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邊城》的感想4篇
讀《邊城》的感想1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在這個暑假,我讀了《邊城》,在這部小說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它所描繪的邊城小鎮茶峒淳樸的民風。
書中描繪的小鎮茶峒,地處川湘交界,交通閉塞,青山綠水環繞,景色宜人。就在這樣一片富饒的土地上,居住著一群茶峒人,他們勤勞勇敢,熱情好客,絲毫沒有受到儒家封建禮教的腐蝕,也沒有受到工業文明的污染。他們不會持強凌弱,更不會爾虞我詐,他們時時刻刻為他人著想,尊好愛幼,大公無私。在他們身上,處處顯露出人美好的自然天性。而茶峒中,最能體現人真善美的,我認為是老船夫。
老船夫年近七十,是主人公翠翠的爺爺,碧溪沮公用渡船的渡手。他從二十歲起就守在溪邊,一干就干了五十年。生活雖然清苦,但老船夫工作從不間斷,他也從不思索自己的工作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生活下去,接送來來往往的人渡過小溪,對待工作毫不懈怠,盡心盡責。例如,每到“十四中寨逢場”,他“因為明白過渡人是要趕回城吃晚飯的,人來一個就渡一個,不要人站在那岸邊呆等”所以即使外孫女多次喚他回去,他也會堅持渡完最后一個人才收工。除此之外,老船夫重義輕利,除了渡船的工資之外,渡客送的渡費他分文不取,如有一次,一位過往商人為了酬謝老船夫,而將“一手銅錢向船艙里一撒”自己“笑瞇瞇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便連忙讓自己的孫女攔住他,隨后“氣吁吁的趕來,把錢強迫塞到那個人的手里,且搭了一大束煙草到那商人擔子上去,搓著兩手大笑說‘走呀!你們上路走!’”老船夫在盡心盡力工作的同時,也深愛著自己的小孫女,陪孫女進城過端午節,給孫女講故事,在孫女不開心時開導孫女……所以我認為,在老船夫身上處處閃耀著人的真善美的光輝,他是善良淳樸的`茶峒人的代表。
《邊城》這部小說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茶峒小鎮,也展示了茶峒人善良淳樸的美好品質。在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今天,為我們營造了一個令人向往的精神家園,同時也在崇尚美德的今天,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美德的范例。
青山巍巍,碧水悠悠,美麗的茶峒小鎮永遠保存在《邊城》一書中,成為一個令人向往的夢,成為一個令人眷戀的精神家園。
讀《邊城》的感想2
一夜的風雨,吹走了渡船,吹走了祖父,吹走了少女剛剛萌生卻又無果的愛情,吹走了年僅15歲的翠翠天真而又美好的希望……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就連那青澀而又純美的愛情也在萌芽時漸漸沒了影蹤。一切是那樣平淡,就在這平淡之中,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卷——小溪,渡船,溪邊的白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位老人,一個女孩兒,一條黃狗。
太陽升起,小船開渡;太陽西沉,小船收渡。祖父守著翠翠,開著渡船駛過十五載春秋,笑看花開花落,風起蝶舞。不收船客的錢,卻時刻準備好熱茶供船客解渴,這樣的淳樸,這樣的善良,在溪水的柔波中漾開,緩緩地流進每個茶峒人的心里。
故事就這樣展開了,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淳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與那溫柔的溪水、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里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優美意境。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翠翠的單純活潑、天真善良,“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她在溪邊玩耍的身影,爽朗的如銀鈴般的笑聲,仿佛把人們帶進了她的世界。可“美麗總是令人憂愁”,祖父的離世,天保的殞命,儺送的出走……殘忍的現實迅速將翠翠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消失得干干凈凈,連一塊碎片也不曾留給她。這個可憐的少女,是否走了一條和她母親同樣的路呢?那凝視夜空的孤單的眸子,又像我們詮釋了怎樣的一份凄涼呢?
《邊城》有著一種深邃的品格和魅力。沈從文先生用他的思想,他的情感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恬淡的鄉村小景。這里寄予了他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優美中流露出對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他用一種敘述的語調,為故事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引出了翠翠心中難言的“薄薄的凄涼”。
溪水依然靜靜地流淌著,只是沒有了渡船的行跡,顯得有些孤單;小屋依然靜靜地立著,只是沒有了白塔的依托,顯得有些零亂;翠翠依然靜靜地坐著,只是沒有了祖父的陪伴,顯得有些傷感……望著翠翠孤苦無依的身影,我們不禁為她擔憂,命運的轉盤,能否為她停留或是載著她的憂傷一去不復返?
“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讓我們陪著翠翠一起守望,守望著她遠方的幸福……
讀《邊城》的感想3
初讀《邊城》,并未從中體會出時代的風貌和氣息,只是覺得沈從文先生出色的文筆描繪的獨特生活風貌,向往那里的山和水,沱江,茶峒,碧溪,吊腳摟,黃狗,月光,虎耳草……
但是,又讀邊城,便有了一種新的體會,
或許這個故事只是發生在一個小的,偏僻的村莊,或許不引人注意。但是,這個故事是那么的感人,那么的愉悅卻又令人傷感。這部中篇小說雖然并非是文壇巨著,但也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學經典。
《邊城》是以1943年的湘西鳳凰為背景。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小說內容以撐船老人的女兒翠翠和船總的兒子的愛情為主要內容,發展開一系列的事件。這其中,沒有花哨的描寫,只有鄉村田園的淳樸與平淡。文中女主角翠翠清秀,在那個茶峒之中,平靜的生活里是那么美麗,自然。而他的爺爺,為了翠翠的婚事而日夜焦慮,同時,天保與儺送都愛上了翠翠,而最后,翠翠選擇的儺送。但是,故事情節是悲慘凄涼的,翠翠的命運同她母親一樣,那么的凄慘。她們重復著這種悲劇半的故事。而其中,船夫的角色時時刻刻影響著故事的發展,他對翠翠的過度操勞,增加了翠翠愛情的曲折,翠翠對他也是十分的不理解,最終,他帶著委屈和寂寞死去。他不了解孫女的`內心,只是一心想讓孫女獲得快樂和幸福。文中處處體現出的,是一種無奈,一種莫名的無奈,是命運的無奈。文中的翠翠只不過是一個不到十六歲的小女孩,卻要承受的成人的壓力,他像其他少女一樣,讓人見了就喜愛,但是這霓虹紛飛的故事終有悲劇的色彩在其中。
這個故事初看,好像是理想的美好愛情故事,但是,理想的也是要受到現實的約束的,文中的翠翠的悲劇就詮釋了這一點。小說并不是一個悲劇,小說的結尾留下了很多的懸念,讓渡者對于這個故事的發展又了許多聯想。
我羨慕沈從文老先生的清雅之致,自在隨意的把邊城寫的飄飄于空,而這其中唯一無法釋然卻只人的感情。這感情是男女之愛、血緣之親、更應是蘊涵了沈老于北平濃濃的思鄉情結。于我看來,如其把邊城看成一篇純小說,更不如說它像沈先生對家鄉湘西鳳凰割舍不下的情懷。邊城對景物的描寫是如此的抽離、灑脫,似與故事有了脫節。殊不知那卻是一種真實的美,是沈老以散文的筆調,詩曲的意境,為湘西家鄉所描繪的一幅水墨畫卷。沒有扣人心弦的故事,驚心動魄的氛圍,波瀾曲折的情節,一切都只是真實的美和貼近人性的關懷。
讀《邊城》的感想4
荏苒歲月,流轉千載。夢里張望流逝的歲月,攜著一片落葉,帶著濃濃的書香氣息。別等,時不待我,失去的時間將永遠無法回來。——題記
盛夏的微風拂過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股濃郁的書香撲面而來。我靜靜地閱讀著,細細地品味著沈從文先生用筆勾勒出的一幅幅湘西美景。
“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如今的翠翠,是否還在溪邊的小房子里面靜靜地等待?是否仍在矢志不渝地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也許,對于翠翠來說,生活在那樣一個風景秀麗的湘西邊地,她唯一的愿望無非就是希望自己的心上人早日歸來。但是,如果翠翠沒有等他,那是否又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呢?不,不會的。因為她是翠翠,她是那個天真善良、清純乖巧的翠翠。她有著自己的.初衷,有著自己的夢想。但這也有只有在湘西那個人有著淳樸民風的地方才會有。人的自然天性也毫無保留的在翠翠身上體現出來。
但是,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原地等待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時光永不停歇,它讓我們感受到了它的匆匆。我們不能像個孩子一樣,在沉靜的歲月里徘徊著。不要在最絢麗的光陰里,過出了最黯淡的生活。也許只有當青春的容顏與朝氣終于從我們手中滑落時,我們才會后悔。也許當翠翠老了儺送也不會回來。即使回來,他們還會在天保離去的情況下好好在一起嗎?也許,年老的翠翠也會后悔,會怨恨,但那又有什么用呢?
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的,也許是美好的瞬間,也許是永遠的永恒。而那些悄悄溜走的,無論你用什么方法他們也回不來了。人生太短,年輕的我們有多少青春可供揮霍?我們是否應該趁著自己還年輕的時候思考:當我們正在等待的時候,會有多少個今天天從我們指縫間丟失?難道一定要等到自己老了時候再后悔嗎?那么,就抓住今天,把握明天,別等明天離我們遠走了再獨自懊悔。時光老實人也許就正在捋著自己白花花的胡子拄著拐杖慢慢地從我們身邊經過,他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離我們遠去。在他的眼里,我們從未停止過自己的腳步。
在歲月的橋上行走著,就千萬別等。一步一步向前,品一味寧靜,攬一掬清泉。在人生的征途上,我們觀賞著路邊的風景,也仔細地品味著此時的人生,向著前方的彼岸前進。
【讀《邊城》的感想】相關文章:
《邊城》帶來的感想08-09
讀完《邊城》的心得感想09-20
讀《邊城》的感悟09-26
《邊城》的讀后感想06-20
讀邊城后感07-22
讀《邊城》后感08-08
讀《邊城》的感悟(精選27篇)11-14
讀《邊城》的感悟(9篇)08-12
關于《邊城》的讀后感想1000字07-10
讀《邊城》的感悟(通用9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