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數學聽課反思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我們該怎么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聽課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聽課反思1
“圓的認識”一直是老師們研究的典型課例,本次優質課又是這一內容教學的比拼,又一次領略到了老師們的智慧,感觸頗深。
一、組織教學應該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
如果老師照本宣科,學生完全可以看課本自學,何需老師花時間“表演”。學生只有親自經歷一回、體驗一次,才能深切理解數學知識,并從中培養學習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動經驗,努力實現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相結合。上課的四位老師都用到了“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撕一撕、找一找、猜一猜、模仿騎車、尋找寶物”等基本活動,給學生視覺和觸覺上的充分體驗。
二、尋寶活動是讓學生理解“圓,一中同長”的很好的學習活動。
“尋寶”是同學們很喜歡的游戲活動,只要“尋寶圖上的提示語”設計用圓的特征,就很好地將數學知識與基本活動結合在一起了。宣峰老師的“尋寶活動”設計首尾呼應,讓學生通過“尋寶”很深切地領悟了圓“一中同長”的.特征。
三、抓住學習線索,重點突出、學習全面。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很多,要認識很多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點,要想在一節課時間里清晰透徹地讓學生掌握,需要老師有精當的教學設計,才能是同學們輕松地學會。因此,老師備課必須“深入”,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突破口,使學生輕松地展開學習,稱之為“淺出”。圓的各部分名稱雖然也有出處,但是更多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定,不必安排時間進行探究,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等特征就必須安排探究時間,所以,認識各部分名稱只要求認識,教師就可以以安排學生探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征和關系”為主線,組織開展各項學習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我們今天只要解決一個問題”,并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老師心中定下的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此時,學生的學習感受是“淺”,他們只要完成一個任務,而學生的學習結果是“深”,他們學會了很多。
數學聽課反思2
本次活動教師開展的是一節讓孩子們認識日歷的數學活動。活動以出示日歷,認識日歷導入并展開,教師通過自己的介紹、提問,幼兒的回憶與回答,來加深鞏固幼兒對日歷相關知識的認知。然后將日歷通過每個月天數的不同進行區分,并認識大月、小月以及平月。在這過程中費老師很注重細節,她不僅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了月歷中的大小月以及平月,在準備教具上,她也是根據大小月的'不同,準備了大小不同的房子,來配合故事,也讓幼兒更清晰的理解的日歷。
在記憶大小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利用右手拳頭的凹凸來讓幼兒巧妙的記憶大小月,她告訴幼兒(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如此一來既形象又有趣,更加讓幼兒容易記憶。但是,在這兒我也有一個小小的疑惑,就是“將平月說成小月對嗎?”。
本次數學活動教師深入淺出,將復雜的日歷通過形象的教具、有趣的故事、手指游戲讓幼兒深入的理解并記憶了日歷的相關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語言簡練,操作要求簡單、清楚,整個過程層層遞進,孩子們也十分感興趣,是一次值得我們學習的數學教學活動。
數學聽課反思3
教學過程:
一、觀察天平放砝碼后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1、用式子表示這個現象———100=50×2
2、一端是200克的砝碼,另一端是一瓶水——出現什么現象——有什么辦法使天平再次平衡——用算式表示這個現象——X+50=200
3、幻燈出示:用算式老表示
X+20=504a=180180÷a=4
二、理解方程的含義
1、觀察這些算式有什么特征?
2、理解什么是方程?
3、方程具備什么條件?
4、練習
下面算式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4+3X=1061+X7-X>317-8=9
1)找等式
2)找方程
18÷X=28X=04×3=12這些方程你是從哪邊找的?
4、揭示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關系
5、自己列舉方程
三、解方程
1、指導看書
2、交流討論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3、選擇上面其中一個方程進行解方程
4、指導檢驗:
怎樣檢驗這個解是正確的?需要檢驗—檢驗的方法指導看書——嘗試檢驗—相互交流使檢驗更加規范化
四、練習
1、找出方程的'正確解(方法可以多樣)
2、判斷
3、拓展
圖書館袁老師整理圖書,書柜上層有圖書240本,下層有圖書180本,請你想一個辦法使上下兩層相等,并用方程表示出來。
教學評議:
這一課時的教學中,重點在與讓學生掌握幾個概念——等式與方程,方程的解與解方程。這兩組概念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因而學起來顯得較為抽象,困難。方老師在教學中,注重從淺顯的實物入手——引入天平,在天平的兩端放上物體,使天平處于平衡狀態,從而引出等式這一概念,而后再引出方程。使學生明白方程首先是等式,同時又必須含有未知數。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在教學方程的解與解方程時,方老師注重讓學生區別這兩個概念。方程的解是指一個未知數的值,而解方程是一個過程。
此外,在具體指導學生解方程的過程中,我突出兩點教學:其一是解方程的依據;其二是解方程的格式。突出了這兩點,以后解稍復雜的方程便水到渠成。
在練習之后指導學生看書,檢驗也是這節課的重點,老師卻通過讓學生看書,嘗試,發現問題,而且這里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現在的課堂是新的課堂,在課堂上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所以我覺得老師在這里按排學生自學,再進行糾正的方法讓學生掌握了方程的檢驗,教師起到了很好的“領”,也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
數學聽課反思4
最近聽了幾節數學課。讓我深刻體會在數學學習中對數學過程進行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重視數學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里說的能力其實就是一種過程,知識的學習可能就是幾分鐘的事情,但是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就會是一個思維,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括了學生如果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用到的知識點是什么,在用學到的知識點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如何從學到的知識點分析這道題是不是符合知識點的內容。下面就是一些微總結。
在設計題的時候要設計一些讓學生正確思維的方法的試題,鍛煉能力的思維活動。比如規律填數,提出一些問題,如,看相鄰兩個數是幾,2到1有什么變化?那這道題每個相鄰的數都是這樣的變化的。后面的數比前面的數少1這就是這道題的規律,這就是按規律填數。還有一些比較復雜的題,里面既有概念又有方法,老師就可以設計一些有關這道題思維過程的問題讓學生一步一步解決問題。這樣就能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也能讓學生按正確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達到會的目的。如正比例,可以先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提出第一行數據怎么變化,第二行數字怎么變化?都是增大,再設計一個都是減小的。再設計兩道比值一樣的題。他們的比值怎么樣?一樣。像這樣一個數值增加……就叫正比例。然后出題判斷。先引導學生正確思維再放手。效果會很好。這樣的話學生在利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時候首先會用這種思維方法去判斷是否用正比例來解決這道題。
數學聽課反思5
11月30日,是我們數學組教研日,由王老師執教《什么是周長》一課,本節課王老師結合多媒體技術展示了一場螞蟻比賽,直觀形象,讓學生明確“一周“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周長。王老師還通過各種活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以享受知識建構的過程。
1、通過動畫“螞蟻賽跑”,直觀形象,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使學生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
2、本節課的重點在于理解“什么周長”,王老師通過“辨一辨、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活動,促進知識結構層層深入,使學生對周長有了清晰的認識,也能較好地掌握。
針對王老師的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1、學生作業比對的重要性?在描一描的活動中,王老師讓學生直接描在書本上,在講解題目的過程中只讓學生上臺指一指,導致較多學生對錯誤的作業沒有更正過來,還舉手表示自己全對。我建議王老師可彎下腰走到學生當中進行指導,再將學生正確的作業與錯誤的作業放在投影儀展示,讓學生直觀觀察、判斷、比對,從而抓住學生錯誤資源,并對錯誤資源充分利用,使學生更好地建構周長知識,促進課堂生成。
2、在活動操作過程中,教師如何建構和完善抽象概念,使學生更容易掌握?
數學聽課反思6
今天聽了張穎老師的數學課感觸很深,她在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始,由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入新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學生也非常感興趣,由此總結得出一種全面調查的方法,體會到全面調查的必要性.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張穎設計了大量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 ‘由部分看全體’的例子,因為這時我們不可能普查,只能抽樣調查,還能聯系生活實際列舉出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參與面也很廣,在解決問題時,也很有主見.這充分說明通過課程改革實踐,學生在課堂上真正變成了主角,而老師僅僅是導演或主持人.真正做到讓生動的教材變成了生動的課堂,讓學生學習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數學.
數學聽課反思7
20xx年1月21日,我有幸參加了高港區教研室組織的數學教研活動,學習了高港中學兩位老師的課,真是受益匪淺。最值得我學習的是他們站在講臺上展示自己的那份勇氣,這是我最弱的方面。他們,給了我也想講課的欲望,有了想跟他們比一比,看看自己差在哪的想法。
兩節課的共同點是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打破了以往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的教學方式,兩位教師都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有非常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借助講學稿和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使課上得有聲有色,這些太值得我學習了。
這兩節公開課為我以后的教學提供了很大幫助,在此我想談談我的感受:
一、講學稿的使用
講學稿是我們高港區正在大力推行的“教學助手”,我校初一數學組正在使用講學稿,這個“新型的助手”帶給我們很多的幫助,讓我們覺得課上45分鐘更有緊迫感,更有效率。例如課前的預習。課前預習是學新課的前提。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不只重視學生學到什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良好的預習是獲取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課前預習尤為重要。使用講學稿后,讓學生更有針對性的預習,完成好講學稿上的預習題,使預習效果更佳。高港中學的兩位老師都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二、知識點的延伸與拓展
兩位老師上的都是初三的`復習課,都注意到了知識點之間的連貫性。第一位老師由一個拋物線引出一系列的問題,將問題一拓展開,提出關于該拋物線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知識點的連貫性;第二位老師在講“求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的梯形的面積”時,問學生有哪些方法,還有哪些四邊形的面積可用這些方法。初三復習課更是要注意知識點的相通,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網,將相關知識用聯系的觀點來看待。
三、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葉圣陶說:“教育就是要培養習慣。”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可見培養學生愛動腦動口、勤思考的學習習慣是促進他們思維發展,協調個性差異整體發展的手段之一。從這兩節課來看,高港中學的學生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不斷引導學生如何探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教育是不斷發展、改革著的。我需要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學習時間,每天都要思索,怎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怎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怎樣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能促進學習;怎樣適應教學改革和社會發展的新趨勢,達到共同提高,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數學聽課反思8
何老師執教的是三年級下冊的《搭配問題》,首先我要說的是何老師原來是帶初中數學的,現在帶三年級,從這堂課可以看出語言干練、富有親和力,邏輯思維清晰,說明何老師適應力很強、轉型很快。
這節課主要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她充分利用了教材資源。在情境創設時以低段學生喜聞樂見的美羊羊開生日宴會為主線,選取學生熟悉的吃早餐、穿衣、選禮物作為學習素材串聯起來認識生活中的搭配問題,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本節課是一節實踐課。課標的第一學段中綜合與實踐的目標是這樣指出的:
1、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2、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3、經歷實踐操作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所學內容。
本課的目標重在通過搭配問題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的能力,體會有序的好處“不重復、不遺漏”。從制定目標上看何老師制定的比較具體、合適。整個教學流程很清晰,從設計搭配圖讓學生動手操作擺一擺、畫一畫、連一連、讓學生體驗“做數學”。到合作學習、探究方法,從實物圖去擺,到學生抽象到用數字、圖形代替連線,再到練習時總結出用乘法解答,都是通過學生的展示和學生自己“說一說”,得到的,讓學生體驗“說數學”。最后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如“讀書好”鞏固練習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老師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方式,很好的落實了“有序思考”這一重難點。另外教材里僅僅給出兩種連線方法:一種是每件上裝跟不同的下裝搭配起來,這樣就有兩個連線圖,另一種是將第一種連線中的`兩個圖合并起來的綜合連線。并沒有出現2×3這樣的乘法算式,而今天的課堂中出現了,我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直觀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在經過前面一系列的討論交流后,學生能意識到有序搭配,在這個前提下,算式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
俗話說的好“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我認為有些地方還是值得商榷的。
1、感覺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有些少,分析原因:一是課前,她看時間還多,讓學生翻書預習了,雖然預習也是一個好習慣,但這節課比較簡單的,一讓看了,學生就有了定式思維了,沒有了發揮,原因二是提問過于簡單,你一問學生馬上就能一口回答,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太少,只在鞏固練習時2x3的算術發揭示時,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
2、過度依賴課件,練習“拉動紙條”學生都已經把答案說的很清楚了,也有學生上臺投影展示了,就沒有必要再課件重復回放。
“有序“的揭示哪里總感覺有點不太自然。如果在例題的教學時,出示了2件上衣3件下裝后,一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你準備怎樣搭配?”再追問一句“擺的時候再想想怎樣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學生其實都會用前面學過的定位法來解決,這時候你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揭示出“有序”。后面在學生活動的時候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問用定位法“有序”的擺,我們就能做到?,學生就不需要教師提示“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呀?”學生就會答不重復不遺漏。教師在小結時:“這都是要干啥?”我們能否換一種問法:“同學們你覺得在簡單的搭配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二,在例題教學完后,咱們加一件上衣,現在就不是他們預習時預先知道的答案,增加一下難度,有坡度的,有意識的設計題型,讓學生要跳起來夠一夠,可能課堂上生成的就會多一點了。
數學聽課反思9
在長樂路小學,聽了趙文淵老師的一節植樹問題。這節課通過幾個環節的活動,讓學生感知數與間隔的關系。根據教材和學生年齡的特點自主探究,你是園林工人應怎樣做?最后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來說說本節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在練習中,著重逆向思維完成練習,通過課件體現知識的探究過程。
本節課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由于教師過多的引導,使學生的自主探究任務沒有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么借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拐杖。有了這根拐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可以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通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系,就此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數學聽課反思10
6月3日,我和小學數學教研員到我縣一所村完小,聽了一節三年級的數學課。課的內容是"幾個幾,老師的教學出現了3個知識性的錯誤.我說兩處:
錯一題目:一個西瓜等于16個蘋果,4個蘋果為1000克,1個西瓜有多少千克。教師在引導學生弄清數量關系和單位名稱時,卻出錯了。
錯二題目:6根胡蘿卜換2根大蘿卜,9個大蘿卜換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能換幾個胡蘿卜。教師也找不到直接的等量關系。
評完課出來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教師閱讀年,我們都在積極倡導教師讀書,作為村完小教師,應讀什么書,才更適合我們。我想可以從以下三點考慮吧:
一是要合理安排時間。農村小學教師日常工作繁忙,常常連晚上也會被搭進去。上班時間讀書幾乎不大可能。雙休日、春秋假、寒暑假應該是教師安排讀書的好機會,要合理分配好,充分利用好。
二要切合工作實際,先讀懂教科書。教育書籍浩如煙海。獅子大開口,什么書都要讀,只會什么書也讀不好。根據自己從事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及研究活動的需要,先讀懂教科書;在會上課之后才“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缺啥補啥,“對癥下藥”,無論對工作還是自身都是很有裨益的。
三要結合自身,讀些提高自身素養的書。每個人的生性差異,決定著不同讀書興趣的形成;個人讀書興趣與所學專業有別,又導致其知識結構上的盈缺。針對自身知識結構的特點與現狀,在力求專業深度和新度的同時,適當讀一些興趣與專業以外的書籍,不但能完善和拓寬知識結構,培養更廣泛的`閱讀興趣、更精深的人文素養,而且能使自己的工作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也許我的觀點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至少不會得到領導的認可,但我還是認為,如果一名教師連教科書都沒有讀懂,你叫他讀圣賢書、寫讀書心得,又有什么用。
但愿我的觀點能給村完小教師一點啟示。
數學聽課反思11
活動目標:
1、喜歡參與數學游戲活動,并能遵守游戲規則。
2、在游戲中觀察,比較發現兩顆星星之間的相同之處,并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天空夜晚背景,各種不同顏色、形狀的星星卡片;
經驗準備:認識常見顏色,正確點數5以內數量,能辨別圖形的大小。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設置情境,故事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夜晚藍藍的天空中,會有些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基本部分:
1、觀察星星的外部特征,引導幼兒初步感知他們之間的相同之處。
(1)、出示一個金色的五個角的星星,引導幼兒說出看到的星星。
A、問:它是什么樣的?(什么顏色?有幾個角?)
B、讓幼兒數數有幾個角。
C、小結:它是一顆金色的五角星星。
D、這是一顆金色的五角星,它覺得很孤獨,想找找朋友,它會找誰?
(2)、逐一出示三顆星星(紅色的五角星、藍色三角形、金色三角形),初步發現它們分別與金色的五個角的星星的相同屬性。
問:這是一顆什么樣的星星?(什么顏色?幾個角?)金色的五角星星愿意和它做朋友嗎?為什么?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出示所有的星星,說說、找找喜歡的星星(進一步引導幼兒多角度發現事物的特征,為找星星之間的相同之處做準備)。
玩法:
(1)、請一位小朋友說出自己喜歡的星星,其余的小朋友根據他所描述的星星外形特征摘下相應的星星。
(2)、鼓勵幼兒從多個角度描述星星的外形特征,(大小、顏色、幾個角,如,金色的三個角的星星,藍色的'小星星)
3、我幫星星找朋友(發現兩個事物間的相同之處,并樂意表達自己的發現)
(1)、說玩法:幼兒人手一顆星星,兩兩找朋友,說說他們為什么是朋友。
(2)、啟發提問:你們為什么找朋友?(因為顏色一樣)
(三)、結束部分:
小結后,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老師的聲音甜美,開始部分設計的環節很有詩意,情境性很強,吸引住了幼兒,感覺要帶我們走進童話般的世界。但在“星星找朋友”這環節時,覺得方法單一了點,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游戲的趣味性不夠強,孩子不是很感興趣,師幼互動不是很熱烈,可否在這環節,設計成不同星星的家,讓幼兒找找和自己相同的星星,和好朋友到星星家做客,這樣,情境性就更濃點,孩子可能會感興趣點?
數學聽課反思12
今天,根據學校的安排,聽了胡老師的一節課,感受頗多:七年級的學生在老師的努力培養下,進步很快;老師,課改起步雖晚,但課改精神卻領會的較透,落實的較好。課上學生有充分的.學習、交流的時間,并注重了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學生敢講,也比較會講,不少學生能講到點子上而不是就題讀題;學生敢質疑,有時問的也很尖銳,這也說明了老師注重培養了學生認真聽的習慣;學生的合作精神、集體榮譽感較強;師生的文明用語用的較好,“我明白了,謝謝你!”等等。總之,通過聽這節課,再次感受到了課改給我們的學生帶來的變化,感謝課改!
另外,就這節課再談一點自己的看法:七年級的學生可塑性非常強,一小部分同學還需老師多下功夫,要進一步加大培養力度;老師還需注意傾聽學生敘述中暴露出的問題,如,對于任務5中,一女生在講述時,是把約數、倍數弄混了,注意給予糾正;老師還要注意提升,當在學生能力范圍達不到時,老師就要出面了,或引導學生得出或直接點出,如最后一題,是關于代數式求值,老師要滲透這個知識,有關步驟要求也應規范;另外,重要的知識點還需板書。以上僅是個人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數學聽課反思13
周二,海門市骨干教師考核中樊老師和黃老師借我們班的孩子上了《分數的意義》一課,以下是我聽了他們的課后的一些隨想。
分數的意義是在三年級分兩次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在教學時他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激活學生原有經驗,為學習分數的意義提供支架。
課始,通過精心設計的預習作業,通過簡短的師生對話,摸清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基礎,找準了教學的現實起點。并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2.安排交流活動,在“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分數
單位“1”這個概念比較抽象,為了突破這一難點,他們都從例題出發,通過充分的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學生在相互傾聽、相互補充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對分數的直觀感受。在小組交流中,學生對分數意義的認識更完善了,然后逐漸得出了分數的意義,從而突破了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3.在反思中體會,在體會中明確概念。
兩位老師在教學中通過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練一練、猜一猜,為學生提供了高頻率、多維度、深層面的體驗,學生在學習時體驗到了成就感,激勵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與研究。在學生對分數形成了豐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問題及板書的引導,及時讓學生概括分數的意義,深化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但個人認為,有一些地方還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還顯得不夠深入。
數學聽課反思14
數學源自生活,運用于生活,幼兒生活中就有許多“數學問題”存在,如果教師只是用敘述性的語言對幼兒進行講解,那些零散、無意識的知識,他們只會感到枯燥、無味,毫無興趣,怎樣引導幼兒輕松自主的學習呢?《綱要》指出:“讓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本次活動以:國慶快到了,森林里的小動物都忙著布置引出,先參觀小熊家——幫助小狗擺花盆——送禮物給小朋友這三個環節展開排序活動,讓幼兒在輕松的氣氛中自主學習、探索,并且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次活動的設計,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了玩中學的教學思想。
翁老師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幾個情境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有趣的操作活動中產生興趣,孩子們通過自己親手操作,獲得了感性經驗,且感到奇妙無比,學習興趣一下子就提升上來了,為下面一個游戲做好了鋪墊,在不斷的成功操作中,那種愉快的心情,激起了他們學習的欲望。
二、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從整節課的教學環節看,十分清晰。一共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參觀小熊家,引導幼兒觀察燈籠、彩旗和花的有規律排列,幼兒有了初步感知,這里很快落實了按顏色排序。第二個環節是讓幼兒幫助小狗把花盆排的漂亮一點,“你覺得怎么放是最漂亮的?”讓幼兒在探索、嘗試中學習排序方法。整個活動要求明確,同時組織有序而有效,并將幼兒的操作結果展示,進行了有效的檢驗。第三個環節是為了感謝小朋友,小狗還準備了禮物,到底準備的是什么禮物?將幼兒的好奇心完全調動起來。幼兒制作禮物興趣很濃,都很投入,幼兒在思考怎樣設計的過程中,再次激活了幼兒的思維和學習策略,體驗到了數學活動的樂趣。
整個過程體現了教師設計活動的科學性,與《綱要》的要求緊密貼和。
三、兩點建議:
環境的創設不明顯。小熊家的布置如燈籠、彩旗、花的顏色有點零亂,顏色層次區分不是很明顯。前后、高低層次錯開,再把顏色對比強烈些可能會更好。
數學聽課反思15
今天十分有幸請到姚柯煒老師給我們評課,對我們的數學課堂給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姚老師首先談到了數學教育,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就是首先是感知新知識、新概念,其次是發現新知,第三是要探索、驗證、證明新知識,以及最后的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反思自己的課堂,經常性的忽視探索和發現環節,不是壓縮時間就是省略過去,直接進入主題進行新知的證明和應用。這樣就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學生記得快,忘得更快。用姚老師的.一句話總結就是:“數學教學不能像吃快餐一樣,那只會讓學生‘吃’的快,‘餓’得更快。”
還有針對兩位教師的課,姚老師還提到了教學的評價問題。我們現在一直在強調教——學——評的一致性,胡雷老師和劉安樂老師的這兩節課都有設計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姚老師提到我們能不能把評價的方式方法再改進一點,更加的多樣化。例如可以讓學生講、展示、小組交流,組內解決疑難、板書練習等,做題只是其中的一種評價方法。
最后姚老師提到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問題。教師要從“演員”向“導演”進行轉變,要變成組織者、鼓動著、傾聽者。那么問題來了:“誰是演員?”或許我們會說:“學生唄!”那么學生能否當好“演員”這個角色呢?這就必須要教師下大力氣進行培訓和指導。也就是說教師角色的轉變離不開小組建設,需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培訓。
從姚老師的評課當中我學到了很多,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扎實的教育技能,廣闊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育方法和對教育的滿腔熱情。但再好的方法都是需要落實來實現,沒有落實,方法就只能是空中樓閣。認真反思自己的課堂,確實需要對學生進行落實了,很多問題的堆積就是落實沒跟上導致的。離期末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我會緊抓學生落實這一環節,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讓學生能扎實的掌握基礎知識,力求取得一個優異的成績。
【數學聽課反思】相關文章:
教研聽課反思08-14
聽課后反思03-13
我的聽課反思03-14
語文聽課反思03-09
聽課后的反思04-15
去年的樹聽課反思03-04
《小青蛙》聽課反思07-17
《圓的認識》聽課反思03-14
聽課后反思[優秀]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