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登嘉州凌云寺作》岑參

時間:2024-08-08 20:50:11 岑參 我要投稿

《登嘉州凌云寺作》岑參

  岑參的《登嘉州凌云寺作》記敘的是登凌云寺的所見所感。

  登嘉州凌云寺作⑴

  寺出飛鳥外⑵,青峰戴朱樓⑶。

  搏壁躋半空⑷,喜得登上頭。

  殆知宇宙闊⑸,下看三江流⑹。

  天晴見峨眉⑺,如向波上浮。

  迥曠煙景豁⑻,陰森棕楠稠⑼。

  愿割區中緣⑽,永從塵外游。

  回風吹虎穴⑾,片雨當龍湫⑿。

  僧房云蒙蒙⒀,夏月寒颼颼⒁。

  回合俯近郭⒂,寥落見行舟⒃。

  勝概無端倪⒄,天宮可淹留⒅。

  一官詎足道⒆,欲去令人愁。

  【注釋】

  ⑴嘉州:唐郡名。今四川樂山縣。凌云寺:為嘉州名勝,傍山而建,下有鑿山而成的彌勒菩薩像。

  ⑵出:高出。

  ⑶“青峰”句:寫寺之紅色閣樓傍山峰而建,遠望若戴于其上。

  ⑷搏:攀緣。躋(jī):登。

  ⑸殆:大概,這里有只是之意。闊:深廣。

  ⑹三江流: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嘉州地處三江會合處。

  ⑺峨眉:峨眉山,在嘉州西部約六十里處。

  ⑻迥(jiǒng):遠。曠:空闊。煙景:風景。豁:明朗開闊。

  ⑼陰森:幽暗陰郁的顏色。棕楠:棕櫚樹、楠樹。

  ⑽割:棄。區中緣:塵世緣分。

  ⑾回風:旋風。虎穴:與下文“龍湫”均未詳其處。

  ⑿片雨:陣雨。當:臨。

  ⒀僧房:指寺院。蒙蒙:云霧迷茫的樣子。

  ⒁颼颼(sōu):陰冷貌。

  ⒂回合:回環盤曲。郭:外城,此處指嘉州城。

  ⒃寥落:稀疏。

  ⒄勝概:錦繡山河的美麗風光。端倪:邊際。

  ⒅天宮:天上宮殿,此處指凌云寺。淹留:逗留。

  ⒆詎(jù):豈。

  【白話譯文】

  寺院高出飛鳥之外,青青峰頂戴著紅樓。

  順著峭壁來到半空,心中歡喜登上山頭。

  只覺宇宙頓時開闊,俯看三江滔滔水流。

  天睛氣朗遠望蛾眉,好似在那波上浮游。

  煙氣籠罩氣象開闊,樹木蔥郁遍布四周。

  我愿割斷世間緣分,永遠去那塵外漫游。

  旋風陣降吹過虎穴,陣雨時時飄下龍湫。

  寺院之間云氣蒙蒙,夏日也覺涼風颼颼。

  俯視近處城池環繞,眺望遠處三二漁舟。

  眼前勝景難以望盡,天宮之上盡可久留。

  身為一官本不足道,辭官離去又覺憂愁!

  【創作背景】

  杜鴻漸于大歷二年(767)六月,罷去劍南西川節度使職,岑參亦離開幕府,轉赴嘉州為刺史,抵達嘉州后不久即登寺觀覽,寫下此詩。

  【賞析】

  作此詩時,詩人已屆暮年,雖然歷經坎坷但壯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風依稀可見。

  開頭兩句,“寺出飛鳥外,青峰戴朱樓。”仍保留盛年時的風格。寫凌云寺高聳之貌,借飛鳥青峰映襯,突出了凌云寺的高峻壯麗。飛鳥與青峰,從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詩人筆下凌云寺卻高出飛鳥,躍出青峰。起筆遒勁,形象傳神。把寺上紅樓比喻為戴帽,凌云寺儼然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偉,現在得以于半山腰攀援登臨,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頭”的喜悅,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于憑高遠眺,開闊眼界,拓寬胸襟。因而在詠寺之高以后,緊接著語氣一轉,抒發出“殆知宇宙闊,下看三江流”的情思。如此,從寫寺過渡到寫寺外的宇宙三江,峨眉煙景,就顯得合乎自然了。

  身登高寺,峨眉山景,盡收眼底。寫峨眉山,一詠一嘆,用了六句。“天晴見峨眉,如向波上浮。迥煙景豁,陰森棕楠稠。”今日天晴氣朗,得以看清楚了峨眉山的狀貌:山嶺蜿蜒起伏,如波濤滾滾;遼遠的云霧似裊裊青煙,使山景空曠浩茫;棕樹楠樹漫山遍野,蓊郁陰森,一派肅穆。以上四句勾勒峨眉山景,接著直抒胸臆,發出慨嘆:“愿割區中緣,永從塵外游。”詩人眼界高遠空闊,觸景生情,故有此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詩人看破凡塵,對紛擾的世俗產生了厭倦情緒,希望超凡脫俗,云游塵外。有了這番念頭,才把眼光轉向佛寺內部和佛寺的周圍環境。

  “回風吹虎穴,片雨當龍湫。”虎穴洞、龍湫潭都在附近,山風回旋,細雨濛濛,這是寺上的氣象;“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颼颼。”間間僧舍,如蒙蒙云朵,若水月光,寒氣襲人,這是寺中氣氛;嘉州府城,坐落山下,片片風帆,撒于江面,這是寺下景象。

  寫罷諸景,又是一番慨嘆:“勝概無端倪,天宮可淹留。”寺美景無邊,詩人很想在這寶剎天宮之中長留久住。然而,雖然“一官詎足道”,是“欲去令人愁”,最終只落得滿腹憂愁。詩人到嘉州后,心情一直很不舒暢,這在此時的一些詩作中屢有反映。這首詩中說“愿割區中緣,永從塵外游”,并且最后以“愁”字作結,正概括了這一時期詩人的心境。

  此時詩人的情緒,顯得有些消沉、悲觀,寫作手法上也與先前不同,不是一氣寫景,高調抒情,而是邊詠邊嘆,一詠三嘆,錯綜起伏。這大約與安史亂后唐朝江山頹敗、詩人壯志未酬的心境有關聯。

  拓展閱讀:《逢入京使》岑參

  逢入京使⑴

  故園東望路漫漫⑵,雙袖龍鐘淚不干⑶。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⑷。

  【注釋】

  ⑴入京使:進京的使者。

  ⑵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⑶龍鐘:涕淚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鐘。”這里是沾濕的意思。

  ⑷憑:托,煩,請。傳語:捎口信。

  【白話譯文】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創作背景】

  根據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于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賞析】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欲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鐘淚不干”,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于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邁胸襟,柔情與豪情交織相融,感人至深。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登嘉州凌云寺作》岑參】相關文章:

《登嘉州凌云寺作》 岑參04-19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岑參04-19

岑參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04-20

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賞析03-23

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翻譯及賞析11-09

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賞析03-22

《岑嘉州集序》閱讀答案及翻譯11-28

岑參的資料11-23

岑參的簡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