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采薇》鑒賞

時間:2024-08-31 14:18:27 秀雯 采薇 我要投稿

《采薇》鑒賞

  《采薇》是《詩經》中的詩詞。《采薇》是一首寫一位被遣戍邊的兵士從出征到回家的詩歌。下面小編為你帶來《采薇》鑒賞!

  《采薇》鑒賞 篇1

  《采薇》以采薇起興寫薇由作而柔而剛,表現了戍役軍士遠別家鄉,歷久不歸,思鄉之情。

  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恫赊薄,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并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移,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首句以采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饑。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雖是口頭語、眼前景,卻反映了戍邊士卒生活的艱苦。邊關士卒的“采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另還有一種說法,“比”將為比作戍邊戰士,暗喻戰士生命的流逝。)“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怎能不“憂心烈烈”。

  那么,為什么戍役難歸呢?后四句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漢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云云!边@可視為《采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面是戰斗意識。前三章的前后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感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緒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边@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斗;“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后,由戰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睉瘃R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睹娦颉犯鶕@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采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戰斗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傷悲”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边@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 “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于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靶械肋t遲,載渴載饑”,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饑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靶械肋t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耙酪馈Ⅵ、遲遲”,重言的運用,增強了節奏感,更增加了詩的韻味和藝術感染力。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回歸之際,必然會生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

  縱觀全詩,《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于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采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采薇》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

  拓展閱讀:采薇的寫作手法

  一、情景反襯手法的巧妙運用

  當然,這種反襯不是指上文所提到的第一種理解:“楊柳依依”是“以樂景寫哀”,“雨雪霏霏”是“以哀景寫樂”而產生的“倍增其哀樂”的藝術效果。而是用“楊柳依依”之樂景反襯離鄉遠戍之哀,這是戍卒的悲哀之始;剜l時本應有的歡愉卻被因久戍在外、家人兩不知而生發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憂慮之情所代替,加之“行道遲遲,載渴載饑”的回鄉經歷和 “雨雪霏霏”的自然景色對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沖擊,因此產生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悲哀之情。相對于本應有的“歡愉”而言,這也是一種反襯。這種現實與人之常情的反襯,在抒情主人公內心深處產生的沖擊更大,從“增其哀樂”的效果上看表現更為突出!恫赊薄吩娛闱榈谋玖x是表現士卒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情感,這種情感概括為一個字就是“哀”,哀情貫穿《采薇》詩的始末。正是這種徹骨之哀使得該詩的抒情從簡單的思鄉之痛上升為個體生命在“今”與“昔”、 “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所體驗到的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和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上來,使《采薇》成為絕世文情,千古常新。否則,只論前5章,詩就成了對以往戰爭生活的簡單追憶和平常的懷鄉之思了,詩歌藝術的震撼力便無從說起。正如清方玉潤《詩經原始》中所說:“不然凱奏生樂矣,何哀之有耶?”并指出該詩“別有深意,不可言喻”。他所說的“深意”,恰恰在此吧!

  二、意象捕捉上的高度審美水平

  “人類審美心理的三個階段可以概括為感興、意象和境界。人類審美經驗始之于“感興”,繼之以“意象”,終之于“境界”(薛富興《感興·意象·境界——試論美感的三階段、三次第》,《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恫赊薄吩娗5章均為感興之筆,借采薇起興,寫久戍士卒懷鄉鄉之感;末章僅 32個字,運用“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兩個典型意象,營造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表現出深刻的審美意蘊。

  在寫作領域,意象一般解釋為在感知基礎上形成的滲透著創作主體主觀感受的客觀事物在觀念中的感性影像!拔粑彝,楊柳依依”,就要開始一種“不遑起居”的生活,主人公心情的凄涼自然是不可言喻的。那“依依”的“楊柳”雖代表著溫柔的鄉情,但“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幸福即將不再,這“楊柳”也見證了抒情主人公哀婉凄切的別離,寄托著主人公魂牽夢繞的鄉愁和與親人相會無期的感傷?腕w之景與主體之情相反相成,襯托出一幅離家遠戍的悲苦畫面。依戀、留別內涵的“楊柳”意象遂成為后代作品中描寫離別的專有名詞,到唐代還發展成為一種“折柳贈別”的習俗!敖裎襾硭,雨雪霏霏”,這不合時宜的“雨雪”取代了主人公即將歸鄉本應有的歡愉,凝聚了在回鄉時刻回味一生所體會到的人生無常的悲傷和世事蒼茫的感懷,這“欲說還休”、“欲罷不能”的愁緒使得他只能“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了。漫長的道路,痛苦的煎熬,心中充滿不盡的哀傷。道路向前延伸,哀傷也將繼續,又有誰能理解這不盡的哀傷呢?整個詩章充滿人生感傷的情調,這是戍邊士兵的痛苦生活釀造出來的滿腔真情。它熏染到依依的楊柳上,凝結在霏霏的雪花里,也滲透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

  境由象生,意象組合產生意境。王國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本辰缬址Q為意境!恫赊薄纺┱氯谇橛诰,景中含情,情景兩渾,天衣無縫,創造出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從中,我們關照著人生的畫面,領略著人生的哀傷,汲取著藝術的養分。這種意境使人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盼歸不得歸的懷鄉之痛,更重要的是從這種哀傷中還可以體悟到對生命本體的留戀與關照,對宇宙人生的升華與感傷。這才是《采薇》成為“絕世文情”,能夠“千古常新”的根源所在吧!

  三、語言技巧的綜合運用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生動傳神的藝術語言能更好地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進入具體可感的形象世界。《采薇》末章的語言運用奇妙傳神,窮形盡意,也是感染讀者的重要因素。

  詩章運用鋪陳的表現手法,把不同時空的景象統攝到一幅畫面中來。寫景為“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敘事為“行道遲遲”、“載渴載饑”;言情為“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直言其事,明白曉暢,自然得體。自然的景,人生的事,生命的情,就像小溪一樣在詩中自然流淌,引發讀者心靈的共鳴。

  運用對比的方式。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4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劉勰有云:“情以物牽,詞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文心雕龍·物色》)詩章在對比中容納了人生的深沉感慨,從而把我們帶進更高的審美境界,去體驗人生的奧義。這種以今昔不同景象來體現時空變換的表達方式被后人廣泛追摩,曹植:“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昔我初遷,朱華為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飛”;杜甫:“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樸素生動的語言是構成《采薇》末章意境的一個重要因素!耙酪馈睜钊趿S風輕拂之態,“霏霏”擬白雪紛紛飄灑之形,“遲遲”言道路漫長、內心愁苦之情。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創造出一幅具體可感的圖畫,給讀者以親切的感受!皸盍睂Α坝暄,“依依”對“霏霏”,讀來風致嫣然,昔往今來的物態人情在這對偶中鮮明地表現了出來。后人除了沿用“依依”“霏霏”來描寫楊柳雨雪外,還進一步拓展了其表現范圍,如《孔雀東南飛》:“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可見,自然生動的藝術語言、鋪陳對比的表現手法是構成《采薇》末章藝術魅力的又一重要因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句所開創的善摩物態、寓情于景的寫法,為后世詩歌語言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沾溉后世,功莫大焉!

  《采薇》鑒賞 篇2

  有關《采薇》這一首詩的背景,歷來眾說紛紜。據毛序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實,真正的經典,無一例外都有著穿越時空的魅力。它曾經如此真切細微地屬于一個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屬于每一個人。所以,縱然這首詩背后的那一場戰爭的烽煙早已在歷史里淡去,而這首由戍邊戰士唱出來的蒼涼的歌謠卻依然能被每一個人編織進自己的生命里,讓人們在這條民歌的河流里看見時間,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對《采薇》,我們與其觀世,不如觀思;與其感受歷史,不如感受生命。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來引起下文。詩歌的一開始就給讀者展示了一幅凄涼的戍邊生活畫面,我們仿佛看到戍卒一邊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邊思念著久別的家鄉,屈指計算著返家的日期……第一章開頭兩句寫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這是寫春天,薇菜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第二章寫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這是寫夏天,薇菜的葉片肥嫩;第三章則是:“采薇采薇,薇亦剛止”,這是寫秋天,薇菜的葉莖將老而粗硬。從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時光無情地流逝了;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歸家呢?其實在詩里,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長,都看作是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因此,興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著體認生命的深刻之義。于是,在“采薇”這樣一個凝固在戍卒記憶里的姿勢里,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輪回,光陰的流逝,我們還看到思念的成長,看到生命走向蒼老的痕跡。

  前三章的前后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這樣的豪邁和悲涼的交織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愫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斗;“駕彼四牡,四牡??。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后,由戰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而這兩章的色調如此的華美,那密密層層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戰馬,威風凜凜的將軍,華貴的弓箭,齊整的戰車,這里洋溢著一種報效國家,不惜血酒疆場的豪放情懷。而在殘酷戰爭之中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的悲哀,以及對遙遠的故鄉的濃得化不開的思念,這些陰暗的色調就在這里被沖淡了。因為當自己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時候,正因為身后有如此承載著自己的溫暖思念的美麗的家園。

  從手法上說,這首詩的特點還在于選擇了一個最佳角度,即“在路上”,這是一條世界上最遠最長的路,它如此之長,長得足以承載一場戰爭,長得足以裝滿一個人年年歲歲的思念,長得足以盛滿一個人生命中的苦樂悲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弊屇且还衫p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這四句詩被后人譽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這幾句詩句里有著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個人生命的寓言。是誰曾經在那個春光爛漫的春天里,在楊柳依依中送別我?而當我在大雪飄飛的時候經歷九死一生返回的時候,還有誰在等我?是《木蘭辭》里親人歡迎的盛況,還是《十五從軍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別離時的春光,回歸時的大雪,季節在變換,時光在流逝,我們離去,我們歸來,而我們在來來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沒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飛雪中一個被沉重的相思和焦慮燒灼的又饑又渴的征人孤獨的身影,步履蹣跚地,戰戰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來。

  這一首詩與《詩經》中的其它篇章如《擊鼓》《東山》《無衣》對讀,可以讀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著昂揚的戰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予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行”的士兵,同時還是那位在蒙蒙的細雨里唱著歸鄉的“我徂東山,滔滔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的士兵。那么,《采薇》的故事就更豐富了,事實上,這一首詩里的確有著太豐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懷。相思之情與報國之志,豪放與蒼涼如此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奏響的是真實的生命樂章。我們在后來的如陳陶《隴西行》,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等偉大的作品里,也能依稀地聽到這首詩在時間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遼遠而空曠的回音。

  《采薇》鑒賞 篇3

  “采薇”之意實乃相思之舉。我們采用《詩經·召南·草蟲》一詩佐證之: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觀止,我心則夷。

  《毛序》說是“大夫妻能以禮自防也”(《毛詩正義》)。歐陽修解:“召南之大夫出而行役,妻留在家!保ā对姳玖x》)朱熹認為:“南國被文化之化,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獨居,感時物之變,而思其君子如此!保ā对娂瘋鳌罚┯纱丝梢姡浴安赊薄逼鹋d,實言詩人行役在外而思家中之婦也,而且由“薇亦作、柔、剛止”還可勾畫出思念的情感軌跡。

  “靡室靡家”言家中并無配偶。家者,有妻方為“家”;室者,有子才為“室”。無妻則無子,無家則無室。因此“靡室靡家”,在根本意義上不是思念故鄉,而是希望回家娶妻生子,過太平日子。依此,“靡使歸聘”應當釋為“沒有人讓我回去談婚論嫁”,言外之意是如果能回去,自然有人與之完婚,說明有人在等他,這個人就是詩人邊采薇邊憂思的戀人。正因為“靡使歸聘”,再加上“我戍未定”(教材此譯“我們駐守的地方不固定”,不妥,因為戰線再長,相應的部隊要有相對固定的鎮守地方,故較為妥當的譯法是“我們駐守的時期不知道有多久”),才會“我行不來”,此句按事情發展的前后邏輯,應當釋為“我出去打一仗可能就回不來了(永遠也成不了親了)”。

  為什么會“我行不來”?“彼爾維何”“駕彼四牡”兩章極狀戰爭激烈之場面,從“一月三捷”“豈不日戒”可以看出戰事之急,更可反襯出詩人說這句話時的悲壯之情,同時也補述了“我戍未定”“不遑啟居、處”。一此一彼,第四、五兩章與首三章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聯系都非常順暢了。

  正因為以上三點,詩人之“憂”才會由弱到強,以至于“痛”(“疚”),戰爭耽誤了他的終身大事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家里可能還有一位妙齡女子在癡癡地等他回來!不信再看:從“薇”到“華”除了一種上述的插敘之妙外,還有深意!对娊洝こiΑ吩唬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爾室家,樂爾妻孥。是究是圖,亶其然乎。

  如果說詩人此處借“采薇”起興還是比較含蓄地談論男女之事,那么“彼”處借“維常之花”再起興則是放聲吶喊了。詩人將壓抑的情懷,化為對敵人的仇恨,在戰場上“一月三捷”,更表明了他從“憂”到“恨”了。

  前一個“載渴載饑”,可能出于戰事而無暇顧及;后一個“載饑載渴”,則是一種心理反應了。什么心理反應?詩人現在的角色是怎樣的?是一個退役的軍人,固然不錯。然而,他更是一個追求“君子”高儀的人,他無愧于保家衛國的戰爭。雖說幾十年(?)的戰事告一段落,離家的路也越來越近,但思鄉之情從那時還帶有一絲希望到現在完全化為泡影,青春已經逝去,心中的愛也成為遙遠的回響,從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到現在的中年人?老年人?年輕時盼望返鄉,“年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走在還鄉的路上,即使不饑不渴,可心靈的震顫與情感的滄桑誰與言說,又怎能說盡?

  最令人斷腸之處乃是“楊柳依依”。詩人走在當初奔赴戰場的那條路上,當年“楊柳依依”,楊柳為什么會依依,柳者留也,因為有人依依啊,這人是誰?——就是詩人開篇所“憂”之人啊!如今此人安在,在又怎樣?“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碑斈臧倩ㄊ㈤_,如今萬木枯榮,面對霏霏雨雪,詩人心如堅冰,內心再也不是“憂”所能言,而是化為一江春水也無法傳達的“傷悲”“哀”了!拔倚膫,莫知我哀。”這個“哀”從縱的方面說,詩人仿佛穿梭于歷史的隧洞中,感受歲月的滄桑和人世的輪回,一切經歷如影隨形一齊涌上心頭。從橫的方面說,詩人既有擺脫戰爭的幸運,又有厭惡戰爭的抱怨;既有思鄉的迫切,又有歸家的失魄;既有落葉歸根的夙愿,又有凄涼的無奈:詩人即將要到達的地方,不是一個可以棲風擋雨的港灣,而是一個沒有妻、沒有子的故鄉啊。

  綜上所述,《采薇》一詩表達的是在保家衛國與成家立業之間激蕩的“憂-恨-哀”的故園之思。

【《采薇》鑒賞】相關文章:

詩經《采薇》鑒賞03-23

《采薇》原文鑒賞05-28

《采薇》作品鑒賞04-20

《小雅·采薇》作品鑒賞03-22

采薇翻譯 采薇全文01-07

詩經采薇賞析_詩經采薇賞析04-15

《采薇》學案04-19

《采薇》教案04-20

《采薇》說課稿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