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時間:2024-07-10 07:36:48 白居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白居易《觀刈麥時為盩厔縣尉》鑒賞

  觀刈麥時為縣尉

白居易《觀刈麥時為盩厔縣尉》鑒賞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 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 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 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 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 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 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 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 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 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 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 盡日不能忘。

  賞一: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早期諷諭詩中的佳作,為后來新樂府、泰中吟等諷諭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詩人在這首詩里通過看割麥這個簡單情節,表現出當時農民勞動的艱辛、生活的困苦,揭示了造成這種苦難的原因——苛捐雜稅的重,把抨擊柔頭直接指向橫征暴斂、搜括民財、兼并土地使農民破產的封建剝削制度,同時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這樣一個深刻的主題思想是借助于巧妙的構思、富有表現力的寫作手法和通俗淺近的語言表現出來的。正因為這首詩既有進步的思想內容,又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二者和諧統一,所以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主題思想鮮明,是《觀刈麥》的特色之一。這首詩是白居易元和二年(807)任屋(今陜西周至)縣尉時所作的。縣尉是個主管緝拿盜賊和按察奸的小官兒,要時常到鄉間查訪。因此,與農民接觸的機會很多,從而為他創作出反映民生疾苦的詩歌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礎。《觀刈麥》是一首描述農民割麥勞動的詩,全詩二十六句,但卻寫得集中、凝煉、深刻。

  詩的一開頭就寫在五月麥收農忙時節,男女老少,全力以赴,搶收“覆隴黃”的小麥,連婦女和兒童也來到田間給男勞力送飯送水,而壯年男勞力正在烈日的灼烤下揮搶收,盡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而他們卻“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平平淡淡的幾句話揭示出農民勞作的辛苦,同時把他們抓緊時間急于趁白天把麥子早收完的心情真實地表現出來。接著進一步集中筆墨具體描寫一個麥的貧婦人。她抱著孩子,挎著破竹筐揀遺漏在地的零星麥穗,為了“充饑腸”。為什么“遺穗”,因為她家的土地已經“輸稅盡”——為納官府的賦稅而賣光了,沒有土地可耕耘,自然“盎中無斗米儲”(漢樂府《東門行》)了。可見,麥人的生活比收麥人更窮苦。今天的麥者,原本也是昨天的收麥者,只因為“家田輸稅盡”而淪為麥人。這就暗示了今天的割麥者,可能會成為明天的麥者,辛苦勞作還是一場空。這里深刻地揭露了賦稅的重,正是“苛政猛于虎”的真實寫照。割麥人生活原本不寬裕,漏掉的麥子,自己也還是要的,但他竟允許貧婦人隨麥,可見割麥人對麥人的同情,反映出勞動人民之間相互幫助的可貴品質,與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不擇手段地殘酷剝削,恰成了鮮明的對照。詩的結尾寫詩人從農民的痛苦生活聯想到自己不勞而獲的舒適生活,感到非常內疚和不安。作為一個封建文人,能夠理解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痛苦并對自己自責,而且能更進一步地抨擊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現象,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精心挑選了農民在田野收麥這樣一個場景。我們知道,冬天是一年中農民最難熬的時候,因為此時去年收獲的糧食吃光了,新的糧食還沒有成熟。而夏秋季正是收獲季節,莊稼人本當最豐衣足食的時刻。《觀刈麥》寫的恰恰是在這個收獲季節里(而且還是比較豐收的年景)農民沒有飯吃。麥婦人的土地上收的糧食,都繳納了賦稅,沒有了口糧,只好抱著孩子在烈日下遺穗來“充饑腸”。一般作品寫收獲,往往表現農民喜悅的心情;而白居易相反,卻寫農民的“悲傷”。收獲時尚且食不裹腹,其他時節生活的貧困和艱辛,自然更加苦不堪言。這種精妙地構思對表現主題無疑起到了很大的深化作用。相比,是白居易諷諭詩中經常采用的表現手法。在《觀刈麥》中詩人也成功地運用了兩個比較。其一是割麥人和麥人對比。割麥人家里還能有婦女小孩送來稀飯,而麥人家卻只能靠了別人的遺穗回去碾米充饑。這樣一比,不僅更突出了一部分農戶的悲慘遭遇,而且也暗示了正在割麥的人將要面臨的悲慘遭遇。第二是詩人自己和農民比較。他想到自己一無“功德”,二“不事農桑”,卻年俸“三百石”,而農民一年到頭“少閑月”,卻食不裹腹,深感慚愧。這一比較發人深省,不僅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而且對揭露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狀況及其不合理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從而更加強了這首詩的思想深度。

  這首詩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淺近。詩的開頭先交待背景(時令、氣候),接著寫割麥人一家,再寫麥的貧婦人,最后寫詩人自己的聯想,層層遞進,起到了步步深化主題的作用。

  在遣詞用字上,這首詩也很見功力。詩的開頭兩句,用“閑月”和“倍忙”相對,既暗示農民一年到頭沒閑月,又突出強調五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又用“覆隴黃”三個字簡括出田野里一片豐收景象。用一個“蒸”和一個“灼”,把天氣炎熱的程度和農民勞動的辛苦表現得十分真切。接著“不知”、“ 但惜”四字把農民顧不上炎熱和疲勞,忙于收割的迫切心情表達得很充分。“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寥寥幾筆就把貧婦人的痛苦生活勾勒出來。用貧婦人的一句笑話“家田輸稅盡,此充饑腸”,既指出遺麥的原因,同時又是對沉重賦稅的血淚控訴;而“輸稅盡”三個字,又把統治階級用沉重的賦稅壓榨百姓揭露得淋漓盡致。全詩語言通俗易懂,韻律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從而也使得這首詩廣泛長久流傳。

  讀完全詩,掩卷凝思,不僅被詩的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精湛的藝術手法所吸引,更為詩人在封建時代就能如此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對勞動人民能如此深切的同情,而表示由衷的欽佩和贊嘆。

  賞二: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麥。為什么要來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重。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里,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栗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里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后,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白居易《觀刈麥時為盩厔縣尉》鑒賞】相關文章:

白居易《觀刈麥》原文鑒賞09-16

白居易《觀刈麥》詩文鑒賞05-29

《觀刈麥》白居易唐詩鑒賞10-07

觀刈麥白居易10-15

《觀刈麥》白居易01-29

白居易《觀刈麥》教案10-14

觀刈麥白居易古詩06-06

白居易《觀刈麥》原文及翻譯09-11

白居易觀刈麥古詩翻譯10-28

《觀刈麥》白居易閱讀答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