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反思【優秀】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篇1
首先,這是一篇寓言,講一個種葫蘆的人十分喜愛小葫蘆,但葫蘆葉上生蟲了,他認為葉子上的蟲子和他要的葫蘆沒有關系。結果小葫蘆掉光了。這則寓言說明,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我們要正確全面地看問題。
這篇課文的語言很豐富,語言點很多,加之語言描寫,細節描寫,情態描寫,反問句、感嘆句的語氣變化及應用。如何能夠在讓孩子們在一節課中掌握這些語言點,并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設制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把自己就當成那個種葫蘆的人,從種葫蘆人的角度出發來理解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活動,神態。并能夠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之中。
課堂的整體氣氛及效果都還不錯,對語言點的落實及把握也能夠落實到位。但教師對學生問題的導語及過渡語有點生硬,不夠童趣,沒有考慮到二年級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詞匯量。像在強調反句語"有幾個蟲子怕什么!"的朗讀時,為了突出反句語語氣,我問他們,這個種葫蘆的人認為有幾個蟲子沒關系,不可怕,不用怕。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來,有些人說要不當一會事,有些人說,他不把蚜蟲放在眼里。其實這樣已經夠了,說明孩子已經理解了。結果我總結了一下"要讀出不屑的語氣",他們不理解"不屑"的'意義,反而不知所措。
課程在細節上的處理有些不足之處,比如由葫蘆的圖片導入課文,讓孩子看圖來說說葫蘆的樣子。意圖第一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第二為了強調細節描寫,怎樣把物體描寫得更具體,更生動。第三為了引入課文,看看課文中的葫蘆是什么樣子的。再一次強調對事物的細節描寫。但在操作上出現了問題,課文中描寫葫蘆的語言是一句話,而我為了能讓孩子說出葫蘆的樣子,給孩子的語言提示也是一句話,這對于二年級的孩子還說,難度有點高。許多孩子說不出來。如果當時給出的語言提示是詞語,比如的葫蘆藤的葫蘆葉……他們回答的積極性也就會更高了。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篇2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二年級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篇寓言主要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在教學設計中,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的特點,從觀察兩幅插圖的.不同為切入口,分別學習課文第一、四兩個自然段,了解現象及結果的基礎上探究原因,學習二、三兩個自然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倡導自由、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通過學生自由朗讀、同桌合作讀、分角色朗讀、個別展示朗讀等,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地參與閱讀,又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語文能力。
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也是新課標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并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找不同,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施教過程中也發現自己存在著許多不足。首先是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提高。課堂上,隨時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促進學生,今后還有待提高。其次,語言過于生硬,不夠兒童化。這點在試教過程中反映尤為明顯。在師傅沈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正式上課時進步不少。例如將呆板的介紹蚜蟲,轉變為教師模仿蚜蟲的語氣進行自我介紹,調動了課堂氛圍,增添了不少樂趣。最后,希望教學語言能夠再精煉一些,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語言的目標性要更明了。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繼續努力,繼續學習!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篇3
閱讀教學應立足于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從而到達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這堂課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語言感受。
而語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讀”。
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引導下,針對性地多讀是很重要的。多讀能夠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夠變被動理解為主動參與,能夠豐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文形象的插圖,讓學生觀察、說話,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觀察聽說潛力。從而讓學生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點段,引導學生帶著中心問題:“長得那么好的葫蘆,為什么會變黃、落了呢?”質疑,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欲。透過學生自主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種葫蘆人和鄰居的不同態度,最后,讓學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語言的基礎上懂得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環節的聯系。
抓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透過評讀、個人讀、分主角讀、齊讀、賽讀、范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比較句子中的不同語氣,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發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后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教師范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處是:
1。提問多了些,散了些,學生回答的面不夠廣,有些話老師帶學生回答了,以后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2。讓學生用“自言自語”練習說話時,學生只注重說:我自言自語的說,老師并沒有及時訓練學生“他自言自語的說”,這樣的話,就對課文中種葫蘆的人的語氣體會的不是個性的到位。
3。對反問句變陳述句的句子指導的不夠到位,以至于在老師說出的幾個句子時,學生沒能理解其意思,說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學中,虛心向他人請教,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聆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取長補短。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篇4
本堂課學生學習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教后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我很興奮。
我覺得這堂課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課文之初的情感基調定得準。
我主要利用了談話法、觀察法、范讀法和課件演示法來教學本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學習。“主動而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非常注意這一點,所以,今天的課上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表現在:(1)能自主發現關鍵詞句(2)能自主收集與課文相關的信息。比如:在教學“那個人不明白為什么葉子上的蟲子要治”時,學生能結課前的預習說出充分的理由,而且語言完整。這就給課堂一個激情的火花,適時的點評,激發學生用這種方法繼續學習,達到了學生學習興趣的高峰。這樣,既引導了學生要帶問題讀書,想辦法解決讀書中的問題,還體現了預習的重要性,一舉兩得。
本課教學中,我還注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并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教學“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的情景時,心里會想什么?”這一環節時,我給學生設計用“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 )地說:“( )”這樣的句式來說,說之前讓同學小組交流討論,建立同學之間信息交流的`通道,師的參與,便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碰撞,學生帶著這種高漲的情緒學習思考,體會集體的力量。這一環節還鍛練了學生說完整話,讓學生的說話有了依托,又有較大的活動空間。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更是一舉兩得。
為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我還注重了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了環環相扣、步步加深的問題,如果明年你也種了一棵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你會怎么辦呢?由前面學生高漲的學習情緒,這里學生說得很好,讓我不由自主地想給他鼓掌。通過回答這些問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葉子和果實關系的認識。
本課的教學也有很多不足,在感受小葫蘆的可愛時,應該讓充分讀“多么”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就會自然地加入自己的真實情感。在朗讀“葫蘆的樣子”時,應該講讀“雪白”的花并板書,再掛實物,這里我忘記了。所以沒有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到這棵葫蘆到底有多好。如果這里充分的朗讀,全面和鄰居的對話就會有了很感情基調,學生就能掌握并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著的思想感情了。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是要充分備課,爭取做得更好。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篇5
《我要的是葫蘆》是二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講一個人種葫蘆,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有蚜蟲他不治,鄰居勸他他不治,最后葫蘆都落了。
教學這篇課文時,主要是要引導學生研究兩個問題:
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
2、為什么種葫蘆的那么喜歡葫蘆,最后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采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過自己閱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很喜歡葫蘆;我再順延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后,我又從圖導出最后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么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為什么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那么喜歡葫蘆,那他都在做什么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通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說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為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后葫蘆就落了。
兩個問題串起一堂課,簡潔有效,學生學得快樂,老師引得自然。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篇6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都是用具體形象的事例來說明一個道理。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系的。這篇課文還有一些好的詞語描寫,可作為寫話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詞語積累。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不足的是在指導閱讀時,什么讀出來比較平淡,沒有引導生對重點詞的指導讀。
二,充分發揮學生質疑的能力。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他最后要到葫蘆了嗎2,為什么種葫蘆的那么喜歡葫蘆,最后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3。我要的是葫蘆,那不要的又是什么呢
在這幾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過自己閱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我再順式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后,導出最后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么問題。再通過圖文結合,生提出了"葫蘆為什么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為什么他那么喜歡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幾點思考:
1。教師的提問欠精。有時提的問題,會把學生問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話寫出了葫蘆的可愛""有幾只蟲子怕什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以后對問題的設計還需再細推敲。模棱兩可的提問使問題繁雜,不成體系,又浪費了課堂的時間。
2。教師自己說的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多說多想。
3。教師的評價語太過單調。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篇7
從聽到職初老師要賽課的消息后,我的心里一直是緊張、害怕的。選哪一課?怎么上好這一課?
我們二年級組坐在一起討論教學時,我聽到龍老師說他上過《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于是我翻開課本,把這篇課文默讀了兩遍,覺得挺有意思的,就確定了上這一課。
只有一個星期的準備時間,我先認真看了教參,再寫好教案,做好ppt。后來我看見趙敏老師在網上看優秀課例,于是我也在網上找優秀課例。但沒那么順利,視頻只能看5分鐘,vip才可以觀看。我又重新找,找到一個課例,我把視頻看了3遍,老師說的每一句話我都會背了。我把她精彩的地方記了下來,我的`教案和ppt也做了改動。
星期二去二班試講了,二班的孩子還算聽話,但我準備的內容只講了三分之二就下課了,我的心里更慌了。灰溜溜地回到辦公室,坐在椅子上,心里亂亂的。這時候,向老師坐在我對面看書。她看上去是那么的知性,我想去請教她,但不忍心去打擾她。星期四就要賽課了,想想還是鼓起勇氣去請教了向老師。
向老師先問我上第一課時還是第二課時,我告訴她第一課時。于是向老師給我講了講第一課時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再看了我的教案,告訴我哪些內容可以刪除,哪些內容可以整合。生字可以借助字理網。向老師還逐句幫我推敲,哪些句子應該重點講?哪些語用可以擴展。向老師就這么細心地給我講了一節課,我的教學方向更明確了,也真心感謝向老師的指導。
晚上,我又重新梳理了知識點。再次改課件和ppt。離開辦公室的時候快11點了,我以為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學校的,沒想到一年級辦公室還有兩個職初老師在加班。大家都不容易!
星期四上午我又去7班試講了,這一次依然沒講完。是因為投影儀出了問題,耽擱了幾分鐘。下午第一節課就正式講了,心里撲通撲通地跳。
到了中午,我請劉老師幫我看管班上,自己早早地去研課室準備,對著空氣又試講了一次。
上課鈴聲一響,正式上課了。緊張的我緊張得忘記了緊張,就一點兒也不害怕了。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向學生介紹葫蘆文化,讓學生了解并喜歡上葫蘆。生字講解太過詳細,后面講解重點段的時候,沒有注意示范讀。最后生字也沒有留足時間來寫。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篇8
《我要的是葫蘆》是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后葫蘆都落了。
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課文緊緊圍繞“葫蘆”不斷發展下去。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開討論: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個人喜愛葫蘆?
2、那個人這么喜愛葫蘆,為什么沒有得到葫蘆?通過朗讀、勾畫出那個人愛葫蘆表現在:
(1)、“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
(2)、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讓學生通過看圖,觀察那個人的神態,想象他的心理活動,揣摩他的語言,體會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表現出來。在理解“賽過”一詞時,學生說不好,我就用簡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畫一個大南瓜,然后又在南瓜邊上畫上一個大大的葫蘆,學生都笑了,但是也理解了這個詞的`意思,我想通過這一幕,學生對這一詞的理解是不會忘記的。
接下來引導學生解決:那個人這么喜愛葫蘆,最后卻沒有得到葫蘆,為什么呢?讓學生抓住:
1、他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心里想: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2、當鄰居勸他時,他感到很奇怪:“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抓住這兩個句子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體會出那個人不懂得葉子、蚜蟲、葫蘆之間的關系,還有那個人不聽鄰居的勸告,最后導致沒能得到葫蘆。從而使學生明白了本課蘊含的道理。
為了培養學生想象力,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提高語文寫作能力,我又設計了課后的一個練習“假如,你們是種葫蘆的人,冬去春來,轉眼到了第二年,又開始種葫蘆了,又會發生什么故事呢?使讀和寫緊密地結合起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0xx年10月25日
1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篇9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蘆,卻不管葉子上長的蚜蟲,結果蚜蟲把葉子吃光了,剛長出來的小葫蘆變黃了,都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如果只顧葫蘆,不管葉子,最后葫蘆也長不成。
這篇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語言樸實,用詞準確。如:“長滿了綠葉”,“滿”是說葉子長得很多,郁郁蔥蔥,十分茂盛的樣子。“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掛”就是“結”的意思,但用“掛”比“結”更準確,因為葫蘆的柄長,從藤上垂落下來,就像掛在那里一樣,十分可愛。“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盯”是注意力十分集中地看,用“盯”突出那個人只要葫蘆的形象。
本課還有兩幅插圖:第一幅畫的是課文第一段的內容,種葫蘆的人盯著可愛的小葫蘆,非常高興。第二幅圖畫的是課文的最后一段,種葫蘆的`人不聽鄰居的勸告,不給葉子治病,結果小葫蘆慢慢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認識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要抓住第一段與第四段中寫葫蘆的句子,使學生知道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系。抓住寫種葫蘆人所想、所為、所說的句子,使學生在具體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之后,知道不了解或不不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光顧葫蘆,不顧葉子,是得不到葫蘆的。
教學過程中,我試圖通過“生本”理念,先學后教,不教而教。教師確定學習的內容和進度,讓學生自己學,對學生的學給予恰當而不過分的指導,確定學生在課堂上的根本性地位。
具體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
預習:學習生字,通讀課文。通過各種方式查找資料,了解植物葉子與果實之間的聯系。
第一課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初步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感受語言的樸實,用詞的準確。會寫八個生字。
第二課時:結合課文插圖繼續學習課文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感受事物的變化。理解課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通過師生的共同學習與交流,我主要有以下一些心得與經驗。
做得較成功的地方有:教案設計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與學習規律,脈絡清晰,容易操作,讓人感覺語文就是要這樣簡簡單單地教。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也表現得很從容,能很好地駕馭課堂之上。因為整結課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將學生推向“舞臺”,因此課堂氛圍輕松活潑。在這樣的氣氛下,學生小組之間的合作效果很好,小組成員敢說敢評價,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也將小組學習作為訓練重點,通過各種互動,孩子們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故事所要說明的道理。
有待改進的地方有:學生的小組展示還是要移到臺前,那樣更能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與表達能力,從小培養從容淡定的說話習慣。小組合作時各組員的職責還需要更細化一些,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不放過每一次展示的機會。在學習中還可以更放手一些,充分信任學生,并為其創設更和諧的學習環境。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篇10
開設精品課程建設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強隊伍、精管理、優課堂、興科研、重人文、鑄品牌”內涵發展的要求。
當“精品課程建設”的春風席卷而來時,我校語文低年段根據本年段的實際情況,確立精品課程研究的課題。從科研的專項研究、理論學習、課堂試驗幾個方面來看,精品課程研究初見成效。現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教學課例,對課題研究小結如下:
一、專家指導,深入學習
自確立研究課題后,我校領導多次組織科組里的成員深入學習精品課程的有關理論,并分別邀請鎮教辦肖主任、沅校長蒞臨指導,使教師們更深入地了解“精品課程”的意義、內涵和研究的方法,讓我們加快了推進精品課進程研究的腳步。
二、扎實推進,初見成果
①、有效的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然,它能更好地提升教師的語文素養和駕馭課堂的能力。精品課程的研究更是離不開教師們對課堂教學的反思,因此,每次教研活動,我們都把教學的反思放在研究的首位,希望通過有效反思來促進教研活動的開展。
②著力打造精品課。為了更好地落實精品課程研究,9月份進行了“課堂教學大比武”。比賽中,教師們不斷創新,想方設法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中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有效的激發。
③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提高識字量。《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階段,要想辦法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教給學生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開展了讀書活動,鼓勵學生做讀書卡,寫讀書心得,當讀書之星。10月初還進行了《識字競賽》,從各種活動來看,學生們自主識字能力提高了,識字量也相應得到增加。11月份進行青年教師精品課研討,并讓陳老師的課例作為研究,大力推進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
④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教研能力有所提高。隨著精品課程的不斷推進和深入,教師們教學的方式方法日趨新穎,駕馭課堂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存在的問題
①識字教學定位偏。從老師的課例來看,還存在著對教材把握教材不透的情況,所展示的課例既不像閱讀課,也不像識字課。
②識字課忽視對漢字的運用,片面追求會讀、會認、會寫;寫字環節要從實際出發,應該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描紅、仿寫中落實寫字訓練,而且寫字的時間不夠充足,有點像走過墻的感覺。
③沒有把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放在首位。語文課的教學始終要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個人的感受。
④課堂上學生讀得比較多,但感悟比較少,很多時候學生是漫無目的地讀。有經驗的老師會善于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讀,讓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讀訓練語感,豐富學生的表象,使學生在讀中漸入佳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
四、困惑
1、識字教學該如何定位?
2、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更有實效性?
“精”就意味著“少而精”,因而,精品課程研究要走“刪繁就簡”的路,才能形成“領異標新二月花”的語文教學新局面。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篇11
抓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賽讀、范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比較句子中的不同語氣,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發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后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教師范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處是:
1、提問多了些,散了些,學生回答的面不夠廣,有些話老師帶學生回答了,以后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2、讓學生用"自言自語"練習說話時,學生只注重說:我自言自語的說,老師并沒有及時訓練學生"他自言自語的說",這樣的話,就對課文中種葫蘆的`人的語氣體會的不是特別的到位。
3、對反問句變陳述句的句子指導的不夠到位,以至于在老師說出的幾個句子時,學生沒能理解其意思,說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學中,虛心向他人請教,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聆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取長補短。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篇12
閱讀教學應立足于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從而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這堂課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語言感受。
而語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讀"。
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引導下,針對性地多讀是很重要的。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文形象的插圖,讓學生觀察、說話,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觀察聽說能力。從而讓學生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點段,引導學生帶著中心問題:"長得那么好的葫蘆,為什么會變黃、落了呢?"質疑,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欲。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種葫蘆人和鄰居的不同態度,最后,讓學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語言的基礎上懂得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環節的聯系。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篇13
由葉校長指導的“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制定核心目標”的實驗課第一輪磨課結束了,從剛開始分析別的老師的案例,到在葉校長的指導下,自己分析教材嘗試制定一個單元的核心目標,再到自己備課上課,這一輪的嘗試走下來,雖也還在摸著石頭過河,但也有了些許的收獲。現將這一輪的學習反思總結如下。
實驗課題的關鍵詞是“怎樣制定核心目標,怎樣落實核心目標”,眾所周知,我們所上的每一節課都是有教學目標的。在此之前的語文課堂,我們注重朗讀,注重文本內容,注重讓學生體會你從課本中感受到了什么,唯獨忽略了語文學科最重要的是語言訓練。當經過一次次的培訓,磨課,我們漸漸明白,語文課就應該有語文味,語文課不是思品課,我們更應該注重的是語言訓練點,我們的課堂也開始發生了變化,一節課下來,教給了學生無數個知識點,但每個知識點都是蜻蜓點水,學生掌握得不甚牢固。在我們迷茫的時候,葉校長告訴我們一節語文課有許多個知識點,但卻只有一個核心的訓練點,只要核心目標定好,一節課都應該為它服務。這個時候,我們豁然開朗,原來語文課也并不是那么的復雜,當每一節課都定好了核心目標,課堂反而變得簡單化了。
第一輪的實驗課,我選擇了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來分析磨課。《我要的葫蘆》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后葫蘆都落了。這則寓言故事就是想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二年級的語文教學更應該注重詞句的訓練。縱觀文本內容,有好幾個語言訓練的知識點。第一自然段有一個教學生把句子寫具體的很好的范例,第二三自然段出現了不少的感嘆句、反問句與陳述句。再仔細查看課后練習題與園地,課后練習是出現了兩組句字的朗讀。我在第一次解讀文本的時候就以為這兩組句子的出現是要學生掌握感嘆句與陳述句的轉換,以及反問句與陳述句的轉換,所以第一次備課時我的教學目標制定為進一步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嘗試把反問句、感嘆句轉換成陳述句來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一次磨課的效果不甚理想,學生對于句式的轉換掌握得不是很好,課后,葉校長對這節課進行了點評并提出了課的問題所在:核心目標制定得過高。感嘆句與陳述句的轉換或反問句與陳述句的轉換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點應該是讓學生先認識,但我卻直接提升到了運用,難怪學生學起來有困難。
在葉校長的指導下,我修正了這一課的核心目標:認識可以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同一個意思。第二次磨課,要求降低了,并圍繞這個目標設計了充分有效的練習,學生學習的效果還不錯。
通過這一輪的實驗磨課,我認識到要準確制定好核心目標除了對該文本要深入解讀,對于知識點的承前啟后也該明白清楚,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地積累對教材的熟悉程度,把每一個知識點都要像串珍珠一樣把它串起來,隨時都能明白這個知識點出現在哪里該有怎樣的訓練要求。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教學反思2
這學期在校教研活動中,執教了《我要的是葫蘆》第一課時,反思如下:
1、內容教學宜簡單
我認為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環節不可省,但是不宜花時過多,于是我巧妙地借助課文的插圖激起學生讀文欲望,讓他們一一找到相對應的課文內容,在讀通、讀正確中讓學生自己讀懂了寓言故事的大概。在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短語卡片,這樣,葫蘆的生長過程自然呈現,清晰明了。
2、字詞教學要注重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生字較少,共6個。教學中,我重點是學習“葫、蘆、藤”等字。因為生活在城鎮的孩子遠離田園生活,他們沒有看到過葫蘆,也不知道植物的藤是什么樣兒的。因此,這里的教學環節是這樣設計的:由圖識葫蘆,觀察字形特點,帶出詞串教學:葫蘆藤、葫蘆葉、葫蘆花、小葫蘆,而后順接到了讀準短語“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葫蘆花|”、“可愛的小葫蘆”的教學,讓學生在讀中知道了“葫蘆”的特點,從字到詞再到句的教學呈現年段教學特色,還起到了積累語言的作用;“藤”字的教學,我還讓學生從聽字音到觀字形再到“你還知道哪些植物的藤”,讓生字的教學進行有效的音形義三結合,在潤物無聲中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把語言訓練點和能力培養點有機地結合起來。
3、寫字教學需到位
寫字教學于第一學學段的學生來說不但不能省去,而且還需用時頗多。我在指導學生書寫并不機械單一,而是教給學生觀察字形的方法中感受漢字的結構美,發現漢字的造字規律,利用熟字記生字、區別形近字,既有能力培養點的訓練,又有方法習得點的訓練。若能抽點時間讓學生在書寫中進行互評,可能效果會更佳。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教學反思3
本堂課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
我覺得這堂課上得扎實。課文之初的情感基調定得準。我主要利用了觀察法和范讀法,兩種傳統的教學方法。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發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后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后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并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著的思想感情。
除了運用課文形象的插圖外,教師的范讀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師范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里形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的愉快。
以前我認為只有讓學生自己感悟,教師不講授,才是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課堂上不敢多講,有時該講的地方也不講,學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師的點撥,學習效果很差。一節課下來,學生疲乏,教師勞累。在這堂課上,教師范讀的地方不少,談話煽情的地方也有幾處,但是并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現在我才明白,教學的內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讀、談話,這些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在課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課堂上,卻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們該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學習。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相關文章: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06-16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優秀]07-14
我要的是葫蘆課后反思09-10
我要的是葫蘆作文11-03
《我要的是葫蘆》課文06-03
我要的是葫蘆續編故事12-20
(推薦)我要的是葫蘆續編故事12篇12-20
我要的是葫蘆續編故事作文(通用13篇)06-08
《要下雨了》反思04-23
《明天要遠足》反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