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采薇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詩經采薇讀后感(通用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詩經采薇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詩經采薇讀后感 1
《采薇》是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服役思歸之苦的戍邊戰士在歸途中所作的詩,詩中敘述了他轉戰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
詩的前三章以倒敘的方式,回憶了征戰的苦況。為了抵御狁的侵擾,他長期遠離家室,戎馬倥傯,多么渴望邊境早日安定而返故鄉!四、五二章陡轉筆鋒,描寫邊防軍士出征威儀,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兵士們的愛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末章寫解甲歸里。雖能生還,然昔日的征戍勞苦卻只換來今日的“載渴載饑”,怎不令人黯然傷神?
此詩選自“小雅”,卻有“國風”民歌的特點,頗為講究句式重疊與比興手法的運用。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文字略有變化,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異常生動妥貼。第四章以常棣盛開象征軍容之壯、軍威之嚴,新警奇特。末章以從征前與來歸時的景致,寄托不盡的感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的妙言佳句。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于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后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詩經采薇讀后感 2
《詩經·采薇》中情感最突出的恐怕就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一句了。從字面上來理解,可能會認為這是一首描寫風景的詩,其實這首詩卻有著更深刻的內涵。
在一個雨雪紛飛的日子,戍卒終于踏上了歸途。這本來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然而我們在這里看不到一絲歡愉,只感到一片悲涼。長久的戍邊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難以彌合的精神創傷,他是懷著一顆破碎的心走向故鄉的。他憂傷地想起:“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當年我離開家鄉的時候,正是春天,柳絲低拂;而今天呢?“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鄉,卻是雪花漫天飛舞的冬天了。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隨風飄拂的柳絲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惜之情,用大雪紛飛來表現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心的悲苦,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遠,味之無盡。
這四句是詩經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這兩組疊詞,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態、大雪的飛舞飄揚描繪得十分具體生動,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這個戍卒的內心世界。“楊柳依依”表現他春天出征時對故鄉、親人戀戀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們聯想到他在征程中經受的許多磨難,并襯托出他在返家時滿懷哀傷悲憤心情。
讀了《采薇》,想到詩歌中士兵們有家不能歸,戰爭讓多少人流離失所,讓多少家庭家破人亡。我很慶幸,慶幸自己能生活在和平年代。可以專心學習,可以享受家庭帶給我的溫暖。我希望世界上從此沒有戰爭,永遠充滿著和平。
詩經采薇讀后感 3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采了又采,即使采完了,又會長出來的,要不是因為獫猶的緣故,我不會長期鎮守在邊境地區,而是回到故鄉。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歷史永久,搜集了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詩歌。《詩經》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從民間和皇室上收集并編制而成的。之所以稱為《詩經》是因為漢武帝把詩、書、禮、易、春秋化為五經的緣故,就是大家所說的.四書五經中的五經。
《詩經》的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風,風在詩經里面包括了15個地方,也就是15國風。比如說我們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風類型;第二部分是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鹿鳴之什》里面的,那么大雅呢?晦澀難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礎的人才能領悟;第三部分是頌,頌主要用來贊美國家的或是舉行祭祀儀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鎮守邊疆的士兵返鄉的詩。講述的是一個士兵以采豌豆為開頭來抒發相思之情。這首詩經專家考證創作于西周時期,不過,可惜作者不詳,因為先秦時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級語文書中《采薇》的節選,被譽為詩經中寫的最有名的詩句之一。寫出了出征和回鄉中的景物和情懷。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樂景寫哀情,又以哀景寫樂情的典范。對比了出征前的楊柳依依和現在的大雪紛飛,來說明自己離家之久,思念之深。
經常讀詩帶給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鄉和懷念親人是我們中國人永不褪色的記憶吧!
詩經采薇讀后感 4
《采薇》表現了將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將這種感情放在對景物的描寫及對軍旅生活的述說中表現。
《小雅·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為先秦時代的華夏族詩歌。全詩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鄉詩。詩歌表現了將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將這種感情放在對景物的描寫及對軍旅生活的述說中表現。
一般小學的話只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全詩六節(每八句為一節),模仿一個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興,前五節著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第六節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
此詩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集中體現了《詩經》的藝術特色。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有名的詩句之一。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詩經采薇讀后感 5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文章。從《采薇》的內容來看,當是從軍士兵的艱辛生活和思歸情懷時,當是一首兵役勞還時的詩。
全詩分六章,前三章疊出,以采薇起興寫薇薇由作而柔而剛,而駐軍士兵遠離家鄉,歷久不歸,思鄉之情,憂心忡忡!作者寫道:山薇,你發芽了,出生了,我們應該永遠回家!但轉眼又是一年,我們都不在乎家,這是為什么呢?為了入侵,我們連坐一會兒都來不及來不及,也因為的原因。我們需要戰斗!又到了采薇的時候了,薇葉長大了,枝葉嫩了,現在該回家了!心中的悲傷如此熾烈,為戰爭奔波,我們的駐軍還沒有確定,誰難給我們帶回家信呢!山薇長得粗壯剛健,現在該回家了!已經是陽春十月了!但王事未盡,還不能閑著,悲傷的心情好不痛苦,卻無人相慰!四、五兩章寫邊關戰爭繁忙緊張:盛開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鮮花盛起興,比喻出征軍車馬服裝之盛:那是什么好大好大?那是士兵的軍車,軍車已經開了,戰馬高大雄健,戰爭頻繁,軍隊又要遷徙,怎么敢定居?開著四匹高大的公馬,將軍們坐在戰車上。步兵們擋住車后,戰馬威武雄壯。士兵們手中的象骨弓和魚皮箭袋總是佩戴在他們身邊。戰爭是如此強大和猖獗。第六章筆鋒一轉,寫出征人在歸鄉的路上飽受饑寒,痛得思痛的悲傷心情:想日復一日地加強戒備?這兩章是匈悍的,周家軍隊的軍威,紀律嚴明,卒伍精強。但是,駐軍的生活也是艱辛而緊張的,這些都是作者用寫實的筆法寫出征程的時候,依靠柳樹,枝繁葉茂。這時,風雪歸程,路途遙遠,天寒,饑渴,非常尷尬和悲傷。晉人謝玄把我過去了四句論作為三百篇最好的詩。在文學史上影響很大。后世文人經常反復唱歌模仿。因為《詩經》素以渾厚樸素,這種凄婉動人的作品并不多。因此,它成為詩經抒情作品的.典范,受到歷代作家的贊譽。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周家軍士等待著戰斗的兇猛。作者描述了以天子命運將軍、派遣戊役、守衛中國、軍隊的嚴肅力量和生活的緊張和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仇恨來表達的。它是通過對他們忠于職守的敘述——不要說起居、不要說起居住、不要說起居住、不要說起居住、不要說起居住整首詩再次襯托出動人的自然風光的描寫:魏的生命,魏的柔軟,魏的剛剛,唐迪的花朵,依靠柳樹,雨雪,都襯托出士兵的戒律生活,但心是思考的感覺,這里寫的是士兵的真實思想,悲傷的情感吸引力并沒有降低愛國詩歌的價值,相反,它展示了人們的純潔和簡單,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正是這種純粹的真實性,賦予這首詩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詩經采薇讀后感 6
近幾日,我都在品讀《詩經》。其中的名篇《小雅·采薇》,對我內心觸動最深……
“采薇”就是采摘一種可以吃的植物。這種植物俗稱“野豌豆”,花紫紅色,也是優良的飼料,并可入藥。古代生產力落后,人們種不出充足的糧食來,那這種薇菜就常被人們采來充饑。
《小雅·采薇》是一位多年征戰在外的老兵,回憶起的痛苦經歷,而吟詠成的一首詩歌。全詩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章;第二部分為四、五章;最后一章為第三部分。前三部分都以“采薇采薇”開頭,描寫了薇菜隨著季節的轉換而產生的變化:春天萌發新芽;夏天鮮嫩蔥郁;秋天干枯萎靡。從春到秋,時光流逝,可戰事是那樣頻繁,他總是不能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就這樣,薇菜一年年由青變黃,這位老兵和他的戰友們采集著薇菜果腹,長期過著極其艱苦的生苦……歸鄉遙遙無期,士兵們飽嘗思鄉之苦……他們面對著兇殘的敵人,時時刻刻都要提高警惕,準備著戰斗!
這些可憐的士兵們,每天拖著疲憊的身軀,踉蹌于車馬之后,他們身體瘦弱,衣衫殘破,步履艱難……而那些將帥們卻高居于戰車上,衣飾華貴,威儀神氣……這種鮮明的對比,讓士兵們心懷不平,但又只能忍氣吞聲。他們多么渴望結束戰爭,盡快回到家鄉親人的身邊,過上男耕女織、子孫繞漆的生活啊!
戰事終于結束了,這位老兵可以回家啦!詩歌結尾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本來回家是一件多么高興的事情,可這位老兵的內心是憂傷不已……當年,他離開家鄉時,正是楊柳青青,春光爛漫;而今回來時,卻是雨雪紛飛,寒氣逼人。這實際上也暗指他離開家鄉時,是年輕氣壯,無憂無慮;而歸來時,卻是衰弱老邁,孤寂凄涼。時光變遷,世事滄桑,我們可以想象出他曾經的家園如今是何種模樣,他的家人和鄰居又是怎樣的生活狀況……
詩最后一句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呼吁,讀來更是令人感到悲涼。他內心的無限苦楚,通過這一句的描寫,而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樂府詩·十五從軍征》里的“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詩句。詩中老兵從十五歲離家從軍,一直到八十歲才得以返還,但他回來后看到了曾經炊煙裊裊、整潔有序的人家,如今卻是人亡屋空、雜草橫生的破敗景象了……“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一句,更是表現出老兵的孤寂處境和凄涼心情。最后的“淚落沾我衣”,把老兵舉目無親、悲痛欲絕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這兩首不同時代的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都是反應了當時的戰亂給人們造成的.深重災難,抒發了人們渴盼和平、遠離戰爭的強烈愿望!
回溯我國整個人類歷史,戰亂的年代要遠遠多于和平年代。沉重的徭役、兵役,讓百姓苦不堪言……這在歷代文學作品中有所表現,最著名的莫過于杜甫的《三吏》、《三別》。還有《木蘭辭》,從另一個側面也表現了當時的兵役制度。木蘭父親年事已高,弟又尚幼,勇敢的木蘭便女扮男裝,奔赴戰場。
可見,戰爭帶給人多么深重的災難和痛苦。人們多么渴盼能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但很多時候,人們這個愿望卻不能實現……
相比古人,我們是多么幸福!如今,社會安定和諧,國家繁榮昌盛。真正實現了“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的美好理想。我們應該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盡到自己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不抱怨、不游戲人生。不要再去自尋苦惱,被金錢、名利所累,知足常樂,安享美好人生!
詩經采薇讀后感 7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未了解這篇詩之前,我便經常聽到這句,當時還只覺得這句話是多么的富含詩詞韻律之美,如今再讀,便發現其中竟然飽含征戰之苦和士兵們期待和平的心緒。
既然當初是這句深深吸引了我,那么我便著重地來說說我對這句詩的看法。今何幸而生還矣,且望鄉關未遠矣,于是乃從容回憶往時之風光,楊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霏,一轉瞬而時序頓殊,故不覺觸景愴懷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這四句詩也被后人譽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當初我離去時,是誰在依依楊柳中送別我,如今我九死一生歸來的時候,又是誰在霏霏雨雪中等著我?時光流逝,季節變換,舊我離去,現我歸來,在去去來來中,我們又得到了什么呢?似乎什么都沒得到,只有在楊柳岸邊不舍離去的身影,在漫天飛雪中焦急等待的靈魂,在漫長道路中拼死掙扎、戰戰兢兢歸家的旅人。所以戰爭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我們無從得知答案。
那么,我到底又是誰呢。如果可以想象,這個我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著昂揚的戰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行”的士兵,同時還是那位在蒙蒙的細雨里唱著歸鄉的“我徂東山,滔滔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的士兵。相思之情與報國之志,豪放與蒼涼如此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奏響的是真實的生命樂章。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旋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
詩經采薇讀后感 8
之前并沒有讀過《采薇》這類的改編神話或歷史小故事的文章,我不喜歡這種文章,好像把原著改了,也沒有更多的令人驚喜之處,反而有點無趣。這次無可奈何,我就去認真的看了,原來魯迅還真不是隨便寫寫的,證實了那一句“存在即合理的”的哲言!
在原著中,史上叔齊和伯夷是商代小國孤竹國的公子,他們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決定不吃周朝的糧食,于是餓死在首陽山上。在原著中,作者褒贊著叔齊和伯夷的錚錚骨氣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節氣。而在魯迅的小說中,采薇中的'主人公叔齊和伯夷很明顯是以他們為原型,不過魯迅把他們用在小說中不是取他們的骨氣,而是用他們的不知變通來諷刺世人。
伯夷和叔齊是商末遼陽孤竹君的大兒子和三兒子,這從他們的名字可以看出他們的排行。孤竹君死后本來是叔齊當國君,但叔齊是個講孝悌的,覺得不應該奪了大哥伯夷的王位,所以離開了;而伯夷呢,是講仁的,認為竟然父王要三弟繼位一定要遵守,而如今三弟要讓位,他不愿接受也覺得無法解決所以逃離了。最后兩兄弟竟然在流浪途中相遇了,索性結伴而行,后來被周文王收留了養老。但后來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要伐紂,伯夷和叔齊覺得不孝不仁,所以據食周粟,避走首陽山。在這之前,他們兩個還專門跑到周武王面前罵他不孝不仁。
伯夷叔齊兩兄弟流落首陽山,無以為食,就薇而食。伯夷叔齊因采薇達到拒食周粟突顯其仁孝的目的,最后又因采薇而死。因為四海之濱莫非王土,即使野菜也是周武王的,無論他們逃到哪里,都要食周粟。當他們意識到這一點,才明白他們一直在逃避和自欺欺人,多么可笑和愚蠢,唯有一死才能真正地拒食周粟,所以他們餓死了。即使餓死了,還是被人們嘲笑。因為拿掉那最后稻草的人,就是一個鄉紳的丫頭阿金姐,為了開脫自己的責任,就編造了一個謊言,說伯夷和叔齊因為鹿肉而死的,給他們的死安了一個惡名。
雖然我對叔齊和伯夷最后的死有點憐惜,事實上,他們并沒有做錯社么,只是在堅持自己的心而已,最后可以說是為堅持而丟了性命,可卻無辜的被世人抹黑,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來說,他們是真的很不會變通,墨守成規,只能用這么一句話來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另一方面,處于魯迅那個時代,在采薇中,叔齊和伯夷是必須死的,他們必須為他們的固執和盲目守舊而付出代價。這也是魯迅像通過文章傳遞給那個混亂時代的麻木迷茫的人們的忠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那個時候,中國正處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時期,很多民眾因不識字,不知時勢,不問國事,堅守舊時規矩,不能接受新思想。當然也有很多被八股毒害多年的讀書人對新思想抱以懷疑否定的心態。人們就慣于受老規矩的拘囿,從而形成一種思維定勢,什么都按老規矩辦事,而不知根據事物和時代的發展變化而加以變通。按現代的話說就是不能與時俱進,這對于一個新的中國的建立是不利的。采薇在警醒世人,開闊思想這方面有著很大作用。其一,運用白話文,故事短淺,容易讓更多的百姓接受,潛移默化的接受新文化的熏陶。其二,史上的伯夷和叔齊的故事,讀書人很熟悉,魯迅從另一個角度評價他們,對比之下,給世人一個思想沖擊。因此,我覺得《采薇》還是挺有現實主義的風格。
我的目光短淺,就只能看到這了,可是我相信魯迅先生的目的遠遠不止這樣。但是,僅僅從我看得這些來看,《采薇》并不是一本無趣或者是我用的文章,只有深入寫作的背景才能了解其中的蘊意深遠。突然間,我想起,從前我認為無用的書,是不是我沒理解到它的真正含義,只是淺獲表意,卻沾沾自喜。真是很是慚愧!
詩經采薇讀后感 9
今天,我自學了課本上的《采薇(節選)》,在學習之后,我寫下了我的感想。
《采薇》這篇文章出自于《詩經小雅》,《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其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這首詩講的是回想我當初離家從軍時,楊柳隨風飄拂。現在我解甲歸鄉,大雪紛飛。道路泥濘難以行走,我又饑又渴,十分勞累。滿心傷感和悲痛,又有誰能體會呢?這首詩的節選部分是遠征戰士歸鄉的情景,表現了士兵回家途中遇雪忍饑受渴的辛苦和悲傷。前四句的對比寫出了時間的流逝,而那句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更是點明了歸路漫漫,道途險阻,饑寒交迫。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整首詩表現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
在詩中,作者通過描寫回憶中楊柳依依的'畫面,委婉的表達了自己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舍之情,又用雪花紛飛來表現如今回鄉途中的艱難和心中的悲苦。后四句更是直接寫出了作者的悲哀和傷感,讓人深刻體會到戰爭為老百姓們帶來的苦難。
自學了這首詩歌后,我深刻體會到作者的悲苦和戰爭的恐怖。反觀我們現在和平的生活,我又深刻體會到了我們生活的來之不易。《采薇》生動地描寫出當時社會遠征戰士處境的悲哀,令人深感不易。
詩經采薇讀后感 10
讓我們撐起從幾千年的清湄岸邊采擷來的竹蒿,逆流而上,劃向那歷史深處的詩之國,經過了幾千年,那些詩句,它們依然旺盛,奔放在昨天、今天以及未來的歷史長河之中,那里是詩永恒的故里。
時光拉回到幾千年前那個戰亂頻發的年代,正是在那漫長的戰爭的行途中,產生了《采薇》。
《采薇》,是在那戰火紛飛、刀光劍影的年代里,在戰士那漫長的歸家的等待中產生的一株花。那些薇草,鋪滿了戰爭那漫無邊際的悠長古道,鋪滿了響著號角的戰場。《采薇》充滿了一個戰士的柔情,一個男兒柔軟脆弱而又疲乏無助的等待。
薇菜,一年復一年的生長,從冒出幼嫩的枝芽,到它漸漸地老去,一年復一年,薇菜嫩了又老,老了又嫩,就這樣年復一年的生長枯萎,戰士也年復一年的在沙場上度過。戰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獫狁太猖狂。“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馬訓練的已經十分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怎能不每天戒備呢?獫狁之難很緊急。
戰爭是如此猛烈,人是如此脆弱,面對戰爭,人類就是弱者,只能甘拜下風,俯首稱臣。
戰爭結束吧!戰士需要安定的家園,人類需要安定的家園!終于,從遙遙的古戰道走上了回家的.歸途,而等待就在這一刻變得苦澀,那株薇草也已經在漫長的焦灼之中枯萎。漫天的大雪夾雜著雨水,泥濘鋪滿了歸家的路,這是多么艱難的歸程啊!想當初離家的時候,楊柳隨風搖擺,而如今卻是漫天大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時光,一去不復返的時光,早已泯滅在沙場上,再也回不來了,滿心的傷痛有誰能體會。
詩經采薇讀后感 11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全詩分六章,前三章疊出,以采薇起興寫薇由作而柔而剛,而戍役軍士遠別家鄉,歷久不歸,思鄉之情,憂心不已!作者寫道:山薇啊,你發芽了,出生了,我們總該回家了吧!但轉眼又是一年,我們都顧不上家室,這卻是為何呢?為了獫狁入侵之故,我們連好好坐上一會兒也來不及,也是為了獫狁之故。我們需要攻戰!又到了采薇的時候,薇葉長大了,枝葉柔嫩,這下總該回家了吧!心里的憂傷如此熾烈,為戰事奔波,我們戍期未定,誰難替我們帶回家信!山薇長得粗壯剛健了,這下該回家了吧!已是陽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沒完,還沒法閑暇,憂傷的心情好不痛苦,卻無人相慰勞!四、五兩章是寫邊關戰事繁忙、緊張:那盛開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興,喻出征軍伍車馬服飾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將士的軍車,兵車既已駕起,戰馬高大雄健,戰事頻繁,軍隊又要遷徙,豈敢定居?駕著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馬,軍將們坐在戰車上,步兵們蔽依車后,戰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魚皮箭袋時時佩在身邊,獫狁的侵戰如此強大猖狂,馬的。第六章則筆鋒一轉,寫出征人在還鄉路上飽受饑寒,痛定思痛的哀傷心情:想能不日日加強戒備?這兩章寫的是獫狁的匈悍而周家軍隊盛大的軍威,紀律嚴正,卒伍精強。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艱辛而緊張的,這些都是作者用寫實的筆法來寫起出征之時,那依依楊柳,枝茂葉盛,而此時風雪歸程,路遠,天寒,又饑,又渴,可謂十分狼狽而又凄苦。晉人謝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在文學史上影響極大。常為后世文人反復吟唱、仿效。由于《詩經》素以渾厚、質樸著稱,這類如此凄婉動人的作品確屬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詩經》抒情作品的一個典范而為歷代文學家所稱頌。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家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戊役,守衛中國,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于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里卻是思歸的情愫,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并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詩經采薇讀后感 12
《采薇》是《詩經》中的名篇,這首詩就是一個戍邊的士兵久歷艱苦,在還家的路上又飽受饑寒,痛定思痛后悲傷心情的真實寫照。這首詩描寫了周人向往和平穩定的生活環境,對戰爭的厭倦。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為保家衛國而出征。出征前“楊柳依依”,惜別之情溢于言表。三年后,生還歸來之時“雨雪霏霏”,戰后蕭索破敗之景頓時躍然紙上,悲凄之感猶然而生。
從戍邊者思鄉的悲歌中,感悟個體生命的無能與嘆息。在保家衛國的精神中,感受個體精神境界對于自然生命的超越。歸途中感受個體生命對苦難的體認,《采薇》通過情緒詩意般的流露和宣泄,提出了一個冷峻的理性思考。生命的解讀。在浩瀚博大永恒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塵,人來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是自己的選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也不是自己的選擇。同樣在生存期間,雖然有生存的意識,所謂生存的權利,但你同樣沒有生存方式的選擇。人類不過是裝在宇宙這個化學試驗瓶中的最微小的一個不等于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到人的變化。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都會使生命的個體陷入困境。《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場戰爭將他無辜的卷入。他只有一個小小的.愿望--回家,卻難以實現。戰爭給予他的生存體驗是既痛苦而又興奮的。在這里作者沒有寫戰爭中流淌的鮮血,殘缺的人體,扭曲的面孔,燃燒的戰火,堆積的死體。是因為人在社會主流意識的洗禮中短時間會被蒙蔽,而只是展現了他來自群體意識的興奮“維常之花,·君子之車·,四牡業業,象弭魚服,”讓他體驗了從未有過的榮光和威風。同時也給他帶來無限的思家的苦痛。戰爭結束了,經過了生命的苦苦掙扎,他還是他,“載饑載餓”。試問戰爭對他究竟有什么意義呢?不過是一種經歷,一種體驗而已。而這種經歷與體驗原本就不是他的選擇,即使他想選擇也選擇不了。任何生物只能是自然的選擇,而選擇不了自然。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家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將帥、遣戍役,守衛邊疆,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于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里卻是思歸的情愫,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并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這首詩的可貴之處在于,它作為邊塞體裁的鼻祖,內容卻沒有僅僅停留在愛國這一片面情懷的抒發,而是真實熱烈地表達了戌邊從戎的艱苦與憂愁。
《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于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采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詩經采薇讀后感 13
《詩經采薇》就像一幅古樸而悠遠的畫卷,在我眼前徐徐展開,讓我沉浸其中,感受著千年前古人的情感與思緒。
詩的開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通過反復吟唱 “采薇”,描繪了戰士們在邊疆艱苦地采集薇菜的場景,同時也流露出他們對歸鄉的深切渴望。薇菜從 “作止” 到 “柔止”,再到 “剛止”,時間在悄然流逝,可戰士們依舊身處異鄉,歸期渺茫。這種對時光推移的細膩刻畫,讓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寒風中辛苦勞作的身影,他們的思鄉之情也越發濃烈地傳遞給了我。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這幾句道出了戰士們背井離鄉、無法安居的原因是玁狁的侵擾。他們為了保衛家國,不得不遠離親人,奔赴戰場。在這里,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無奈與擔當。戰爭,讓一個個家庭支離破碎,卻也讓這些戰士們肩負起了保家衛國的重任,他們的犧牲和奉獻精神令人動容。
詩的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堪稱千古名句。往昔出征時,楊柳輕柔地隨風飄舞,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畫面,戰士們帶著對家鄉的眷戀踏上征程;如今歸來時,卻已是雨雪紛飛的寒冬,歷經滄桑的戰士們在這惡劣的天氣中踽踽獨行。這前后的對比,將歲月的變遷、戰爭的殘酷以及戰士們內心的凄涼展現得淋漓盡致。
讀完《詩經采薇》,我不禁對古代那些征戰沙場的戰士們肅然起敬。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守,為了家國舍棄了個人的安逸。同時,這首詩也讓我更加珍惜如今的和平生活,因為這和平是無數先輩們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我們應當倍加珍惜,不讓他們的付出白費。
詩經采薇讀后感 14
《詩經采薇》如同一首悠揚的古曲,跨越千年的時光,在我的耳畔奏響,觸動著我的心弦,讓我對那個古老的時代有了更深的感悟。
從詩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戰士們深深的思鄉之情。“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戰士們一邊采薇菜,一邊念叨著回家的日子。薇菜不斷生長變化,可回家的承諾卻遲遲未能兌現。那一聲聲 “曰歸曰歸”,仿佛是他們心底最強烈的呼喊,在空曠的邊疆回蕩。這種思鄉之情是如此濃烈,即便身處艱苦的戰爭環境,也無法被磨滅。
然而,他們并沒有因為思鄉而忘卻自己的使命。“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明確指出是因為玁狁的侵犯,才使得他們拋家舍業,奔赴戰場。在保家衛國和個人思鄉之間,他們選擇了前者,展現出了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在邊疆的土地上,與敵人作戰,忍受著戰爭的.疲憊與傷痛,只為了守護身后的家園和親人。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幾句,實在是太經典了。出征時,楊柳依依,那是一幅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畫面,戰士們或許懷揣著對勝利的憧憬離開家鄉;而歸來時,雨雪霏霏,寒冷與孤寂籠罩著他們。歲月在戰爭中悄然流逝,曾經的少年或許已滿臉滄桑,這種強烈的對比,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戰爭對人的影響,它不僅改變了人的容貌,更摧殘了人的心靈。
讀完這首詩,我對戰爭有了新的認識。戰爭帶來的不僅僅是領土的爭奪和勝負的結果,更是無數人的悲歡離合,是對家庭、對生活的巨大沖擊。同時,我也更加感激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沒有戰爭的硝煙,讓我們能夠安心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享受生活的美好。
詩經采薇讀后感 15
《詩經采薇》宛如一首古老而深沉的悲歌,吟唱著千年前戰士們的艱辛與哀愁,在我讀完之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詩的開頭,通過對采薇菜這一日常勞作場景的描寫,“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我們能明顯感受到戰士們對歸鄉的期盼。薇菜從剛長出到漸漸長大,時間不斷推移,可他們依舊被困在邊疆,歸期遙遙無期。這種反復強調歸期的寫法,把戰士們那種急切又無奈的思鄉之情刻畫得入木三分。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道出了戰士們離家作戰的原因。玁狁的侵擾,使得他們不得不放棄家中的安穩生活,投身到殘酷的戰爭中。在這里,我看到了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大義,犧牲個人利益的偉大精神。他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面對敵人的威脅毫不退縮,盡管內心深處思念著遠方的家人,但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崗位。
而詩中最讓我震撼的當屬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部分。出征時,楊柳隨風輕舞,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畫面,象征著生機與希望,戰士們帶著這份美好踏上了未知的征程。然而,當他們歸來時,卻是雨雪紛飛的寒冬,一切都變得寒冷而孤寂。這前后鮮明的對比,不僅僅是景色的變化,更是戰士們心境的轉變。戰爭讓他們歷經滄桑,歸來時已不再是當初那個滿懷憧憬的'少年,他們的心中或許充滿了對戰爭的恐懼、對逝去歲月的感慨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迷茫。
通過閱讀《詩經采薇》,我深刻體會到了古代戰士們的不易。他們在戰爭與思鄉的雙重煎熬下生存,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捍衛著國家的尊嚴。同時,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環境,因為這是無數前人用生命換來的寶貴財富。我們應當在這和平的時代里,努力生活,傳承和發揚先輩們的精神,讓這份珍貴的和平得以延續。
【詩經采薇讀后感】相關文章:
詩經采薇賞析_詩經采薇賞析04-15
《詩經·采薇》04-14
詩經采薇原文賞析 詩經采薇原文及翻譯04-15
詩經采薇的賞析04-11
詩經《采薇》的翻譯09-27
詩經·采薇全文01-07
詩經采薇課件03-26
采薇詩經全文12-09
詩經《小雅·采薇》07-27
詩經《采薇》鑒賞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