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擬行路難》導學案
《擬行路難》導學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詩歌的內容。
2、能力目標: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緒的用意
3、情感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把握文中對比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第四首。
二、知人論世:(學生展示課前預習,教師適時補充強調。)
術語解釋:“知人論世”——就是為理解某個人的作品,而了解這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即結合作家思想和時代背景理解作品。
(一)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二)、作者簡介:
1、鮑照的生平
鮑照(約414-466)字明遠,祖籍上黨,后遷于東海(今江蘇漣水附近)。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并稱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創作風格與二人有很大不同。
鮑照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是“負鍤下農”。二十多歲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詩被賞識,擢為王國侍郎。以后擔任過太學博士及縣令等低級官職。最后任臨海王劉子頊參軍,在劉子頊舉兵叛亂失敗時,死于亂軍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鮑參軍。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
2、鮑照的人生道路
鮑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滿著悲劇色彩,這悲劇色彩來源于他生存的時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沖突。兩晉南北朝,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但是鮑照出身寒微,這兩者之間的沖突只是鮑照悲劇形成的前提。形成鮑照悲劇的決定性因素是他個人的抱負和志向,鮑照是一個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強烈的人,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等種種目標的追求,并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一切。他不顧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心靈中就激起沖騰不息的波瀾,表現出憤世疾俗的深沉憂憤。這種憂憤的情感發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獨特風格。
3、鮑照的詩歌創作
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詩、賦、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還是詩歌。他的詩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有邊塞詩,如《代出自薊北門行》;有描寫游子、思婦、棄婦的詩,如《代白頭吟》;而以《擬行路難》18首為其代表。這組詩主要表現其建功立業的愿望,抒發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較左思的詩,不但有不滿,更有抗爭)。
三、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擬,摹仿。《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
四、賞析:(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大聲朗讀詩歌,通過反復誦讀,初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讀過詩作后,請你找出一個代表詩人情感的詞?——“愁”
鮑照這位才子有什么愁呢?請你圍繞“愁”,回答下面的問題:
(1)愁什么?愁的內容——“命”(門第決定人生)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運用了比興手法,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就是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這是古代的血統論。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體會“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在表現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應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涵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暗含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
(2)如何解愁?借酒消愁,悲歌斷愁。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
(3)愁的結果?吞聲躑躅不敢言。
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心非木石豈無感?用反問的句式,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
不敢言: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可奈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4)請同學畫出詩人情感變化的曲線
明確:平靜壓抑——悲憤難抑——激昂抗爭——無奈壓抑
認命——不認命——認命
抨擊悲憤無奈
(5)那么這首詩歌的主旨應該怎樣歸納?
明確:詩人以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起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表現了詩人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下遭受壓抑的激憤之情,對士族門閥的壓迫表現出了強烈的不滿和反抗。五、當堂檢測: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擬行路難》導學案2
《擬行路難》學案
一、助學資料:
作者簡介:鮑照(?~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20多歲時,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一年(444),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閑居了一段時間。后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的侍郎,在劉□和太子劉劭一起謀殺宋文帝之前,他已離去。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后,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后,明帝劉□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子勛反對劉□的斗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后來的作家更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的“俊逸鮑參軍”,就是贊美李白的詩有鮑照的俊逸風格。
二、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三、自讀詩歌,完成以下問題
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第三句寫“人生亦有命”,從詩歌本身看,作者對命有怎樣的看法?
《蜀相》學案
一、助學資料
【介紹作者】
杜甫(少陵野老):鞏縣少年—陷身長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出身于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祖父杜審言是著名詩人。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有《杜工部集》。他青年時期正值“開元盛世”,游歷過南起吳、越,北至齊、趙等地。35歲到長安求官,過了10年窮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個八品小官。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淪陷,杜甫曾陷賊中,后逃出投奔肅宗李亨,任左拾遺。49歲時,棄官攜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嚴武保薦任過一段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常被稱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歲時出川,輾轉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歲時在岳陽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詩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自比為舜的輔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亂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肅宗,不久就被放還,從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發自己的懷抱。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初到成都之時。這時持續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命運仍在風雨飄搖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憑吊。
二、【學習內容】
思考下列問題,探究此詩主旨(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本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書憤》學案
一、助學資料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書:書寫;憤:悲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二、自讀詩歌,完成以下問題
1、除了這首詩,陸游還在不少詩中述及諸葛亮的出師表,稱頌諸葛亮的出師北伐,聯系歷史背景,想一想,陸游為什么特別喜歡吟詠諸葛亮?
2、《臨安春雨初霽》與此詩作于同一年,詩中也有對“世事”的感慨,請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談談這兩首詩在表現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
《擬行路難》導學案3
【學習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會比較閱讀
【學習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士族)統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富有感情
2.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大意
3.請嘗試翻譯本詩,要求創設意境,語言優美,表述連貫通順
二、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合詩的內容加以分析
2、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3、“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5、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2談談你對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現象的認識
四.當堂檢測
默寫《擬行路難》
【《擬行路難》導學案】相關文章:
棗兒導學案12-16
《秋天》導學案12-17
《老王》導學案03-07
(精選)《秋天》導學案02-29
《背影》導學案02-29
《太陽》導學案02-28
《散步》的導學案03-27
《論語》導學案03-14
梅花魂導學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