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觀潮》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4-05-28 08:21:3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觀潮》原文及翻譯

  《觀潮》原文及翻譯 篇1

  酒泉子·長憶觀潮

《觀潮》原文及翻譯

  朝代:宋代

  作者:潘閬

  原文: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常常想起錢塘江觀潮的情景,

  滿城的人爭著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來時,仿佛大海都空了,

  潮聲像一萬面鼓齊發,聲勢震人。

  踏潮獻技的人站在波濤上表演,

  (技藝高超)手里拿著的紅旗絲毫沒被水打濕。

  此后幾次夢到觀潮的情景,

  夢醒時依然感覺心驚膽戰。

  注釋

  長:通假字,通“常”,常常、經常

  郭:城,滿郭即滿城。

  萬面鼓聲中:將潮來時,潮聲像萬面金鼓,一時齊發,聲勢震人.

  弄潮兒:指錢塘江上執旗泅水與潮相搏的少年。

  覺:睡醒

  心寒:心里感覺很驚心動魄

  賞析:

  作者:佚名

  這首詞以豪邁的氣勢和勁健的筆觸。描繪了錢塘江潮涌的壯美風光。詞的上片描寫觀潮盛況,表現大自然的壯觀、奇偉;下片描寫弄潮情景,表現弄潮健兒與大自然奮力搏斗的大無畏精神,抒發出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

  上片起首兩句,寫杭州人傾城而出,擁擠錢塘江邊,萬頭攢動,爭看江面潮水上漲。為下面潮水的涌現制造了氣氛,作好了鋪墊。上片結尾兩句,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法,把錢江潮涌的`排山倒海、聲容俱壯,渲染得有聲有色、驚險生動。

  過片轉而描寫弄潮兒的英勇無畏、搏擊風浪、身手不凡和履險如夷。這兩句純用白描手法,寫得有聲有色,富于動感,眩目驚心。結拍由回憶轉為現實,寫詞人雖離杭已久,但那壯觀的錢江涌潮仍頻頻入夢,以至夢醒后尚感驚心動魄。

  此詞對于錢塘江涌潮的描繪,可謂匠心獨遠,別具神韻。詞中“來疑滄海盡成空”一句采用夸張手法,濃墨重彩,大開大闔,感染力甚強。上片第二句的“爭”、“望”二字,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盼潮到來的殷切心情,從空間廣闊的角度進行烘托與大潮的壯觀結合得甚為密切。結拍言夢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壯意象。前后的烘托與中間重點描寫當中的夸張手法配合緊密,使全詞的結構渾然一體。

  《觀潮》原文及翻譯 篇2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四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

  課文分析:

  本文分四段寫了海潮的壯觀景象,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弄潮的健兒和觀潮的人群。

  第1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對潮水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行正面描繪,由遠及近地寫出了海潮的雄奇壯觀。描繪又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把海潮從遠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狀、顏色、聲勢都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最后用楊萬里的詩句對上文進行形象概括,呼應了首句。

  第2段寫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參加演習的船只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技藝嫻熟,演習中戰斗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后撤退迅速。而結在“煙消波靜”的靜景上,不僅是一種動靜相襯的寫法,也為下文別開生面的另一場水上表演作了鋪墊。

  第3段寫弄潮健兒的英姿。這時潮水已經來到,眾多的吳中健兒在驚濤駭浪中作精彩表演。

  第4段寫觀潮人數之多。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寫觀潮之盛,是為了從側面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結構得當,語言精練。錢塘潮雄偉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眾多,觀潮者人數眾多,但在這篇短文中,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結構精巧,以海潮為線索,寫景記事相融合,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語十分簡練的結果。其次,本文描寫十分生動。不僅用了比喻、夸張等描寫手法,而且即便是簡潔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動。

  一、指出加橫線詞的含義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既望:農歷十六

  2、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方:當……時出:發、起僅:幾乎、將近

  3、倏而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而:突然.略:一點點

  4、隨波而逝逝:去,往

  5、皆披發文身文:畫著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盛萬仞中溯迎:逆流迎著潮水

  7、吞天沃日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間干:岸

  10、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盡:窮盡

  11、艨艟數百艨艟:戰船

  12、乘騎弄旗標槍舞刀。弄:舞動;標:樹立、舉

  13、珠翠羅綺溢目溢目:滿眼

  14、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穹:高

  15、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僦、賃:都是租用的意思。雖:即使容:許、使

  二、翻譯句子:

  1、方其遠出海門。譯文:當潮遠遠地從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時候。

  2、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譯文:玉城雪嶺般的潮水連天涌來。

  3、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譯文: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

  4、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譯文:一會兒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

  5、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譯文: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

  7、人物略不相睹。譯文:人和物一點兒也看不見了

  7、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譯文:看不到一條船的蹤跡,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著波浪流走了。

  8、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譯文: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中健兒,披散著頭發,渾身刺著花繡

  9、爭先鼓勇,溯迎而上。譯文:爭相奮力逆流迎潮而上

  10、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譯文:而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11、珠翠羅綺溢目。譯文: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

  12、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譯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會空閑。

  三、閱讀第二自然段后回答問題

  1、寫參演艦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數百分列兩岸

  2、寫陣勢變化多端的句子是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3、寫水兵在船上演練技藝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

  4、寫雙方習戰之激烈的句子是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寫聲勢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四、回答下列問題

  1、文章最后一段運用了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側面描寫;從側面烘托錢塘潮的奇偉壯觀。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對潮來之狀進行描寫的?寫出了江潮的怎樣的特點?

  答:從形(僅如銀線)、色(玉城雪嶺)、聲(大聲如雷霆)、勢(吞天沃日)四方面,由遠及近地寫海潮,刻畫了江潮的雄偉壯觀。

  3、第二段寫水軍演習,場面扣人心弦,其精彩之處表現在哪里?

  答:參加演習的船只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技藝嫻熟,演習中戰斗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后撤退迅速。

  4、第三段哪些句子描寫壯士形象?哪些語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領?

  答:“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寫出了壯士形象;“溯迎而上”“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突出了勇士的絕技。

  5、統領全文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6、第二段中寫水軍演習之時,說他們“如履平地”,這樣寫有什么內涵?

  答:這是比喻、夸張的手法,突出水兵技藝的嫻熟

  7、作者引用楊誠齋的詩句有什么作用?

  答:這兩句詩從側面對潮水的形象做了補充,同時也與段首“天下之偉觀”照應,以此加強了讀者對海潮之雄偉壯觀的強烈印象,并為下文作鋪勢。

  譯文:

  錢塘江潮,是天下雄偉的景象啊。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為最盛。當潮水從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時候,(遠遠看去),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隨著潮水越來越近,就像玉城雪嶺一般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吞沒宇宙,滌蕩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描寫的就是這樣的景象啊。

  每年(陰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校閱水軍,數百條戰船分列兩岸;然后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忽然黃煙四起,人和物一點兒也看不見了,(只聽得)傳來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如同山塌了一樣。(待到)煙霧消散,水面又恢復了平靜,看不到一條船的蹤跡,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著波浪流走了。

  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中健兒,披散著頭發,渾身刺著花繡,手里拿著十幅大彩旗,爭相奮力逆流迎潮而上,(他們的身影)在萬仞高的驚濤駭浪中浮沉,翻騰著身子變換著各種姿態,而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十幾里,滿眼都是戴著首飾的婦女,穿著華麗的游人,車馬堵塞了道路,吃的用的各種東西都有比平時貴了一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會空下來。

  《觀潮》原文及翻譯 篇3

  《觀潮》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

  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譯文

  錢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間最壯觀的。從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這期間海潮最盛大。當海潮從遠方海口出現的時候,只像一條白色的銀線一般,過了一會兒慢慢逼近,白浪高聳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嶺一般,波濤好像從天上堆壓下來,發出很大的聲音,就像震耳的雷聲一般。波濤洶涌澎湃,猶如吞沒了藍天、沖洗了太陽,非常雄壯豪邁。楊誠齋曾在詩中說:“海水涌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市;錢塘江橫著,潮水給系上一條白玉的腰帶。”就像這樣一般。

  每年臨安府的長官到浙江亭外檢閱水軍,巨大的戰艦數百艘分別排列于江的兩岸,一會兒全部的戰艦都往前疾駛,一會兒分開;一會兒聚合,形成五種陣勢,并有人騎著馬匹耍弄旗幟標槍,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間黃色的煙霧四處竄起,人物一點點都看不見,水中的爆破聲轟然震動,就像高山崩塌一般。過一會兒煙霧消散,水波平靜,看不見任何一條大船,只有演習中充當敵軍戰船的軍艦被火焚燒,隨著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帶善于游泳的健兒數百人,每個人都披散著頭發,身上滿是刺青,手里拿著十幅長的大彩旗。大家奮勇爭先逆著水流踏浪而上在極高的波濤之中,忽隱忽現騰越著身子,姿勢變化萬千,然而旗尾一點點也沒有被水沾濕,以此來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錢的巨富、尊貴的官吏,爭先賞賜銀色的彩綢。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間,滿眼都是穿戴著華麗的手飾與衣裳的觀眾,車馬太多,路途為之阻塞。所販賣的飲食物品,比平時價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觀賞的帳篷,即使容納一席之地的空間也沒有,非常擁擠。

  注釋

  第一段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為盛。方其遠出海門④,僅如銀線⑤;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⑥,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釋:

  ①節選自《武林舊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刪改。周密(1232—1298),字公謹,宋代湖州(現在浙江湖州)人。

  ②〔浙江〕就是錢塘江。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農歷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④〔方其遠出海門〕當潮遠遠地從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時候。方,當……時。其,指潮。出,發、起。海門,浙江入海口,那里兩邊的山對峙著。

  ⑤〔僅如銀線〕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僅,幾乎,將近。

  ⑥〔玉城雪嶺際天而來〕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來。玉城雪嶺,形容泛著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墻和大雪覆蓋的山嶺。際天,連接著天。

  ⑦〔沃日〕沖蕩太陽。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

  ⑧〔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楊萬里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這兩句詩是《浙江觀潮》一詩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橫著,潮水給系上一條白玉的腰帶。“……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第二段

  每歲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閱水軍②,艨艟③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④,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⑧,僅有“敵船⑨”為火所焚,隨波而逝。⑩

  注釋:

  ①②〔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京尹,京都臨安府(現在浙江杭州)的長官。浙江亭,館驛名,在城南錢塘江岸。

  ③〔艨艟(méngchōng)〕戰船。

  ④〔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意思是,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盡,窮盡。五陣,指兩、伍、專、參、偏五種陣法。

  ⑤〔乘騎(jì)弄旗標槍舞刀〕乘馬、舞旗、舉槍、揮刀。騎,馬。弄,舞動。標,樹立、舉。

  ⑥〔略不相睹〕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

  ⑦〔水爆〕水軍用的一種爆炸武器。

  ⑧〔一舸(gě)無跡〕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舸,船。

  ⑨〔敵船〕指假設的敵方戰船。

  ⑩〔逝〕去,往。

  第三段

  吳兒善泅者數百①,皆披發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沒于鯨波萬仞④中,騰身百變⑤,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注釋:

  ①〔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幾百個善于游泳的吳地健兒。

  ②〔披發文身〕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文彩。文,動詞,畫著紋身。

  ③〔溯迎而上〕逆流迎著潮水而上。

  ④〔鯨波萬仞〕萬仞高的巨浪。鯨波,巨浪。鯨所到之處,波濤洶涌,所以稱巨浪為鯨波。萬仞,形容浪頭極高,不是實指。

  ⑤〔騰身百變〕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

  第四段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②,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④。

  注釋:

  ①〔江干(或gān)〕江岸。

  ②〔珠翠羅綺溢目〕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珠翠羅綺,泛指婦女的首飾和游人的華麗衣服。溢目,滿眼。

  ③〔倍穹〕(價錢)加倍的高。穹,高。倍,動詞,加倍。

  ④〔僦(jiù)賃(lìn)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賃,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為觀潮而特意搭的帳棚。席地,一席之地,僅容一個座位的地方。容,許,使。雖,即使。

  文言現象

  一詞多義

  方:

  方其遠出海門 【當……時】

  方出神【 正】

  方七百里【 面積】

  觀:

  觀潮【觀看(動詞)。】

  天下之偉觀也【景象(名詞)。】

  僅: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只】

  僅如銀線【幾乎,將近。】

  為:

  “敵船”為火所焚【被。】

  海涌銀為郭【成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算是。】

  以:

  以此夸能【憑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和時間詞等連用,表示時間。(助詞)】

  勢:

  勢極雄豪【氣勢。】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陣勢。】

  能:

  以此夸能【本領。】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能夠。】

  重點虛詞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連詞,相當于“而”。

  以此夸能。介詞,憑借。

  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是。

  海涌銀為郭。成為。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被。

  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表修飾。

  而旗尾略不沾濕。表轉折。

  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表承接。

  詞類活用

  ①天下之偉觀也(觀:動詞作名詞,景觀,景象)

  ②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盡:形容詞作動詞,窮盡。)

  ③皆披發文身。(文,名詞作動詞,畫著紋身;刺著花紋。

  “文”通“紋”,原指花紋,這里做動詞。)

  ④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標:名詞作動詞,樹立,舉)

  ⑤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穹:形容詞作動詞,高過)

  古今異義

  ①方其遠出海門(方 古義:當……時。 今義:方形等)

  ②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際 古義:接近、連接。 今義:邊際)

  ③吞天沃日(沃 古義:用水淋洗。 今義:肥沃)

  ④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奔騰 古義:兩個詞,意為疾駛和騰起。 今義:跳躍著奔跑)

  ⑤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標槍 古義:舉槍。 今義:一種體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 古義:人和物。 今義:特指人)

  ⑦皆披發文身(文 古義:畫花紋。 今義:文字、文章等)

  ⑧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尹 古義:名詞,長官,官名。 今義: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間(上下 古義: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區域,名詞。 今義:用來表示大約數目)

  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判斷句 )

  2方其遠出海門(省略句)

  3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省略句)

  4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倒裝句)

  5僅有“敵船”為火所焚(被動句)

  6出沒于鯨波萬仞中(倒裝句)

  7震撼激射(省略句)

  8吳兒善泅(倒裝句,也可為“善泅吳兒”)

  《觀潮》原文及翻譯 篇4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譯文:

  錢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間最壯觀的。從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這期間海潮最盛大。當潮遠遠地從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時候,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隨著潮水漸近,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來,聲音大得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吞沒宇宙沖蕩太陽,氣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千百條戰船,分別排列于江的兩岸,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并有人騎著馬匹耍弄旗幟標槍,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突然間黃色的煙霧四處竄起,人們彼此一點也看不見,水中的爆破聲轟然震動,就像高山崩塌一般。過一會兒煙霧消散水波平靜,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只有演習中充當敵軍戰船的軍艦被火焚燒,隨著水波越飄越遠。

  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地健兒,全都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花紋,手里拿著十幅長的大彩旗。大家奮勇爭先,逆流迎著潮水而上,出沒于萬仞高的巨浪,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然而旗尾一點點也沒有被水沾濕,以此來夸耀自己的才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間,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車馬太多路途為之阻塞。所販賣的飲食物品比平時價格高出一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重要解釋

  1.浙江:就是錢塘江。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農歷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3.方其遠出海門:當潮從入海口涌起的時候。方,當…時。其,代詞,指潮。出,發、起。海門,浙江入海口,那里兩邊的山對峙著。

  4.僅如銀線: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僅,幾乎,將近。

  5.既而:不久。

  6.玉城雪嶺:形容泛著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墻和白雪覆蓋的山嶺。際天:連接著天。

  7.沃日(wò rì):沖蕩太陽。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沖蕩。

  8.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這兩句詩是《浙江觀潮》一詩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橫著,潮水給系上一條白玉的腰帶。“……是也”: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9.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歲,年。京尹,京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長官。浙江亭,館驛名,在城南錢塘江岸。

  10.艨艟(méng chōng):戰船。

  11.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盡,窮盡。五陣,指兩、伍、專、參、偏五種陣法。

  12.乘騎(chéng jì)弄旗標槍舞刀:乘馬、舞旗、舉槍、揮刀。騎,馬。弄,舞動。標,樹立、舉。

  13.略不相睹:彼此一點也看不見。睹,看。

  14.水爆:水軍用的一種爆炸武器。

  15.一舸無跡(yì gě wú jì):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舸,船。

  16.敵船:指假設的敵方戰船。

  17.逝:去,往。

  18.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幾百個擅于泅水的'吳地健兒。吳地即今江蘇、浙江一帶。因春秋時為吳國之地,故稱。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譯)

  19.披發文(wén)身: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花紋。文,動詞,畫著文彩。

  20.溯(sù)迎而上:逆流迎著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飾。

  21.鯨波萬仞(rèn):萬仞高的巨浪。鯨波,巨浪。鯨所到之處,波濤洶涌,所以稱巨浪為鯨波。萬仞,形容浪頭極高,不是實指。

  22.騰身百變: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

  23.江干(gān):江岸。

  24.珠翠(cuì)羅綺(qǐ)溢目: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珠翠羅綺,泛指婦女的首飾和游人的華麗衣服。溢目,滿眼。

  25.倍穹(qióng):(價錢)加倍的高。穹,動詞,高;倍,形容詞,指很多倍。

  26.而僦(jiù)賃(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轉折。僦、賃,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為觀潮而特意搭的帳棚。

  27.雖席地不容間也: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許,使。間(jiān)空間。雖,即使。席地,一席之地,僅容一個座位的地方。

  《觀潮》原文及翻譯 篇5

  原文:

  觀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譯文:

  錢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偉的景觀。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壯觀的。當潮水遠遠地從錢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時候,(遠看)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不久(潮水)越來越近,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射 ,吞沒天空,沖蕩太陽,氣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幾百艘戰船分列兩岸;不久水軍的戰船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安穩。忽然黃色的煙霧從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只聽得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像山崩塌一樣。(等到)煙霧消散,水波平靜,就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波而去。

  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地健兒,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文彩,手里拿著十幅大彩旗,爭先恐后,鼓足勇氣,逆流迎著潮水而上,在萬仞高的巨浪中忽隱忽現,翻騰著身子變換各種姿態,但是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滿眼都是穿著華麗的服飾的觀眾,車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種物品(的價錢)比平時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注釋:

  1.浙江:就是錢塘江。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農歷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3.方其遠出海門:當潮從入海口涌起的時候。方,當……時。其,代詞,指潮。出,發、起。海門,浙江入海口,那里兩邊的山對峙著。

  4.僅如銀線: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僅,幾乎,將近。

  5.玉城雪嶺:形容泛著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墻和白雪覆蓋的山嶺。際天:連接著天。

  6.沃日(wò rì):沖蕩太陽。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沖蕩。

  7.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這兩句詩是《浙江觀潮》一詩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橫著,潮水給系上一條白玉的腰帶。“……是也”: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8.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歲,年。京尹,京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長官。浙江亭,館驛名,在城南錢塘江岸。

  9.艨艟(méng chōng):戰船。

  10.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盡,窮盡。五陣,指兩、伍、專、參、偏五種陣法。

  11.乘騎(chéng jì)弄旗標槍舞刀:乘馬、舞旗、舉槍、揮刀。騎,馬。弄,舞動。標,樹立、舉。

  12.略不相睹:彼此一點也看不見。睹,看。

  13.水爆:水軍用的一種爆炸武器。

  14.一舸無跡(yì gě wú jì):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舸,船。

  15.敵船:指假設的敵方戰船。

  16.逝:去,往。

  17.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幾百個擅于泅水的吳地健兒。吳地即今江蘇、浙江一帶。因春秋時為吳國之地,故稱。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譯)。

  18.披發文(wén)身: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花紋。文,動詞,畫著文彩。

  19.溯(sù)迎而上:逆流迎著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飾。

  20.鯨波萬仞(rèn):萬仞高的巨浪。鯨波,巨浪。鯨所到之處,波濤洶涌,所以稱巨浪為鯨波。萬仞,形容浪頭極高,不是實指。

  21.騰身百變: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

  22.江干(gān):江岸。

  23.珠翠羅綺(qǐ)溢目: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珠翠羅綺,泛指婦女的首飾和游人的華麗衣服。溢目,滿眼。

  24.倍穹(qióng):(價錢)加倍的高。穹,動詞,高;倍,形容詞,指很多倍。

  25.而僦(jiù)賃(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轉折。僦、賃,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為觀潮而特意搭的帳棚。

  26.雖席地不容間也: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許,使。間(jiān)空間。雖,即使。席地,一席之地,僅容一個座位的地方。

  賞析:

  本篇選自《武林舊事》卷三。《武林舊事》一書系周密于宋亡之后所寫,內容主要追記南宋歲時風俗、市井瑣細,兼及游觀之盛、娛樂之資,相當詳備細致;而滲透于其中的,又是一種“惻惻興亡”的盛衰感慨。

  本篇主要描繪“錢塘觀潮”的盛況。對此,另外幾部杭州的風俗志(《都域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和《夢粱錄》)都先已有過記述,不過都遠不如此文生動形象。全文可分四層:

  第一層寫潮來之狀。它用動態的“鏡頭攝像法”描寫了初來之狀(“僅如銀線”)、既來之狀(“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又配之以“音響效果”(“大聲如雷霆”),收到了文字盡管簡約而令人視聽不暇應接的藝術功效。

  第二層寫教閱水軍的場面。其中的“場景”又多次轉換:先是“艨艟數百,分列兩岸”和乘騎弄旗、舞刀弄槍于水面的雄偉場面;接著寫兩軍(假設的軍事演習)交戰、硝煙彌漫的場面,最后寫煙消波靜、“敵船”匿跡的場面。使人如同親眼目睹這一番水戰那樣,感到十分真切。

  第三層寫“弄潮兒”的競技,他們披發文身,手持大旗,爭相逆潮而上;雖于鯨波萬頃之中,卻能不濕旗尾!讀后使人為之咋舌鼓掌。

  第四層寫杭州市民和皇室的觀潮情景,其中突出描寫了杭州城的豪奢:請看,江岸十余里間,觸處珠翠羅綺;而皇帝在“天開圖畫臺”上觀潮,遠望去簡直就像是在神仙臺上那般。讀到這里,雖然文字嘎然而止,但作者在提筆追憶往事時的那種“時移物換,憂患飄零,追想昔游,殆如夢寐”的興亡盛衰之感,卻又“言在紙外”地悄然升起矣。

  總觀全篇,盡管篇幅不長,而場面熱鬧、內容豐富,這大大得力于作者善于剪裁、善于描繪的文字功力。首先,它剪裁得當,敘寫井然,給人以場面多變而層次井然的印象,其次,它語言簡練,卻又描繪細致,又給人以“尺幅之中層千里之勢”的藝術享受。應該感謝周密,他給我們留下了這幅13世紀南宋優美的杭城風俗圖畫。

  《觀潮》原文及翻譯 篇6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翻譯】

  錢塘江潮,是天下雄偉的景象啊。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為最盛。當潮水從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時候,(遠遠看去),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隨著潮水越來越近,就像玉城雪嶺一般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吞沒宇宙,滌蕩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描寫的就是這樣的景象啊。

  每年(陰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校閱水軍,數百條戰船分列兩岸;然后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忽然黃煙四起,人和物一點兒也看不見了,(只聽得)傳來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如同山塌了一樣。(待到)煙霧消散,水面又恢復了平靜,看不到一條船的蹤跡,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著波浪流走了。

  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中健兒,披散著頭發,渾身刺著花繡,手里拿著十幅大彩旗,爭相奮力逆流迎潮而上,(他們的身影)在萬仞高的驚濤駭浪中浮沉,翻騰著身子變換著各種姿態,而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十多里的地方里,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路上堵滿了車馬,食物和別的各種東西都比平常貴上一倍,而租賃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賞析

  本篇選自《武林舊事》卷三。《武林舊事》一書系周密于宋亡之后所寫,內容主要追記南宋歲時風俗、市井瑣細,兼及游觀之盛、娛樂之資,相當詳備細致;而滲透于其中的,又是一種“惻惻興亡”的盛衰感慨。

  本篇主要描繪“錢塘觀潮”的盛況。對此,另外幾部杭州的風俗志(《都域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和《夢粱錄》)都先已有過記述,不過都遠不如此文生動形象。全文可分四層:

  第一層寫潮來之狀。它用動態的“鏡頭攝像法”描寫了初來之狀(“僅如銀線”)、既來之狀(“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又配之以“音響效果”(“大聲如雷霆”),收到了文字盡管簡約而令人視聽不暇應接的藝術功效。

  第二層寫教閱水軍的場面。其中的“場景”又多次轉換:先是“艨艟數百,分列兩岸”和乘騎弄旗、舞刀弄槍于水面的雄偉場面;接著寫兩軍(假設的軍事演習)交戰、硝煙彌漫的場面,最后寫煙消波靜、“敵船”匿跡的場面。使人如同親眼目睹這一番水戰那樣,感到十分真切。

  第三層寫“弄潮兒”的競技,他們披發文身,手持大旗,爭相逆潮而上;雖于鯨波萬頃之中,卻能不濕旗尾!讀后使人為之咋舌鼓掌。

  第四層寫杭州市民和皇室的觀潮情景,其中突出描寫了杭州城的豪奢:請看,江岸十余里間,觸處珠翠羅綺;而皇帝在“天開圖畫臺”上觀潮,遠望去簡直就像是在神仙臺上那般。讀到這里,雖然文字嘎然而止,但周密在提筆追憶往事時的那種“時移物換,憂患飄零,追想昔游,殆如夢寐”的興亡盛衰之感,卻又“言在紙外”地悄然升起矣。

  總觀全篇,盡管篇幅不長,而場面熱鬧、內容豐富,這大大得力于周密善于剪裁、善于描繪的文字功力。首先,它剪裁得當,敘寫井然,給人以場面多變而層次井然的印象,其次,它語言簡練,卻又描繪細致,又給人以“尺幅之中層千里之勢”的藝術享受。應該感謝周密,他給我們留下了這幅13世紀南宋優美的杭城風俗圖畫。

  周密

  周密 (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又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華不注山人,南宋詞人、文學家。祖籍濟南,流寓吳興(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間為義烏縣(今年內屬浙江)令。入元隱居不仕。自號四水潛夫。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詩畫音律,尤好藏棄校書,一生著述較豐。著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志雅堂要雜鈔》等雜著數十種。其詞遠祖清真,近法姜夔,風格清雅秀潤,與吳文英并稱“二窗”,詞集名《頻洲漁笛譜》、《草窗詞》。

  《觀潮》原文及翻譯 篇7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譯文

  錢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偉的景觀。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壯觀的。當潮水遠遠地從錢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時候,(遠看)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不久(潮水)越來越近,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射 ,吞沒天空,沖蕩太陽,氣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幾百艘戰船分列兩岸;不久水軍的戰船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安穩。忽然黃色的煙霧從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只聽得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像山崩塌一樣。(等到)煙霧消散,水波平靜,就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波而去。

  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地健兒,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文彩,手里拿著十幅大彩旗,爭先恐后,鼓足勇氣,逆流迎著潮水而上,在萬仞高的巨浪中忽隱忽現,翻騰著身子變換各種姿態,但是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滿眼都是穿著華麗的服飾的觀眾,車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種物品(的`價錢)比平時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分段賞析

  第1段寫海潮之雄。開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先聲奪人。接著交代海潮最盛的時間,然后對潮水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行正面描繪,由遠及近地寫出了海潮的雄奇壯觀。描繪又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出之,簡短的“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把海潮從遠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狀、顏色、聲勢都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最后用楊萬里的詩句對上文進行形象概括,呼應了首句。

  第2段寫演軍之威。開頭仍是一句總述,說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時候教練水軍。然后描寫了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參加演習的船只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技藝嫻熟,演習中戰斗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卻生動描繪了一場復雜的演習活動,而結在“煙消波靜”的靜景上,不僅是一種動靜相襯的寫法,也為下文別開生面的另一場水上表演作了鋪墊。

  第3段寫弄潮之勇。這時潮水已經來到,眾多的吳中健兒在驚濤駭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時也從側面寫出了潮的雄偉壯觀。

  第4段寫觀潮之盛。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寫觀潮之盛,是為了從側面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藝術上很有特點的寫景記事佳作。

  首先,本文結構得當,語言精練。錢塘潮雄偉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眾多,觀潮者人數眾多,但在這篇短文中,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結構精巧,以海潮為線索,寫景記事相融合,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語十分精練的結果。其次,本文描寫十分生動。不僅用了比喻、夸張等描寫手法,而且即便是簡潔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動。

  《觀潮》原文及翻譯 篇8

  原文

  浙江之潮1,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2。方其遠出海門3,僅如銀線4;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5,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6,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7。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8,艨艟數百9,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10,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11,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12,水爆轟震13,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14,僅有“敵船”為火所焚15,隨波而逝16。

  吳兒善泅者數百17,皆披發文身18,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19,出沒于鯨波萬仞中20,騰身百變21,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22,珠翠羅綺溢目23,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24,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25。

  翻譯

  錢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偉的景象。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時候)。當潮遠遠地從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時候,(看上去)幾乎只有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粗細;不久,潮水漸漸近了,就像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吞沒天空,沖蕩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描寫的就是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校閱水軍,數百條戰船分列兩岸;然后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乘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忽然黃色的煙霧四面騰空而起,人和物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了,(只聽得)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如同山塌了一樣。(等到)煙霧消散,水面又恢復了平靜,卻連一條船的蹤跡也沒有了,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著波浪流走了。[4]

  幾百個善于游泳的吳中健兒,都披頭散發,渾身畫著花紋,手里拿著用絲綢縫制的十面大彩旗,爭相奮力迎潮而上,(他們的身影)在萬仞高的驚濤駭浪中沉浮,翻騰著身子變換著各種姿態,而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間,滿眼都是穿戴著華麗的首飾與衣裳的觀眾,車馬太多,路途為之阻塞。所販賣的飲食物品,比平時價格高出幾倍。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重要解釋

  1.浙江:就是錢塘江。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農歷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3.方其遠出海門:當潮從入海口涌起的時候。方,當…時。其,代詞,指潮。出,發、起。海門,浙江入海口,那里兩邊的山對峙著。

  4.僅如銀線: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僅,幾乎,將近。

  5.既而:不久。

  6.玉城雪嶺:形容泛著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墻和白雪覆蓋的山嶺。際天:連接著天。

  7.沃日(wò rì):沖蕩太陽。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沖蕩。

  8.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這兩句詩是《浙江觀潮》一詩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橫著,潮水給系上一條白玉的腰帶。“……是也”: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9.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歲,年。京尹,京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長官。浙江亭,館驛名,在城南錢塘江岸。

  10.艨艟(méng chōng):戰船。

  11.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盡,窮盡。五陣,指兩、伍、專、參、偏五種陣法。

  12.乘騎(chéng jì)弄旗標槍舞刀:乘馬、舞旗、舉槍、揮刀。騎,馬。弄,舞動。標,樹立、舉。

  13.略不相睹:彼此一點也看不見。睹,看。

  14.水爆:水軍用的一種爆炸武器。

  15.一舸無跡(yì gě wú jì):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舸,船。

  16.敵船:指假設的敵方戰船。

  17.逝:去,往。

  18.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幾百個擅于泅水的吳地健兒。吳地即今江蘇、浙江一帶。因春秋時為吳國之地,故稱。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譯)

  19.披發文(wén)身: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花紋。文,動詞,畫著文彩。

  20.溯(sù)迎而上:逆流迎著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飾。

  21.鯨波萬仞(rèn):萬仞高的巨浪。鯨波,巨浪。鯨所到之處,波濤洶涌,所以稱巨浪為鯨波。萬仞,形容浪頭極高,不是實指。

  22.騰身百變: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

  23.江干(gān):江岸。

  24.珠翠(cuì)羅綺(qǐ)溢目: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珠翠羅綺,泛指婦女的首飾和游人的華麗衣服。溢目,滿眼。

  25.倍穹(qióng):(價錢)加倍的高。穹,動詞,高;倍,形容詞,指很多倍。

  26.而僦(jiù)賃(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轉折。僦、賃,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為觀潮而特意搭的帳棚。

  27.雖席地不容間也: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許,使。間(jiān)空間。雖,即使。席地,一席之地,僅容一個座位的地方。

  《觀潮》原文及翻譯 篇9

  觀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1、解釋下面各句中加粗的字

  A.僅如銀線()

  B.人物略不相睹()

  C.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D.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

  2、翻譯。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3、第一段引用楊萬里的詩句有什么作用?

  4、吳中健兒水中所持的彩旗是否是用于裝飾?試說說你的看法。

  5、最后一段寫人多馬眾有什么作用?試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回答。

  參考答案

  1、A.幾乎B.一點點C.或隱或現(或浮或沉)D.高

  2、聲音大得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吞沒宇宙,滌蕩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

  3、(1)對上文進行形象概括;(2)既呼應開頭,又為下文做鋪墊。

  4、不是為了修飾,而是為了“夸能”,突出弄潮兒本領的高強。

  5、人多馬眾側面烘托出浙江之潮的壯美,說明水軍操練及吳中健兒的本領高強,人人都想一睹為快。

  參考譯文

  錢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間最壯觀的。從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這期間海潮最盛大。當海潮從遠方海口出現的時候,只像一條白色的銀線一般,過了一會兒慢慢逼近,白浪高聳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嶺一般,波濤好像從天上堆壓下來,發出很大的聲音,就像震耳的雷聲一般。波濤洶涌澎湃,猶如吞沒了藍天、沖洗了太陽,非常雄壯豪邁。楊誠齋曾在詩中說:“海水涌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市;錢塘江橫著,潮水給系上一條白玉的腰帶。”就像這樣一般。

  每年臨安府的長官到浙江亭外檢閱水軍,巨大的戰艦數百艘分別排列于江的兩岸,一會兒全部的戰艦都往前疾駛,一會兒分開;一會兒聚合,形成五種陣勢,并有人騎著馬匹耍弄旗幟標槍,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間黃色的煙霧四處竄起,人物一點點都看不見,水中的爆破聲轟然震動,就像高山崩塌一般。過一會兒煙霧消散,水波平靜,看不見任何一條大船,只有演習中充當敵軍戰船的軍艦被火焚燒,隨著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帶善于游泳的健兒數百人,每個人都披散著頭發,身上滿是刺青,手里拿著十幅長的大彩旗。大家奮勇爭先逆著水流踏浪而上在極高的波濤之中,忽隱忽現騰越著身子,姿勢變化萬千,然而旗尾一點點也沒有被水沾濕,以此來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錢的`巨富、尊貴的官吏,爭先賞賜銀色的彩綢。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間,滿眼都是穿戴著華麗的手飾與衣裳的觀眾,車馬太多,路途為之阻塞。所販賣的飲食物品,比平時價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觀賞的帳篷,即使容納一席之地的空間也沒有,非常擁擠。

  《觀潮》原文及翻譯 篇10

  原文: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

  來疑滄海盡成空。

  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

  手把紅旗旗不濕。

  別來幾向夢中看。

  夢覺尚心寒。

  譯文

  我經常回憶錢塘江觀潮的情景,滿城的人爭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潮水涌來時,仿佛大海都空了,潮聲像一萬面鼓齊發,聲勢震人。

  踏潮獻技的人站在波濤上表演,手中拿著紅旗卻絲毫沒被水打濕。此后曾多次夢到觀潮的情景,夢醒時心里仍然覺得驚心動魄。

  注釋

  酒泉子:原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為詞牌名。《金奩集》入“高平調”。有兩體,一為溫庭筠體,為詞牌正格;二為潘閬體,又名《憶余杭》。

  長:通假字,通“常”,常常、經常。

  郭:外城,這里指外城以內的范圍。

  萬面鼓聲中:將潮來時,潮聲像萬面金鼓,一時齊發,聲勢震人。

  弄潮兒:指朝夕與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戲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

  向:朝著,面對

  紅旗:紅色的旗幟。

  覺:睡醒。

  尚:還(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覺很驚心動魄。

  賞析:

  這首詞以豪邁的氣勢和勁健的筆觸,描繪了錢江潮涌的壯美風光。詞的上片描寫觀潮盛況,表現大自然的壯觀、奇偉;下片描寫弄潮情景,表現弄潮健兒與大自然奮力搏斗的大無畏精神,抒發出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

  上片起首兩句,寫杭州人傾城而出,擁擠錢塘江邊,萬頭攢動,爭看江面潮水上漲。為下面潮水的涌現制造了氣氛,作好了鋪墊。上片結尾兩句,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法 ,把錢江潮涌的排山倒海 、聲容俱壯,渲染得有聲有色、驚險生動。

  過片轉而描寫弄潮兒的英勇無畏、搏擊風浪、身手不凡和履險如夷。這兩句純用白描手法,寫得有聲有色 ,富于動感,眩目驚心。結拍由回憶轉為現實,寫詞人雖離杭已久,但那壯觀的錢江涌潮仍頻頻入夢,以至夢醒后尚感驚心動魄。

  此詞對于錢江涌潮的描繪,可謂匠心獨遠,別具神韻 。詞中“來疑滄海盡成空”一句采用夸張手法,濃墨重彩 ,大開大闔 ,感染力甚強。上片第二句的 “爭”、“望”二字,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盼潮到來的殷切心情,從空間廣闊的角度進行烘托與大潮的壯觀結合得甚為密切。結拍言夢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壯意象。前后的烘托與中間重點描寫當中的夸張手法配合緊密,使全詞的結構渾然一體。

  《觀潮》原文及翻譯 篇11

  灑泉子·長憶觀潮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古詩簡介

  《酒泉子·長憶觀潮》是宋代詞人潘閬的詞作。此詞上片回憶觀潮,表現了錢塘江的宏偉壯觀;下片回憶弄潮,表現人定勝天的奇跡。全詞以豪邁的氣勢和勁健的筆觸,描繪了錢塘江潮涌的壯美風光以及弄潮兒的英勇無畏精神,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翻譯/譯文

  我常常想起錢塘江觀潮的情景,滿城的人爭著向江上望去。潮水涌來時,仿佛大海都空了,潮聲像一萬面鼓齊發,聲勢震人。

  踏潮獻技的人站在波濤上表演,他們手里拿著的紅旗絲毫沒被水打濕。此后幾次夢到觀潮的情景,夢醒時依然感覺心驚膽戰。

  注釋

  ①酒泉子:原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為詞牌名。《金奩集》入“高平調”。有兩體,一為溫庭筠體,為詞牌正格;二為潘閬體,又名《憶余杭》。

  ②長:通假字,通“常”,常常、經常。

  ③郭:外城,這里指外城以內的`范圍。

  ④萬面鼓聲中:將潮來時,潮聲像萬面金鼓,一時齊發,聲勢震人。

  ⑤弄潮兒:指朝夕與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戲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周密《武林舊事》說:八月十五錢塘大潮,吳地少年善游水者數百人,都披散著頭發,身上刺滿花紋,手持大旗,爭先恐后,迎著潮頭,在萬丈波濤中出沒騰飛,做出各種姿勢,旗幟卻一點沒有沾濕。

  ⑥向:朝著,面對

  ⑦紅旗:紅色的旗幟。

  ⑧覺:睡醒。

  ⑨尚:還(hái),仍然。

  ⑩心寒:心里感覺很驚心動魄。

  賞析/鑒賞

  創作背景

  潘閬曾以賣藥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親眼看到了漲潮的壯觀以及宏偉,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夢見漲潮的情形。這首《酒泉子》的小詞,就是他為了回憶觀潮盛況而作的。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描寫觀潮盛況,表現大自然的壯觀、奇偉;起首兩句,寫杭州人傾城而出,擁擠錢塘江邊,萬頭攢動,爭看江面潮水上漲。為下面潮水的涌現制造了氣氛,作好了鋪墊。上片結尾兩句,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法,把錢江潮涌的排山倒海、聲容俱壯,渲染得有聲有色、驚險生動。

  下片描寫弄潮情景,表現弄潮健兒與大自然奮力搏斗的大無畏精神,抒發出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過片轉而描寫弄潮兒的英勇無畏、搏擊風浪、身手不凡和履險如夷。這兩句純用白描手法,寫得有聲有色,富于動感,眩目驚心。結拍由回憶轉為現實,寫詞人雖離杭已久,但那壯觀的錢江涌潮仍頻頻入夢,以至夢醒后尚感驚心動魄。

  此詞對于錢塘江涌潮的描繪,可謂匠心獨遠,別具神韻。詞中“來疑滄海盡成空”一句采用夸張手法,濃墨重彩,大開大闔,感染力甚強。上片第二句的“爭”、“望”二字,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盼潮到來的殷切心情,從空間廣闊的角度進行烘托與大潮的壯觀結合得甚為密切。結拍言夢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壯意象。前后的烘托與中間重點描寫當中的夸張手法配合緊密,使全詞的結構渾然一體。

  《觀潮》原文及翻譯 篇12

  原文: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宋代]辛棄疾

  望飛來半空鷗鷺,須臾動地鼙鼓。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朝又暮。誚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風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

  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屬鏤怨憤終千古。功名自誤。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望向天邊,潮水好似覆蓋半個天空的白色鷗鷺一樣鋪天蓋地而來。片刻之間便聽到如擂動戰鼓般地動山搖的波濤聲,之間橫截江面的波峰如千軍萬馬驅趕著白色的山峰而來。江潮洶涌翻滾,如勇士激戰不休。曾地青年朝朝暮暮與水為戲,對此簡直就像是平常一樣,曾兒又怎么會害怕著蛟龍一樣翻滾的波濤。弄潮兒在波濤中如履平地,看那紅旗翻飛,他們如同錦鱗出水,魚躍水面,踏著浪花起舞。

  任憑何人,面對怒潮洶涌如巨鯨吐水一般的潮水,曾越王用箭矢射向潮水不過是人間的一場兒戲。連天的怒潮最終也力倦難治,緩緩東歸。常言道,伍子胥用屬鏤自刎化為潮神遺恨千古自是因為功名誤了千古英雄。這警示白白便宜了范蠡與西施漫游五湖,一葉小舟悠然自得地欣賞云蒸霞蔚的湖上景色。

  注釋

  摸魚兒:詞牌名。

  觀潮:指觀看杭州灣的錢塘江海潮。葉丞相:即葉衡,字夢钖,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曾向朝廷力薦辛棄疾。

  須臾(yú):片刻。鼙(pí)鼓:古代的一種戰鼓。

  組練:“組甲被練”的簡稱,分別指軍士所服的兩種衣甲。

  鏖(áo)戰:激烈的戰斗。貔(pí)虎:傳說中一種兇勐的'野獸,這里喻指勇勐的軍隊。

  誚慣得:猶言“習以為常”。誚:簡直,完全。

  曾兒:泛指錢塘江畔的青年漁民。

  紅旆(pèi):紅旗。旆,旗幟。

  蹙:通“蹴”,踩,踏。

  人間兒戲千弩:《宋史·河渠志》載,錢武肅王筑江堤,為阻潮水沖擊,命強弩數百射潮頭。

  白馬素車:典出枚乘《七發》:“其少進也,浩浩皚皚,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是說白浪滔天的樣子。素車:不加修飾的馬車。

  “屬(zhǔ)鏤(lòu)”句:意謂伍子胥忠而遭禍,千古為之怨憤。

  謾教得:空使得,有“白白便宜了”的意思。陶朱:即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

  五湖:或指太湖,或指太湖附近的湖泊。西子:即春秋時期美女西施。范蠡曾以其獻曾。成功后,傳說范蠡攜西施泛舟五湖。

  舸:大船。弄煙雨:指在煙雨蒙蒙的五湖上泛舟自適。

  賞析:

  上片著力描繪錢塘江秋潮雄偉壯觀的景象,從側面表達了詞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首四句寫潮來時驚天動地的氣勢,先寫天空飛鳥,繼寫江面波濤。開頭四句大意說,他正看著半空翱翔的鷗鷺,剎那間便聽到如擂動戰鼓般轟鳴的波濤聲,只見那洶涌的潮水如千軍萬馬,以排山倒海之勢滾滾而來,如激戰中奔馳的貔虎似的大隊勇士勢不可擋。這四句寫得有聲有色,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潮水上漲,如此駭人,似乎無人可以駕馭。然而,對江上的漁民來說,卻又因為司空見慣,不把它當回事兒。“朝又暮”以下便寫這些“弄潮兒”嬉戲于潮水中的動人情景。這種場面旁觀者驚心動魄,這些勇士們卻自由自在,在潮水中踏著浪花歡騰舞蹈,紅旗飛揚,人像魚兒在波濤中跳躍出沒,極為精彩壯觀。上片寫聞名遐邇的錢塘江上潮的情景,曲盡其妙,充分歌頌了大自然的“美”和“力”,同時又謳歌了與大自然搏斗的人,表現了對勇敢的蔑視狂風巨浪的“人”的贊賞,既賦物以言情。

  上片詞的意境已經夠開闊了,但稼軒不僅是偉大的詞人,而且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因此,此詞的藝術境界也遠不止此,面對“萬里長鯨吞吐”般浩大的潮水,詞人思緒萬千,他想起后梁錢武肅王命令數百名弓弩手用箭射潮頭,企圖阻止潮水前進,情同玩笑,所以說“人間兒戲千弩”,其結果便是“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這兩句說,那滔滔的潮水盡力流瀉并不懂得什么事,它依舊像白馬駕著素車向東方奔去。“堪恨處”以下敘述傳說中白馬素車在潮頭之上的伍子胥的遭遇。“人道是、屬鏤怨憤終千古。”吳王不但不采納伍子胥的意見,而且賜他“屬鏤”劍自殺,當然是遺恨千古。辛棄疾在這里實際上是以伍子胥自喻,他想到自己光復中原的建議不被朝廷采納,而且由此引來了惡意的攻擊,受到貶謫,無法為國家建功立業,所以下句說“功名自誤”。

  “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說的是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建議亡國以后的事。陶朱公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后,便攜帶西施乘小舟隱遁于“五湖”之中。辛棄疾憶起歷史上吳、越之爭,聯想到眼前國家前途命運不堪設想,所以結尾意境極沉郁,與此詞開頭的雄大氣魄對應來看,就可以看他無時無地不在惦念國事,觀潮,看“吳兒”戲水,本來興高采烈,但觸景傷情,他仍然無法擺脫惆悵、郁悶。

  此詞或寫景,或用典,無不生動自然。由觀潮想到令人痛心的歷史往事,想到自己的處境和國家的命運,詞人時時刻刻想著國家,他的愛國思想也就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很自然地表達出來。

  《觀潮》原文及翻譯 篇13

  瑞鷓鴣·觀潮

  碧山影里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欹。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翻譯

  青山影里舞動著小紅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拍手想笑我如山簡酩酊醉,兩岸觀眾齊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賽舟的帆剛落,漁浦山頭的太陽還沒有偏移。我想送潮該唱哪一支曲?對酒還應高歌陳太守作的詩。

  注釋

  山簡:字季倫,晉時人,好酒,《晉書》記載當時的兒歌嘲他“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

  浪婆:波浪之神。

  欹,通欹,傾斜。底,什么。歌底曲,唱啥子歌曲。使君,指杭州太守陳襄。是日作者與陳襄同游。陳襄字述古,在當時也是有名的詩人。

  創作背景

  蘇軾在《烏臺詩案》中說:“熙寧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觀潮作詩五首,寫在安濟亭上。”其詩即《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卷十指出:“八月十五日觀潮,題詩安濟亭上,復作《瑞鷓鴣》詞。”合而觀之,可知這首詞作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八月。

  賞析

  浙江錢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觀,自唐以來,天下聞名。在詞苑中,最早闌入這一“偉觀”的,要數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宋初潘閬在《酒泉子》十首之十中對此也有頗見精采的描寫:“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如此雄奇的自然景觀,對于通判杭州的蘇軾來說,確實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節,蘇軾才得到了觀潮的機會,并留下了詩詞作品。這首詞有比較獨特的表現角度。如果說《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只是綜括地寫看潮時所見所感,顯得既深厚又駁雜的話,那么這首詞便是側重寫大顯身手的弄潮兒,換言之,作者攝取了錢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風景線,因而顯得比較單一和明朗。

  上片寫弄潮兒在萬頃波中自由、活潑的'形象。他們開始出現在兩岸觀眾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紅旗”。遠處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從那兒洶涌而來,影影綽綽的,江面上閃現出一面面鮮艷的小紅旗。這真可說是萬綠叢中數點紅,顯得格外耀眼。詞的第一句以高大的“碧山”來突出“小紅旗”,這是一種襯托:而以“小紅旗”來寫人——弄潮兒,這又是一種襯托。試想腳踩怒濤,手執紅旗,劈波斬浪,如履平地,這需要過硬的水上功夫。周密在《觀潮》中寫得好:“吳兒善泅者數百,······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之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潘閬的《酒泉子》詞也不乏生動的描寫:“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此詞則是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寫人,以簡寫繁,可謂別具手眼。接著第二句交代了人的身份:“儂是江南踏浪兒。”這也流露出萬頃波中得自由的水上健兒的自豪感。這“踏浪兒”與“小紅旗”前后相互映發,相互補充,是理解前文以物寫人的依據。三、四句進一步寫弄潮兒的詼諧與活潑:“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大意是說,晉朝的山簡雖然灑脫不拘,是個名士,卻是個酒鬼,還是很可笑的,大家都齊聲爭著唱起拜浪婆的歌詞。水上健兒們不僅在作體育表演,而且在作文娛表演,并透露出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

  下片寫錢塘江退潮,弄潮兒唱起“使君詩”作為送潮曲。過片“西興渡口”兩句,寫渡口落帆、山頭紅日這些靜態的景物,一方面顯示出時間的推移,暗示弄潮兒的水上表演已持續了數小時之久;一方面又暗寫錢江已退潮,由下文“送潮”二字也可以明白地看出來。好比一場戲,只把布景顯現出來,而戲中的情節卻秘而不宣,留給觀眾去想象,這是詞人用筆精煉、含蓄的表現。結拍兩句緊承前文,點明“送潮”,并順便提及與己同游的知州陳襄,顯得不亢不卑。

  這首《瑞鷓鴣》與其說是寫景詞或山水詞,不如說是風俗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當時杭州文化習俗一個歷史的記錄。顯而易見,作品用了代言體,以弄潮兒的口吻展開敘寫,親切有味。作品也受到了民歌風調的影響,能給人以質樸自然的美感。這首詞,很像唐代詩人劉禹錫深受民歌熏陶的《竹枝詞》、《浪淘沙》詞一類作品。僅此一端,可以看出,蘇軾在詞創作中是受到了多方面的滋養的,唯其能吸納百川,才能最終形成“滄海橫流”的景象。

【《觀潮》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天地原文翻譯03-11

雝原文翻譯09-12

潛原文翻譯09-12

紅梅原文翻譯09-13

《北山》原文翻譯09-13

童趣原文翻譯09-27

菊原文翻譯09-27

無題原文翻譯09-28

《雜說》原文及翻譯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