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采薇》教案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經·采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采薇》教案1
一、導入
二、明確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詩經》有關的文化文學常識。
2.掌握《詩經》兩首涉及到的文言現象。
3.能把握古詩節奏、韻律、感情,恰到好處的朗誦古代詩歌。
4.能熟練背誦、正確默寫這兩首詩歌。
方法與過程目標:
1.體會賦比興手法及其在詩中的運用。
2.體會《采薇》重張疊句的妙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把握詩歌內容與感情,培養負責任的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三、知識積累
(一)了解學生對《詩經》的了解程度
(二)詳細介紹詩經有關常識。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 說的是內容,“賦、比、興”說的是手法。
“風”包括15部分,稱作“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
“雅”分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樂。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層貴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層貴族,也有下層貴族和地位低微者。
“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是宗廟用于祭祀的樂歌和舞歌,音樂可能比較舒緩。
“風”是“詩經”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2.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采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宮賦》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內,由建筑到人物,運用鋪陳夸張的手法,大筆墨的描寫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寫阿房宮工程浩大,宏偉壯麗。“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長虹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這字字句句,無一不表現了阿房宮的宏偉氣勢。這是寫“外”,主要描寫樓臺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內,人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接著,文章自然而然進入了第二個層次,描寫皇宮內的人物活動。“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
煙斜霧橫,焚椒蘭也。”如此奢華的生活,除了皇宮內的妃嬪媵嬙,又有何人能夠享受得起呢?然而,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們“一肌一容,盡態極妍,漫立遠視,而望幸也;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通過這些描寫,作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秦始皇時期奢靡、腐朽的宮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變化。 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 《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 《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
4.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
“興”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確定。
《氓》
一.誦讀(形式可以多樣)詩歌,整體感知
1.誦讀提示: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即讀二字后稍作延長或停頓。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2.聽錄音,領會閱讀技巧,明確本詩寫作內容。
3.學生朗讀詩歌,指出《氓》使用“比興”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
二.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1.翻譯詩歌,強調文言重點。
(過程與方法:學生小組討論翻譯,8分鐘后,回報成果,老師總結并強調重點文言現象。)
2.大屏幕展示重點,提問檢查。
解釋下列紅顏色字詞的含義:
(1)抱布貿絲。
(2)至于頓丘。
(3)匪我愆期,
(4)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6)泣涕漣漣。
(7)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8)體無咎言。
(9)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10)之耽兮,不可說也。
(11)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12)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勞矣。
(16)夙興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過“老師設計問題→學生討論探究→老師指導總結”的過程鑒賞領悟
1.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詩歌敘述了女子從戀愛到被遺棄的經過,批判男子的負心。
2.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個女子的形象?
對愛情與幸福有誠摯的追求、勤勞
無辜被棄、無奈,不能抗爭命運
溫柔、堅強
3.本詩采用怎樣的敘述角度?有何作用?
運用“我”(第一人稱)的好處:便于直抒胸臆,讀來更具親切感、真實感。
4.說出《氓》使用“比興”手法的句子的好處。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好處:結構上,(1)在敘事中插入比興句,是敘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敘事的平鋪直敘,一覽無余;(2)所插入的比興句在內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讀者能從中意識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 滿,因此,敘事的線索似斷似連;
《詩經·采薇》教案2
一、三維目標:
1、了解與這首詩相關的古詩詞常識。
2、能大體把握詩意。
3、能熟練誦讀這首詩,并且能流利背誦下來。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二、重難點:
1、能熟讀成誦,大體把握詩意。
2、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的文化瑰寶中熠熠閃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歡的詩歌嗎?……看來大家都樂于學詩、背詩。這就好。大家熟讀成誦的都是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兩千多年前的古詩,這首古詩非常經典,可謂千古絕唱,我們今天來做一回知音,聽一聽這首遙遠的絕響。
師板書課題:《詩經·采薇》(節選)
(二)自由誦讀,讀懂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師板書詩句。
2、教師范讀,學生根據老師范讀劃分節奏。
3、學生自由讀詩,老師指名學生朗讀。
4、對照注釋,學生自由讀詩。
5、再次對照注釋,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三)質疑、釋疑
俗話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同學們,你們讀了這幾句詩之后,一定會有很多疑問,現在請你們提出來。
學生的疑問可能有:
1、為什么要像老師那樣讀,能不能按我們自己的想法來讀?
2、提有關《詩經》的問題。(關于《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3、題目是《詩經·采薇》(節選),為什么沒有一句話提到采薇呢?
4、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句詩里,我們可以讀出是什么季節什么天氣?那么“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呢?
5、往”在這里是什么意思?“來”又是什么意思?
6、從這一“來”一“往”中你讀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誦讀,釋疑。
(四)指名學生讀詩,想象“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楊柳依依”、“雨雪霏霏”聯想到哪些詩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樣的情景?你能用比喻、擬人或者夸張的手法來寫一寫嗎?
(五)拓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短短的幾句詩,十六個字,可是有著豐富的的意蘊。大家能夠說說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嗎?為了幫助理解,我可以給大家補充一點資料。老師作一些簡要補充。
了解了詩人的經歷,我們再次讀這首詩,你有新的感受和體驗嗎?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總結學習方法:
同學們,你們覺得學古詩難嗎?回顧這節課,我們總結一下學習方法吧!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七)小結:
大家掌握了這套學習方法,以后可以試著在學習中運用它。相信你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已經與詩人取得了心靈的溝通。作為詩人的知音,讓我們一齊背誦這首詩,去感懷那時的景,那時的人,那時的.情吧!
教學構想:
作為六年級的學生,要學這首兩千多年前的古詩,也實在是難為他們。他們的認知能力、人生閱歷、情感態度等因素限制了對這首詩藝術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師必須搭建一個交流平臺,使學生能夠與老師對話。我所采取的辦法就是老師作為一個組織者和管理者,引導學生自己讀詩,自己質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詩,自己悟詩,自己背誦,不強求學生能夠多么深刻,只要對這首詩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別注意肯定學生的個性化的感悟。
《詩經·采薇》教案3
教學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問答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質疑
1.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習“薇、矣、霏”三個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自學
1.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認真,善于思考。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結方法:結合注釋,查找資料,上網等。)
2.自學。
四、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同學們,你們通過剛才的自學,了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五、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通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獲?誰愿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機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談談詩的大體意思。
六、創設情境,加深感悟,引導讀背
1.播放多媒體課件。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2.師作簡單講解: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他撫今追昔,描寫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軍中的情況與心情。
3.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練習朗讀。
4.指名讀,師生互讀,讀后評議,齊讀。
七、總結學習方法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八、根據剛才總結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唐詩《春夜喜雨》,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喜”字。
九、背誦這首五言律詩。
十、布置作業,拓展學習
搜集幾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詩經·采薇》教案4
教學目標
1、 知能:把握情感、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2、 過方:朗讀、合作探究
3、 情態:厭戰、思鄉
教學過程
1、 導入(復習文學常識《詩經》)
或者與余光中的《鄉愁》比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賞名人大家的朗誦,在欣賞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調
2、 初讀文章,掃清字詞障礙(多媒體展示)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玁狁(xiǎn yǔn)
寰宇( huán) 神裔( yì ) 肴饌(yáo zhuàn)
宅邸( dǐ )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歸聘( pìn ) 四牡( mǔ )骙骙( kuí )
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整飭( chì )
有感情朗讀文章
3、 再讀課文,分析結構(提問)
(一)、難歸原因、生活艱苦
(手法-重章疊句,反復吟嘆;
內容-比興手法--植物生長,時間流逝,
士兵焦慮痛苦與日俱增)
(二)、戰爭(未直寫戰爭殘酷,
而寫戰車馬高大,側面突出戰爭殘酷)
(三)、歸途傷悲(今昔對比,大雪紛飛,
饑渴難當,氣氛悲愴)
4、 析讀課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離鄉出征—--生活艱苦-
-內心傷痛—厭戰—思鄉
②問:從哪些地方可以表現出來?
(小組討論,交流,選代表回答問題
或者看哪位同學手舉的高,看起來比較活躍
或者找一個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來回答下)
表現:“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 ,載饑載渴。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說好要歸,遲遲不歸,君問歸期未有期
(好,請坐,這位同學找的非常仔細啊,
看來對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還有其他同學要補充嗎)
“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憂心忡忡,歸心燒灼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今昔對比,大雪紛飛,
饑渴難當,氣氛悲愴
歸納小結(參照板書)
布置作業:寫一段文字表達思鄉情緒
板書設計
采薇
(一)、難歸原因、生活艱苦—比興手法---重章疊句、痛苦焦慮
(二)、戰爭—四牡骙骙---側面描寫---突出戰爭殘酷
(三)、歸途傷悲---雨雪霏霏---兩相對比---饑渴難當,氣氛悲愴
《詩經·采薇》教案5
教學目標
1、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本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并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鑒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本并就藝術手法進行鑒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本研習。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本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復閱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本、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或情境設計
1、背景知識(該項內容可讓學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據情況作必要的補充。)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余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 《詩經》可分為《 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2、閱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閱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復詠唱的效果,并為文本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3、對話和文本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A) 你是如何理解鄉愁的 ?
B) 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C) 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A) 鄉愁即家園之思
B) 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C) 漂泊、遠游、戰爭。
(2) 文本研習的主要方向
A) 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現出鄉愁的?
B) 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系?
D) 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E) 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說說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本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及文本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本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A) 從時空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愁。
B) 《詩經》里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愁。
C)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復,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D) 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E) (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并說說你的理解。
【《詩經·采薇》教案】相關文章:
采薇 詩經 教案06-07
《詩經 采薇》教案06-21
詩經采薇賞析_詩經采薇賞析04-15
《詩經·采薇》04-14
詩經采薇ppt教案06-17
詩經小雅采薇 教案08-26
小學詩經采薇教案09-19
《詩經·采薇》教案與反思07-11
詩經采薇原文賞析 詩經采薇原文及翻譯04-15
采薇詩經全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