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中國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因此,沈從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個民族的任何一個,但沈從文本人卻更熱愛苗族,他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對于苗族風情的描述。
沈從文是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人物生平
個人經歷
1917年參加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游擊第一支隊,駐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鄉小學畢業后,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于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后正式參軍。
1922年,沈從文脫下軍裝,來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學,可是僅受過小學教育,又沒有半點經濟來源,就在北京大學旁聽。
1923年去北京。報考燕京大學國文班,未被錄取。在北京大學旁聽。
1924年,他的作品陸續在《晨報》、《語絲》、《晨報副刊》、《現代評論》上發表。
1928年從北京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籌辦《紅黑》雜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吳淞中國公學任教,愛上女學生張兆和。
1930年后赴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前身)執教,到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
1931年陪同丁玲營救胡也頻未果,護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年至1933年在國立山東大學任文學院講師;1933年9月9日,與張兆和結婚。同月23日,與楊振聲合編《大公報·文藝副刊》。
1934年完成的《邊城》,是這類“牧歌”式小說的代表,也是沈從文小說創作的一個高峰。
1938年春,到昆明繼續與楊振聲編選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1月,任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開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文物研究。
1949年后,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國后,沈從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壓力而自殺,獲救。
1960年發表《龍鳳藝術》等文。
1969年去湖北咸寧五七干校勞動。1978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沈從文解放后從事中國紡織服飾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腦血栓,住院治療。1984年大病一場。搶救脫險后,說話、行動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臟病復發,搶救無效去世。
1987年、1988年沈從文入選諾貝爾文學獎。
婚姻家庭
1930年7月張兆和沈從文在胡適的辦公室第一次見面,剛見面時,胡校長大夸沈從文是天才,是中國小說家中最有希望的.。張兆和卻不以為然,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戀來得默然,卻是一發不可收拾,寫給她的情書一封接一封,延綿不絕地表達著心中的傾慕。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張兆和的奴隸為已任。他說,多數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腳下做奴隸,但他只愿做張兆和的奴隸。最終打動了張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園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回故鄉鳳凰探望。他在船艙里給遠在北平的張兆和寫信說:“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每天用半個日子寫信,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次政治運動打擊著沈從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狀態,他不斷念叨著“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張兆和無言地面對此情此景,眼淚禁不住滾滾而下。后來,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藥物治療下,沈從文漸漸恢復了健康,他和妻子堅強地度過了艱辛清貧的歲月。
婚外情
沈從文外遇的對象是女作家高韻秀,筆名高青子。當時她是熊希齡的家庭教師,沈從文有事去熊希齡在香山的別墅,主人不在,迎客的是高青子,雙方交談,都留下了極好的印象。“這段故事的線索是在林徽因和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費正清的夫人費慰梅之間的英文書信中發掘出來的,這件事很隱秘,沈從文只對林徽因一個人傾訴。后來我發現高青子是西南聯大的圖書館職員,檔案我也找到了。”蔡登山說。
而這段往事的發掘,也解答了為什么沈從文的《看虹錄》如此晦澀難懂。這部小說敘述一個作家身份的男子,在深夜去探訪情人的故事。
【邊城作者簡介】相關文章:
文天祥作者簡介11-16
詩經的作者簡介11-25
賈平凹作者簡介09-26
長恨歌作者簡介06-16
古詩《游子吟》作者簡介12-05
《觀滄海》原文及作者簡介09-17
《一剪梅》作者簡介11-13
《將進酒·琉璃鐘》作者簡介11-19
邊城有感04-26
夢游天姥吟留別作者簡介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