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國共有普通小學18.1萬所,比上年減少0.3萬所。全國小學招生1752.6萬人,比上年增加23.5萬人,增長1.5%;其中,城市小學招生765.3萬人,同比增加44萬人,增長9.3%。小學在校生9913.0萬人,同比增加220.8萬人,增長2.3%。
小學教育除了教育的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征: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于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后,也相繼成立。
教授學童識字的“小學”,古代也叫“蒙學”,包括教育階段及教育場所兩種含義。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為《蒙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書》等。沒有固定年限。采用個別教學,注重背誦,練習。在學的學生也叫“蒙生”。
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清政府迫于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于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后,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