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語》
《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于戰(zhàn)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國約427年的史實。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
全書共21卷,分為《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個部分,《晉語》最多。全書起自周穆王,終于魯悼公,以記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各國貴族言論為主,因其內容可與《左傳》相參證,所以有《春秋外傳》之稱。
2.《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是一部戰(zhàn)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后期的文學家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復,得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燕、趙、魏、韓、宋、衛(wèi)、中山12國策,定名為《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zhàn)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3.《三國志》
《三國志》:西晉史學家陳壽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陳壽曾任職于蜀漢,蜀漢覆亡之后,被征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
《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本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