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手抄報吧,手抄報要求字體要清楚、美觀大方。你知道什么樣的手抄報才具有教育意義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內容,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清明茶
茶中寵兒,就是“清明茶”,特指頭茬新茶。清代《隴蜀余聞》中有這樣的文字:“蒙頂貢茶從唐至清,同千多年里歲歲入官,年年進貢,以供皇室‘清明會’祭天祀祖之用。”
不過,現在已不大聽到 “清明茶”的提法了。不知何時,它已變身成為人人追捧的“明前茶”。其實,“明前茶”仍指新春的第一出茶,只不過將采摘時間提到了清明之前。
入春后氣溫適中,此時新采之茶色澤綠翠,葉質柔軟;又經過冬季休眠,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略豐富,口感鮮爽;且春茶一般無病蟲危害,不必施用農藥,茶葉未受污染。
除此,“明前茶”之所以最金貴,還有另一重原因。
要知道,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采摘標準的產量很少,“物以稀為貴”確為真實寫照。
是否清明節前采摘加工的茶葉都叫“明前茶”呢?
原來,我國產茶區域廣,可分為西南茶區、華南茶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海南等)、江南茶區和江北茶區。
西南茶區和華南茶區地處中國南部,春天來得更早。每年春節,這些地區業已開始采茶,待到清明,距離頭茶采摘已逾兩月余。而江北茶區卻不然。雖時令已到清明,卻還未真正開采。
因此,能真正稱的上“明前茶”的,只有江南茶區的第一茬綠茶。因為青茶(烏龍茶)要等到鮮葉半成熟才開采,基本上無所謂“清明茶”了。
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一碗肉湯讓公子喝,重耳漸漸恢復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清明時節雨競相,行人欲斷魂。遙問酒樓哪里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如同唐朝大作家杜牧的名詩一樣,每一年的清明節全是伴著毛毛細雨而至,它給人的覺得一直憂慮的。
我覺得,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又伴著毛毛細雨來臨了。
這一天早晨,也是濃厚的天,彷徨了一會了,覺得格外憂慮,仍不是適合!被爸爸拉去吃完早餐,舉起香紙,擔起鐵鍬掃墓來到。
踏著道上的荊棘,沿著泥濘不堪的小道,大家趕到了老大爺、老太太的墳前。父親把墳四周的野草祛除以后,我還在上邊貼黃紙,插燒香就離開了。
諸多家人的墳前都來過了,大家又冒著毛毛雨,提前準備去長輩的墳前。一路上,花呀,草呀,我無心賞析;小鳥叫聲,蟲鳴音,我無心傾聽,只圖著前些趕到墳前。一會兒,大家來到。望著孤零零的墓葬,我禁不住一肚子憂慮。待父親鋤完草,貼好紙后,大家又取出冥幣跪在墳前,將他們所有撒在墳上……
雨越下越大,花草植物挨打得歪七扭八,周邊一片萎靡不振。在此情景,使我一股想念之情溢于言表:想一想她們死前一件事的關懷,帶來我的快樂,想起她們臨死前的遺書,我禁不住一陣寂寥,猛然淚如雨下。這時,父親也落淚了。雨勢并不減低,大家早已哭變成一個淚如雨下,好長時間才站立起來。
這時候,我看見了遠方紅火的杜鵑。聽媽媽說,杜鵑別稱清明花,它往往在清明節對外開放,是由于它是留念和撫慰亡魂的物件。因此,我跑了以往,摘了幾束插在長輩的墳前,期待她們都能獲得撫慰……
每年都是有清明節,每年都是有不一樣的憂慮。這憂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我憧憬在這里在雨中的憂慮,所以我憧憬清明時節的.光顧!
清明節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寵妾驪姬心懷歹意,企圖謀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齊繼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護著重耳離開晉國避難。有一天,他們到衛國的深山老林里迷路,又累又餓實在走不動,就在重耳斷糧待斃之時,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非常感動,流著淚說:永遠忘不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許諾將來繼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說:我不求你日后報答,只求你關心百姓,做個清明的國君。
介子推與眾大臣忠心耿耿隨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國人內應和秦國幫助下,重耳回國即位。當車子快進國都時,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過的破席子扔。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夏縣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經歷千辛萬苦,終于當國君,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后,在封賞大臣時,跟隨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祿,卻忘介子推。經有的大臣提醒,晉文公省悟過來,十分悔恨,覺得對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國上下都尋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再當官,便攜母一起到風景秀麗的綿山巖洞中隱居,草衣寒食。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知道,立即親自率眾大臣到綿山訪求。
晉文公一行到綿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喚,只有山谷回聲,不見介子推出林相見。這時,晉文公要急于見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綿山,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出山。結果大火燒多日,還不見介子推的蹤跡。晉文公又率人進山尋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遺骸及物品,后有人從半山巖的巖洞中找到半張破席子。晉文公接過席子細看,只見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忠心,但愿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看后,晉文公感到很內疚,悲痛萬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綿山為介山,將一山崗定為他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廟于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他還下令讓隨從人員把焚燒林的殘木拾上幾塊,給自己做一雙木鞋。他每天上朝時都要穿上木鞋在宮廳行走,呱嗒呱嗒地聲音提醒自己看著足下,就好像看到介子推,后來人們將最忠誠的最尊敬的朋友稱作足下。
晉文公焚綿山之日,正值清明節。晉文公十分感傷,令全國上下不得舉火炊煙,并把清明節這天也稱為寒食節。后人為懷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舉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漸減至三日。寒食節從此便流傳下來。
第二年清明節,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角餡餅),然后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每年清明節不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頭戴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柳環。當時有民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清明節的古詩
1、《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2、《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3、《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4、《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5、《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6、《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7、《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8、《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9、《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10、《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11、《清明》
宋·王禹
俏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12、《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13、《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清明節手抄報的內容04-01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04-08
清明節手抄報的內容04-07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04-03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3-25
初中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4-03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大全04-03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文字04-03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內容04-03
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