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邊城》藝術探微
《邊城》是作家沈從文的小說代表作。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邊城》藝術探微,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邊城》藝術探微
著名學者李健吾評價《邊城》說,“這里一切是諧和,光與影是適度配置”。人教版高中語文節選了3―6節,在授課時,筆者和學生一起從“適度配置”入手,探討《邊城》的和諧之美。
背景環境――鬧與靜
第三節,開篇簡要交代邊城的安寧、有序的特點后,便用本節三分之二的筆墨,向讀者展示邊城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端午節。“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莫不”、“任何”、“必”,通過這些極為概括性和肯定性的文字,從參與度來說,端午節是邊城傳統的歡慶的節日,城中的每一個人都熱情地投入到慶祝活動中去,不管哪年,皆是如此。從節日場面來說,慶祝勝利的鞭炮聲、賽龍舟擂起的鼓聲、兩岸人的吶喊助威聲,將節日的歡慶熱鬧推向高潮。而翠翠所處環境的寧靜與這份熱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文章寫道:“翠翠正坐在門外大石上用棕葉編蚱蜢、蜈蚣玩,見黃狗先在太陽下睡著……”這是一個安靜的畫面,靜靜的陽光,安然沉睡的黃狗,編棕葉玩的翠翠,沒有任何聲響。從表現人物內心來看,翠翠對邊城端午的熱鬧渾然不覺,這源于翠翠心底的寧靜。同時,在遠處熱鬧聲響的陪襯下,翠翠沉醉于兩年前與儺送邂逅的美麗記憶中,這也體現出翠翠具有的自然、純凈之美。熱鬧的節日,無礙主人公翠翠安靜地出場,在這一份熱鬧的映襯中,安靜帶有了空靈與悠遠之感,也給人一種熱鬧歸于寂然之感。正因為沈從文先生對于自然、純凈之美的熱愛與珍視,才做到了對背景環境鬧與靜的適度配置。
人物心理――明與暗
第四節,作者將讀者直接拉入翠翠兩年前的端午回憶之中。獨自留在城中的翠翠沒有爺爺的陪伴一個人在昏暗中,這時,“河面朦朦朧朧,看上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鴨在潭中浮著,也只剩下一個人追著這只鴨子”。從色彩上說,昏暗的光線,白色的鴨子,白色使昏暗中多了一點明亮;從心理上說,白色的鴨子使翠翠意識到不只是一個人獨處于此,等待的焦慮得到一絲緩解,在心里添了一抹亮色。的確,二老儺送的出現本應是給昏暗中的翠翠帶來明亮,但作者安排明暗的變化,給翠翠的內心增添曲折。文中接著寫道:“碼頭上已無別的人,那人問:‘是誰人?’……‘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在對話中,體現了二老儺送的熱情和關心,但處于焦慮與防備狀態中的翠翠因誤解了儺送話里的意思,以為是欺侮了自己,先前心里亮起的光又隱匿于昏暗之中。而二老派人打起火把將翠翠護送回家,無疑使孤單的翠翠走出了黑暗,翠翠的內心也亮起了二老為其打起的火把。在明與暗的交錯變換中,二老的出現無疑使翠翠的`內心經歷了由焦急到緩解,由防備到接受,由責罵到感謝。在明暗的適度配置中,翠翠將二老的影子投射入內心,也埋下了愛情的種子。
人物出場――顯與隱
第五節,翠翠特意在第二年端午到城里,希望與二老再次相逢。沈從文先生卻著意設置翠翠與二老的錯過,將二老從翠翠的視線中隱去,并安排在這年端午,讓翠翠認識大老。塑造二老時,作者用昏暗中二老捉鴨的場景,體現他的勇敢與本領,將其放入翠翠孤單無助的背景中,體現他的熱情和助人,使得二老的形象生動。而大老出場時,僅寫到“大老把河中的鴨子捉回家里后,因為守渡船的老家伙稱贊了那只鴨肥兩次,順順就要大老把鴨子給翠翠”,不僅只字不提大老如何捉得肥鴨,甚至連鴨子都不是主動送出。大老的形象只是抽象而模糊的,雖沒有安排二老出場卻似隱實顯,首先翠翠是因不能忘記他而前往城中,并且翠翠在得知二老在青浪灘后,聽到爺爺唱起催櫓歌時,便問:“爺爺,你的船是不是在青浪灘呢?”可見,翠翠的心早已飛往二老的所在地,二老的形象已深深刻入翠翠的腦海里;而大老雖出場卻似顯實隱,因為翠翠的心中早已被二老占據,再也無法容納下其他的青年男子,也才會說出“誰也不稀罕那只鴨子!”,因而透過翠翠的眼睛,大老的形象是抽象、模糊的。作者用了這種似隱實顯、似顯實隱,在不動聲色中將二老、大老兩人在翠翠心里的分量做了權衡,使得文章保持了舒緩、抒情的整體風格。
課上,我與學生們探討出以上幾個方面解讀“適度配置”,旨在體味《邊城》中那舒緩的筆調、平和的情感,重拾沈從文先生對失落的世界的追憶。
拓展閱讀:《邊城》讀后感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征,且善用象征,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征,實在一件過于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征,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征,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著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彌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里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里,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熏染變質。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說的寄食者文化,也如此的與眾不同。即便社會上最勢利的東西的產物,小鎮里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也是如此的敷衍著勢利,而盡力過著如此人性化的生活。甚至,樓上的歌聲,也就是她的生計,可以因為河上的一個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處處不點出邊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為榮。從中透露出沈先生對此的喜愛。
下面我重點分析一下爺爺的重義輕利。孫女倆生活拮據,可爺爺卻為人如此的“不愛錢”,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為難。實際上,爺爺是傳統的邊城人思想,以不愛錢為榮。
文中幾處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為爺爺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觀,所以為人們所推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說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于職守的劃船人一點敬意”。
文中有個細節,翠翠不愿去看熱鬧,要與爺爺守船時,爺爺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壓她,以使她乖乖去玩。為什么要品德壓一個女孩子呢,因為對爺爺自己,這是最具權威性的東西,所以下意識的拿來“恫嚇”翠翠。
文中描述了當事情與錢發生了關系時,爺爺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仿佛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般,在這些爭執里,誰要是最后占了錢的便宜,誰就是輸家。這倒是讓我想起了故鄉的風情,有時也是如此。互相推諉前遍,來來去去沒個停,有時甚至擲錢與地上,而人奔走開了。
文中也安排了幾個推錢的場景,讀來就如生活中發生的事般真實。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沈先生對此類場景津津樂道,可見他對這種風情的喜愛。人人以情義為重,一不要錢為榮,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風情。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當地風情。當然,我并沒有說誰的錯,我是說,碾坊陪嫁,之類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團總家,即便不是以金錢在思維,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錢,并且毫不掩飾,這與邊城風情,就本質的不同。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深沉擔憂,她既愛這泥土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征著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其實,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會以為是喜劇。嫁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嫁二老,象征著本土文化的變質,出走,則如魯迅言,不是回來,就是墮落。以上象征,是他人觀點,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愿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結局,用他自己的話說,她其實竭力呵護著他們。因此,邊城以等待做結局,不讓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來。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結局,等待拯救翠翠與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征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美永存。
【《邊城》藝術探微】相關文章:
《邊城》藝術賞析08-21
論《邊城》的圓形結構藝術07-05
論《邊城》的藝術美質07-15
白居易昭君怨詩歌藝術特色探微的論文06-05
《蜀道難》旨趣探微10-22
《邊城》的美--解讀《邊城》08-02
《短歌行》言志技巧探微06-05
《邊城》故事10-07
邊城的句子10-18
《邊城》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