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3-17 18:11:39 好文 我要投稿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

  古詩簡介

  《青門引·乍暖還輕冷》是宋代詞人張先的作品,曾被選入《宋詞三百首》。此詞借景抒情,表達了詞人因為孤寂而觸景懷人的滿腔愁苦。上片寫詞人春日的感懷,從大處著眼,淡淡寫來,極盡沉痛哀傷索寞;下片寫清醒后的情懷,從細節落筆,語言奇特,含無限思緒。詞人調動多種身心感受,并且把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凄涼傷感的氛圍,把心中的情感表現得深沉含蓄,意味雋永。全詞構思別致,情景交融,含蓄宛轉,麗辭膩聲,表現出張詞的風格。

  翻譯

  乍暖的天氣還透著絲絲微寒,一天風雨到傍晚才消停。庭院里空落寂靜,又快到清明了,對著落花醉酒酣飲,這傷心病痛像去年一樣。

  晚風送來城樓上的畫角聲把我驚醒,入夜后重門緊閉,庭院里更加寧靜。哪里還能再忍受著溶溶月光,隔墻送來秋千的影子。

  注釋

  ⑴青門引:詞牌名。

  ⑵中酒:喝醉。見《史記·樊噲傳》,亦見《漢書》,酒酣也,意即醉了。《漢書》顏師古注:“飲酒之中也,不醉不醒故謂之中。中音竹仲反。“其說稍異。杜牧《睦州四韻》:”殘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與此詞意近。

  ⑶病:字承上”中酒“來,言酒病。

  ⑷畫角:古代軍隊中繪有彩色圖案的管樂器。

  ⑸那:為”奈何“之合音,讀平聲,亦讀上聲。

  ⑹秋千影:言秋千影,人影可知。蓋值寒食佳節,明月中有人在打秋千。一說秋千架的影兒被明月送過墻來,是懷人寂寞境界,亦通。但此處以動態結靜境,有人影似較好。薛能《寒食日題》:“夜半無燈還有睡,秋千懸在月明中。“這秋千也空著,卻與”隔墻送影“不同。

  賞析

  南宋吳文英作詞,論者謂其善于表現銳敏尖新的感覺。其實早在北宋,張先已在這一藝術造詣上導其先路。這首小詞可以為證。

  起筆二句,寫自己對春天氣候的感觸。短短一天里,天氣發生了頻繁的變化。乍暖,見得是由春寒忽然變暖。還字一轉,引出又一次變化;風雨忽來,輕冷襲人。雖說春天之冷,較冬日為輕,但這冷是緊接暖而來,所以格外容易感覺。輕寒的風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詞人感觸之敏銳,不但體現在對天氣變化的頻繁上,更體現在天氣每次變化的精確上。天暖之感為乍;天冷之感為輕;風雨之定為方。遣詞精細確切,都暗示著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意蘊。大自然與人生常有相通之處。人們對自然現象變換的感觸,最容易暗暗引起對人事滄桑的悲傷。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說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也正是此意。庭軒一句,由天氣轉寫現境,并點出清明這一氣候變化多端的特定時節。如果說前兩句所寫種種感觸,還是屬于身體的感覺;那么,這寂寞之感就進而屬于內心的感受了。懷舊傷今,已見于言外。歇拍二句,層層逼出主題。春已遲暮,花已凋零,自然界的'變遷,象喻著人事的滄桑,美好事物的破滅,種下了心靈的病根,此病無藥可治,唯有借酒澆愁而已。舉杯消愁愁更愁,醉了酒,失去理性的自制,只會加重心頭的愁恨。更使人感觸的是這樣的經驗已不是頭一遭。去年如此,今年又是如此。愁與年增,情何以堪。

  換頭承醉酒之后而來。樓頭畫角風吹醒,兼寫兩種感覺。凄厲的角聲,輕冷的晚風,使酣醉的人清醒過來。黃蓼園云:角聲而曰風吹醒,醒字極尖刻。(《蓼園詞選》)實際上吹字也尖刻。角聲催醒不曰驚而以風吹之吹兼寫,這一吹字便溝通了角聲之驚耳與晚風之刺膚的不同感覺。醒,表現出角聲晚風并至而醉人不得不蘇醒的一剎那間反應,同時也暗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傷心人在醒了的時候自是痛苦,入夜一句,即以現境象征痛苦的心境。夜的降臨,象征心情的更加黯然,更加沉重。而重重深閉的院門更象喻著不得開啟的心扉。結筆二句更指出重門也阻隔不了觸景傷懷。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墻的秋千影子送過來。黃蓼園又云:末句那堪送影,真是描神之筆,極希微渺之致。月光下的秋千影子是幽微的,描寫這一感觸,也深刻地表現詞人抑郁的心靈。那堪二字,揭示了結筆著重在為秋千影所觸動之懷。至于是不是所懷者竟與秋千有不解之緣,并未道破,這就愈增尾聲幽渺的意味。

  總之,貫串這首詞的是雙管齊下描寫觸物與感懷。通過視覺、聽覺以至膚感等作種種敏銳尖新的描寫,暗示了人物多愁善感的心情。由于以層層感觸及暗示造境,故詞境層層翻進,終至極希微渺之致。沈際飛《草堂詩馀正集》對這首詞的表現特征,作了相當準確的概括。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

  岸雨過城頭,黃鸝上戍樓。

  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

  白發悲明鏡,青春換敝裘。

  君從萬里使,聞已到瓜州。

  翻譯

  片云吹過城頭,黃鶯飛上了戍樓。

  塞花飄灑客子的淚水,邊柳牽掛行人的鄉愁。

  長了白發對著明鏡悲嘆,可惜青春只換來了破裘。

  此次您又承當了遠行萬里的使命,聽說現在已經到了瓜州。

  注釋

  岸雨:一作“片雨”。

  戍樓:邊防駐軍的瞭望樓。

  塞:邊塞。

  客淚:離鄉游子的眼淚。

  敝裘:破舊的皮衣。

  敝:破損;

  裘:用毛皮制成的御寒衣服。

  瓜州:即晉昌(今甘肅敦煌)。

  鑒賞

  這是岑參一首很特別的詩,和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有些相似,但所蘊含的情感要豐富和復雜得多。李詩只是表達了對朋友的關切之情,而岑參既有對朋友的關心之情,更多的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春暮點出了時節,武威和晉昌交代了地點。武威是詩人自己的所在地,晉昌是詩人朋友宇文判官出使返回到達之地。“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則指出是聽說朋友出使西域返回。

  首聯“岸雨過城頭,黃鸝上戍樓”寫邊塞登樓所見之景:岸雨飄過城頭之后帶來的漫天大雨,從這雨就告訴讀者這邊塞環境之苦之惡劣,而一只美麗的黃鸝鳥飛上了戍樓躲雨。這只黃鸝成了這環境惡劣的邊塞城樓的一抹亮色,似乎也傳達的詩人內心的某種溫情。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而在首聯,詩人的情感含而未發,并未明言,似有一絲蒼涼,更有一縷溫情蘊含其中,彰顯含蓄之美。

  頷聯“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一個“飄”字把游子思鄉之淚隨塞外飛花漫天飄舞的情景描述出來,形象地突出了客淚之多,鄉愁之濃。而“掛”則化無形的情感為有形的形象,把鄉愁與楊柳聯系在一起,詩人很巧妙楊柳意象中留別的內涵。“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詩詞中柳就有留戀之意。“邊柳掛鄉愁”把游子的那種濃濃的鄉愁具體化、形象化了,好像這鄉愁變成了實體物質,掛滿了邊塞的楊柳樹。這沉甸甸的鄉愁,這思鄉的痛苦,就很生動地表達出來了,就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把無形的情感——愁緒,形象化具體化,是詩人的匠心所在。

  頸聯“白發悲明鏡,青春換敝裘”直抒胸臆,抒發的是年華已去而功業未成的感慨。“白發悲明鏡”與李白在《將進酒》中“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的情感是一致的,抒發的都是年華已去的感傷。而“青春換敝裘”則補充說明了為什么要悲白發。生老病死本是人生難免,而詩人對年華的失去如此悲傷,是因為大好青春年華居然沒有建功立業,居然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裘”是名貴的皮大衣,是達官貴人才穿得起的,在這里暗指功業。因為封建時代的`讀書人講究的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而盛唐時代的詩人更加是以天下為己任,幾乎個個都覺得自己有宰相之才,能夠輔助皇帝成就一個盛世。岑參毫無疑問也會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但一個“敝裘”就明白的說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尾聯“君從萬里使,聞已到瓜州”抒發了兩種情感,一是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順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興;但同時又為自己仍然滯留在邊塞(武威)而歸期無著落而感到傷感與無奈。高興又傷感的情緒交織在一起,豐富而復雜的情感從字里行間若隱若現的透露出來。詩歌的結尾含蓄而有意味深長,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無情未必真豪杰”,邊塞詩人不僅僅書寫那些雄心壯志,那些塞外奇景,那些男兒豪情,還書寫心中的那一縷柔情。

  創作背景

  宇文判官與岑參同為高仙芝的僚屬,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改授河西節度使,他們一起回到姑臧,不久宇文判官又出使安西。出于對這位朋友的信任和懷念,岑參在姑臧聽說他已回到晉昌時,即作此詩向老朋友傾訴自己的心事。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歲晚還京臺望城闕成口號先贈交親

  紫陌開行樹,朱城出晚霞。猶憐慣去國,疑是夢還家。

  風弱知催柳,林青覺待花。交親望歸騎,幾處擁年華。

  注釋

  紫陌:大路的意思,紫陌單個的意思是大道 “陌”本是指田間的`小路,這里借指道路。

  交親:謂相互親近,友好交往。

  注釋

  紫陌(zǐ mò ):大路的意思,紫陌單個的意思是大道 “陌”本是指田間的小路,這里借指道路。

  交親jiāo qīn ㄐㄧㄠ ㄑㄧㄣ (交親) (1).謂相互親近,友好交往。

  賞析

  盧僎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處在于,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回京城的激動心情情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于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4

  送方太夫人西還

  舊游京國久相親,三載同淹紫塞塵。

  玉佩忽攜春色至,蘭燈重映歲華新。

  多經坎坷增交誼,遂判云龍斷夙因。

  料得魚軒回首處,沙場猶有未歸人。

  古詩簡介

  《送方太夫人西還》是清代詩人徐燦創作的一首送別詩。詩的第一聯敘述作者與方太夫人的情誼;第二聯寫聽聞送方太夫人被赦西還的感受;第三聯再次申述了與方太夫人之間友誼并道出友誼可能中斷的傷感;最后一聯是作者的推測,表達了作者羨慕方太夫人歸家而自己想歸不能歸的惆悵心情。這首詩詩文樸實,運用比興,委婉含蓄,抒情真切。

  翻譯/譯文

  當年我在京師游玩時,就和方太夫人相互親近,后來又一同留在塞外三年。

  攜帶玉佩的貴人忽然帶來了如春色般的消息,美麗的燈籠重新映照出新的年華。

  我與方太夫人歷經坎坷,增進了友誼,但由于方太夫人一家的得赦歸家,過去的緣分就此中斷了。

  料想方太夫人登出離走,還會回頭凝望,記得邊城還有我這個未歸人。

  注釋

  方太夫人:方拱乾之妻。

  京國:京師。

  淹:留。

  紫塞:泛指長城以外。

  蘭燈:美麗的燈籠。

  云龍:龍回云中,喻方太夫人一家得赦。

  夙(sù)因:緣分。

  魚軒(xuān):貴婦所乘的車,此指方太夫人。

  沙場:這里指東北流放之地。

  未歸人:指作者。

  賞析/鑒賞

  創作背景

  順治十六年(1659)初,方拱乾因丁酉科場案出關流放寧古塔,順治十八年(1661)十月遇赦回歸。康熙元年(1662)春,方拱乾及其夫人方氏行經沈陽,并與陳之遴夫婦晤面時,徐燦賦《送方太夫人西還》詩以送其行。

  文學賞析

  詩的第一聯從二人間的交誼起筆,寫當年同住京華時,作者常常前去拜訪親近這位太夫人,而太夫人對她這個后生小輩,態度想必也是和藹異常的',否則必不能“久相親”,后來兩人又一同被貶謫到鐵嶺這個土地都非鄉國之色的遼遠邊地,有著同樣的心理創痛,有著共同的語言,兩人間的交誼也更為親近了,這一點,在下文“多經坎坷增交誼”中也有明白的說明。以上是對兩人過去情誼的總結,可說是一個追敘式的開頭。

  詩的第二聯立即轉入現在感受的描寫。方太夫人話還,這才是對作者平居貶謫的心境觸動很大的事情。一個“忽”字,表明作者聽到這消息時感覺突然并受到震撼。“佩”即“環佩”,“環”與“還”音同,賜環即是命其還之意。“春色至”、“歲華新”,真有改天換地、日月重輝的欣悅幸福之感,但那是別人家的春天、別人家的新年,作者自己,卻是一點兒希望也沒有的。在對比的情境中,真能使人看到她咽淚強歡的樣子。當然對“春色”、對“新年”,她心中也不是沒有一點兒企羨的影子。

  從詩的氣脈上說,第三聯是對上兩聯的承接。第一句承第一聯,第二句承第二聯。因為經歷了共同的坎坷,心理上彼此也更為親近了,在這寂寞無春的關外,彼此已是可以深深互勉的人了,如今卻因方太夫人的西還,使一個如云中騰龍令人企羨,一個如地上泥塵足以自卑,且兩人間的緣分,也將因著這天地云泥的分別,斷了。自卑的眼睛會看大別人的好運,在往日,作者斷不會把自己與方太夫人的分別,看得如此不堪地大,如蓬門女子看馳過夢境的七彩香車一樣。

  詩的最后一聯轉入了對未來的揣想,揣想之間注入了作者的惜別之情而且這種情感是從假想對方會思念自己的角度曲折道出的。在那車塵黯黯的漫漫歸途中,年邁的方太夫人雖思歸心切,總會有突然想起自己來,因而駐車回首的那一刻吧。“未歸人”的痛苦,以后將由自家獨嘗了。“猶有”一詞,顯示出天恩獨遺的畸零者的自嘆自怨、自傷自憐,也隱含著微弱的希望。

  這首詩抒情樸素真切,毫無矯飾,把作者與方太夫人之間深厚的情誼和分手時依依不舍的感情寫得感人至深。作者所處的時代,封建專制統治嚴酷,文字獄盛行。徐燦又身為充軍犯官之妻,不能也不敢在詩中直接觸及與政治有關的話題。因此,在這首詩中對方太夫人遇赦之事,用玉佩忽攜春色、蘭燈重映歲華、云龍的升天來喻示,不作明言。雖然詩貴比興,出于藝術手法的需要也是一個原因,但恐怕這是更重要的原因。而郁積在她內心的痛苦和怨憤,也只能從“斷夙因”“未歸人”等詞中讓讀者去體會。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5

  送梓州高參軍還京

  京洛風塵遠,褒斜煙露深。

  北游君似智,南飛我異禽。

  別路琴聲斷,秋山猿鳥吟。

  一乖青巖酌,空佇白云心。

  古詩簡介

  《送梓州高參軍還京》是唐代詩人盧照鄰的作品。這是一首送別詩,是作者宦游四川期間所作,詩中抒寫了送高參軍的離情別緒,流露了對友人路遠艱難的擔心和別后的思念之情。景凄詞切,情真而思深。

  注釋

  ①梓州,今四川三臺。

  ②高參軍,生平不詳。參軍,謂參謀軍事。晉以后軍府和王國始置為官員,沿至隋唐,兼為郡官。

  ③京洛:洛陽的'別稱。因東周、東漢均建都于此,故名。

  ④風塵:風與塵,喻旅途辛苦。

  ⑤褒斜:即褒斜道,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通道山勢險峻,歷代鑿山架木,于絕壁修成棧道,舊時為川陜交通要道。

  ⑥煙露:一作“煙霧”。

  ⑦“北游”句:語本《莊子·知北游》:“知北游于玄水之上。”按“知”即智。

  ⑧“南飛”句:指由京來蜀。典出《莊子·逍遙游》鯤鵬圖南。禽,指鵬。異禽,與鵬有異,謂無鵬之宏志。

  ⑨青巖酌:青山餞行。

  ⑩白云心:謂思念之情。《穆天子傳》載西王母《白云謠》:“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

  賞析/鑒賞

  一提起“初唐四杰”,人們自然會想到杜甫對“王楊盧駱”的高度評價:“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會想起千古傳誦的名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還會想到駱賓王7歲而吟《詠鵝》,楊炯9歲被奉為神童,王勃25歲即賦《滕王閣序》等逸事。但是,對于盧照鄰,知之者甚少。他的《長安古意》雖為佳作,但因其未能盡脫六朝藻繪余習,流傳也并不廣。其實,盧照鄰同樣才華過人,除擅長七言歌行外,其五言格律詩十分精致,特別是登臨送別類的小詩,更是別具一格。

  好友高參軍北還,可喜可賀,一路上,縱然山高路險,他也會覺得“驛路開花處處新”的。詩人覺得自己南滯在此,形單影只,實在愚癡,即便有鴻鵠之志也是枉然。高參軍將從自己當年南游蜀地的來路還京,真為他提心吊膽:這一路上,風塵滾滾,關山重重,那數不清的峭壁懸崖,急流險灘,不知他如何跋涉。詩人眼看好友離去,遠了,遠了,好友的車蓋早已在視線之外,他還在離別的高坡上掛肚牽腸:什么時候該過三峽,什么時候能越秦嶺,什么時候才安抵京洛,“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的蜀道將如何穿越,“又聞子規啼夜月”的空山野嶺又怎樣入眠。恍惚間,琴聲似斷,昔日相與飲酒吟詩的高參軍已離他而去,難以再見;秋山俱寂,夜空“杜鵑啼血猿哀鳴”的悲聲格外刺耳,令人毛骨悚然。猛一驚,直面惜別時的童山青巖,不勝感慨:“志同道合的你我,千山萬水將隔不斷我們的情誼。《穆天子傳》載西王母《白云謠》云:‘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盧照鄰性格孤傲,卓爾不群,為時世所不容,卻為親友所欽佩。關鍵時刻,總有朋友使他擺脫困境。因此,詩人特別珍重這人世間難得的真情,每每分手之時,常常寫詩饋贈。由于悲苦,這類詩作往往景幽情苦,詞冷曲哀,凄切有余而曠達不足,但其拳拳之心,眷眷之意卻表露無遺。

  “士窮節乃見”,“患難見真情”,盧照鄰其人其節,其情其義,便是一例。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6

  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

  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

  無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

  黃霸初臨郡,陶潛未罷官。

  乘春務征伐,誰肯問凋殘。

  翻譯

  從常州回江陰的路上,所到之處到處都是空蕩蕩的籬笆院落,頹敗的江村景象讓人觸目驚心。

  因為少有人跡,路邊的野花看上去顏色慘淡;頻繁的春雨,使鳥鳴聽上去也滿含寒意。

  上官才剛剛上任,我也還沒有辭官而去。

  今年春天,首要的任務是平息戰亂,誰還有心來關心民生的凋敝、江村的殘破?

  注釋

  春務:春季的農事。

  賞析

  當去年夏天,李嘉祐還在哀嘆自己命運多蹇,考慮要不要辭官而去的時候,一場突然而來的戰事打破了平淡的生活,劉展軍隊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席卷過江陰大地,李嘉祐沒有經歷安史之亂,面對戰爭他有點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應對判斷,開始的時候甚至都分不清誰是誰非,江陰的老百姓出逃的出逃,被征兵的征兵,作為文官的李嘉祐似乎對這一切也無能為力,只能堅守江陰,等待時局的穩定。

  好在戰亂來得快去得也快,但是戰爭對江陰的傷害短時間卻無法恢復。上元二年春,李嘉祐去常州謁見新任常州刺史,回來的'路上,看到滿目瘡痍的江村,心情應該是無比沉重的,一句“誰肯問凋殘”,表達了李嘉祐對民生的關懷,也讓他的詩名好了不少。

  首聯“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前句是直接看到的,后句說不忍看,卻偏還要看,江村的殘破避無可避,直擊人心。

  頷聯是本詩的精華所在,可見詩人遣詞造句的功力。前句是視覺的感受,花色本不會因為戰爭而有所改變,但在詩人看來,人民的悲慘境遇卻通過花色反映了出來,賦予的花色別樣的意味。后句是聽覺的感受,雖然寫的是聲音,卻同樣賦予了鳥鳴聲以感情色彩,一個寒字,反映了詩人當時的心情。

  頸聯和尾聯隱約地表達了亂后初定,詩人意圖收拾殘局,重新經營民生的愿望。同時也流露出對時局的無奈和彷徨。不過李嘉祐并沒有機會重整江陰了,因為當年春天,他就升官去當臺州刺史了。

  此后,江南到大歷年間,才漸漸從劉展之亂中恢復過來,《舊唐書》卷185下《蕭定傳》載:“大歷中,有司條天下牧守課績,唯定(潤州刺史蕭定)與常州刺史蕭復、濠州刺史張鎰為理行第一。其勤農桑,均賦稅,逋亡歸復,戶口增加,定又冠焉。”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7

  原文: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代]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譯文

  全身衣服都沾滿了血淚和塵埃,戰亂結束了,但是回到故鄉也還會感到悲哀。

  在風雨中,梨花落盡了,寒食節也過去了,有幾家的墳上會有子孫來掃墓呢?

  注釋

  陳秀才:作者友人,其人未詳。沙上:陳秀才的家鄉,地址不詳。

  省(xǐng)墓:掃墓,祭奠故去的親人。

  血淚:極度悲痛時流出的眼淚。

  亂后:指元末戰亂以后,元末有長達二十余年的農民軍與政府軍和地主武裝之間的大混戰。

  寒食:寒食節,清明前兩天(一說前一天),舊習俗這天掃墓、祭祖。

  過:過去了,盡了。

  賞析:

  這首詩通過清明節沒人祭掃荒墳的一個生活面,寫出經過元末大戰近后,農村蕭條凋敝的情景。此詩前兩句寫陳秀才還鄉的情景,之后詩人自己也免不了悲從中來;后兩句想象清明節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戰近后的蕭條景象,表現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對統治者的不滿。全詩由此及彼,由個別到一般,意境漸寬,感人至深。

  “滿衣血淚與塵埃,近后還鄉亦可哀。”兩句寫此時此地,寫詩人送陳秀才“還鄉”之景。“滿衣血淚與塵埃”表現了陳秀才本人的形象,陳秀才劫后余生,還鄉時的形象,很是悲哀。“近后還鄉”點題,交待了時間背景,繼而引出后兩句。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兩句寫彼時彼地,是詩人想象清明節廣大農村墓地上的情景。近后家鄉,百姓家破人亡,沒有后輩到尊長的墓前來祭掃家鄉,已經滿目荒涼。這兩句反映出戰近后蕭條破敗的鄉村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對統治者的不滿。

  這首詩寫戰近后,人生悲傷,農村荒涼之場景,感嘆了元末大戰“近后”廣大百姓家破人亡的慘象,詩筆由近及遠,由個別及一般,意境由淺入深,由窄變闊。全詩表現了詩人同情民生疾苦的心境。詩筆由近及遠,由個別及一般,意境由淺入深,由窄變闊,感人至深。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8

  寒食還陸渾別業

  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夕臥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

  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翻譯

  洛陽城里,花兒已經開得如雪一般鋪天蓋地,而陸渾山中的花兒,如今才開始發芽。

  早上剛剛辭別了河橋那掠過楊柳吹來的風兒,晚上又臥在這伊川桃李間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鮮的時候。在寒食節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間的老人安居樂業,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注釋

  陸渾:地名,在今河南嵩縣。

  別業:即別墅。

  楊柳:柳與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復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葉春、松醪春、燒春等。

  創作背景

  宋之問早年在洛陽為官期間,閑暇時,常到陸渾別墅游覽,并時有詩作。《宋之問集》中詠陸渾別墅的詩共存四首,這首詩是其中之一。

  賞析

  起二句緊扣題目,謂值此寒食清明節候,洛陽城中已是繁英飄蕩、繽紛如雪,而陸渾山中則花始綻放。其意并不在說明城中與山中氣候景物之異,而是表現詩人追隨春天的腳步,從城里轉向山中尋覓春光的濃厚興趣,和對春天由洛陽轉至山中這一發現的詩意感受。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對照此詩首二句,可見宋之問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并發現了春之轉移這一詩材詩境,只不過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詩意感悟,近乎宋詩的表現理趣;而宋之問的這兩句詩則僅客觀展示這一現象,而將自己的感受含蓄于詩中而已。“今始發”,則山中春光方興未艾,正可盡情享受,開啟下文。

  三、四兩句緊扣題內“還”字,寫自己清晨從洛陽出發,晚上已在陸渾別業。這點意思如果直白道出,則根本不成其為詩。詩人不說“早發洛陽”“夕至陸渾”,而說旦別河橋”“夕臥伊川”,這一“別”一“臥”,不僅表達了對洛陽春光的留戀,而且透出了臥賞山莊春夜美景的愜意與喜悅。將洛陽與陸渾改成“河橋”與“伊川”,也使干巴巴的地名有了具體可感的形象和詩意。尤為出色的是在“旦別河橋”與“夕臥伊川”之下分別綴以“楊柳風”和“桃李月”這兩個全新的組合意象,不僅生動地展示了洛陽繁花飄雪之后“春風楊柳萬千條”的幕春景象和陸渾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而且由于用“楊柳”來形容“風”,用“桃李”來形容“月”,讀者仿佛能聞到這“風”中飄送的楊柳的`氣息,這“月”下散發的桃李的芳香,造語新穎,意象優美。上下兩句,對仗工整,又一氣呵成,顯得特別流麗圓轉。兩句詩就像是兩幅情調意境很美的圖畫,完全可以用它們來作為兩幅畫的題目。音調的婉轉流暢、圓轉自如也同樣非常突出。可以說兼有詩境美、繪畫美和音樂美。雖不像“桃李春鳳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那樣凝練概括,但自有一種天然的風韻和流走的意致。

  第五句用頂針格,重復上句“伊川桃李”,以突出陸渾山中春色正濃,蟬聯中有流走之勢。第六句點明“寒食”節令,應上“桃李正芳新”,并渲染春酒又正新熟。不但春色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花香之外更兼酒香。一“正”一“復”,相互勾連呼應,傳達出一種顧盼神飛的神情意態。

  七、八兩句,以陸渾山中風物之美、生活之愜作收。“野老”指當地居民,也可兼包詩人自己。謂處此山中人無異于堯舜太平盛世的百姓,當酣歌一曲,終老此地。這個結尾,不無歌詠升平的意味。但話說得很藝術,很富詩情,并不是硬貼上去的頌圣尾巴,與全詩的內容風格也比較統一。武后統治時期,統治集團內部盡管矛盾斗爭不斷,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詩人所歌詠的“太平”,并非純粹的粉飾之詞。

  全篇的突出特點是風調的自然流美。清新流麗的語言,一氣流走的格調,圓轉如珠的韻律,和貫串全詩的濃郁的春天氣息,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9

  原文:

  送崔子還京

  朝代:唐朝

  作者:岑參

  匹馬西從天外歸,揚鞭只共鳥爭飛。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題詩淚滿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騎著馬獨自從西方那遠在天邊的地方歸來,揚起馬鞭急切地趕路,好像是和鳥兒在爭先一樣。九月時節我在交河北岸給你送別,風雪中題完詩時不覺淚水已經沾滿了衣服。

  注釋

  天外:指塞外離家鄉遠得好像在天外一樣。

  交河:指河的名字。

  爭飛:爭著和鳥兒飛,比喻急切的心情。

  揚鞭只共鳥爭飛:一句說明岑參想還京的欣喜急切的心情,揚起馬鞭拼命趕路像和鳥兒爭先一樣。

  雪里題詩淚滿衣:一是對好友還京離去的不舍,另一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作者自身仍得滯留異域的苦悶,久戍塞外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賞析:

  此詩與《熱海行》作于同時,這個崔子是否就是崔侍御也很難說。全詩采用了詩家慣用的`對照手法。前二句寫崔子獲歸長安的喜悅,后二句寫自身仍得滯留異域的苦悶。這一喜一憂都反映出久戍塞外之人的戀鄉心情。由于寫喜用“揚鞭只共鳥爭飛”,寫苦用“雪里題詩淚滿衣”,極為形象,渲染非常得力。為人所愛賞。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0

  民感桑林雨,云施李靖龍。

  精誠天地動,意愿鬼神從。

  村喜禾花實,峰看嶺岫重。

  白旗輝烈日,遙映一杯濃。

  注釋

  桑林雨:桑林是地名。古代傳說,湯之時,七年旱,成湯于桑林之地禱告祈雨。

  李靖龍:李靖,唐朝開國功臣,軍事家。

  龍:指杰出非凡之人。詩中稱贊李將軍有李靖之才。

  嶺岫:嶺,山深貌,岫,山洞,詩中指峰巒、山谷。文選三國魏嵇康《幽憤詩》有“采薇山阿,散發巖岫”之句。

  白旗:白,彰顯之義,白旗謂正義之師。

  注釋

  ①還祠:古代有“祠兵”一詞,出兵作戰曰祠兵,并舉行一種禮儀,殺牲以享士卒。此處指李將軍重領軍職。寅飲:寅為謙詞,恭敬之意。

  ②桑林雨:桑林是地名。古代傳說,湯之時,七年旱,成湯于桑林之地禱告祈雨。

  ③李靖龍:李靖,唐朝開國功臣,軍事家。龍:指杰出非凡之人。詩中稱贊李將軍有李靖之才。

  ④嶺岫:嶺,山深貌,岫,山洞,詩中指峰巒、山谷。文選三國魏嵇康《幽憤詩》有“采薇山阿,散發巖岫”之句。

  ⑤白旗:白,彰顯之義,白旗謂正義之師。

  賞析

  此詩表達了詩人愛國愛民的情懷。南宋偏安一隅,和議派占居主導地位,主戰的正直官員受到排擠和壓抑,這時,主張抗金的李將軍受到朝廷啟用,趙汝愚十分高興,親赴一杯亭餞行,寫下這首寄托厚望的'詩句。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1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

  時久病初起作

  朝策犁眉騧,舉鞭力不堪。

  強扶愁疾向何處,角巾微服堯祠南。

  長楊掃地不見日,石門噴作金沙潭。

  笑夸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于藍。

  廟中往往來擊鼓,堯本無心爾何苦。

  門前長跪雙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銀鞍繡轂往復回,簸林蹶石鳴風雷。

  遠煙空翠時明滅,白鷗歷亂長飛雪。

  紅泥亭子赤闌干,碧流環轉青錦湍。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龍蟠。

  君不見綠珠潭水流東海,綠珠紅粉沉光彩。

  綠珠樓下花滿園,今日曾無一枝在。

  昨夜秋聲閶闔來,洞庭木落騷人哀。

  遂將三五少年輩,登高遠望形神開。

  生前一笑輕九鼎,魏武何悲銅雀臺。

  我歌白云倚窗牖,爾聞其聲但揮手。

  長風吹月度海來,遙勸仙人一杯酒。

  酒中樂酣宵向分,舉觴酹堯堯可聞。

  何不令皋繇擁篲橫八極,直上青天揮浮云。

  高陽小飲真瑣瑣,山公酩酊何如我。

  竹林七子去道賒,蘭亭雄筆安足夸。

  堯祠笑殺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爾向西秦我東越,暫向瀛洲訪金闕。

  藍田太白若可期,為余掃灑石上月。

  古詩簡介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因堯祠以寄慨,借送行以發泄悒郁不平之氣。先寫詩人病起策馬至堯祠,接著描寫在堯祠所見的景象,再轉寫對歷史與人生哲理的思索,最后寫與故人臨別相期。全詩跳躍的意象隨情思的莫測變幻而組合,情感奔瀉直下,夸張奇特,想象豐富,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翻譯/譯文

  我清晨乘著犁眉黃身馬,舉鞭無力。

  強撐著病體,角巾便服地來到堯廟。

  只見柳絲垂地綠蔭遮天,石門噴迸的流水在此匯成金沙潭。

  這里山青水秀,我的老朋友果然為我們選擇了一處絕妙佳景。

  廟中不斷地有人來擊鼓求福,其實堯本無心受人祭拜,你們這又是何苦呢?

  廟前又有雙跪石人,如花的美女整日在表演歌舞。

  權貴們的豪華車馬往來不絕,驚動著林木山石發出轟鳴。

  遠望潭中,長煙與碧波交織,時明時滅;白鷗群翔,如同紛紛揚揚的飛雪。

  紅泥亭子赤色欄桿,置于碧流青水之間口。

  這潭水深過百丈能通徹海底,說不定其中會有蛟龍盤踞。

  置身于此,讓人不禁想起音日的綠珠潭,那潭水似乎是一下子都流入了東海,至今遺址無存。

  那粉面紅妝的綠珠又到哪里去了呢?當年綠珠樓下的滿園鮮花,也一枝難尋。

  昨夜秋風已經自西吹來,洞庭波起樹葉紛落。

  當此之時,攜同三五少年,登高遠望,定會心曠神怡。

  如果曹操生前不是苦苦地爭奪天下,怎么會有妻妾們空向銅雀臺歌舞的悲哀呢?

  我現在倚窗長歌一曲《白云謠》,您要隨著歌聲揮手相應。

  當此清風朗月之時,更當人仙共醉,舉杯遙勸,仙人自當不辭。

  酒酣情濃已近夜半,更應舉杯祭堯帝,然而堯安有知?

  堯倘有知,則應命令皋陶手執掃帚,廓清宇內,掃清遮掩青天的浮云。

  今日的盛會,更為空前。古代山簡晝筑高陽池,那只算瑣瑣小飲,其酩酊醉態怎能與我相比?

  竹林七賢的聚會遠不如我們,《蘭亭集序》所敘的雅集也無足夸耀。

  金沙潭水的清澈勝過太湖,但水邊只剩下憔悴的荷花。

  此次相別,您歸西秦,我即將奔赴東越,向瀛洲搜尋仙人之跡。

  將來藍田、太白若是你我相會之處,請您先為我把石上的月光擦拭得更加光潔。

  注釋

  ⑴犁眉騧(guā ):黑眉黑嘴的黃馬。

  ⑵角巾:有棱角的頭巾。微服:家居便服;一說指平民的服裝。

  ⑶石門:魯郡東門外的水門,遺址在今山東兗州;一說指兗州石門山。金沙潭:為堯祠南面一個大池潭,水由石門流出。

  ⑷銀鞍繡轂(gǔ):指貴族所用紊華車馬。轂,泛指車。

  ⑸簸林蹶(guì)石:謂車馬嘈雜,聲音震動樹林與山谷。

  ⑹綠珠潭:即洛陽昭儀寺綠珠池。池南有綠珠樓,樓為晉時石崇為愛妾綠珠所建,遺址今已不存。

  ⑺閶(chāng)闔(hé):此處指閶闔風,即西風、秋風。

  ⑻洞庭木落:《楚辭·九歌·湘夫人》中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句子。

  ⑼九鼎:禹鑄九鼎,象征九州,后世成為傳國之寶,國家權力的象征。

  ⑽銅雀臺:三國時曹操建。遺址在今河北臨漳西南。

  ⑾白云:指《白云謠》。《穆天子傳》記載說,穆天子與西王母宴飲于瑤池,西王母曾為穆天子唱《白云謠》。窗牖(yǒu):窗戶。

  ⑿皋(gāo)繇(yáo):即“皋陶”, 亦作“皐陶”。傳說虞舜時的執法官。擁彗:拿著掃帚。

  ⒀高陽:高陽池。

  ⒁山公:山簡,西晉名士。

  ⒂蘭亭雄筆:指王羲之所寫的《蘭亭集序》。

  ⒃藍田:即今陜西藍田山。太白:指陜西眉縣東南之太白山。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秋,李白四十六歲,離所謂的“賜金放還”已兩年,居東魯(今山東一帶)。當時李白有故人縣令竇薄華將返長安,于是他與三五少年,同游魯郡(今山東兗州)南郊的堯祠,既登臨以覽勝,又為友人送行。此詩題下原注:“時久病初起作。”據此可知,李白離開長安后曾經大病了一場,或許與在長安受打擊有關。

  賞析/鑒賞

  整體賞析

  這是李白久病初愈后為友人送行所作的一首詩,運用夸張的手法,非常富有想象力,意象變幻莫測,情感奔瀉直下,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詩一開始,便泄露出詩人的滿懷悒郁。在明凈秋日的早晨,詩人“強扶愁疾”,策馬而行猶似力不能勝。久病初起固是一個原因,但悒郁之愁懷,更是重要因素。愁懷的原因,詩中雖未明言。但字里行間已透出信息:故人將歸長安,勾起了他對昔日在長安始受禮遇后被排擠的回憶。“角巾微服”一句,含有甚深的今昔之慨。昔日在長安受到皇帝隆重的禮遇,此時卻是愁疾之身,微服角巾,在今昔殊異的感慨中有著悒郁不平。

  接寫堯祠所見。“長楊掃地不見日,石門噴作金沙潭。”在一片長楊掩蔽、青山碧水的秋日美景中,有石門山上的飛瀑噴射,有歷亂的海鷗展翅,開闊明凈中給人一種流動感。景是美景,故言“笑夸”。但是這并非純為寧靜自然的美,它籠罩在一片不相稱的嘈雜中:來祭祀的人車馬雷鳴,夾雜著鼓樂喧囂,于是詩人發出“堯本無心爾何苦”的慨嘆。慨嘆之中,隱含著對皇帝周圍的諛臣的'譏諷和自己被排擠出朝的憤慨。接著又是另一番慨嘆:“紅泥亭子赤闌干,碧流環轉青錦湍。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龍蟠。”諛臣在朝而賢人在野。諛佞之臣既遮蔽皇帝視聽,賢人在野也就是自然的事了。由于有對在朝者的不滿和在野的不平,才有下面完全離開堯祠物色的個人情懷的抒發和議論。

  接著,詩人的思路從堯祠跳躍到對于歷史和人生哲理的探索。時光流逝,名姝的青春、騷人的才華、帝王的權勢,都隨著歲月消逝了。想象從堯祠超越過漫長的時間和空間,落到洛陽的綠珠樓。當日綠珠的絕代容顏,如今已光彩沉埋;當日與絕代容顏相映照的滿園繁花,也已經沒有了蹤影,唯有潭水東流,與歲月同其匆匆而已。對于絕代名姝光彩沉埋的感慨,其中或許還隱含著對于一切美好生命無法永存的嘆息和思索。然后,想象又回到現實來,昨夜秋風,引來了此時的登高望遠。秋風乍起,歲月將暮。人生匆匆,功業未就而被逐,于是又想起忠而見疑,澤畔行吟的屈原來。從堯祠到綠珠,再寫到屈原,無論從時間還是從空間看,都是極大的跳躍。但是還不止于此。從屈原又跳躍到魏武帝和銅雀臺。曹操是那樣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竟也有生的眷戀和死的悲哀,還幻想死后享受生前的尊榮與宴樂。在李白看來,這是大可不必的。詩人要表達的觀點是,不論是絕代容顏,騷人才華,還是帝王權勢與奢靡生活,都將在歲月流逝中成為陳跡,生前事既不必執著于利害得失,身后事也不必悲嘆掛懷。感情抒發至此,于是又有下面奔放情懷的發抒。

  “我歌白云倚窗牖”,詩人在山光水色之飄然欲仙,長風入懷,于是產生勸酒仙人的幻覺。但是現實到底是難以擺脫的存在,飄然欲仙只是一時的慰藉,憤慨不平究竟郁積胸中,對于朝政黑暗,權奸當道,詩人時刻未能忘懷,這才有舉杯酹堯,“令皋繇擁篲橫八極”以掃浮云的祝愿。他依然對唐玄宗抱有幻想,希望他能任用賢臣,摒棄小人。不過,詩人的思緒在現實中只是稍作停留,很快又進入超脫的境界。在那超脫的境界里,他依然保持有他自己的天真和達觀,保持有他的豪情滿懷。一些令后代向往的風流人物,又一一出現在詩中。詩人仿佛進入了他們的行列,而昂揚氣勢更在他們之上,山簡、竹林七賢、王羲之、范蠡,在他面前都相對遜色。他覺得自己比他們有更大的氣概和才華,他依然傲視萬物,昂揚氣概未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從堯祠送別引發的這一系列情思,在詩中以特有的爆發式感情表達方式,行云流水地表現了出來,詩至此本該結束了,但出人意外,詩人又與故人臨別相期:“藍田太白若可期,為余掃灑石上月。”這是從傲視萬物到隱居的轉折,看似突然,實際上是精神的升華,傲視萬物的襟抱既然不容于當世,則唯有與山林為伍,才可以保持高潔的情操。這樣一個結尾,表現了詩人巨大的抱負和自信心,是因不容于當世而進入超脫境界的一種積極的精神活動,并非消極思想的表現。

  這首詩,詩人的想象馳騁于天上人間,古往今來。不同的意象隨情思的莫測變幻而組合,相互之間的銜接,常讓人感到突然。但從聯結意象的感情脈絡看,中間并無滯礙。詩中沒有晦澀的象征,沒有朦朧的隱喻,激憤的情感奔瀉而出,但意象又是跳躍的,中間有巨大跨度。這意象的跳躍式組合,其實就是李白瞬息萬變的想象的如實表現。

  名家點評

  明代胡應麟《詩藪》:太白《蜀道難》《遠別離》《天姥吟》《堯祠歌》等,無首無尾,變幻錯綜,窈冥昏然,非其才力學之,立見顛踣。

  明代許學夷《詩源辨體》:太白歌行……至《憶舊游》《魯郡堯祠》之類,則太白己調耳。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起滅在手,變化從心,初曷嘗沾沾于矩矱,而意之所到,無不應節合拍。歌行至此,豈作神品。

  清代延君壽《老生常談》:《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詩,全用一拓一頓之筆,如神龍夭矯九天,屈強奇攫。……“廟中往往來擊鼓”,此等接落,真出人意表。“堯本無心爾何苦,”意極正當,而筆極恣橫。“深沉百丈洞海底”二句,力為排奡。“昨夜秋聲閶闔來”云云,忽然又起一波,令人已不可測;“我歌白云倚窗牖”云云,忽又作一頓折之筆,奇橫至此為極。“高陽小飲”四句,本作一氣讀,偏于下二句連,再下二句另為一韻,順帶一筆,挽回“堯祠”,有千鈞力量。結亦遒勁。

  清代王闿運《王闿運手批唐詩選》:亦欲泥沙俱下,而雜湊不勻,幸尚能驅駕耳。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2

  原文:

  子之還兮,遭我乎狃之間兮。并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

  翻譯:

  你是那樣矯健啊,與我相遇在峱山間啊。一同追著兩只大獸攆啊,你作揖夸我身手便啊。

  你是那樣高超啊,與我相遇在峱山道啊。一同追著兩只公獸跑啊,你作揖夸我本領好啊。

  你是那樣勇敢啊,與我相遇在峱山南啊。一同追著兩只大狼趕啊。你作揖夸我技藝善啊。

  賞析:

  此詩不用比興,三章詩全用“賦”,以獵人自敘的口吻,真切地抒發了他獵后暗自得意的情懷。三章疊唱,意思并列,每章只換四個字,但卻很重要,起到了文義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稱譽敏捷,次章互相頌揚善獵,末章互相夸贊健壯。首句開口便贊譽,起得突兀,真實地表達了詩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與獵人偶然碰面,眼見對方逐獵是那樣敏捷、嫻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脫口而出“子之還(茂、昌)兮”,這是發自心底的贊嘆,“子”是對那位同行的敬稱。次句點明他們相遇的地點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們并非事先約定,只是邂逅相遇罷了。正因為如此,詩人才會那樣驚喜不已,十分激動。第三句說他們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奮力追殺兩只大公狼。這里詩人雖然沒有告訴讀者逐獵的.結果如何,但是從他那異常興奮的敘述中,可以猜想到那兩只公狼已成為他們的捕獲物,讀者從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詩人的喜悅。最后一句是獵后合作者對詩人的稱譽:“揖我謂我儇(好、臧)兮”,這里詩人特點明“揖我”這一示敬的動作,聯系首句,因為詩人對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為自己能得到對方的贊譽而引以自豪。吳闿生稱此為“渲染法”(《詩義會通》)。

  全詩句句用韻,每章一韻,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還、間、肩、儇為韻;次章茂、道、牡、好為韻;末章昌、陽、狼、臧為韻,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組成“富韻”,加上四、六、七言并用的參差句法,造成了舒緩的音節,讀起來有一唱三嘆的韻味,在《詩經》中堪稱佳作。方玉潤《詩經原始》引章潢的話評論說:“‘子之還兮’,己譽人也;‘謂我儇兮’,人譽己也;‘并驅’,則人已皆與有能也。寥寥數語,自具分合變化之妙。獵固便捷,詩亦輕利,神乎技矣。”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3

  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原文

  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

  始經瞿唐峽,遂步巫山巔。

  巫山高不窮,巴國盡所歷。

  日邊攀垂蘿,霞外倚穹石。

  飛步凌絕頂,極目無纖煙。

  卻顧失丹壑,仰觀臨青天。

  青天若可捫,銀漢去安在?

  望云知蒼梧,記水辨瀛海。

  周游孤光晚,歷覽幽意多。

  積雪照空谷,悲風鳴森柯。

  歸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

  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啾啾。

  辭山不忍聽,揮策還孤舟。

  翻譯

  江上的行程已是幾千里,我已見到了十五次江上的月圓。

  先是飽覽了瞿塘峽的風光,隨后便又登巫山。

  巴國的大地雖已走盡,而這巫山卻是高得難以達到頂端。

  身負巨石好像在云霞之外,手攀垂下的藤蘿又像已接近日邊。

  飛步登上巫山山頂時,極目遠望食有絲毫的遮掩。

  回頭不見了暗紅色的山壑,仰望看到的只是青天。

  青天近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到,不知銀河離這里還有多遠?

  望著白云飛去的地方可以辨知蒼梧山,隨著滾滾東去的江水可以探知大海。

  游歷到日光西斜,仍然有許多妙境值得徘徊。

  悲風吹著樹枝作響,空谷里的積雪還白光閃閃。

  踏上歸途時已是黃昏,此時的游興依然未減。

  寒江兩岸的猿聲早早地啼起,一輪明月已出現在昏暗的松間。

  啊,月光是多么清悠,猿啼又是多么凄慘。

  我實在不能忍聞這猿啼而匆忙下山,快步回到我的小船。

  注釋

  海月:海上的月亮。

  瞿唐峽:亦作“瞿塘峽”。峽名。為長江三峽之首。也稱夔峽。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

  巴國:《山海經》:西南有巴國。

  郭璞注:今“三巴”是。杜元凱《左傳注》:巴國,在巴郡江州縣。

  穹石:大巖石。

  飛步:快步;疾步。

  郭璞詩:“翹手攀金梯,飛步登玉闕。”

  卻顧:回頭看。

  舟壑:藏在山谷中的船。后借指世事。

  瀛海:大海。

  孤光:孤獨的光,單獨的光。多指日光或月光。

  悲風:凄厲的寒風。

  佳趣:高雅的情趣。

  吐月:吳均詩:“疏峰時吐月。”

  清猿:猿。因其啼聲凄清,故稱。

  孤舟:孤獨的船。

  賞析

  此詩“巴東”這一地理概念的具體所指,歷來有所爭議。一些舊注認為詩題上的“巴東”即是唐代歸州的巴東(今湖北巴東),如比較權威的清代學者王琦所注的《李太白全集》在此詩題下解釋說:“巴東,即歸州也,唐時隸山南東道。”(《李太白全集》中冊1021頁,中華書局出版)若僅憑字面意義,此說無錯。但按照詩意,則不可通。詩題曰“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云云,可知詩人的行進路線是從巴東出發,然后穿過瞿唐峽,接著才登上巫山的。若此,巴東的位置一定在瞿唐峽之前,或者說,瞿唐峽一定在巴東和巫山的中間。然而,歸州的巴東卻在巫山的下游,若自這里登巫山,則必須溯江而上,但無論如何又無法經過瞿唐峽。如果順流,那就要先過瞿唐峽,登巫山之后要再行走相當一段水路方可到歸州的“巴東”,與詩題大相牴牾。于此可知,“歸州巴東”的說法是錯誤的。其實此詩中的'“巴東”是指夔州(今四川奉節)。《新唐書》地理志卷四十載:“夔州,云安郡下都督府,本信州巴東郡。武德二年(619)更州名,天寶元年(642)更郡名。”據此可知夔州原來是信州的巴東郡,至“天寶元年”始“更郡名”。李白此行當在開元十三年(725),此時的夔州尚未改名,仍叫巴東郡,所以詩人才有此稱。又據《方輿勝覽》:“瞿塘峽在夔州東一里”。若把與此有關的地名按長江流向自上而下的地理位置排列一下的話,其順序則是夔州、瞿唐峽、巫山、巴東,況且前三處所距不遠,完全可能是在一天中所經過的三個地方。詩人自夔州(時稱巴東郡)出發,很快即經過瞿唐峽而到達巫山(參見《中國歷史地圖冊》第五冊47-48頁,中華地圖學社出版)。這樣解則全詩疑竇頓開,語意甚明。

  詩的開頭概述自己登巫山前的情景。“江行幾千里,海月十五圓”兩句是說自己從家鄉出發以來,沿江已走了幾千里水路。這天正逢望日,明月皎潔,圓如銀盤。詩人接著說,剛剛經過瞿唐峽之后便徒步登上巫山的最高峰。在山巔之上,詩人極目千里,飽覽巫山的雄姿。“巫山高不窮,巴國盡所歷”緊承前句,寫巫山的高危與廣闊。“不窮”是無窮無盡之意,這顯然是夸張的說法,但又可說是詩人所目見。因為詩人視野之內皆是聳山峻嶺,都是巫山之境,故謂之“無窮”,所以下句說整個巴國境內都被巫山占據了。當然此句只是形容巫山面積之大,與杜甫名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句意相同,不必拘泥考證巴國的轄境。“日邊攀垂蘿,霞外依穹石。飛步凌絕頂,極目無纖煙”四句寫登山時的主觀感受。山路高危陡峭,詩人要憑借垂下的藤條蘿蔓才可向上攀援,有時只好倚偎在突出的大石頭上喘息一會兒。詩人登得太高了,他覺得好像在日邊霞外一般,云氣在腳下繚繞,太陽在身邊高懸。詩人心情愉悅,急不可待地快步登上絕頂,向遠處眺望。啊!太美了。天清日朗,萬里澄鮮,一點遮擋視線的東西也沒有。他心曠神怡,浮想聯翩,以下六句便寫其在頂峰上的感受。

  “卻顧”兩句是說,山頂真是高極了,回頭向下一看,只見萬里深淵神秘莫測,令人面容失色,心驚肉跳;抬頭向上一望,頭上即是青天。登臨高絕之處,驚愕中又有幾分自豪感,這是所有登山人都會產生的普遍心理。于是詩人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竟覺得青天仿佛可以用手就能摸到一樣,但夜間所常見的銀河此時卻不知哪里去了。遠望云彩的升起之處,便可知道蒼梧山所在的地方;觀看那奔騰的大江的流逝,便可辨別大海所在的方向。“蒼梧”語出《歸藏·啟筮》:“有白云出自蒼梧,入于大梁”。“瀛海”一詞出白于《史記》。其實這兩句詩是詩人由眼前所見的云氣和江水發想而來,江流的方向當然應該是大海,無須詳考。“周游孤光晚,歷覽幽意多”兩句是過渡句,承上啟下,下文便轉寫歸途中的景色。

  “積雪照空谷”以下八句大意是說,高山背陰處的積雪映照著空蕩蕩的深谷,風吹樹木發出嗚嗚的悲凄之聲。踏上歸途時天色已晚,只剩夕陽的余暉了,但詩人游意未艾,興致頗高。江上寒冷,故早早就聽到了猿的啼叫之聲,天色朦朦朧朧,遠處的松林已隱隱約約,一輪明月從那里緩緩升起,宛如松林吐出的一般。月光皎潔明媚,猿聲清幽凄厲。此情此景給人一種空寂靜穆的感覺。這既是眼前的實景,又有詩人不忍離去的主觀情感寓于其間,因此有一種惆悵惋惜的情味。最后兩句說雖然自己還有游興。但不愿再聽到猿的啼叫聲,這才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辭別了巫山,拄著登山杖回到了船上。

  全詩記敘登巫山的經過,寫得相當完整。從開始上山寫起,繼寫登山時的感受與登上頂峰時所見到的景色,最后寫下山及回船的過程,一氣呵成,完全按時間順序和所經歷的過程來寫,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詩中借助夸張手法和大膽的想象渲染巫山之高峻宏偉,“日邊”、“霞外”等詩句給人以飄飄欲仙之感“青天若可捫,銀漢去安在?”兩句更是異想天開的驚人之語,令人耳目一新,充分體現出詩人的浪漫氣質。此詩是太白初離家鄉時所作,他第一次接觸到如此雄偉壯闊的山川景色,又因未接世事,所以詩中洋溢著欣喜之情,雖然在后半部分略含凄寂之味,但那恰恰充分地表現了游興未盡的遺憾與惋惜,并沒有什么感傷的情味。全詩的基調是明朗樂觀,積極向上的,與其后來的一些山水詩的撲朔迷離,晦暗感傷是大不相同的。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4

  原文:

  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還京

  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

  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復沒階趨。

  譯文:

  黃昏時候散衙封印,清點在押的囚徒,慚愧啊,有負你了,荊山,又映進座隅。

  這時倒羨慕卞和,他被砍掉了雙足,好免得一生一世,在階前屈辱奔趨。

  注釋:

  ⑴弘農:今河南靈寶。尉:縣尉,與縣丞同為縣令佐官,掌治安捕盜之事。乞假:請假。唐杜牧《祭故處州李使君文》:“我有家事,乞假南來。”

  ⑵封印:舊時官署于歲暮年初停止辦公,稱為“封印”。刑徒:受刑之人;囚徒。《墨子·公孟》:“子亦聞乎,匿刑徒之有刑乎。”

  ⑶愧負:自愧遜色。唐羅隱《讒書·序陸生東游》:“由是知余者吊余以色,不知者咥余以聲,愧負徬徨,撲浣無所。”荊山:此處指虢州湖城縣(今河南靈寶)南的荊山,乃傳說中黃帝鑄鼎處。座隅:座位的旁邊。南朝宋顏延之《秋胡詩》:“歲暮臨空房,涼風起座隅。”

  ⑷卞(biàn)和:春秋楚人。相傳他得玉璞,先后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都被認為欺詐,受刑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于荊山下,文王使人琢璞,得寶玉,名為“和氏璧”。《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昔卞和獻寶,楚王刖之。”刖(yuè)足:斷足,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尚書·呂刑》“剕辟疑赦” 孔傳:“刖足曰剕。”

  ⑸沒(mò)階:盡階,走完臺階,為迎送賓客的禮貌行為。宋彭乘《墨客揮犀》卷八:“人謂懷德武人,不知事體,密謂之曰:‘舉人無沒階之禮,只少降接也。’”趨:小步快走,表示恭敬。這里是用來狀寫身為縣尉的詩人每日在官府趨奉奔走的情景。

  賞析:

  此詩一開頭就從這卑微低賤的尉職說起,“黃昏封印點刑徒”,“封印”、“點刑徒”,這就是縣尉每天黃昏時的例行公事。詩人不是含糊地一筆帶過,而是具體地、不厭其煩地一一點出,更顯示了這職責的無聊和不堪忍受。

  第二句“愧負荊山入座隅”,與首句成一鮮明對比,以荊山的巍峨高聳反襯自己的沉淪下僚。李商隱赴弘農尉任時曾途經荊山,并寫了一首《荊山》詩,詩云:“壓河連華勢孱顏,鳥沒云歸一望間。楊仆移關三百里,可能全是為荊山。”對荊山極力贊美,因此這里才順手拈來反襯自己的處境。

  詩的后兩句是用典:“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復沒階趨。”相傳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南)得到一塊玉璞,曾獻之于楚厲王和武王,都被誤認為是石頭,而以欺君之罪先后把他的雙足砍掉。后來,楚文王即位,才使玉人治之,得寶玉,名之曰“和氏之璧”。卞和得璞的荊山與作者所在的荊山同名,故有這樣的聯想。卞和因獻玉而兩次被刖足,這是無比悲慘的'遭遇。可是李商隱卻希望自己能像卞和那樣把雙足砍斷,這樣,就再也不必在官府奉迎趨拜了,其慘烈又還迥出乎卞和之上。

  李商隱寫作曾被人譏為“獺祭魚”,因為他很喜歡用典。其實李商隱詩的許多典故都是用得很成功的,比如這首詩,在用典上就有兩點很值得注意:一是自然巧妙。詩人是從眼前的荊山聯想到卞和得玉石的荊山,又由這一荊山聯想到卞和獻玉的不幸遭遇,又由卞和之不幸聯想到自己之不幸,所以就非用這一典不可。二是花樣翻新。它不是一般的比附或替代式的用典,而是根據內容需要來用典,“典”只是輔,只是賓,是詩人此時那種強烈憤懣之情的映襯,一個“羨”字,真是驚心動魄,令人不忍卒讀。

【還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師說原文翻譯及賞析03-10

墨梅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社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經典】野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日射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羔裘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納涼原文,翻譯,賞析12-18

悲歌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菊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