警句,如“從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寵愛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又如寫東歸長安后,有“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之句,初看好象又轉到對景物的鋪陳上,但馬上用“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二句加以兜轉,使其又回到相思的主題上,極為頓挫有致。這首詩前面寫實,后面卻飛渡到浪漫主義的奇特幻想。
而這一飛渡,銜接得天衣無縫。通過這一浪漫主義的幻想,把女主人公完全凈化成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的美好形象,增加了她凄婉哀艷的感人色彩。
【 分析《長恨歌》中兩個人物形象】相關文章:
3.白居易長恨歌分析
4.長恨歌主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