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3-17 01:06:47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必備)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8篇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1

  梅花(五言絕句) 宋朝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譯文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梅花》注釋

  凌寒:冒著嚴寒。

  遙:遠遠地。知:知道。

  為(wèi):因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梅花》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后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于艱難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墻角數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凌寒獨自開”,這里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又像寫人品。“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梅花》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春,王安石罷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被罷相后,心灰意冷,放棄了改革,后退居鐘山。此時作者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傲雪凌霜的梅花有著共通之處,遂寫下此詩。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飏。

  注釋:

  ⑴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⑵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⑶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⑷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賞析: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游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濕,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么?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里、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里,在那沾而欲濕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禪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不說理,也不說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3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釋: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譯文: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賞析:

  這首歌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4

  絕句·藥條藥甲潤青青

  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

  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

  古詩簡介

  《絕句四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此詩作于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詩人經過一段較長時的東川漂流,因嚴武再次鎮蜀而重返成都草堂,此時他的心情特別舒暢,面對一派生機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筆,將所見所感,隨意收入詩篇,四首絕句一揮而就,是杜詩中寓情于景的佳作。其中第三首最為著名,曾作為唐詩名篇選入了小學語文教科書中。

  翻譯/譯文

  藥草的枝葉長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顏色越過棕亭蔓入草亭。“苗滿空山”的'美譽我愧不敢當,只怕它們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注釋

  藥條、藥甲:指種植的藥材。王嗣爽《杜臆》說:“公常多病,所至必種藥,故有“種藥扶衰病”之句。

  棕亭、草亭:言藥圃之大。杜甫患多種疾病。故所到之處需種藥以療疾。

  隙地:千裂的土地。

  成形:指藥材之根所成的形狀,如人參成人形,茯苓成禽獸形,等等。

  賞析/鑒賞

  第四首詩為藥圃而賦。王嗣爽《杜臆》說:“公常多病,所至必種藥,故有‘種藥扶衰病,之句。”(《杜詩詳注》卷十三引)。今影印本《杜臆》元,仇氏(仇兆鰲)當另有所據。”前兩句寫藥圃景色,種藥在兩亭之間,青色疊映,臨窗望去,油然而喜。后兩句雖也是寫藥物的生長情狀,與前兩句寫藥物出土,發苗及枝柯的生長過程相連,對一藥物生長于隙地的根部的形狀作了描繪,足見詩人對藥用植物形態學的認識;但就藥寄慨,與首章淡泊之意略同,卻不是一般的詠物詩,更絕非某些賞花玩月的作品可比。仇兆鰲注:“彼苗長荒山者,不能遍識其名,此隙地所栽者,又恐日淺術及成形身。”浦起龍亦說:“空山隙地,蕭間寂寞之濱也,亦無取于見知矣。”可以參看,以見杜甫雖因嚴武再鎮而重返草堂,但仍擔心著“不測風云”,總是把自己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的。他畢竟不是那種忘乎一切的趨炎附勢之人。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5

  絕句·江碧鳥逾白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古詩簡介

  《絕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組詩作品。第一首寫于成都草堂,詩一開始,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第二首,繼續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

  翻譯/譯文

  江水碧綠使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山峰青翠映襯得花兒像燃燒的火一樣紅。今年的春天眼看又過去了,不知什么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注釋

  ⑷花欲燃:花杠似火。

  賞析/鑒賞

  此詩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燦爛。

  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6

  銅官山醉后絕句

  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

  應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

  翻譯

  我愛銅官山,這里樂無窮,住它千年也不想離開。

  我要天天長舒舞袖,拂遍五松山的山山水水。

  注釋

  銅官:銅官山,在今銅凌市,盛產銅及其它有色金屬礦藏,為中國有色金屬礦的重要基地之一。銅官山礦歷史悠久,唐以前就開采,唐時在此設置“銅官冶”、“銅官場”,銅官山由此而得名。

  擬:欲。

  未擬還:言留戀銅官山,不想離開。

  要須:需要,必當。

  鑒賞

  這首詩雖只是短短的五言絕句,但其間詩人思想情感高強度的抒發和藝術夸張手法的大膽使用讓人們拍案叫“絕”。

  “我愛銅官樂”,詩中首句就開門見山點出全詩主旨。這里詩人直抒胸臆,豪爽坦蕩,用俠人直語引出詩人對銅陵深沉愛的情感,夸張之源正在于此。愛銅陵之情,詩人先從眷戀不舍之情寫起——“千年未擬還”。“千年”從時間上極度夸張,引出了詩人對銅陵愛的延綿,從時間(數字)的夸張,引出情感的夸張,表現詩人情感的真摯。詩人置酒銅官山,宴飲談笑,揮動象征壯志的長劍助興,拂動簾大的衣袖歌舞長嘯,使讀者羨慕其樂。由宴飲歌舞之樂,詩人又用夸張把情感推向高潮。

  三、四兩句即言詩人對銅官山歡宴之樂還嫌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愛意,尚須一回舞袖,拂盡秀色可餐的五松山。五松山山秀木榮,山上崗巒泉洞、花草樹木,不可能教“舞袖”“拂盡”,這是浪漫色彩行為的.空間上的夸張,表現了詩人對銅陵山山水水的深情蜜意,“拂盡”二字,表現了詩人內心似水柔情。詩中用的兩處夸張,方式雖屬相同,皆屬于擴大夸張,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長、強……)處說(前者把時間往長處說,后者把空間往大處說),但細加斟酌,二者尚萌不同。前一夸張寫得較虛較略,后一夸張寫得較詳較實,兩者從時間、空間的不同角度烘云托月,在造成色彩強烈的藝術境界中,讓詩人“我愛銅官樂“感情的積聚爆發。

  由此可見,在抒情詩里,夸張能把詩人的情感強烈鮮明地抒發出來。夸張的“失真”和悖理,詩情的真實和感人,二者反映了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的差異和聯系。而正如藝術真實離不開生活真實一樣,夸張當然也離不開詩人郁積的深沉強烈的思想感情。無此,夸張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法撥動讀者情感共鳴的心弦。李白這首詩中夸張手法的成功就在于有雄厚的思想情感基礎作后盾。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于天寶十三年(754)游銅陵時所作,作者看到銅官山、五松山的雄渾景色,酒醉以后,興奮地舞之蹈之,再也不想回長安去了,也是作者不愿低頭折腰事權貴的傲慢者的心態,同時也是壯志難酬,滿腹才華無處發揮作用的失意者的心態。

  “應須回舞袖”“要須回舞袖”之辯

  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銅陵雖未置縣,但朝廷封銅官山為利國山,并派銅官開采銅礦。銅官山冶礦場景壯觀,風景秀麗,李白多次到此游覽賦詩,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所作《銅官山醉后絕句》即其中之一。詩云:“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應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但到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李青巖等人纂修的《銅陵縣志》不知何由將詩中“應須”二字轉抄成“要須”,時至近年,尤其是銅陵人轉抄引用此詩的頗多,有引用“應須”的,也有引用“要須”的,正誤難分。應是“應須回舞袖”。可查驗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銅陵知縣李士元主編《銅陵縣志》,原木刻版現藏于寧波天一閣。今查木刻版的影印本《嘉靖銅陵縣志》,仍是“應須回舞袖”,而非“要須”二字。該版《嘉靖銅陵縣志》,是現存距李白游銅陵吟此絕句時間最近的、可查閱到的歷史文字資料,比清代李青巖編纂《銅陵縣志》要早194年,比清代編纂的《全唐詩》及清代王琦注的《李太白全集》要早200多年。《嘉靖銅陵縣志》是古代典籍中最早記載李白游銅陵吟詠詩句的歷史文獻,據此,“要須”疑是“應須”之誤。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絕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賞析:

  前兩句一從視覺、一從嗅覺的角度來描寫詩人居處的清幽境界。“竹”和“詩”,一為自然之物,一為社會之物,二者本無從比較,但詩人用一個“瘦”字把二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詩具有清瘦的風格。“瘦”字用得生新,為全詩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圍。而“入夢香”則將現實與夢境聯系起來,梅花夜間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噴出清香,已不同凡響,而這香氣還伴著詩人進入夢鄉,則香氣之濃郁、之悠長可以想見。將竹與梅這樣的自然物象與詩與夢這樣的人為之物煉在一句之中,這就構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兩句字面上完全沒有“月”,但透過竹影和梅香,我們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

  在后兩句中,詩人便將“月”和盤托出。可憐者,可愛也。當詩人信步庭院時,月光與竹影、梅香是那樣的和諧;而回到西廂房時,這月光卻不能“下西廂”,這多么地令人遺憾!詩中透露出一股月與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遺憾或幽怨的情緒。詩人遺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許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懷;也許是君臣阻隔,上下無法溝通;也許什么都不是,只是詩人置身此時此景之中的一種朦朦朧朧的感受而已。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8

  絕句二首·其二原文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注釋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燒。

  過:過去。

  何:什么。

  譯文

  江水碧綠使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

  山峰青翠映襯得花兒像燃燒的火一樣紅。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過去了,

  不知什么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絕句二首·其二賞析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十分綺靡,十分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絕句二首·其二簡析

  《絕句·江碧鳥逾白》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