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文物價值
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5千克,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鼎為直耳,半球腹,足為獸蹄形,矮短而莊重有力,鼎的口沿還裝飾有環帶狀的重環紋。整個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古雅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轉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
毛公鼎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內壁鑄有銘文,32行,近500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其內容敘事完整,記載詳實,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該銘書法極其飽滿莊重,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古典美。以至于出土以來,清末書法家們無不為之傾倒。
毛公鼎的書法價值
毛公鼎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范和一種理性的審美趨尚,體勢顯示出大篆書體高度成熟的結字風貌,瘦勁修長,不促不懈
,儀態萬千。章法縱橫寬松疏朗,錯落有致順乎自然而無做作,呈現出一派天真爛漫的藝術意趣。通過《毛公鼎》文字書寫的完美布局,表現出西周晚期的文字書寫形成了具有純熟書寫技巧和表現手法的形式和規律。
毛公鼎銘文的筆法圓潤精嚴,線條渾凝拙樸,用筆以中鋒裹毫為主。在具體操作中應是逆鋒而入,抽掣而行,提筆中含,鋒在畫中而至于收筆;其收筆未必筆筆中鋒,只是輕按筆鋒停止即可,即所謂“平出之法”。因而在臨寫時應特別注意表現出線條的渾厚、拙重與雄強之氣。但在表現輕重變化筆意時,不可有故作顫抖之筆,否則難以體現其真意而毫無生氣可言。所以毛公鼎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臨摹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