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參考
導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此詩是一首詠雪送人之作。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腳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詩人對泰山進行過歌詠,你能說出一首這樣的詩嗎?好,一起朗誦杜甫的《望岳》吧。
學生:齊誦《望岳》。
教師: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歲的好朋友,叫岑參,他是一位著名的邊塞詩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他的詩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板書:課題、作者)。
二、讀詩
教師:學詩首先要讀詩,大家以前是如何讀詩的呢?
今天我們豐富一下讀詩的方式,可以個人讀、合作讀;可以誦讀、演讀、唱讀。當然大家還可以創設自己喜歡的其他方式。大家開始準備吧。
學生:自由讀詩,小組交流,準備展示。
教師:我們請同學到臺前展示一下。
學生:展示各種形式的“讀”。
三、品詩
1、簡說詩中之“奇”
教師:邊塞詩的特色之一是描繪邊塞奇異風光。岑參作為唐代邊塞詩人,他的突出特點就是“好奇”。杜甫曾說“岑參兄弟皆好奇”(幻燈)。他用好奇的眼睛觀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靈感悟世界,并把它們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筆端。這樣,我們透過他綺麗的文字就可以讀到邊塞那奇異的風光和異域的情調了。請大家再讀詩歌,說一說你從詩句中發現了怎樣的“奇”。
學生:默讀,說發現的“奇”。
預設:
胡天八月即飛雪——胡天奇冷,飄雪奇早。
千樹萬樹梨花開——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闌干百丈冰——瀚海奇闊,結冰奇厚。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胡天奇冷,將士奇苦。
愁云慘淡萬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風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時雪滿天山路——路雪奇厚,擔憂奇多。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山路奇迂,情義奇深。
(提示:如果學生說得不夠全面,教師可以抓住其中的“奇”進行引導。如“剛才有的同學說到了天氣奇冷,詩中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這一點呢?請快速找出來。”)
2、描述詩中畫面
教師:讀著詩歌,詩中奇異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請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畫面,試著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出來,選一句或者兩句都可以。寫完與小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選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個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個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茫茫的邊塞,強勁的北風呼嘯而來,飛沙走石,白草被攔腰折斷,在狂風吹卷之下,不停地打著滾兒。正是八月中秋時節,鵝毛般的雪片卻已經飄飄灑灑,紛紛揚揚。落在山巒上,落在樹梢上,落在大漠中……整個邊塞大地籠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學生:個人描述畫面,小組交流。
學生:集體展示。
教師:穿插有關資料引導講解。
(1)引導深解名句
教師:岑參最喜歡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寫到梨花,請看屏幕,一起朗讀一遍。
屏幕展示詩句:“長安柳枝春欲來,洛陽梨花在前開。”“梁園二月梨花飛,卻似梁王雪下時。”“梨花千樹雪,柳葉萬條煙。”
學生:讀以上詩句。
教師:由此可見,梨花于詩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詩人寫梨花常常是在遠離故鄉之時,他筆下的花常常總是和思春念歸、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動聯系在一起。現在你對這兩句詩有了怎樣的新的理解?
學生:說自己的見解。
(2)引導聯想想象
教師:這首詩最后兩句描繪的畫面歷來被人稱道,給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下面請大家一起將目光聚焦于這兩句詩,試著展開你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為詩人,說說:當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著友人漸漸遠去的身影,心中會想些什么呢?
學生:說自己的設想。
教師:大家的設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寫,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令人回味無窮。這就是“留白”這種藝術表現手法的魅力。
(3)引導感悟情感
教師:在奇冷的天氣里送別友人,這本是傷心之事,然作者描繪的邊塞雪景是如此的奇異、壯美,甚至是唯美,為什么詩人能夠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呢?
請看材料,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邊境戰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展,岑參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懷著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度過了六年艱苦的軍旅生涯,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在輪臺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時所作。
教師:現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誰來說一下?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熱愛生活;詩人所處時代,正值大唐盛世,國家的強盛自然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所以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樂觀向上的情懷。
同學們的聯想和想象很精彩,現在,我們就結合剛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誦全詩。看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背會這首詩!開始!
學生:背誦詩歌。
四、用詩
教師:現在對這首詩已經學得不錯了,大家知道學習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嗎?是運用。我想和大家做一個用詩的挑戰游戲,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為難,先看兩個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詩舉例:
1、引用: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記憶。有了他的記憶,我會感受他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偉大之心;也會體味他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欣賞他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化用:“前不見青山,后不見綠水,念天地之污染,獨愴然而涕下。”(仿《登幽州臺歌》)
教師:大家愿意選擇哪句詩呢?看來大家都愿意選擇詩中的名句。為了避免大家選擇的詩句過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戰其他詩句,我們可以給他加2分。
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個人進行創作。
學生:展示創作內容。
教師:適當鼓勵點評。
五、結語
教師:仔細回味,詩人岑參留給了我們什么呢?邊塞的奇異風光,豐富的思想感情,樂觀、豪邁的英雄氣概。記住邊塞詩,記住岑參。
課即將結束了,請小組長如實的地將本組得分寫到小組名下,這節課同學們都有精彩的表現,讓我們用掌聲對獲得優勝的小組表示祝賀。
【教學反思】
教師給學生一個舞臺,學生就會還教師一個驚喜。
交流中,我見縫插針地把自己的講課習慣、要求告訴學生。當然,這次講課還要給學生布置一個課前的任務——用不同方式“讀”詩。我告訴他們:從人數上來說可以自己讀,也可以合作讀;從形式上來說,可以是以前熟悉的朗讀,也可以是演讀、唱讀。當我解釋演讀、唱讀的時候,學生們都在搖頭。見此情形,我的心里有點沒底了,想讓學生自主創造的念頭隨之開始動搖了……
晚上,我有點坐臥不安,畢竟不是自己的學生,畢竟他們從來沒有嘗試過這些新的“讀”詩方法,能行嗎?如果學生沒有一個人演讀、唱讀怎么辦?思來想去,我決定若真出現此種情況,就要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演讀、唱讀我來示范,讓學生模仿學習。不管怎樣,都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快樂,并在愉快的氣氛中有所收獲。主意打定,我選擇了《三國演義》主題曲,開始了自己的唱讀訓練。
課開始了,很快我的擔心消失得無影無蹤。學生們精彩的演讀、唱讀,大大出乎我的預料,也出乎所有聽課老師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節奏快的,節奏慢的;兩個人出場的,整個小組全體上陣的……。最精彩的當屬其中一個小組,一首詩唱下來,竟然變換了五種曲調,簡直就是歌曲串燒。他們無窮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創造力,讓我大吃一驚。雖然還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動作幅度太小,曲調節奏不太適合詩歌的情感等,但僅憑這份認真、勇氣,就足以讓我為他們喝彩。這節課一開始就使整個會場充滿了輕松愉快的氣氛,聽課的老師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熱情的掌聲也適時地送給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們。
我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展示的機會,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臺,他們便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作為教師一定要堅定一個信念:相信學生。
課堂就要有動有靜,動靜結合。
近幾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出現了一種極為熱鬧的課堂。整節課基本上都是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發言,教師退居二線做起了旁觀者。由過去學生當“廳(聽)長”,搖身一變成為了教師當“廳(聽)長”。雖說矯枉必須過正,但這種熱鬧的背后卻是學生見解的不深刻、知識的不扎實。所以我設計的這節課,一開始各種形式的“讀”,就是動,而且是大動,另外七嘴八舌地說出詩中的“奇”,也是動的環節。接下來就讓學生仔細揣摩詩歌創設的意境,發揮聯想、想象,用散文化語言描繪詩中一幅幅奇異美麗的畫面,體會所傳達出的深厚情義,這就是一個靜的環節設計。寫完之后,小組合作修改完善寫成的片段,又是適時的“動”。用詩環節,學生模仿教師所給的例子進行創作,再次進入靜的狀態。說實在的,別看有些學生說起來很熱鬧,但真的一動筆,就顯得有些笨拙了。這也正是我們不能只圖熱鬧,而讓學生時常靜下來的主要原因。
這節課上下來,自我感覺還算良好,但仔細想來,還是留下了諸多遺憾。
首先,朗讀未能貫穿始終。
這節課第一環節——各種形式的“讀”,的確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同樣引起了聽課教師的關注,但接下來的所有環節中,讀得太少了,這是一個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聲情并茂地進行誦讀、背讀,相信會加深對文本情感的理解。課堂上我示范誦讀了兩句,贏得了學生的掌聲。過后想想,他們對這種雖然是有些傳統的讀的形式,也是很感興趣的。可惜,忘記了讓學生親自嘗試。我覺得,這也是沒有真正以學生為本的一種表現。
其次,有些教學環節坡度太大。
我曾經在“用詩”環節上猶豫再三,但還是想挑戰一下。這一次為了減小學生“爬坡”的難度,精心選擇了兩個示例,供學生借鑒。這樣,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就可以較好地完成“用詩”的訓練。但事實上,學生還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看來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師所點評的那樣:“用詩”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需要厚實的鋪墊才行。不過,嘗試就會有收獲,嘗試的過程就是鋪墊的過程,我堅信這一點。
雖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當不懈追求,不斷探索,不斷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趨成熟,力爭使課堂日臻完善。
附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讀后感
此詩是一首詠雪送人之作。天寶十三載(754),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為送他歸京,寫下此詩。“岑參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讀此詩處處不要忽略一個“奇”字。
這首詩表現的情調是豪放的。全是關鍵在四個“雪”字,一送別前的雪景,二餞別時的雪景,三臨別時的雪景,四送別時的雪景。故雖全詩轉折突兀,結構錯綜變化,但以雪為中心線索抒情寫景,章法嚴謹。
起首四句“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為全詩發端,寫出了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沈德潛《說詩晬語》)。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乃傳世佳句,傳神地 描繪出了雪的皎潔 、鮮潤、明麗與飛動。然而此語并非 出自偶然。南朝蕭子顯在《 燕歌行》中寫下:“洛陽梨花落如雪”一句后,后人每每因襲之。岑參則反用梨花來喻雪,取喻新穎,確實是獨具風神的妙喻。
接下來四句寫雪中奇寒,以“散入”一句為過度,筆觸由大自然轉入營幕中。“瀚海”二句,似承實啟,又將鏡頭從營幕中拉出,推向冰雪覆蓋、萬里云凝的塞外天地。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應為第三層。復將鏡頭轉回營幕中,區區14字,已將踐別宴會上的急管繁弦寫得淋漓盡致。寫軍營的奇寒,寫冰天雪地的背景,寫踐別宴會的熱鬧,處處都在刻畫異鄉的浪漫氣氛,又無一處不顯示客中送別的復雜心情。
最后六句為第四層,寫筵后送別,歸客遠去的情景。尤其是結尾處,一個“空”字足以道盡萬般離情,余韻悠長,耐人尋味。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參考】相關文章: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參考01-07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賞析03-29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11-08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05-27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03-27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05-20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03-28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參考教案04-17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