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時間:2024-06-02 17:08:38 好文 我要投稿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大全14篇】

  在我們上學期間,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掌握知識點是我們提高成績的關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大全14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1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2

  1、我國西北地區的范圍

  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

  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2、西北地區東西水分和景觀變化

  水分自東向西遞減,景觀自東向西依次為溫帶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②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①過度樵采②過度放牧③過度開墾。

  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

  4、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緣,由戰爭、瘟疫、過度墾耕導致。

  近代:清內蒙古東南部,因為移民增多,農業對土壤的破壞力強于牧業

  現代:20世紀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誤

  5、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塔克拉瑪干沙漠及周圍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氣候干旱,風化和風蝕作用強烈。人為原因是: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綠洲退化嚴重,對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長迅速

  B.氣候變暖,蒸發量增大

  C.為爭取區域內糧食自給,大力開荒種糧D.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出現次生鹽漬化E.水資源污染嚴重(錯)

  (2)合理利用該處土地資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載畜量,防止過度放牧;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

  為防治西北地區的荒漠化,我國正在上述地區進行巨大的生態工程建設為:營造“三北”防護林。

  (3)干旱是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為主的景觀特色。

  (4)西北地區自東向西由溫帶草原逐步過渡為荒漠草原和荒漠,體現了陸地自然帶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東向西減少而形成。

  (5)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風力作用。

  (6)導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或人為因素)主要有: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利用水資源等。

  (7)我國北方的農牧過渡帶,恰恰又是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區域。主要原因是:

  農牧過渡地帶生態環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穩定,人類利用也最不穩定,土地很容易產生荒漠化。

  (8)雖然經過治理,個別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但從總體上看,特別是旱作地區和草原牧區,荒漠化仍在蔓延。

  (9)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積及原因比較:

  新疆面積較大,但水土流失面積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內陸,氣候干旱,地表徑流少。山西面積較小,但水土流失面積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黃土土質疏松,地表植被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試從氣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國荒漠化分布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

  ①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氣候干旱,日照強,溫差大,風力大;

  ②高原面積大,高山環繞盆地,沙漠、戈壁廣布;

  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內流河為主;

  ④草原和荒漠為主要自然景觀。

  (11)西北地區城市分布有什么特點:呈環狀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綠洲上;

  主要區位因素是:水源

  關于沙塵暴

  (1)呈片狀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

  (2)沙塵暴分布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征:

  ①自然地理環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沙漠戈壁廣布;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夏季風難以到達,降水少(大部分地區少于200毫米)氣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節變化大。

  ②人文地理環境:人口稀少,少數民族集中;交通不便;以畜牧業為主,經濟比較落后。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3

  一、環境承載力

  1、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最多人口數量)

  3、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

  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練習題:

  1、下列對“環境容量”的理解,錯誤的是()

  ①環境容量是指生態系統對人口的承載能力②隨著生產的發展,環境容量在不斷地加大③人類可以局部地改造環境,從而可使人口數量超越環境容量④生態環境的平衡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基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按照人與環境關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種模式的順序依次是()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3、環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作用,保護環境十分重要。下面解決環境問題的四種思路,最恰當的()

  A、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二者并不矛盾,應該走邊發展邊治理之路

  B、發展中國家經濟相對落后,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子勢在必行

  C、環境效益比經濟效益更為重要,必須把保護環境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調節的能力,聽其發展、順乎自然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4

  1、晨昏線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晨昏線(圈)。它是由晨線和昏線組成。

  2.晨昏線的.判讀在日照圖上

  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

  一是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

  二是根據晝夜半球判斷:位于晝半球西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線,位于晝半球東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昏線。赤道上地方時為6時的是晨線,18時是昏線。

  3.晨昏線的特點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正球體,同時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線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晝半球與夜半球的面積應相等,即晨昏圈是一個過球心的大圓,且平分地球。

  (2)晨昏線平面與太陽光垂直。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為0,晝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小于0。

  (3)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

  (4)晨昏線只有在春、秋分時才與經線圈重合。

  (5)晨昏線在夏至、冬至時與極圈相切。

  (6)晨昏線自東向西移動15°/小時,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

  4.晨昏線的移動

  一般地,如果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晨昏線在如圖1~3范圍內移動。1、2、3分別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時晨昏線的位置。即3月21日與9月23日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導致全球晝夜平分;6月22日擺動幅度,導致北半球晝最長,南半球夜最長;12月22日擺動幅度也,導致南半球晝最長,北半球夜最長。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5

  1、區域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區域界線有的是明確的,有的具有過渡性質。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2、區域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1)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2)異:

  ①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也是雨熱同期,但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江三角洲。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4、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6、長江三角洲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對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7、區域不同發展階段中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三角洲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農業社會: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歷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3)農業社會后期:

  ①工商業的發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6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處于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最后一節,上承巖石圈和大氣圈相關知識,主要內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又對人類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體現了地理學人地關系主線。

  二、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地理意義。

  三、課標解讀

  從本條標準的內容要求來看,重在引導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水循環的環節是指實現水循環運動的途徑,包括: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但水平層次不齊,地理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仍存在重識記而輕理解的傾向。

  五、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使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使學生理解水循環地理意義.

  (2)能力目標

  學生學會讀圖,掌握讀圖方法,能繪制簡單示意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學生能運用水循環示意圖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3)情感目標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六、重點難點分析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水循環的意義。

  八、教學方法分析

  微課教學法、分層推進設問法、

  九、學法指導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準備及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2、導學案

  十一、教學過程(節選)

  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師生活動

  主要評價方式

  參與式導入

  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7

  1、荒漠化指發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2、西北地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觀為主,其成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3、由于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逐漸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主要屬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地帶,降水稍多。山地迎風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氣候干旱少雨;

  ②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④氣候異常也可以影響到荒漠化的進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起決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A。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B。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現:①過度樵采;②過度放牧;③過度開墾。

  6、西北地區的次生鹽漬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綠洲地區。原因是由于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另外由于干旱的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荒漠化的演化:

  時代原因影響范圍

  古代盲目墾耕,戰爭、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河西走廊

  近代移民實邊、開放蒙禁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

  現代人口壓力,管理失誤草原牧區和旱作地區8、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A。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鹽堿)、治沙相結合的原則。

  (3)防治荒漠化要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并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

  (4)荒漠化具體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5)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經驗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飛播造?種植蕁⑿×饔蜃酆現衛淼取?

  9、我國政府在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8

  1.能源分類

  ⑴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

  ①人均資源量少;

  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③單位產值能耗高;

  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采取措施:

  ①擴大煤炭開采量;

  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

  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煤鐵鋼、煤焦化。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

  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

  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潔凈煤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

  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技術產業和旅游業。

  ③“三廢”的治理:

  ①廢渣:回收再利用;

  ②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

  ③廢水:沉淀凈化。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9

  一、能源的分類

  1、按照能源的性質分類

  (1)常規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熱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來源分類

  (1)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現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由太陽能轉化的能量——風能、水能。

  (2)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球內部的熱能——地熱能、溫泉;核能——鈾、釷等放射性元素的聚變能和裂變能。

  (3)來自天體間的引力能——月球、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分析

  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①儲量豐富②分布范圍廣③煤種齊全④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的特點⑤開采條件好,煤田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適于露天開采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

  2、市場廣闊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三、我國與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有哪些不同?

  我國的煤炭資源占絕對優勢,石油的比重較大,天然氣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資源占絕對優勢,煤炭、天然氣資源比重都較大,核電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魯)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東等大型煤炭生產基地。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神黃鐵路、大秦鐵路、焦——兗——日鐵路。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方面,建設坑口電站,使電力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變輸出煤為輸出電力;另一方面,發展煉焦業,為冶金工業發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輸出焦炭(圖3.5)。

  五、能源的綜合利用:

  1、結合本區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構建了煤一電一鋁、煤一焦一化、煤一鐵一鋼三條產業鏈。

  2、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中心的多元結構。

  六.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①推動以潔凈煤技術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②加強煉焦、電力、化工等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造及環境保護。

  2、調整產業結構

  ①對原有的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

  3、“三廢”的治理

  ①對于占地面積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氣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發電、供熱和充填露天礦坑及塌陷區;

  ②對于選煤廠產生的煤泥,經干燥后再利用。

  ③對于廢水主要采取沉淀凈化的辦法。

  ④空氣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A.做好消煙除塵工作;B.營造防風林帶,開展復墾綠化造林。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10

  宇宙

  空間和時間及天地萬物的總稱。宇宙就是物質世界,是不依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并處在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在時間上沒有開始沒有終結,在空間上沒有邊界沒有盡頭。宇宙中的天體多種多樣,例如像太陽那樣的恒星,像我們生活的地球這樣的行星,以及地球的衛星月亮、拖著長尾的彗星、在夜空中劃過一道光跡的流星等等。宇宙空間無邊無際。我們常用光在一年中走過的距離即光年(94605億千米)來測量宇宙。隨著天文望遠鏡和觀測技術的提高,目前人們能夠觀測到的宇宙范圍大約為360億光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它的范圍還將不斷擴大。

  銀河系

  太陽系所在的恒星系統稱銀河系。在夏季晴朗的夜空可以看到一條明亮的銀白色的光帶一直延伸到地平線,像一條流經天空的長河,因而叫銀河。它由20xx多億顆恒星組成,其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00億倍。它是一個旋渦結構的圓盤狀星系,中央厚,越向邊緣越薄,形狀像鐵餅。銀河系的主體部分直徑為7萬光年,中心厚度約1.5萬光年。太陽位于距銀河系中心3萬光年的位置上繞中心運轉,運轉周期2.5億年。

  太陽系

  由太陽及以太陽為中心、并受其引力控制而環繞它運動的天體所構成的系統。太陽是中心天體,其質量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以它巨大的引力吸引著九大行星(依距日遠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小行星(約20xx顆)、衛星(約60多顆)、彗星(約1600多顆)及流行體等圍繞它運動。太陽系的范圍,估計最遠可達4500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是日地平均距離約1.5億千米)。

  地球

  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根據人造衛星的測量,地球的赤道半徑為6378.1千米,極半徑為6356.8千米,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的體積約10832億千米3,質量約為5.976×1027克,平均密度為5.52克/厘米3。地球的形狀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千米2,其中70.8%是遼闊的海洋,其余為陸地。陸地上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以及河流,湖泊等眾多地貌形態。海底有大陸架、海嶺、海溝、洋盆等眾多地貌形態。

  地球是太陽系中有生命的星球。地球的自然條件有利于生命的存在,這是由地球的宇宙位置和它的特點決定的。距太陽較近的水星、金星,受太陽光熱的烘烤,它們表面的溫度高于水的沸點100℃,而距離太陽比地球遠的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接受的太陽熱量甚少,異常寒冷,生命難以存活。質量比地球小得多的星體(水星、火星)吸引力也小,沒有能力在自己周圍控制住巨大而密集的大氣圈。只有地球距太陽不遠也不近,使地表能夠得到和維持適合生物生存的熱量,加上地球有液態水,又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這些都為生命的誕生和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11

  一、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

  西氣東輸、南水北調、西電東送是我國21世紀三大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工程實施的原因是一致的,即自然資源區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各地區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所賦存的自然資源不匹配。比如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主要是因為我國南方和北方水資源配合欠佳,北方地區耕地面積廣大,水資源短缺;南方地區耕地面積相對較少,水資源卻非常豐富。西電東送和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都是因為我國中西部地區能源資源豐富,但由于經濟欠發達,能源需求量少,供過于求;而東部地區經濟發達,能源不足,供不應求。

  二、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對區域的影響

  (一)西氣東輸

  1. 路線

  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田??管道??上海

  2. 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實施西氣東輸,有利于調配能源資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狀況,優化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改善沿線主要城市的`大氣質量,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西氣東輸工程在促進我國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及應注意的問題上有所不同,列表分析如下: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12

  人口的變化

  1.1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共同決定的。[記憶

  ]

  幾個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億人口日”(20xx/10/31);中國13億人口(20xx/1/6)。[記憶]

  20世紀以來特別過去100多年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理解記憶)

  過去100多年,伴隨著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力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斷提高,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適應性不斷增強,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大小共同影響。(理解記憶)6

  人口增長模式由、(記憶)

  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原始型向傳統型,繼而向現代型轉變。

  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環境、文化觀念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是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

  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為代表)為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中國為現代型,世

  界為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記憶]

  口訣:歐(北)美摩登全“現代”,亞非拉發展忙“過渡”,發展中國家占多數,世界只好先“過渡”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13

  一、太陽輻射與地球

  1、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2、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釋放的能量

  3、太陽輻射能的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4、太陽輻射波長范圍是0.15-4微米,分為紫外光、可見光和紅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見光。

  5、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太陽直接為地球提供光熱資源,生物生長離不開太陽

  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

  太陽輻射本身及大氣運動、水循環等為人類提供能源

  為生產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

  二、太陽活動與地球

  1、太陽外部結構的分層由里到外: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2、太陽活動:黑子(溫度比其他區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陽風

  (光球層、周期11年)(色球層)(日冕層)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影響氣候;

  擾動電離層,使地球上無線電短波通信受到影響甚至中斷;

  干擾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

  兩極地區產生美麗的極光;

  許多自然災害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如地震、水旱災害。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14

  一、產業轉移

  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分類:(1)區域產業轉移:國內的產業轉移。(2)國際產業轉移:跨國的產業轉移,其中東亞是國際產業轉移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二、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是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三個重要因素。

  1、勞動力因素

  勞動力在國際范圍的流動性很小。不同國家或地區,勞動力的數量、質量和價格差異較大,使得產品生產的成本差異較大。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在當今世界的產業轉移中,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尤其在企業進行產業轉移的初期。因此,勞動密集型工業在全世界的產業轉移比較典型。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

  (1)概念:企業生產需要與有工業聯系的其他企業打交道,還需要與地方服務行業(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產組織、職工培訓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企業的'這些投入,統稱為內部交易成本。

  (2)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及措施

  ①總原則:企業家總希望在內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區位投資建廠。

  ②發達國家社會內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動企業家向國外轉移產業

  發展中國家通過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

  (3)吸引產業轉移的典型地區——東亞的出口加工區

  3、市場因素

  企業發展的初期一般都在當地生產,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和實力,當地市場滿足不了企業再發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資、建廠等形式向具有市場優勢的地區或國家進行產業轉移。例如,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的汽車制造企業到我國興辦汽車廠,主要是因為我國擁有龐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的產業轉移方向也會隨之而變化。

  4、其他因素

  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都會促使企業進行產業的國際轉移。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相關文章:

地理必修三知識點03-04

高二地理知識點精選必修三03-04

高二地理必修三復習知識點12-19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12-19

地理必修知識點整理03-25

高二地理必修三復習知識點7篇(薦)03-11

高二語文必修五知識點03-10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優秀[2篇]03-04

高二英語必修五會考知識點整理03-04

高二會考地理知識點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