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居易是山水田園詩人么
唐代詩歌流派,是繼承東晉陶淵明的山水田園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韋應物、柳宗元等。以反映田園生活、描繪山水景物為主要內容。
其中以王維成就為高,他是詩人,又是畫家,能以畫理通之于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于李杜之外,別立一宗,對后世影響很大。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于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于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歷代評價
唐代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此詩可作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五代及宋
新、舊唐書對于白居易的評價亦有不同。舊唐書對于白居易的文學成就給予高度的肯定:昔建安才子,始定霸于曹、劉;永明辭宗,先讓功于沈、謝。元和主盟,微之、樂天而已。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就文觀行,居易為優,放心于自得之場,置器于必安之地,優游卒歲,不亦賢乎。新唐書描述白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詩。又說:居易在元和、長慶時,與元稹俱有名,最長于詩,它文未能稱是也。然而新唐書對白居易的人品則給予極高的肯定: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鳴呼,居易其賢哉!這種評價的變遷可能與宋代古文運動的興起有密切的關系。
蘇軾對白居易的評價也有不一致處。蘇軾曾提出元輕白俗的說法,對元白的詩風頗有微詞。然而后來卻常以白居易自比,例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雖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蘇軾對白居易的詩作,也有白公晚年詩極高妙。的評語。
遼金元三代
元好問:并州未是風流域,五百年中一樂天。在《論詩三十首》一語天然萬古新句下,元好問自注:陶淵明,晉之白樂天。
明清
袁宗道以白蘇齋為齋名,并有《詠懷效白》的詩作
清代主張性靈說的袁枚亦給予白居易極高的評價。
【白居易是山水田園詩人么】相關文章:
白居易的古詩06-15
白居易介紹04-16
白居易詩歌06-21
白居易的詩句11-06
草白居易03-16
閑聊白居易05-05
白居易在杭州10-29
《賣炭翁》白居易08-20
白居易的資料10-10
白居易的名詩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