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解讀《琵琶行》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長篇敘事詩。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解讀《琵琶行》白居易,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解讀《琵琶行》白居易1
白居易以一曲《琵琶行》使其貶官江州的這段經歷格外引人注意。但在語文教材及教參中多只介紹他前一年因“越職言事”而貶官的背景。教師在講解該詩序言“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時,也只停留在字面意義上,未能深究其義,有時甚至認為這是作者的表面之辭,不是詩人當時的真實心境。如果我們對白居易貶官江州、創作《琵琶行》之前的心跡作些梳理,就會發現“是夕始覺有遷謫意”確實是作者的真實情感的流露。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越職言事”遭遇政敵的打擊,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是白居易仕途中的第一次沉重的挫折。之前他曾官居翰林學士之職,這是唐代中后期文人們非常羨慕的職位。元和六年因丁母憂,辭官居家服喪,元和八年服除仍閑居家中,至元和九年冬才召授太子左贊善大夫。此為東宮之官,按朝綱不應搶在在朝官員之前言事。但白居易出于對宰相武元衡遇刺事件的義憤,也是建功心切使然,冒然上奏,觸怒當權者。此所謂“越職言事”的創作背景已為大家熟知。問題是作者于元和十年八月貶官至十一年秋創作《琵琶行》,已一年有余,為什么會在序言中冒出一句“是夕始覺有遷謫意”?是不是僅僅因為受到琵琶女淪落身世的刺激才偶然勾起了詩人自己遷謫失意的情懷呢?此間一年多時間里難道真的心若止水么?當然不是。但如果我們理解了白居易這一年多時間里的佛教禪宗人生意趣,就會發現其“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并不是空穴來風。
在白居易生活的元和年間,佛教中的洪州禪主要在南方傳播。白居易的貶所江州廬山正是洪州禪的傳播中心,因此詩人有緣向洪州禪師叩問經義,證悟人生。當然,白居易接觸禪宗經義實際上更早,在元和初年就有所涉獵,但要真正以此來參悟人生,尋求自己的精神家園,則是在經歷了這次人生挫折之后。《白居易集》卷三十九《自誨》一文云:
樂天樂天,來與汝言。汝宜拳拳,終身行焉。物有萬緣,錮人如鎖;事有萬感,熱人如火。萬緣迭開,鎖汝形骸;萬感遞至,火汝心懷。使汝未老,形枯如柴;使我未死,心化為灰。樂天樂天,可不大哀!汝胡不懲往而念來。人生百年七十稀,設從與汝七十期。汝今已年四十四,卻后二十五六年能幾時?汝不思二十五六年來事?疾速倏忽如一寐。往日來日皆瞥然,胡為自苦于其間?樂天樂天,可不大哀。而今而后,汝宜饑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無浪喜,無妄憂。病則臥,死則休。此中是汝家,此中是汝鄉,汝何舍此而去,自取其遑遑?遑遑兮欲安往哉,樂天樂天歸去來!
44歲正是白居易創作《琵琶行》的前一年,也是他向馬祖道一的弟子惟寬問道的那一年。這篇《自誨》當是作者在經歷了人生仕宦之途的嚴重挫折之后,人生意趣皈依佛門,情感外泄而精心結撰的作品。文中所說的“饑而食,渴而飲”實際上是源于洪州禪師語錄。
《景德傳燈錄》卷六和《大珠禪師語錄》卷下均記載了馬祖弟子慧海的一段著名問答:
有源律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慧海活動的`年代略早于白居易。白居易在與洪州禪師的交往中當聆聽過這樣的語錄。慧海所說的“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是對洪州禪“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皆是道”思想的具體發揮。所強調的并不僅僅是任運修行、隨緣而安,而是重在當下的人生證悟。得道解脫只不過是把握當下的存在而已。而白居易的“此中是汝家,此中是汝鄉”,以詩人之筆,把禪宗教義揭示得更為明確。
雖然宋人在《容齋隨筆》卷七中認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但安史之亂后流落江南的京城老藝人是大有人在的,特別是在那些水陸交通樞紐、商旅集散之地,這類藝人往往較多。因此,認為白居易創作《琵琶行》受到某位淪落藝人身世的刺激還是有可能的。聯系到詩人此前對自己現實存在的禪宗式的證悟,立處皆真,禪悅灑脫,其序言“恬然自安”“是夕始覺有遷謫意”云云,是完全可信的。如在平時的教學中揭出詩人創作前后的這一層人生意趣,對理解和把握詩歌當有所裨益。
解讀《琵琶行》白居易2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如要簡潔些說成座中泣下我最多,味道又如何呢?下面試從五個角度來解讀。
一、結構角度
全詩88句,每兩句一個節點。節點內上呼下應,共同表達一個相對獨立的意思點。44個節點連貫終編,全詩結構整齊。要是結尾這一精簡,雖然句意上同樣在說琵琶女更坐彈一曲讓我更感動,更感慨,遠甚于座中其他人,但原有的結構美便被破壞了,節奏一下子局促起來,有欠諧和。
二、句式角度
座中泣下我最多是一般陳述句,語氣較平;而原句是設問句,以問引答,語氣更重些,更能突出對象的特定性。
三、指稱角度
江州司馬,一個穿青衫的角兒,具體指稱到特定身份,雖說不及我這樣的第一人稱來得親切,但內涵更豐富。
照說司馬是官職,來做官還為什么哭呢?在中唐時期,州之司馬僅僅是州之刺史的.佐官之一。佐官,顧名思義是副職,在當時實際上有職無權,是閑職,是一般用來安排貶斥之官的虛名;我這個之一,新來乍到,排的更是末隊。那么,決策自不由我,助理也難輪到我說話。我內心不是很憋悶嗎?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蒙皇上賞識,任翰林學士、左拾遺。翰林學士參預機要,專掌內命(由皇帝直接發出的極端機密文件),相當于皇帝的機要秘書兼政策顧問,權位日重,號稱內相;左右拾遺都是諫官,職掌對皇上的侍從規諫,并薦舉人才。可以想見白居易有多紅。元和十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等派人刺殺宰相武無衡,白居易認為這是重大國辱,首先上書請求捕賊,不曾想權貴們便指責他不應越職奏事。當時他的官職是贊善大夫(袁行霈《〈琵琶行〉賞析》),也就是太子伴讀。這是一個說大就大,說小也小的職位。小吧,你就只是一個陪伴太子讀書的;大吧,今天陪太子讀書,明天可就要陪皇帝臨朝執政,政治利潤空前豐厚。但你紅得熾人,也就格外討人妒忌。他寫的那些針砭時政的譏諷詩,早已引起權貴們的忌恨。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同上),權貴們又在越職出位之外誣蔑說,白居易母親看花墜井而死,而他居然作賞花詩、新井詩,有傷名教,一慫恿,皇上就把他貶了。贊善是六品,而司馬是九品,一下子降到最低級;有人說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再貶為江州司馬。詩人傷心斷腸的時候自言江州司馬,哪里是喜,全是酸,全是痛。
四、形象角度
青衫是黑色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顯示出官職低的形象感,仿佛那穿青衫的低級官員就站在你面前;又給人以冷調,后人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凄切的情感。
五、修辭角度
傷感而流淚原很正常,手帕也擦濕亦有之,說是夸張也無非突出淚水之多。如說把袖子擦濕,淚水豈不更多些,更顯夸張。可是白居易偏說青衫濕,雖未必是整件浸透,出水淋漓,但形容淚水特多之效肯定比濕袖、濕帕更強,夸張其失落之無奈,牢騷之滿腹。
解讀《琵琶行》白居易3
本詩的詩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蕩,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于詩中。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于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回蕩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后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
然后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
既層出不窮,又著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復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槍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
總結:這些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于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解讀《琵琶行》白居易4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琵琶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音樂戲法和藝術家在封建社會被侮辱和破壞的悲慘命運,表達了“做世界上墮落的人”的感覺。
這首詩以“秋夜送客”和“忽聞琵琶聲”開頭,因此“尋聲”、“問”、“移船”、“相約”。在“打了數千次電話”之后,這位歌手的表現“半遮半掩”。這種呼應和曲折的描述為“世界末日”的主題奠定了基礎。
之后,女琵琶演奏音樂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首先,在《無調》中有“愛”,然后是“弦”和“聲音思維”,講述了所有的“人生失敗”和“心中無限的東西”,展現了琵琶女性的`跌宕起伏。
然后,他繼續寫下了琵琶女孩的生活經歷:在那些年里,琵琶女孩的技能被教授為“足夠好穿”,外表被“秋娘裝扮成嫉妒的樣子”,京都的青少年們“努力地裹著頭”和“一首紅紗布的歌是未知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昏和黎明來來去去,所以最后,我不得不娶一個商人的妻子。這種怨恨、仰慕、哭泣的描寫,與她上面的演奏、演唱相輔相成,完成了琵琶女子形象的塑造。
最終寫下詩人情感的浪花為琵琶姑娘的命運而激動,表達了“你為什么會在天涯海角遇見一個人”的嘆息,表達了相互同情、相互呼應的感情。詩歌生動活潑,一步一步,星羅棋布。兩者層出不窮,也是主題。它就像一條河流,潮水滔滔,起伏久遠。反復背誦,搖擺人心,感悟無窮。語言鏗鏘有力,形象生動;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雨像耳語一樣水爆裂了劍和槍響了;珍珠落在玉盤上迎玉花底。這就像是聽到它并在現場。
【解讀《琵琶行》白居易】相關文章:
解讀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女形象10-18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解讀09-22
解讀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的情感變化09-10
琵琶行 --白居易08-21
白居易的《琵琶行》07-02
《琵琶行》 白居易06-03
白居易《琵琶行》09-06
白居易:琵琶行07-07
白居易 《琵琶行》06-27
《琵琶行》白居易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