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白居易的修煉故事

時間:2024-09-17 10:35:34 惠嘉 白居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白居易的修煉故事(通用10篇)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的修煉故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居易的修煉故事(通用10篇)

  白居易的修煉故事 篇1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樂天,是緊接盛唐以后有名的大詩人。他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流暢,在風格上自成一體(世稱“元白體”)。他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繼承《詩經》“風雅比興”的傳統。《與元九書》為其詩論綱領,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 他長于各種詩體,特別是敘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而《長恨歌》則被詩評家譽為千古絕唱。

  不象韓愈、杜甫和其他一些大詩人那樣,死后才受到后人的特別推崇,白居易在生時便詩名顯赫,受到舉國上下、甚至國外的崇拜,而且其影響在歷史上經久不衰。在他盛名的二十年時間中,各地寺廟道觀、郵亭等處的墻壁上都能看到他的詩。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野老牧童,不分男女老幼,甚至不識字的老太太,都是他詩歌的忠實欣賞者和積極的傳播者。當時傳抄他的詩拿去賣錢或者換酒、換茶喝的人到處都是;能夠唱誦“長恨歌”的歌妓會抬高身價,自覺與眾不同;甚至外國的宰相也托來朝的商人以百金一篇的奇價購買他的詩作。

  白居易一生寫過的“諷諭詩”比別的詩人都多,充分顯示出他關心勞動人民疾苦、同情貧窮受難者的善良本性(最有名的比如《賣炭翁》、《觀刈麥》以及《繚綾》等等),使人至今讀起來還能深切地感到作者善心的`巨大感化力量。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在關心和同情窮苦人的同時,他還往往能反躬自問,把自己的優裕生活看作值得羞愧的事情。比如看到饑餓的婦女抱著小孩,在麥地上撿拾別人收麥時掉下的一顆顆麥粒來充饑,他便聯想到自己“不事農桑”還拿“三百石”俸祿,而感到深深的“自愧”(見《觀刈麥》)。

  他的善念逐漸使他完全走上了修佛的道路。特別是在晚年,他自號“香山居士”,成為一個不入廟的修煉者。修佛使他明白了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因果關系的,因此在遇到生活中的磨難時(他曾貶官到江州作司馬),就不會象常人一樣地過份憂愁和煩惱。而且他對名利也逐漸地放淡,告誡世人不可過份追求,否則自招災禍,還語重心長地告訴世人,許多人的痛苦都是自己的言行招來的。由于放淡了名利,看透了人生的真相,因此他在修煉中進步很快,并修出了比較強的“宿命通”功能。

  盛唐前后,許多朝廷命官和文人都修佛,其中一些人也都知道自己的前世。白居易曾在一首詩中說,“據說房太尉前世是個修佛的和尚,而王右丞(即大詩人王維)前生是一個畫家;我也打坐入定,用宿命通看自己的往世,結果發現我原來的好多世中都一直與詩歌有著不解之緣”。他在這里告訴我們,原來他的詩歌天才是在許多世中不斷地積累起來的。這一說法為“天才”找到了最自然的解釋,并且也被當今西方“輪回轉世”的科學研究所證實。比如一個幾歲的小孩能夠不學自會地開機動船,顯出非凡的“天賦”,但研究發現,他前世是一個機動船的船長,有著幾十年的駕船經驗。

  白居易不但修出了比較強的宿命通,他在修煉中的體悟似乎也比一般人高。他在“讀禪經”中寫道,“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余卻有余。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詩無大詁,禪無定說。這首禪詩的境界還是讓讀者自己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白居易的修煉故事 篇2

  唐代“詩圣”杜甫留下了“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著名詩句,可他本人卻只活了58歲。在唐代,真正的文壇壽星是經歷了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8個皇帝的白居易。他最終以75歲的高壽辭世,是唐代詩人中最有養生之道的人。

  白居易自小家境貧寒,步入官場后又不斷遭受貶降,40歲之前一直疾病纏身。而在與醫生、藥書不斷打交道的過程中,他逐漸認識到了人之所以活不到百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生活不快樂。從此,他特別注重培養樂觀的性格,修德養生。他寄情山水,瀏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名勝古跡,留下了“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等千古名句。即便是遭遇喪子和被貶的.連續打擊,他也能夠用內心的修煉擦去眼淚,自己排憂解愁,通過撰寫詩句得到心靈的慰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他一生樂觀情緒的寫照。

  74歲時,白居易辭官歸隱。他組織了六位年過七旬的朋友成立了一個“七老會”,大家經常在一起高談闊論、飲酒賦詩、歡度晚年,盡顯人生的豪氣。其通達樂世的人生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晚年的白居易,除了種花、種樹之外,還經常到外面曬太陽、散步、練氣功。他戒美味,主張飲食要素食淡味、不多沾肉味;節色*,他的家中有數位妻妾,卻從不放縱。

  在唐代的詩人中,白居易創下了“三個新高”:一是壽命高,享年75歲,要遠比李白、杜甫高壽得多;二是著作多,他現存的詩文多達2800多篇,是唐代文人中留下著作最多的;三是文學成就高,他留下的佳作名句最多,千古不朽,而這些都和他注重養生之道有著密切的關系。

  白居易的修煉故事 篇3

  唐朝人嗜詩如命,荊州有一個叫葛青的人,是大詩人白居易的超級粉絲,據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為了表達對白居易的崇拜,這個葛青在渾身上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詩,更有創意的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在身上刺了三十多幅圖,這些圖都是根據白居易的詩意發揮而成的,比如,一棵樹上掛著絲纈,代表“黃夾纈林寒有葉”。

  白居易曾做過中書舍人的官,被人稱為“白舍人”,因此,人們便把葛青身上的圖稱為“白舍人行詩圖”。

  唐朝有個姓陳的書生,酷愛寫詩,幾年間創作了許多詩歌,雖然沒能像李杜那樣暴得大名,但在地方詩壇小有名氣,他的一些詩,成為當地人爭相傳誦的流行之作。

  陳書生后來考上了進士,分配到家鄉的某縣做了縣令,有一年初冬,陳縣令剛起來,手下人來報,說抓到了一個竊賊,陳縣令便立即升堂,命人將竊賊帶了上來。

  經審問,這個竊賊叫李勝,平日好吃懶做、游手好閑,就干些小偷小摸的勾當,這次出手不利,在行竊時被抓現行。

  按照當時的法律,這種竊賊抓到之后,要先打一百大板,然后再收監拘押半年,陳縣令審理清楚之后,就命人先將李勝打一百大板,然后押起來。

  手下人把李勝拖出去按倒在地,三下五除二脫去了他的衣服,正要打的時候,發現李勝的身上刺滿了密密麻麻的字,仔細一看,原來是詩,縣令本來就喜歡詩歌,聽說此事后,立即興沖沖地趕了過來,果見李勝的身上刺滿了詩歌,他便問李勝:“你為什么在自己身上刺滿了詩歌?”李勝回答說:“小人自小喜歡詩歌,便將自己喜歡的詩歌刺在了身上……”

  陳縣令一聽,有些感動,沒想到這個小偷對詩歌如此癡迷,是個雅賊啊!

  接下來,更讓陳縣令感動的事發生了:陳縣令一首首地讀李勝身上的詩歌,見有李白的、有杜甫的、有白居易的'……

  但讀著讀著,竟然發現其中的一首詩是自己中進士之前所作的!陳縣令連忙問道:“這首詩,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李勝回答說:“作者記不清了。”

  陳縣令又問:“那你是怎么得到這首詩的呢?”李勝想了想,回答說:“多年前,在一堵墻上讀到的,感覺非常喜歡,就抄了下來,后來又刺在了身上。”

  陳縣令聽完,心里得意極了,原來,這個竊賊竟然是自己的超級粉絲啊!

  對自己如此崇拜的人,豈能讓他受皮肉之苦呢?于是,陳縣令便吩咐免去李勝的一百大板,只被暫時收監。

  看來,把喜歡的詩歌刺在皮膚上,以此來表達對偶像的熱愛,并不是現代人的發明,這種狂熱至少說明那個時代,人們對詩歌和文藝的熱愛是非常熱烈的,雖然那樣的時代早已成為絕響,但只要它曾經存在過,就值得我們去回味。

  白居易的修煉故事 篇4

  大唐帝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不到300年的歷史,崛起了詩的群峰,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認為,為文或歌詩,之于朝廷,旨在“補察時政”、“泄導人情”;之于社會,旨在“救濟人病”、“裨補時闕”,并寫下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千古名句。語雖簡短,卻是白居易的文學宗旨與創作總綱。文中的“時”與“事”,與今之“時事”相去不遠。“為時而著”,強調創作要順應時代,與時俱進;“為事而作”,強調創作要因事而發,裨補世事。文學創作囿于“時”而基于“事”,文學作品應于“時”而及于“事”。作為“社會意識”的“詩”、“文”反作用于作為“社會存在”的“時”、“事”,“詩”、“文”為“時”、“事”而創作,也就順理成章了。

  白居易的“時”與“事”,似乎隱含了統治者及其行為的文學客體地位。文學能否發揮作用,完全取決于統治者是否允許創作,能否傾聽民聲。白居易以上古帝王作譬喻,說明文學與政治之關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舜)昌矣。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桀)荒矣。”只有在“為時而著”、“為事而作”能夠保證的情況下,“政有毫發之善,下必知也;教有錙銖之失,上必聞也”的上下關系才會形成,通過“政之廢者修之、闕者補之,人之憂者樂之、勞者逸之”,才能“上下通而一氣泰,憂樂合而百志熙”。

  文人當然是文學的主體,白居易卻表示了深深的憂慮。他認為,文人中存在兩大傾向,一是阿諛逢迎、諛時媚世。在當時,“書事者罕聞于直筆,褒美者多睹其虛辭(《策林》)”,“郊廟登歌贊君美,樂府艷詞悅君意。若求興諭規刺言,萬句千章無一字(《采詩官》)”。一些御用文人,睜著眼睛說瞎話,昧著良心唱贊歌,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救失之道”遁跡,“諂成之風”大熾。他擔心,如此下去,統治者不見弊端叢生,只道歌舞升平,不聞啼饑號寒,只知琴瑟鐘磬,必然導致施政失誤,國運衰微。這種虛美媚世、取悅邀寵之作,“若行于時,則誣善惡而惑當代;若傳于后,則混真偽而疑將來。”二是沉溺風月、逍遙山水。白居易認為,大約從謝靈運、陶淵明開始,文學的鋒芒已銷蝕殆盡,“以康樂之奧博,多溺于山水,以淵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園。”至于謝朓的“余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鮑照的“離花先委露,別葉乍辭風”,文學造詣華麗上乘,然而,“麗則麗矣,吾不知其所諷焉”,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這樣的作品,于世道人生何益?他甚至對作為本朝早期大家的李杜,也深感缺憾。李白之作,雖然“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然則“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而杜甫之作“可傳者千余首”,而像“三吏”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作品,“不過三四十首”。在專制政體下,由于創作空間逼仄,創作風險高懸,一些文人雅士“避席畏聞文字獄”,只好退隱山林,避居鄉間,對于國難民瘼置若罔聞,整日吟風弄月、卿卿我我,或在古籍中淘生活,或在瑣碎中覓生機,醉心于銅臭女色,止步于搜奇獵怪,滿足于追名逐利,誠可謂“著書只為稻粱謀”了。

  白居易賦予文學以強烈的使命感,他認為,作為文學介入、干預社會之手段,“文士褒貶”執掌著“懲勸善惡”之柄,“詩人美刺”秉持著“補察得失”之功。因此,文人不應逃避現實,自廢武功。白居易筆下的“褒貶”、“美刺”,近于當代的“歌德”與“缺德”之爭。他并不認為“褒”與“貶”、“美”與“刺”是對立的。“褒”、“美”屬于“揚清”、“鼎新”的范疇,而“貶”、“刺”屬于“激濁”、“革故”的范疇,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他痛心于“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在文學實踐中,他積極推動新樂府運動,大量創作直指時事政治、世道人心的.諷喻詩。白居易的50篇新樂府詩作,如果以美刺兩類粗分,屬于“美”者有8篇,屬于“刺”者有30篇,介于二者之間的也帶有勸誡、警策、辨析等內容。比如,其中的《賣炭翁》、《驪宮高》批評的是皇室;《黑潭龍》、《官牛》撻伐的是官吏;《杜陵叟》、《繚綾》披露的則是民瘼。他的作品的確力行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宗旨。

  白居易自嘲,“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他明知寫風花雪月可保身,書諛詞諂語能升官,卻不屑為之,終因寫詩受到誣陷,并被削職罷官。《與元九書》,就是被貶江州時所寫。晚年的白居易變“聰明”了,他放棄了“兼濟天下”,只求“獨善其身”,仕途是順利了,但在創作上卻失去了早期的銳氣。

  白居易的修煉故事 篇5

  這一年,杭州大旱,西湖旁邊大批農田龜裂,稻禾曬得象火燒過一樣。老百姓天天到衙門里請求放西湖水,可那些官兒都顧自尋歡作樂,一理也不一理。

  這一天,百姓們又熙熙攘攘地來了到衙門前,有的人喊:“青天大老爺啊,趕快放西湖水,救救農田吧”有的喊:“若再不放西湖水,我們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鬧得衙門里的太爺昏顛倒,只好匆匆地走到衙門口,怒氣沖沖地說:“誰說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魚就沒地方棲息啦”老百姓說:“那么請問大老爺,是魚龍性命要緊,還是百姓性命要緊”太爺一聽,又氣呼呼地說:“誰說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荷藕菱茭還活得成么”老百姓說:“那么請問大老爺,荷藕菱茭為重,還是稻米為重”太爺一時無話可說。

  這辰光,人群中忽然有人高聲說:“講得對呀,講得有理”百姓們回過頭去,只見那人五十開外,五綹長須,頭戴方巾,身穿青衫,笑咪咪地站在那里。太爺一聽更生氣,沖著那人說:“啊,你說什么嗯,原來是你在這里煽動……”那人說:“對不起,我剛來。我說當官的嘛,難道不應該聽聽父老們的呼聲么”

  聽那人這么一說,太爺皺起眉頭想一想,便問:“你是誰”

  那人說:“我姓白,白居易就是我”

  太爺一聽是白居易,趕忙三腳兩步從臺階上滾下來,打躬打揖地說:“噯呀,我當是誰,原來是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遠迎,得罪得罪請,快請到里面歇息。”

  原來白居易新任命為杭州刺史,他為了察訪民情,沒穿官服就到衙門里來啦”白居易一上任,第二天果然放了西湖水。百姓們望著碧綠碧綠的湖水,嘩嘩地流進自己的'農田,都說:“白居易一來,我們農家有救了。”白居易上任不久,就訪問了附近農家。第二年,在錢塘門外,修了一條堤,造了一座石涵閘,把湖水蓄得滿滿的。他又恐怕后來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壩跟農家的利害關系,還親自寫了篇《錢塘湖閘記》,刻在石碑上,詳細地記載了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水、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

  百姓們都圍著來看這塊石碑。當看到上面寫著一寸湖水能灌溉多少頃農田的水量時,大家都為白居易深知百姓痛苦和精密設計的水利工程而感動,紛紛要為白居易向朝廷請功。白居易曾詠詩道:“……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

  白居易在杭州做了三年刺史,對這西湖水管理得可嚴啦有一次,白居易在湖上觀賞風景,看到湖南岸的一處湖面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臺樓閣。白居易就查問是哪一家造的。當差的查明后,回稟說:“這是衙內二爺的老丈人在造一座花園哩”白居易就把二爺的老丈人傳來,說:“西湖是大家的,你一個人怎么好占用呢現在罰你開葑田一百畝。”那位二爺的老丈人曉得刺史說一不二,只好雇了一批人,挖了一百畝湖呢。

  有一次,白居易從靈隱道上散步回來,看見有人砍了兩株樹,背回來當柴燒。白居易就對那人說:“山上的樹砍光了,泥沙就流到西湖里去了罰你補種十株樹”那人只好到山上去補種了十株樹。從此,再沒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樹了。

  白居易不但熱愛杭州百姓,對西湖更酷愛成癖。他每當政事稍有空閑,常去白沙堤、孤山一帶細細玩賞。淡蕩的煙波,輕指的堤柳,大大助長了他的詩興。因而他在杭州三年,寫下了許多著名的山水詩。西湖的景色,經他的筆墨一點染,在人們眼里,就顯得更加美麗可愛了。有一次,白居易從孤山寺扶醉歸來,在堤上走著走著不覺詩興勃勃,當即吟成一首七律《錢塘湖春行》,詩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我愛湖東愛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

  這辰光,有一個老婆婆拄著拐杖,也在白沙堤上看風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對老婆婆說:“我剛才做了一首詩,吟給你聽聽,你看好不好”于是就把這詩吟了一遍。老婆婆聽了說:“這詩好啊不過白沙堤不只你一個人所愛,我們杭州人都愛這堤呢。你不如把‘我’字改成最字吧,這樣,就吟出了許多許多人的心思了。”白居易一聽喜得跳起來,連連說:“老婆婆,你說得對,改得好,真要謝謝你了”后來老婆婆一打聽這人就是白居易,逢人就講:“白居易的詩,我也改過,而且還謝我哩”一時杭州人傳為美談。

  白居易的修煉故事 篇6

  唐朝有個寫詩很多的少年天才——白居易。

  白居易五六歲便開始作詩,九歲時對詩的聲韻就非常熟悉了。母親是個慈愛、嚴格又有文化的婦女,充當白居易的啟蒙教師。

  不論白天還是黑夜,她總是拿著詩書教導兒子,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也有偷懶的時候。這時,母親不去打罵他,而是講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學習任務一點一點補上。

  就這樣,白居易漸漸養成了勤奮學習的好習慣。

  有一次,他拿著自己的幾首新作,來到在當時很有名望的詩人顧況俯前,顧況漫不經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開,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韻味十足的吟誦起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好哇,好!能寫出這樣詩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難事!快請進!快請進!”

  看到寫詩的人竟然是一位少年,就高興的與他談起作詩來,不知不覺的就談到了天黑!這一年白居易才16歲。

  從此這個會寫詩的.少年天才的名字,一下子在長安城傳開了。

  白居易寫的詩,生動流暢,連沒有什么文化的老婆婆都能明白。可是誰能想到,他那里是什“天才”,他學寫詩花了多大的心血啊。

  成名后,白居易對自己的要求更嚴格了。他還是一天天不停的讀了寫寫了讀......白居易給后世留下了3千多首詩歌,成為唐代的寫詩最多的詩人之一。

  白居易的修煉故事 篇7

  白居易,字樂天,唐朝時期太原(今屬山西)人,他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詩人,還是一位敢直言、愛百姓、廉潔自律的清官。他的品行一直為后人所稱道。

  傳說,他任陜西周至縣縣尉時,城西的趙鄉紳和李財主因為一塊田地爭論不休,最后跑到縣衙打官司。趙鄉紳把一條大鯉魚的魚肚中塞滿了銀子送到縣衙,而李財主把一個大西瓜中也塞滿銀子送來。收到兩份“重禮”后,白居易吩咐次日公開審案。廳堂之上,張暗示:“我的理(鯉)長,我是愚(魚)人”;趙暗示:“我的理大(西瓜),我是瓜(西瓜)人。”白居易怒拍堂木:“今天,先判你二人‘買衙賄官’之罪,每人重責四十大板!”然后,立即派人把他們行賄的鯉魚和西瓜取來,當眾抖出其中的銀子,民眾一片嘩然。杖刑完畢,白居易喝斥道:“今日責打,就是要你們今后奉公守法,老實做人。這些行賄的銀子,我看就用來救濟貧苦百姓吧!”并當堂宣示:“自古衙門面向南,理在后邊錢在先。本縣改衙面向北,錢路堵衙理通天!”從此,白縣尉清廉秉公,愛民如子的名氣,很快在全縣傳開。

  白居易任左拾遺(諫官)時,忠于職守,不畏權貴,他屢次上書唐憲宗,反對宦官專權、結黨營私,批評腐敗的吏治,指出憲宗皇帝的過失,反映人民疾苦。

  河東節度使王鍔大肆搜刮民財獻給皇上邀功,唐憲宗決定提拔王鍔為宰相,滿朝文武多是敢怒不敢言,白居易卻挺身而出進諫說:“王鍔苛刻百姓,所得財寶獻給皇上。今若授以宰相,天下人一定會說是因為他經常向您進獻財物才當上宰相的。如此一來,上行下效,豈不朝綱大亂。”憲宗雖然很欣賞白居易的才華,但見他屢次犯顏直諫,心中不滿,又加上他得罪了宦官,于是貶他為地方官。

  白居易從不考慮個人的得失,他任江州、蘇州、杭州等刺史時,更是利用一切機會,為百姓謀福。他上書免除了受災地區百姓的稅賦并賑濟災民,所到之處,都有惠政留下。如在杭州任刺史時,白居易親率州民修筑了西湖白沙堤,解決了當地的水旱災害問題,并使沿堤的千畝農田得到灌溉。人們為了紀念其功德,將其所筑之堤命名為“白公堤”,就是如今西湖上的白堤。他離任時,百姓站滿了運河兩岸,官員和百姓哭喊著隨船送行了十多里。他在《別州民》一詩中記下了這感人的場景:“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

  白居易嚴于律己,廉潔儉樸,始終如一。一次,他看到家中的`兩塊石頭,感到自己還是做了錯事。原來,白居易到杭州天竺山時,在山上發現兩片山石玲瓏可愛,便順手把它們帶回家。現在想來,如果每個游人都象自己,帶兩片喜愛的石頭下山,如此天長日久,天竺山將變成什么樣子?自己認為沒有帶走杭州一丁點兒東西,難道這石頭不是杭州的東西嗎?他越想越不能原諒自己,悔恨萬分,忍不住提起筆來,作了一首自我檢討的詩: “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為兩片石頭自責,其為官之清白,令人感佩。

  白居易因政績斐然,后被任為刑部侍郎、太子少傅、刑部尚書等。他執法如山,為民伸冤,深受百姓擁戴,真正做到了“官清民自安”。

  他一生寫下了大量反映社會現實、抒發報國之志的詩篇,與李白、杜甫同被譽為中國詩壇的三大巨星,成為享譽全世界的文化名人。白居易認為,詩歌必須擔負起“補察時政”的歷史使命,并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從而達到“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目地。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才能寫出有感染力的詩歌。他的詩連不識字的老人、兒童都能聽懂,贏得了廣泛的讀者。據說他每寫一詩,必對老嫗讀之,老人不明白就改寫,被傳為詩壇佳話。

  “上天無親,惟德是輔。”上天是不會偏袒任何人的,是福是禍,完全在于自己的品行;凈化心靈,修身養德,應該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而為官者,則應該有更高的標準和更嚴的要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極星)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官者品德高尚,方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恪盡職守,為民造福。

  白居易的修煉故事 篇8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山西太原人。唐朝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作品最多的詩人。她的詩明白小暢,通俗易懂。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

  白居易小時候就特別聰明懂事。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玩耍,忽聽到門外的街上有人在爭吵,奶娘帶他到門外看個究竟,原來是兩個女鄰居,抱著一只蘆花老母雞爭執不下,雙方都說母雞是自家的。可是用什么辦法來確認呢?

  這時,小居易說話了:“你們別吵了,先把母雞放在地上。母雞念舊窩,它會自己回家的,他進了誰家的門,自然就是誰家的了。”眾人一聽,都說這個辦法好。兩人把母雞放在地下,那母雞一旦掙脫了束縛,一溜小跑就進了東家的門。在眾人的哄笑聲中,西家的女鄰居臉色通紅的'低頭走了。大家都夸獎5歲的白居易聰明,小小年紀就能明斷鄰里糾紛。

  母親出生書香門第,寫詩作畫也很精通。從小就教居易兄弟兩人作詩,告訴他們詩詞應該講究的平 、對仗、意境、詩眼等基本要領。沒有多久,小哥倆的詩詞就做的不錯了。有一次,白居易和幾個同窗好友到溜溝山野炊。即是野炊,總得有人燒火做飯吧,于是白居易提議,我們做對子,誰對不上來,就讓誰燒火,大家都同意。

  白居易低頭沉思了一會,抬頭說:“我先出個上聯,‘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你們注意,我這可是順讀倒讀都可以的。”小伙伴們各自捧著腦袋想了半天,都搖搖頭:“還是自己對吧。”“好,我把它到過來,秀秀明明處處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時時雨雨晴晴。”白居易這下不用燒火了。

  白居易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社會不安,潘鎮割據,民不聊生。未必戰亂,父母先后把它送到南方和北方,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過早品嘗到生活的艱辛,了解了許多下層勞動人民的苦難,為他的創作提供了素材。

  16歲時,白居易初到長安,拜見著名的詩人顧況,詩人聽說他名字叫居易,就笑著說:“居在長安,達官如云,百姓如蟻,柴貴米也貴,居大不易啊。”當讀到他的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不生”時,顧況大為贊賞。小小年紀竟作出這樣富有哲理性的詩句,顧況頻頻點頭:“你有這樣的才情,居長安也不難了。”

  白居易的修煉故事 篇9

  白居易與杜甫,一個是“詩魔”,一個是“詩圣”;一個是北斗,一個是泰山,都各自在所擅長的詩歌領域為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按理來說,他們都不會做出抄襲別人作品的事,畢竟抄襲是屬于技不如人之輩的專利。可白居易居然就真的那么干了,他抄襲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杜甫。諸位如果不信,請看實例。

  杜甫在《漫成二首》里吟:“眼前無俗物,多病也身輕。”白居易《仲夏齋居偶題八韻寄微之及崔湖州》:“眼前無俗物,身外即僧居。”

  杜甫在《曲江二首 其二》里感慨:“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白居易《感秋詠意》:“舊語相傳聊滋味,世間七十古來稀。”

  杜甫在《醉時歌(贈廣文館博士鄭虔)》里唱:“甲第紛紛厭梁肉,廣文先生飯不足。”白居易《春寒》:“靖節先生樽長空,廣文先生飯不足。”

  從以上可以看出,白抄杜的詩句,幾乎是一字不差的照抄。那么,白居易為什么要抄呢?照我想來,無非是以下幾點:

  一、杜甫比白居易大了六十歲,在他去世后兩年,白居易才出生,白居易抄他的詩,可以不必擔心正主兒找麻煩。

  二、杜甫說:“語不驚人死不休!”在詩歌的遣詞造句上,他老人家可以說是已經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白居易不抄就心癢難搔。所以抄!

  三、杜甫這幾句詩的'思想、情感、意境、內容正好與白居易做那幾首詩時的情形相仿,所以他信手抄來。

  四、杜甫的這幾句詩都不太有名和重要,抄了也沒人關注,所以白居易抄。

  五、白居易的確是太佩服太佩服杜甫了,所以抄他幾句小詩向前輩致敬!

  六、這一點是我認為最接近事實真相的一點。古時信息不發達,杜甫所作的這幾句詩不為人所知,而古代只有極少人能得到接觸知識的機會,白居易仗著自己手頭上資料的方便,把杜的詩神不知鬼不覺地據為己有。這一假設如果成立的話,估計此時的白居易就再也躺不安穩了。

  白居易的修煉故事 篇10

  白居易從江州調任忠州刺史時,那里“林巒少平地,霧雨多陰天”。本來從京城貶到江州已經遭受沉重打擊,總感慨很多老朋友想見也見不到,這次又被趕到更加偏遠的忠州,山路多崎嶇不說,還常年雨霧繚繞,搞得老白心情很不爽。

  大詩人做烤餅消磨時間

  在一年多的任上,白居易的不爽持續升溫,在超越郁悶之后很快又晉級為苦悶,于是老白寄情于詩,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創作出了將近一百首詩。但再才華橫溢的人,詩詞寫多了腦袋也疼,腦袋疼心情也好不了。老白是個聰明人,很快另辟蹊徑,開發出了一項重要休閑活動——烤餅。

  白居易烤的餅跟今天的燒餅類似,當時叫胡麻餅,是從少數民族那里模仿來的。當年在長安城工作之余,老白最喜歡溜達著去小吃一條街品嘗胡麻餅。但老白身處偏遠之地,一沒烤箱,二沒酵母,連面粉都不知道是從哪兒淘換來的,不過,絕對不能低估乃至否定烤餅給老白帶來的快樂。

  處理完公務,白居易便回家磨面烤餅消磨時間。胡麻餅烤出來,白居易并不吃獨食,還發快遞送給朋友吃。在《寄胡麻餅與楊萬州》里,老白這樣說:“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故交看到烤餅睹物思人

  這里的楊萬州指的是白居易早年在京城結識的朋友楊歸厚,白、楊二人同為天涯淪落人,都被下放改造。白在忠州,楊在萬州,兩地相距不太遠,一百公里的'樣子。剛來忠州的時候,白居易沒事兒就登上高樓眺望萬州,惦記這位離自己算是最近的哥們兒,還寫下了《初到忠州登東樓寄萬州楊八使君》,說“書信雖往復,封疆徒相連”,并發出了“而我復何嗟,夫君猶滯此”的感慨。

  楊歸厚是陜西人,愛吃面食,老白烤餅除了聊以ziwei,還給離自己最近的朋友送上家鄉風味,一同品嘗,共同分享流離之苦、共念返京之意。在寸步難行的山區望山跑死馬,白居易快遞烤餅肯定首選水路,因為當地水系發達,往來船只眾多,李白的輕舟都能千里江陵一日還,送個烤餅幾百里地瞬息即到,如果多給船家點勞務費,一出爐就搞個加急快遞,說不定還能讓老楊吃上熱乎的。

  即便不趕時間,隨著正常的慢船慢悠悠地走,也沒什么風險。因為胡餅特別容易保存,不易變質。早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隨身攜帶的食物就是胡麻餅,考慮的就是它保質期長,能滿足長時間在海上航行的需要。

  既然不容易變質,白居易的烤餅快遞顯然可以送得更遠些,比如遞送到長安。這份快遞帶著思念,帶著溫馨提示,乘著船兒一路北上,進了長安城。于是,很多故交同僚一面嚼著白氏胡麻餅,一面慨嘆,這個可憐的老白,連胡麻餅都稀罕到長途跋涉發送快遞,看來真是許久沒吃上咱京城正宗的胡麻餅啦,也該考慮讓他回來了。

  公元822年,老白收到了一紙調令,返回了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