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采薇三維教案
《采薇》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表現了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其三維教案。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了解《詩經》的創作成就,積累文中出現的名句,品味中國古代經典的思鄉主題所反映出的內涵。
⑵ 學習《詩經》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⑶ 掌握詩經的語言特點,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2、過程與方法:
⑴ 在反復誦讀中品味本詩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⑵ 小組討論,生生、師生互動交流,重點品評本詩的抒情語段,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情境對話,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學習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學習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
1、品讀法。
2、點撥討論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初中時,我們學習了《詩經》中的《關雎》、《蒹葭》,今天我們學習《詩經》中的名篇──《采薇》。
二、作者、背景資料
1、回顧初中時,我們學過的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資料助讀,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
《史記·孔子世家》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所以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
它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160篇,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雅”乃宮廷之樂,多為京都一帶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之分,共105篇;“頌”乃廟堂之音,是王侯舉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禮時專用的樂歌,共40篇,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合稱三頌。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的最高文學成就。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歲亦莫(mù)止 獫狁(xiǎnyǔn)之故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來(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魚服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啟發:
⑴ 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學生討論明確:《采薇》是一位飽嘗服役思歸之苦的戍邊戰士,在歸途中所作的邊塞詩,詩中敘述了他轉戰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
⑵ 這首邊塞詩,它的抒情基調是什么樣的?我們改用什么樣的語調、語速朗讀它?
學生討論明確:基調凄涼、憂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
⑶ 《詩經》基本上是四言詩,節奏為“二二”式,用鉛筆劃分本詩的節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家/靡室,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
⑷ 教師范讀,為感悟理解本詩創設氛圍。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要運用聯想、想象,再現此情此景。)
4、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可同位合作探究,借助注解,疏通語句,用較優美的語言翻譯全詩)
譯文參考:
⑴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剛剛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離了親人沒有家,為跟獫狁相廝殺。不得安寧無閑暇,為跟獫狁來廝殺。
⑵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里憂悶多牽掛。
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饑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沒人把信捎回家!
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長得很挺拔。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無閑暇。滿懷憂愁真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⑷ 什么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么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
駕起兵車要出征,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⑸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掩護兵士也靠它。
四匹馬兒齊步跨,魚皮箭袋雕弓掛。沒有一天不警惕,軍情緊急不卸甲!
⑹ 回想當初上征途,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我心傷感滿腔悲,其中哀痛誰體會!
5、再讀全詩,把握本詩的創作思路:
明確: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及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
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四、對話和文本研討(學生對下列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師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下列問題,應給出基本要點)
1、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基本要點:
鄉愁即家園之思,是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求學、做官、戰爭等原因使游子漂泊在外,導致了游子的思鄉之愁。
2、找出本詩中表現人物強烈思鄉之愁的句子。(培養篩選信息的能力。可先分小組交流,
后展示本組的共同成果(每組準備兩到三處)。
交流顯示: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家靡室,獫狁之故。”“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曰歸曰歸,歲亦陽止”“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3、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系?
基本要點:
這是《詩經》里常用的起興手法。“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本詩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剛止。”都是“興”的表達方法。
“薇”巢菜,是鄉間常見的事物,是家鄉常有的野菜,這自然能喚起思鄉之情。
4、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么不同?
基本要點:
第2段,從空間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方面渲染鄉愁。
第3段,從時間上表現鄉愁之濃,從“我”這方面渲染鄉愁。
5、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系?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復,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6、第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基本要點:
第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7、“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談談你的看法。(個性化閱讀,見仁見智)
基本要點:
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運用對比的方式,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四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樂”。
同一個“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已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8、帶著情感再讀《采薇》,同時在頭腦構想主人公的形象。(品讀抒情語段,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形象表述:
這首詩,像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出門時是春天,楊樹柳樹依依飄揚,而回來時已經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當兒,他經歷了什么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我們可以想象,也許他的妻子正在家等著他。我們可以想象,也許他的戀人正在故鄉等著他。即便是一年中受盡苦難,也要等到相見的一天。紛紛揚揚的大雪之中他終于上路了,雖然是一個人在落寞的獨行,但是遠處有一盞燈在為他亮著。那是他全部的希望所在,是他活著的動力。為了楊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本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及文本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本研習。)
教師小結:
讀到這里,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邊戰士,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情感是深沉的。
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天子之命,將帥之責、戍役之苦,更寫了“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等戍邊將士的忠誠之心,他們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他們的思鄉之情是通過自然景物的變化來烘托的──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將士思歸的情感。
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并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它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五、品讀本詩的藝術魅力
1、了解了這首詩的思想情感,那么我們再來討論一下這首詩是用什么方法來表達情感的?
基本要點:
詩的前三章以倒敘的方式,回憶了征戰的苦況。為了抵御?狁的侵擾,他長期遠離家室,戎馬倥傯,多么渴望邊境早日安定而返故鄉!
四、五兩章陡轉筆鋒,描寫邊防軍士出征威儀,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兵士們的愛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末章寫解甲歸里,用了對比手法。雖能生還,然昔日的征戍勞苦卻只換來今日的“載渴載饑”,怎不令人黯然傷神?全詩有記敘,有議論;有寫景,有抒情;有動作描寫,又有心理描寫:搭配錯落有致,妥帖自然。
2、集體誦讀本詩,體味語言上的特點──重章疊詠,一唱三嘆。
體味要點:
《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文字略有變化,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異常生動妥貼。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于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當然也就最樂于為人們所采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六、拓展遷移,開闊視野
1、回憶《詩經》中其他不同思鄉的作品,寫出你讀過的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并說說你的理解。
2、課后搜集更多的表現鄉情的詩歌散文作品,將你最感動的一篇拿到班上與同學分享感受。
七、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文學天地的源頭清水,它開闊、豐盈、簡潔、生動。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從詩經中走來的男子歷經滄桑,豁達堅毅,從詩經中流傳出的故事飄渺悠長,哀婉凄美。
讓我們用真摯的情、善感的心,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板書設計】
誦讀──品讀──美讀
整體感知探究賞析藝術提升
內容、結構篇章、語言情感、意境
拓展閱讀:采薇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戍卒出征還歸的詩,是歷來為人稱頌的名篇。
全詩共六章。前五章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對昔日服役思歸的回憶;第六章為第二大部分,寫戍卒歸家途中遇雪而心中悲哀的苦況。兩部分互相映襯,互相生發。
根據《詩序》說:“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遺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以“采薇”起興,按照朱熹《詩集傳》的說法,也許是“以其出戍之時采薇以食,而念歸其日之遠也。”故詩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剛止”三種變化,從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剛”(堅硬),表示時間的推移,重疊了三次“曰歸曰歸”,表明期待已久,歸而未得,單調、煩燥、不滿的心情溢于言表。下以“歲亦莫(暮)止”、“心亦憂止”、“歲亦陽止”三句相承接,把憂愁、還歸和時光荏苒用復疊的方式連在一起,反復以“欲歸不得——一年將盡——我心憂傷”渲染出一種悵恨哀怨的氣氛。心憂而且歲暮,眼看著物候遷移,自己久戍未歸,這種凄苦的心情是十分感人的。而這種感人的憂愁之情又通過“憂心烈烈”、“憂心孔疚”表現得無可遮攔。
時光白白流逝,一年又到了歲暮,思歸未得,戍卒的心情本已十分凄苦,何況還“載饑載渴”,更進了一層。加上“我戍未定”,也“靡使歸聘”,不僅軍旅生活飽嘗饑渴之苦,且駐防營地也不固定,當然也不能派人回去通個音訊,這更使人產生不定的心緒,無可依傍,也無可慰藉。心憂歲暮,征人望鄉,但作者不由想到自己是“靡室靡家”。靡室靡家,不是說自己真的沒有家室,而是說,雖然有家,但因自己久戍在外,骨肉分離,不能與家人團聚,因此,有家也等于沒有家了。“王事靡盬”,戰火未熄,不暇危坐安居,全是因“玁狁之故”。這里疊用了兩次“玁狁之故”,不僅點明久戍不歸、心憂如焚和載饑載渴的原因,且以決心抵御外侮的憤激語氣,與前三章中歲暮望鄉的憂愁之情取得某種平衡,并轉入下章對軍旅生活充滿昂奮的回憶,振起全篇,請看以下兩小節:
起句用常棣花起興,以“彼爾維何”和“彼路斯何”兩個設問句導入,以常棣花之絢爛美麗,喻我方高大的將帥之車,在形象、色彩上兼有與薇菜起興對比之意。描寫將帥戎車,詩人把鏡頭對準了最能體現軍隊精神面貌的戰馬。戎車既駕,車駕前的馬是“四牡業業”,“四牡{馬癸}{馬癸}”“四牡翼翼”,以“業業”、“{馬癸}{馬癸}”、“翼翼”表現駟馬之高大、威武、強盛和訓練有素。從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可知,這些高大、威武、訓練有素的戰馬不僅是軍隊精神面貌的反映,且是作戰時將帥的憑依和士卒的掩護,是軍隊戰斗力的重要標志。高頭大馬后面,是攙著強弓、手持利刃的士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魚服”,保持“豈不日戒”、“豈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顯示了“玁狁孔棘”情況下周朝反侵略戰爭的赫赫軍威。因此,“一月三捷”既是當時作戰情況的記錄,也體現了戰士的豪情和必勝的信心。戰則捷,居則戒,與首章“玁狁之故”呼應。至此,全篇氣勢為之一振,詩人在凱歌般高昂的旋律中結束了自己的回憶。
末章寫戍卒歸途所見,以“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兩種截然不同的季節特征,表現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著一“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憶、開啟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頭語,不假修飾地淡淡道出,卻又興寄深微,自然天成。如方玉潤《詩經原始》所說:“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神傷,絕世文情,千古常新。”故東晉謝玄認為這四句是毛詩中最燴炙人口的佳句 (見《世說新語·文學》),似不為過譽。
這首寫邊防戍卒服役思歸的作品,將戰事之頻繁,戍卒之思歸,軍中生活之艱苦,抗擊外侮的決心交織在一起,在愛國與眷戀家室,戰斗的樂觀主義精神與憂生嗟時的矛盾情緒沖突中,反映了那一時代的戰爭生活和人民的戰爭心理,表現了戰爭生活的各個側面,特別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語為情語的寫作方法,成了后世寫作邊塞戰爭詩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采薇三維教案】相關文章:
《采薇》教案11-04
采薇翻譯 采薇全文05-16
采薇優秀教案11-10
《詩經·采薇》教案07-20
采薇 教案學06-18
《采薇》優秀教案08-25
采薇教案范文08-26
《采薇》教案7篇03-07
詩經采薇賞析_詩經采薇賞析04-15
采薇說課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