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背影》藝術特色分析-透視心靈的背影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并替他買橘子的情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背影》藝術特色分析-透視心靈的背影,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背影》寫于1925年10月,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寫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從北京至徐州,和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辦完后,父親去南京謀事,作者返北京上學,父親同行一段路以后,不得不在浦口車站分手時的情景。
《背影》的題材極其平常,表達的感情卻極為真摯深沉。它通過描繪父親為給兒子送行時無微不至的父愛,抒發了拳拳思親的感情,同時也真實地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一般人們的困苦生活境遇以及凄涼灰暗的社會世態。
《背影》篇幅短小,卻具有經久不衰、叩動人心的藝術魅力。首先它構思巧妙有新意,布局凝煉更精美。作者把描寫的焦點凝聚在一個極普通又典型的細節--父親的"背影"上。作品開門見山地寫道:"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全篇寫提真切感人的父子之情,開頭卻只說忘不了他的"背影"。這是用詩的具象方法來構思并點題的。但是點題的,作者也沒有扣住背影寫下去,而是由遠及近地、層次有序地描述了祖母的喪事,父親的虧空,并再三強調父親對遠行兒子的慈愛溫情。在這簡潔的敘述中,籠上了一層濃郁的悲切氣氛,這為下文重點描寫父子離別情景作了鋪墊,十分自然地為主題的展現起了過渡作用。作品在著力刻畫背影時,避免平均著墨,盡量做到濃淡相宜,虛實結合。如作品中除開頭以背影點題外,又三次提到背景。第二次是為給兒子買橘子父親過鐵道,作品飽含深情,用筆較重,具體細膩地勾畫了父親的背景,實中有虛。第三次是寫離開車站時,父親一剎那的背影,只虛帶一句:"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這淡淡的一筆,將父子不忍分離的悲酸悵惘都活畫了出來,是對前面描寫的有力補充,這里虛中又有實。第四次則是結尾,作者引用父親來信中的話說明父親晚年心境的凄涼,仿佛又一次見到父親的背影,這完全是記憶中的背影,是多年后由強烈的思念而產生的景象,是幻覺,也是實情,它把全篇情感升發到不可逾越的高峰,并與開頭呼應。可見作者非常重視剪裁藝術,緊扣前影這一中心來提煉素材,精心構思,布局詳略得當,虛寫實寫結合,緊湊而和諧地表現了豐富的思想內容。
其次,作者以簡潔有力的文筆,透過背影描寫,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親復雜的內心世界。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特寫境頭,作者沒有靜止地描繪父親的背影,而是通過白描的手法,層次分明地先描摹他的形態:身體肥胖、穿著臃腫、步履蹣跚,這簡樸的形體素描,不僅給背影提供了實感,而且寫出了父親老態、憨厚。接著作者深情地寫出了父親的一系列動作,字里行間充溢著父親對兒子的慈愛。父親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探身下去","穿過鐵道","爬上月臺","兩手攀著","兩腳向上縮","身子向左傾"……父親艱難的舉動,肥胖的背影打動了兒子的心,使他禁不住落下淚來。這里背影的描寫,把父親對兒子的一腔愛憐之情以及兒子的心理變化和盤托出。
第三,抒情和敘事有機結合。《背影》是一篇至情文章,是作者在讀了父親的來信后,"淚如泉涌",感情十分沖動的情況下寫成的,作者的感情和父親的背影完全融在一起了。對于父親的深切眷念,作品在追敘之中巧妙地以自己悔恨的情緒加以反襯,這樣使思念之情格外深沉。
第四,《背影》的語言,追求用詞的樸實和口語化,文字簡約素淡,體現了朱自清散文自然、樸素、雋秀的風格。全篇用字惜墨如金,話短情深,父親的話雖然只有六句,卻有力地表達了主題。
課文背影的結構分析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
2、第二部分(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
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
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
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從“我說道”到“……又來了”):
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寫別后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背影原文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1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2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3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4,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澹5,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6。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7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8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9;頗躊躇10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腳夫11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現在想想,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12,深青布棉袍,蹣跚13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14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15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詞語注釋
差(chāi)使:舊時官場中稱臨時委任的職務,后來泛指職務或官職。
奔喪:在外聞親人去世而歸。
狼藉(jí):散亂不整齊的樣子。亦作“狼籍”。
典質:典當,抵押。
光景:境況。慘澹:凄涼,冷落,毫無生氣;也作“慘淡”。
賦閑:沒有職業在家閑居。
勾留:逗留。
茶房:舊時稱在旅館、茶館、輪船、火車、劇場等地方從事供應茶水等雜務工作的人。
妥帖:恰當,十分合適。
躊躇(chóu chú):猶豫。
腳夫:舊稱搬運工人。
馬褂: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
蹣跚(pán 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也作“盤跚”。
箸(zhù):筷子。
大去之期:辭世的日子。
【《背影》藝術特色分析-透視心靈的背影】相關文章:
朱自清《背影》的語言特色04-29
分析秦觀詞的藝術特色03-23
雨巷藝術特色分析05-31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色04-29
汪曾祺小說的藝術特色分析02-28
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分析05-20
《木蘭詩》的藝術特色分析06-08
分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03-14
讀出《背影》后的“背影”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