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居易《長恨歌》欣賞
導語:《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陜西周至)任縣尉。下面是白居易《長恨歌》欣賞,歡迎參考!
長恨歌
唐代: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仨恍Π倜纳,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云?M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花開日 一作:花開夜;南內 一作:南苑)
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云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闌 通:欄;飄飄 一作:飄飖)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譯文
唐明皇偏好美色,當上皇帝后多年來一直在尋找美女,卻都是一無所獲。
楊家有個女兒剛剛長大,十分嬌艷,養在深閨中,外人不知她美麗絕倫。
天生麗質、傾國傾城讓她很難埋沒世間,果然沒多久便成為了唐明皇身邊的一個妃嬪。
她回眸一笑時,千姿百態、嬌媚橫生;六宮妃嬪,一個個都黯然失色。
春寒料峭時,皇上賜她到華清池沐浴,溫潤的泉水洗滌著凝脂一般的肌膚。
侍女攙扶她,如出水芙蓉軟弱娉婷,由此開始得到皇帝恩寵。
鬢發如云顏臉似花,頭戴著金步搖。溫暖的芙蓉帳里,與皇上共度春宵。
情深只恨春宵短,一覺睡到太陽高高升起。君王深戀兒女情溫柔鄉,從此再也不早朝。
承受君歡侍君飲,忙得沒有閑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寢。
后宮中妃嬪不下三千人,卻只有她獨享皇帝的恩寵。
金屋中梳妝打扮,夜夜撒嬌不離君王;玉樓上酒酣宴罷,醉意更添幾許風韻。
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楊家門楣光耀令人羨慕。
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變了心意,變成重女輕男。
驪山上華清宮內玉宇瓊樓高聳入云,清風過處仙樂飄向四面八方。
輕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盡傳神,君王終日觀看,卻百看不厭。
漁陽叛亂的戰鼓震耳欲聾,宮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宮殿霎時塵土飛揚,君王帶著大批臣工美眷向西南逃亡。
車隊走走停停,西出長安才百余里。
六軍停滯不前,要求賜死楊玉環。君王無可奈何,只得在馬嵬坡下縊殺楊玉環。
貴妃頭上的飾品,拋撒滿地無人收拾。翠翹金雀玉搔頭,珍貴頭飾一根根。
君王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頭看貴妃慘死的場景,血淚止不住地流。
秋風蕭索掃落葉,黃土塵埃已消遁,回環曲折穿棧道,車隊踏上了劍閣古道。
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無色,日月無光。
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行宮里望月滿目凄然,雨夜聽曲聲聲帶悲。
叛亂平息后,君王重返長安,路過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萋萋馬嵬坡下,荒涼黃冢中,佳人容顏再不見,唯有墳塋躺山間。
君臣相顧,淚濕衣衫,東望京都心傷悲,信馬由韁歸朝堂。
回來一看,池苑依舊,太液池邊芙蓉仍在,未央宮中垂柳未改。
芙蓉開得像玉環的臉,柳葉兒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不心生悲戚?
春風吹開桃李花,物是人非不勝悲;秋雨滴落梧桐葉,場面寂寞更慘凄。
興慶宮和甘露殿,處處蕭條,秋草叢生。宮內落葉滿臺階,長久不見有人掃。
戲子頭已雪白,宮女紅顏盡褪。晚上宮殿中流螢飛舞,孤燈油盡君王仍難以入睡。
細數遲遲鐘鼓聲,愈數愈覺夜漫長。遙望耿耿星河天,直到東方吐曙光。
鴛鴦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的翡翠被里誰與君王同眠?
陰陽相隔已一年,為何你從未在我夢里來過?
臨邛道士正客居長安,據說他能以法術招來貴妃魂魄。
君王思念貴妃的情意令他感動。他接受皇命,不敢怠慢,殷勤地尋找,八面御風。
駕馭云氣入空中,橫來直去如閃電,升天入地遍尋天堂地府,都毫無結果。
忽然聽說海上有一座被白云圍繞的仙山。
玲瓏剔透樓臺閣,五彩祥云承托起。天仙神女數之不盡,個個風姿綽約。
當中有一人字太真,肌膚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的楊貴妃。
道士來到金闕西邊,叩響玉石雕做的院門輕聲呼喚,讓小玉叫侍女雙成去通報。
太真聽說君王的使者到了,從帳中驚醒。穿上衣服推開枕頭出了睡帳。逐次地打開屏風放下珠簾。
半梳著云鬢剛剛睡醒,來不及梳妝就走下壇來,還歪帶著花冠。
輕柔的仙風吹拂著衣袖微微飄動,就像霓裳羽衣的舞姿,裊裊婷婷。寂
寞憂愁顏,面上淚水長流,猶如春天帶雨的梨花。
含情凝視天子使,托他深深謝君王。馬嵬坡上長別后,音訊顏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的姻緣早已隔斷,蓬萊宮中的孤寂,時間還很漫長。
回頭俯視人間,長安已隱,只剩塵霧。
只有用當年的信物表達我的深情,鈿盒金釵你帶去給君王做紀念。
金釵留下一股,鈿盒留下一半,金釵劈開黃金,鈿盒分了寶鈿。
但愿我們相愛的心,就像黃金寶鈿一樣忠貞堅硬,天上人間總有機會再見。
臨別殷勤托方士,寄語君王表情思,語中誓言只有君王與我知。
當年七月七日長生殿中,夜半無人,我們共起山盟海誓。
在天愿為比翼雙飛鳥,在地愿為并生連理枝。
即使是天長地久,也總會有盡頭,但這生死遺恨,卻永遠沒有盡期。
拓展
創作背景
唐玄宗是唐代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統治前期,采取了一系列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措施,使人民獲得近四十年的安定,唐王朝的興盛達到了頂峰。天寶后期,由于唐玄宗驕傲放縱,黷武貪功,耽于淫樂,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給廣大人民帶來很多痛苦。但是,唐玄宗前期給人民的良好印象是深刻的,即使到了天寶后期,人民生活總的來說也還是比中唐時期好得多;而且唐玄宗在事變發生后乃至倉皇奔蜀之時,頭腦還是比較清醒的,沒有完全忘懷百姓。所以在人們心目中,他是一個一度受奸臣蒙蔽的英主,而不是徹頭徹尾的無道昏君。再加上此后一連幾個皇帝都昏庸無能,長期不能平息戰亂,人民生活越來越痛苦,自然就產生了對唐玄宗的懷念。人們對唐玄宗晚年在李輔國和唐肅宗監視下,身邊無一舊人、郁郁而終的凄涼境遇感到同情。同時,在封建社會中,皇帝對一個妃子過分寵愛本不算一回事,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也絕不是造成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那么,楊貴妃的慘死就不是罪有應得,而很自然地引起人們的同情。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寄托人們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懷念與同情的傳說也就產生了,又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民間流傳,最終演變成為“情之所鐘,在帝王家罕有”的悲劇愛情故事。
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元和初年,正是安史之亂后百弊積結的中唐,當時社會政治腐敗、經濟凋弊,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吐蕃侵擾。中唐人民目睹時代滄桑巨變,不滿于社會分裂、動亂和凋弊的現實,懷念盛唐的統一、安定與繁榮。因此,上至君臣之間,下至文人聚會、歌樓酒館、街談巷議,在社會各階層中形成了愛談論開元天寶遺事的風氣,探討由盛轉衰的教訓也是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中唐時代普遍存在的懷念盛世、不滿現實的社會思潮,反映到文學領域中,就相應產生了一股新的創作潮流,即以回憶開元天寶時代的社會生活為題材的創作潮流。一方面,文人們收集開元天寶時代的種種傳說,寫成了雜史或傳奇小說;另一方面,這些廣泛流傳的傳說,又為詩歌提供了豐富的題材,詩人們或回憶盛世、盼望中興,或撫今追昔、感傷國運,或借昔諷今、針砭時弊,創作了不少興寄深切的詩歌。白居易的《長恨歌》即屬于后者。
白居易的長恨歌賞析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游寺游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陳鴻同時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陜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 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核麄兊膼矍楸蛔约横劤傻呐褋y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著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并不拘泥于歷史,而是借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回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回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于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復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里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么,為什么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詩歌開卷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來很尋常,好像故事原就應該從這里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緊接著,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后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以后在宮中如何縱欲,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作者簡介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與元稹常唱和,世稱“元白”。有《白氏長慶集》。
【白居易《長恨歌》欣賞】相關文章:
白居易 長恨歌08-25
長恨歌 白居易06-01
長恨歌(白居易)05-20
白居易長恨歌06-22
白居易 長恨歌06-20
白居易《長恨歌》07-31
白居易的 《長恨歌》07-08
長恨歌--(白居易)06-13
《長恨歌》(白居易)07-18
白居易的長恨歌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