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月光曲》教學實錄
《月光曲》教學實錄1
師:請大家自由輕聲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讀了課文有哪些感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生開始自由讀文,教師同時播放輕音樂,創設愉快、輕松的氛圍)
師:剛才大家讀得很認真,思考得也很專心,老師再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請同學們把自己感受到的說給自己聽聽,一邊說說,一邊改改,組織好語言。
(生自言自語,說、思、改相結合)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讀課文的感受與小組同學分享分享。
(生開始討論交流,協作學習,教師巡視)
師誰愿意說給全班同學聽?想說就站起來說。
生:我覺得貝多芬真了不起,無意之間的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動得創作出樂曲來。生:我感到課文寫得很美,讀了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生:我感到有一點激動,盲姑娘那么熱愛音樂讓我感動;那樣一個偉大音樂家給一個盲姑娘彈曲子,讓我感動。生:我的感受是課文一開始就使人覺得很靜。因為貝多芬散步時在幽靜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多靜的夜晚呀。師:說得很好,能說得再具體些嗎?具體到某個詞上去。生:“幽靜”、“斷斷續續”這兩個詞可以體現靜。師:為什么呢?生:我說不好,但我覺得靜。師:其他同學有同感嗎?有,就自由輕聲讀讀課文來體會體會吧。(生自由輕聲讀課文,體會“靜”的感覺)師:在這兒還有不同的感受嗎?生:剛才我們幾個人覺得,這里不僅靜,更使人覺得很美。你看,“幽靜”是說周圍大環境靜,而在靜中又有鋼琴聲叮叮咚咚地傳來,多美呀。
師:其他同學呢?
(生有的表示同意,有的不做反應)
師:那好,就先來試著讀一讀這幾句話吧,看看我們能不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可以自己讀,也可以自由組合讀。
(生讀課文,教師巡視,然后指讀這幾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動得創作出樂曲來。
生:我感到課文寫得很美,讀了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
生:我感到有一點激動,盲姑娘那么熱愛音樂讓我感動;那樣一個偉大的音樂家給一個盲姑娘彈曲子,讓我感動。
生:我的感受是課文一開始就使人覺得很靜。因為貝多芬散步時在幽靜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多靜的夜晚呀。
師:說得很好,能說得再具體些嗎?具體到某個詞上去。
生“幽靜”、“斷斷續續”這兩個詞可以體現靜。
師:為什么呢?
生:我說不好,但我覺得靜。
師:其他同學有同感嗎?有,就自由輕聲讀讀課文來體會體會吧。
(生自由輕聲讀課文,體會“靜”的感覺)
師:在這兒還有不同感受嗎?
生:剛才我們幾個人覺得,這里不僅靜,句)
生:我覺得在讀“幽靜”時語氣稍輕一點就更好了。
師:那你來讀讀。
(生讀文,教師請其他學生輕合雙目體會)
師:他哪兒讀得好,為什么?
生:把靜讀出來了。
生:不只有靜的感覺,“幽靜的感覺要比“靜”的感覺更美。
師:那“幽靜”究竟比靜美在哪里?
生:美在“幽上。
師:為什么?
(此時生語塞)
師:來,還是讓我們來問問工具書吧。
(生查工具書理解“幽”字)
生:老師,“幽”有深遠、僻靜、光線暗的意思,更符合當時的環境特點。
師:在這種環境里,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會怎樣?
生:心情舒暢。
生:真美,感覺很好。
生:又靜又美。
生:有安閑的感覺。
生:說“悠然”會感到更好些。
師:如果你是貝多芬,此時心中會有什么感受?(生急于發言,師笑著引導說)先不急,再讀讀課文,把靜、美、悠然安閑的感受綜合起來,體會體會。
(生自由讀文,深入體會)
生:假如我是貝多芬,四周環境這么靜,我會覺得很悠閑。
生:貝多芬在幽靜的路上散步,突然聽到自己寫的曲子,心中一定會想,這是誰彈的呀,我得看看去。
(生笑,表示同意)
師:是啊,貝多芬被靜寂中那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吸引了過去,后來怎樣了,你又有哪些感受呢?
生:貝多芬聽到了茅屋里的對話,我覺得他一定很高興,因為有人特別想聽他彈鋼琴曲。
師: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生(先讀“這首曲子多難彈啊,……要是能聽到貝多芬自己彈那該多好啊!”幾句,然后講原因)我覺得這一句能體現出盲姑娘特別想聽貝多芬彈琴。
師:說得很好,不過大家覺得有沒有讀出“特別想的”意思來呀?
(生笑,一部分搖頭表示沒有,其他學生大多相互議論。有三、五人舉手要發表意見,師請其中一個女生發言,學生表示剛才沒有讀出“特別想”的意思來)
師:那好,你來試試可以嗎?
(生重復讀這幾句,師請其他學生注意聽,看看哪兒讀得值得自己學習,為什么)
生:我覺得他“那該多好呀”幾個字讀得好,有“特別想”的感覺。
生:她“多”字讀得好,突出了“特別想”。
師:那好,請大家取長補短,自己讀讀這幾句,讀出自己心中“特別想”的感覺來。
(生開始自讀體會,教師在巡視時也捧書自讀,與學生共同分享)
師:在這兒大家還有其他感受嗎?
生:我還感到窮兄妹倆人間的深厚感情令我很感動。
生:我想貝多芬也會深受感動的。
生:對,因為貝多芬也深受感動,所以他推門進了茅屋,而且還為盲姑娘彈起曲子來。
生:我還覺得貝多芬被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感動了。
師:看來同學們的理解越來越深入了。那當貝多芬進入茅屋后,又使我們有什么感受呢?來,讓我們先靜下心來,默讀瀏覽一下這一部分,再組織組織語言。
(生默讀瀏覽,教師巡視)
生:我的感受是盲姑娘聽了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之后非常激動。
師:你能讀讀嗎?
(生讀“彈得多純熟………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一句)
師:誰來說說她哪兒讀得值得你學習?
生:她“入了神”三個字讀得好,她很投人。
生:她讀兩個“多“字時再輕一點就好了。
師:為什么?
生:我說不好。
師:那我來讀讀這一處好嗎?大家聽一聽,體會體會。
(師范讀,故意夸大兩個多字的語氣,顯得很做作)
生:老師,我覺得您讀得不好,有點假。
生:對,那兩個“多”字,讀得太過火。
(大多數學生笑了,表示贊同)
師:好,那你們讀讀,看看怎樣讀好。
(生開始自由朗讀,體會)
師: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有5名學生迫不及待地站起來開始讀,教師示意輪流讀,并要求其他人評議)
生:我覺得他們讀得很熟,但XX同學讀得有點不自然。
生:我認為XX同學的停頓不夠,不能很好地表達感情。
生:我認為不是只有停頓才能表達感情,有時反而要讀得快一點兒。
生:我認為讀得自然點兒,讀出自己的理解就行,停頓多少并不重要。
(還有部分沒有發言的學生在座位上互相議論,各抒己見)
師:(示意大家安靜)看來我們每個人都讀出了自己獨特的內心體驗,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每個人的理解、感受不同,所以讀出的效果也不一樣,我們怎么能強求一致呢,你們說呢?
生:老師,我還覺得要是把兩個”多”字與兩個“您”字讀得再有些激動的感覺就更好了。
生:我補充,除了激動,還有點驚奇。不,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師:是嗎,來,大家輕聲讀讀,體會體會。
(生自讀,體會)
師:這一句里除了這兩個字,還有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激動、出乎意料來?大家仔細觀察,看看能發現什么?
(生默讀,發現)
生:哦,老師,這里連著用了兩個感嘆號。
生:對,句子最后用了問號。
(其他學生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師:噢,看來標點符號也能表達人的情感呀。那讓我們趕快再讀一讀這幾句,來加深體會吧。
(生急于讀,讀得認真、投入)
師:貝多芬被當時的情景深深打動了,于是他又坐在鋼琴前為盲姑娘彈起第二支曲子來,這時又使我們產生了怎樣的感受呢,讓我們下節課一起走進貝多芬的心靈世界,用心與他交流吧,下課。
評析:
一、師生共同用“心”感悟作品
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應注重于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舍棄繁瑣、機械的分析、解釋。這篇文章的人文內涵的具體體現就是意境美——環境是美的,人的.外表是關的,人的心靈是美的,而音樂則是美的極至,所以,學生無論從中感悟到什么都是在與作是直接對話,都是有價值的情感體驗。于是,王曉宇老師把一大篇文章交給學生,讓學生去用“心”感悟,不給具體問題,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統一答案,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廣闊的思考、想像、表達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所表達的是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體驗(這些體驗遠比我們講出來、問出來的要深廣得多);教師則是不露聲色,不留痕跡地做引導——引導讀書,引導思考……
二、教師用“心”與學生交流
我們看到,這節課上,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是那么和諧、自然、愉悅,這源于教師角色的轉變。我們所看到的不是“滔滔不絕”的“教師”,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師生共同研究、商量、交流的氛圍中完成的。在這種氛圍中,由師生交流創造的語文學習資源已遠遠超出教材本身;在這種氛圍中,師生所感受到的審美愉悅與生命欲望已遠遠超過文本的局限。
文學作品是“個性化產物”,閱讀是“個性化行為”。這一教學片斷留給學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個性、愛好、思想的廣闊空間!
《月光曲》教學實錄2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題目是 ——
生:(齊讀課題)月——光——曲——(感覺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夠積極,沒有精神。)
師:聽你們讀課題,我似乎沒有感覺到皎潔的月光籠罩在萊茵河畔。請你們再來讀,記住,這回要讓月亮的清輝灑滿我們的教室,灑遍萊茵河畔,讓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甜美的、積極的聲音中感受到美麗的月光。
生:(再次齊讀課題)月光曲。(狀態明顯得到改變)
師:我想先來了解一下同學們的讀書情況。課文一共有10個自然段,請十位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思考:課文中提到幾次彈奏曲子?哪一次彈奏的是月光曲?(指名讀書)
(生讀書略)
生:課文中提到了三次彈奏曲子。
師:那么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發現了嗎?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彈的,第二次是貝多芬彈的,第三次也是貝多芬彈的。
師:能不能使你剛才說的這番話再簡練一些?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彈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貝多芬彈的。
師:一個“和”字,一個“都”字用得恰到好處,句子的確簡潔了。看來比他是從演奏的對象這個角度進行歸納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練,斷斷續續的,第二次貝多芬演奏得非常純熟,第三次是貝多芬現場編的。
師:你的發現非常可貴,“現場編的”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就叫“即興創作”。“即興”就是對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觸,有所興致。相對于第三次的即興創作來說,前兩次和它還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兩次演奏的曲子原來就有了。
師:了不起,你又發現了一處不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這三次彈奏的不同之處到底是什么。(師生共同歸納,師板書:斷斷續續 琴聲 彈奏同曲 即興成)
師:三次彈奏又有什么聯系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可以在書上批注勾劃。(學生靜靜地自學五分鐘左右之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為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彈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進茅屋給盲姑娘彈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師:聽你這樣說,我有一個疑問。貝多芬是個大音樂家,他的曲子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怎么會一聽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生:因為他聽到的曲子是斷斷續續的。
師:你從斷斷續續可以讀懂什么?
生:盲姑娘彈奏得不熟練,因此貝多芬就會想:“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誰會彈奏我的曲子呢?而且彈奏得還不熟練,這是怎么回事呢?”
師:好奇——這是引發貝多芬走進茅屋的一個原因,還有嗎?
生:貝多芬還聽到了兄妹倆的談話,知道這兄妹倆非常窮,心生憐惜之情;而且他還發現盲姑娘非常喜歡音樂,所以走進去親自彈奏了一首。
師:從你們的發言中,我得到了這樣的答案:好奇心使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貝多芬走進了茅屋。兄妹倆到底說了什么能夠如此打動這位大師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段對話,看看我們能夠從中讀懂什么。(出示文字投影,學生自由讀)
生:我讀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她哥哥說買不起入場券的時候,她就安慰哥哥,說自己不過是說說罷了,來減少哥哥的慚愧之情。
師:你也是個善解人意的姑娘。你不光讀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還讀懂了哥哥內心的愧疚。
生:我讀懂了盲姑娘非常熱愛音樂。她說“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說明她對音樂充滿了渴望。
師:感謝你帶領我們走進了這個美麗姑娘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我相信你也一定是個愛音樂的姑娘。
生:這段話還讓我感覺到了哥哥的為難,因為他不能夠滿足妹妹的要求。我覺得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太不公平了。
師: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對生活的熱愛和兄妹倆相互體諒、關懷就更顯得珍貴。在這段對話中,沒有說明妹妹怎么說,哥哥怎么說,但是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倆要表達的感情。請你們同位子兩個人結成兄妹,不要提示語,直接讀對話,體會人物的感情。
(練習完畢,指名匯報,教師指導朗讀)
師:我來問問這位姑娘,你是隨便說說嗎?
生:不是,但是我必須要這樣說。(為什么?)因為哥哥一直在努力賺錢,我如果再給哥哥壓力的話,哥哥會受不了的。
師:(面向“哥哥”)你聽到妹妹這樣的表白,你是怎樣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師:課文中并沒有講明兄妹倆說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我想請在座的盲姑娘說說你聽了哥哥的話后要安慰他,你說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呢?
生:我讀這部分的時候速度比較快,因為我不想讓哥哥傷心,所以很著急去安慰他。(生讀課文)
師:你們都同意她的看法嗎?(學生點頭)我來讀得慢一點,你們看是否可以。
(教師范讀)
生:這樣也可以。因為讀出了盲姑娘的無奈和難過。
生:我也這樣讀可以,因為我聽出來了盲姑娘不光在安慰哥哥,也表達出了她自己的傷感。
師:看來不同的讀法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感受,那么可不可以笑著讀這句話呢?你們自己試一
試。(學生練習讀)
生:(讀文)我覺得這樣的笑是一種掩飾內心的笑,很讓人難過。
生:這種笑比不笑還讓人感覺到兄妹倆相依為命的感情的寶貴。
師:讀到這里,我發現你們已經和貝多芬一樣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動了,這位音樂家走
進茅屋,為兄妹倆彈奏了一曲。按理說,這個時候他已經滿足了盲姑娘的愿望,為什么還要再演奏一曲呢?你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了嗎?
生:(讀盲姑娘的話——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從盲姑娘的話中,我聽出來她能夠判斷出來的人是貝多芬,說明她是貝多芬的知音;所以貝多芬再彈曲子就不是給姑娘彈的,而是給知音彈的。
師:你們讀讀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貝多芬先生!)
生:我認為盲姑娘不會那么肯定的說,因為畢竟他們是窮人,而貝多芬是個名人。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貝多芬會親自到家里給她演奏。
師:不敢相信就應該說“您不是貝多芬”,行嗎?
生:但是他彈得特別純熟,感情特別深,只有貝多芬才能夠做到。
師:也就是說,從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會來到這么貧窮的一個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表達出盲姑娘的心情,你會說——
生:又驚又喜
生:驚喜交加
(學生練習讀,讀出驚喜交加的感情)
師:貝多芬沒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話,他說: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貝多芬為什么要稱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生:如果稱呼你,盲姑娘會覺得別人看不起她。
師:我跟你說:“你好”,沒有說“您好”,你會認為我看不起你嗎?
生:不會(眾笑)
生:稱呼你就讓人感覺不親切了。
師:我倒不這樣認為。你聽我讀“你愛聽嗎?我再給你彈一首吧!”(語氣很親切)
生:我覺得這樣說表示對盲姑娘的一種尊敬。因為她的眼睛瞎了,更需要別人的安慰。
生:我想聯系前面的課文來說,盲姑娘盡管看不見,家里窮,但是她那么愛音樂,那么向往
和渴望音樂,而且懂音樂,對于這樣的知音,貝多芬充滿了敬重。
師:是呀,我們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也有“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
最難覓”的說法,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在這樣一間簡陋的茅草屋里,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愛音樂懂音樂的姑娘,怎能不讓貝多芬感慨萬千呢?(板書:感遇知音)說到這里,我還有一個疑問,貝多芬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問話,直接就去彈琴了,是不是顯得他不禮貌啊?
生:貝多芬是擔心盲姑娘知道是他來了,感到不自在。
師:也就是擔心盲姑娘緊張。
生:我覺得是因為這是一個音樂家特有的`表達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過琴鍵才能夠更充分
地表達出來。
師:我非常欣賞你的回答,應該說,你也是貝多芬的知音。對窮兄妹倆的同情,對盲姑娘的
欽佩使得貝多芬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這時候……
(學生接讀第九自然段“一陣風把蠟燭……按起琴鍵來。”)
師:請你自己再來讀讀這個自然段,看看可以讀懂什么?
生:這一段講得是貝多芬彈琴的內容。
師: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現的內容。
生:這一段寫了大海的變化,我覺得這和貝多芬的心情有關系,他的心情就像這大海的波濤
一樣久久不能平靜。
師:如果請你做導演,給《月光曲》拍一段MTV,你設想畫面上出現鏡頭最多的是什么景物?
為什么?
生:我認為出現最多的是大海和月光。因為大海和月光的變化能夠表達貝多芬的心情。
師:看來你很注意發現句子之間、內容之間的變化與聯系。
生:我如果做導演,我把鏡頭更多的給盲姑娘,因為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獻給盲姑娘的。
生:我也把鏡頭給盲姑娘,但是更主要的是給盲姑娘的眼睛。她雖然看不見,但是她的眼睛
里充滿了對音樂的渴望和熱愛。人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她的眼睛,我能夠感受
到她純潔、美好的心靈。
師:你說得真好!透過你的眼睛,我也看到了你純美的心靈。
生:我想讓鏡頭更多地對準貝多芬,比如說他的表情的變化,這樣也能說明他內心里特別激
烈的斗爭。
師:我認為如果把“激烈的斗爭”換成“激動的感情”更合適。
生:我想讓鏡頭投在琴鍵上。因為琴鍵上下起伏急速地變化,不光能夠能夠表達出情感的變化,而且有特色,畢竟這是一個關于鋼琴曲的MTV。
師:你非常善于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的確,這一段就像我們共同體會的這樣,不光景美,而且人美、情更美,你能讀出這種美
嗎?(①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理解:波濤洶涌、恬靜一縷一縷等詞語,重點讀出變化。②聽《月光曲》片斷③配樂朗讀)
師:課文一開始就說“這是一個傳說”,什么叫傳說?
生:就是民間流傳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師:為什么這樣一個傳說可以流傳一百多年呢?人們到底在流傳著什么?
生:我認為在傳頌著貝多芬這個人的品格,因為他同情、憐惜勞動人們。
師:他不愧為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貝多芬去世已經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
你們知道都有什么嗎?
生:《歡樂頌》
生:《田園交響曲》
生:《命運交響曲》
師:他把美妙的音樂留給了我們,把美好的人格留給了我們,所以人們自然也就永永遠遠地
記住了他。據我一個去過歐洲的朋友講,歐洲的很多國家、城市里都有貝多芬的雕像。看來人們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紀念和表達對他的熱愛。我們今天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們打算用怎樣的方式使得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繼續流傳下去呢?
生: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生:回去之后找來《月光曲》,和好朋友一起欣賞、分享。
生:寫一篇讀后感。
師:說到寫讀后感,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能不能把這節課學到的東西以及我們的感受用
一首小詩表達出來呢?
{引導學生板書連詩——萊茵河畔斷琴聲,
彈奏同曲表(真情)。
感遇知音(窮兄妹),
(寄情于景)即興成。
百年流傳月光曲,}
注:括號內為學生填充的內容。
師:最后的一句請你們幾個人一組合作完成。注意,盡量押上前面的韻角。
(學生三五個人結成小組,熱烈討論,教師參與了幾個小組的討論,既有聽取,又有指導,然后組織學生匯報。)
生:我們組創作的詩句是——千古流傳人稱頌。
師:好極了,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生:我們創作的詩句是——名揚天下人尊敬。
師: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應該是德藝雙馨的,這一點貝多芬做到了。
生:熱愛人民獲好評。
師:心中有人民的藝術家,人民也會永遠記住他。
生:流傳至今久不衰。
師:“不衰”這個詞語意思使用很準確,但是不夠押韻,誰能夠幫他略作改動?
生:流傳至今揚美名。
師:就讓我們永遠記住《月光曲》,永遠記住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永遠記住這個偉大的名字——貝多芬。下課。
《月光曲》教學實錄3
一、課前聊音樂
師:同學們,今天一踏進電化教室來上課,有沒有發現與以往不同的地方?
生1:教室里來了很多老師聽課。
師:其他同學想來說一說嗎?
生2:教室里播放著音樂。
師:其他同學發現了嗎?
板書:
音樂
生:發現了!
師:聽著音樂的旋律走進教室來上課,同學們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3:我的心情很高興。
生4:我覺得心里很舒暢。
生5:我覺得心里很平靜。
師:音樂可以使人心靈愉悅。同學們平時都聽些什么音樂呀?
生:略。
師:那么同學們聽了音樂后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生:略。
(點評:從課前讓學生聽著音樂走進教室上課,到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聊自己喜歡的音樂及聽音樂的感受。學生的情緒因為有了音樂而異常興奮,學生的興趣因為自己喜歡而充分投入。在這樣一種課堂氛圍中,學生不會有絲毫的緊張和壓抑,他們覺得他們只是在聊天,聊音樂,也欣賞音樂。事實上,聽完了整堂課你會發現,孩子們真的只是在聊音樂和欣賞音樂。)
二、引入新課
師:我發現,同學們都挺喜歡聽音樂的,而且聽音樂后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首世界著名的鋼琴曲。齊讀課題。
師: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關于月光曲的美麗傳說。有哪位同學能把這個傳說講給大家聽呢?
生1:略。
師:講的真不錯。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樂曲就誕生了,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同學們,你們覺得月光曲會是一首怎樣的曲子呢?
生2: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靜的曲子。
生3: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
生4: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靜的曲子。
生5: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很美的曲子。
師:我發現,在同學們的心目中,月光曲都是非常非常美的,今天這堂課,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欣賞一下月光曲的美!
三、讀中感悟
師: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的第8、9、10三個小節。要求把字音讀準了,語句讀通順了。生讀課文,師巡視。
師:哪些同學已經會讀了,讀給大家聽一聽好嗎?
(指名學生讀。)
師:其他同學也想來讀一讀嗎?可以從這三個小節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來讀一讀。喜歡讀幾遍就讀幾遍。
(生讀,師巡視。)
師:誰愿意把你喜歡的段落美美地讀給大家聽一聽呢?其他同學認真聽,待會請你當小評委。師指名讀。
師:哪位小評委愿意來評一評呢?
(師指名評。)
師:評的真好。你能讀得更美嗎?
師:你讀得也挺不錯的。哪些小勇士愿意來挑戰他?師指名讀。
師:多美的意境呀!一輪明月升起,月光流瀉。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層銀紗。四周是那么幽靜。在這樣清幽的環境中,貝多芬手撫琴鍵,彈起了月光曲。其他同學想不想也讀讀這一小節呀!
(生齊讀。)
師:其他同學呢?你喜歡哪一小節呢?也來讀一讀。
(師指名讀。)
師:這一小節這么長,你能讀的這么流利。真的很了不起。其他同學也能來讀一讀嗎?
(師指名讀。)
師:同學們,在這小節中,你最喜歡的`又是哪些句子呢!
(師指名讀。)
師:老師和你一樣,也覺得這一段文字特別美。其他同學也想讀讀嗎,能不能把你們的感受也讀出來呢?自己先在下面試一試。
(生自由讀。)
師:哪位小勇士能第一個站起來讀一讀的?
(指名讀。)
師:你讀的真好,能把你的體會跟大家說嗎?
師:其他同學,你們體會到了嗎?能不能也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呢?
(師指名讀。)
師:聽你讀,老師也仿佛來到了波濤洶涌的海邊,領略到大海的雄渾壯美。你能不能來當一回作曲家,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調會是怎樣變化的?
生:我覺得應該是從低到高的。
(點評:多種方式的自讀、指讀、評讀、賞讀,讓學生在讀中加深了對月光曲的理解和體驗。正如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表現在閱讀教學中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語言實踐活動。而讀應該是這種語言實踐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種讀的氛圍,注重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去理解,體驗,和感悟正是體現閱讀教學實踐性的重要方式。)
四、音樂欣賞
師:月光曲是不是正如同學們所猜測的那樣呢?想不想一起來欣賞一下。
生:想。
師:大家可以閉上眼睛,邊聽邊展開豐富的聯想。
板書:
聯想
(打開頁面,生欣賞月光曲。)
師:月光曲美不美啊?
生:美。
師:聽著這么美的曲子,你的眼前浮現出的是怎樣的畫面呢?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用書上的語句來描繪描繪。
師:哪位小勇士先來?
師指名答。
師:你的想象力真豐富。還有哪位同學愿意來說一說呀?
師:你對音樂的感悟能力也很強。誰還想來談一談嗎?
師:聽著你的描繪,老師也好象來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了!其實,所有美好的音樂都會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而正是這些豐富的聯想,加深了我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同學們,想不想帶著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再來讀一讀剛才那段文字呢?
生:想。
師:老師給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學們可以在音樂聲中盡情地朗讀,喜歡讀幾遍都可以。
五、配樂朗誦
(師打開頁面,生配樂朗誦。)
師:同學們,老師有個主意,不如我們請一位同學,給我們來一段精彩的配樂朗誦,贊成嗎?
(全體同學推薦一名同學配樂朗誦。)
師:你讀的多好呀,感情多深呀!你真了不起。
師:聽了這么美的音樂,讀了這么美的文字,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感覺到貝多芬的情感也是在變化著的呢?可以聯系上節課的內容來談一談。
板書:
情感
生:略。
師:是啊,所以美好的音樂都寄予著作曲家強烈的情感。不管是詩人寫詩,作家寫文章,還是作曲家創作樂曲等等,都是因為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情感。而正是這些強烈的情感能夠更加震撼讀者的心靈,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貝多芬創作月光曲就是這樣。
(點評:到這兒為止,老師已經把“音樂、聯想、情感”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理得一清二楚。而學生對這三者的感悟并不是憑空來自于老師的講解,他們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感悟到了音樂的內涵;在音樂聲中領略到了作者的情感,展開了自己豐富的聯想;并在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聯想過程中,加深了對音樂和情感的理解。整個這個過程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這種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獲得了思想的啟迪,享受著審美的樂趣。這不正是新課程標準理念的體現嗎? )
六、聯想起飛
師:好,學到這兒,老師相信同學們對音樂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另外一段音樂,想聽嗎?
生:想。
師:好的,同學們在聽的時候,要用心領會音樂的意境和內容。可以閉上眼睛,展開豐富的聯想。這首音樂可是和月光曲的曲調截然不同的哦!
(打開頁面,生欣賞音樂──《步步高》。)
師:聽著音樂,你的眼前出現的是怎樣的畫面?趕快拿出你的筆,把你想象到的畫面捕捉下來。以“我靜靜地聽著,我好象看到了……”開頭寫一段話。
生:寫小練筆,師巡視,相機指導。
師: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繪的畫面講給老師和同學們聽一聽呢!
生:我好象看到新年到了,人們都在敲鑼打鼓的慶祝新年。有的在貼春聯,有的在吃年夜飯,有的在看春節聯歡晚會,大家都很高興。
師:你的畫面又有人又有物,還有聲有色的呢!
生:我好象看到了傣族人民正在歡度潑水節,人們你潑我,我潑你,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師:真不錯,你的描繪也很富有情趣。
生:我好象來到了大草原上,看到草原上的姑娘和小伙子們正圍著火篝在唱歌跳舞,我仿佛也來到了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跳起了舞。
師:聽你這么一說,我的眼前也仿佛浮現了那樣美好的畫面了。
生:我好象看到了過新年的時候,人們在舞龍燈,舞獅子,鞭炮聲震耳欲聾,五顏六色的煙花漂亮極了。
師:多么熱鬧的新年呀。老師仿佛也感受到了那分快樂了,讓我們用掌聲感謝他為我們帶來了這么喜慶的畫面。
……
師:聽同學們這么一讀,老師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學們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
師:課后,同學們可以對自己的文字做適當的修改,小小組內可以交流一下。
(點評:聽著學生們一段又一段精彩的發言,我真的很激動。沒想到學生對一段他們并不熟悉的音樂會理解得這么準確,感悟得這么深刻。我覺得當我們的教學觸動了學生心靈的時候,他們封存的記憶被激活了;他們沉睡的潛能被喚醒了;他們幽閉的心智被開啟了;他們囚禁的情愫被放飛了。這是令人多么震撼和鼓舞的課堂啊! )
七、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領略了月光曲的美,接著又聽了一段音樂,并對音樂展開了豐富的聯想。音樂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可以愉悅我們的心靈,還可以培養我們的想象能力。老師希望同學們課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來聽一聽,像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這些著名的樂曲家的作品,將會是你的首選。
《月光曲》教學實錄4
六年級月光曲教學實錄第一部分
《月光曲》生字:芬
(釋義)①花草的香氣,也泛稱一般物體的香氣:那瓶花露水傳來一股清芬。②形容香的:芬芳的花朵。
(名句)清詩為題品,草木變芬菲。
——宋·蘇軾《和段屯田》
(清詩為題作品味,草木也會變芳香。)
(謎語)草上蓋著八把刀。
(兒歌)
大地回暖好春光,
百花開放吐芬芳,
惹得蜂飛蝶也舞,
我們郊游多歡暢。
(古詩)
覆闌纖弱綠條長,帶雪沖寒折嫩黃。
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宋·韓琦《迎春花》
“隨便說說”辨
《月光曲》里寫貝多芬走近茅屋時琴聲突然停了,屋里傳來了兄妹倆的對話。這段對話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說的話:“哥哥,你另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師:“隨便說說”是什么意思?
生:沒有考慮,順便說的話。
師:“隨便說說”指的是哪句話?
生:指的是“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師:盲姑娘是真的這樣隨便說的嗎?
生:不是。因為這首曲子很難彈,她非常渴望能親耳聽到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
師:既然不是隨便說的,那她為什么又說“隨便說說”呢?這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她家太窮,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生:說明她能體諒哥哥的難處。
生:說明她能理解哥哥貧困的處境。
生:說明她為自己剛才說的那句使哥哥難過的話感到不安。
生:說明她為自己剛才說的那句話感到后悔。
生:說明她很懂事、很會體貼人。
師:對。“隨便說說”說明了這個十六七歲的盲姑娘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對自己說的那句話感到不安和后悔。這說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體貼人啊。
六年級月光曲教學實錄第二部分
【評析】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理解含義比較深刻的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和對于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是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的對詞語教學的基本要求。這則教學片斷設計,從課文的實際出發,就關鍵詞語設問,重拳出擊,重錘敲打,層層剖析,步步深入,從而使學生感知了詞語的豐富,感受了人物的復雜心情。
模糊理解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模糊的、難以描摹的一面。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是對這種心理活動的概括。這種心理現象,當出現在作者的寫作活動中時,“言”往往不能盡“意”,留下“心折半使”的遺憾。面對這種意向的個體獨特性欲語言社會共用性的矛盾造成的遺憾,作者往往無可奈何,只能以一些自認為尚可的語句將這種意象加以外化二凝固。當讀者在閱讀作品進行由“言”到“意”的轉換時,必須依靠自己的生活和經驗,設身處地的去還原補充。這樣一來,往往會造成理解的模糊性。
《月光曲》第二節中,學生對“幽靜”一詞的理解就很難用準確的語言來表述。“幽靜”在字典中解釋為優雅寂靜,何謂優雅寂靜?學生讀了這個解釋對幽靜一詞的還是不甚了了。教學中我利用模糊理解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這一詞語,受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第二小節,畫出“萊茵河邊”、“小鎮上”、“一天夜晚”、“小路上、”等詞語,同時結合平日的生活經驗想象:偏僻的小鎮,寧靜的夜晚,無人的'小路,這是怎樣的一種環境?而后通過朗讀體會、切己體察,學生明白了這樣的環境就可以用幽靜來形容。接下來我繼續引導學生想象,在日常生活或你的想象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幽靜來形容?學生說了很多:秋天,夜晚的校園;鄉村,遠離村莊的和變;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常年不見陽光的山谷中,等等。至此,學生不僅了解了幽靜,而且將詞的轉換成圖示儲存起來,為今后的閱讀和表達做準備。
貝多芬簡介
1770 年12月16日生于德國波恩一個音樂家的家庭,從小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十歲舉行首次公開演奏會,十二歲開始作曲。二十二歲起定居維也納。當時正是奧地利封建統治最黑暗的時代,他十分憎恨專權暴政,極其蔑視封建貴族的偏狹庸俗。他早年受啟蒙運動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當他五十歲時,兩耳失聰,但仍堅持創作。他一生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鋼琴奏鳴曲三十二首。他的音樂創作,集古曲派的大成,開浪漫派的先河,對歐洲音樂藝術革新與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1827年3 月26日,貝多芬在奧地利維也納逝世,終年五十七歲。
課文中提到的(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著名的鋼琴奏鳴曲。課文寫的是關于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一個傳說。“傳說”是民間流傳的故事,不一定確有其事。但是,民間傳說能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好惡。從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貝多芬是怎樣的一位音樂家。
《月光曲》教學實錄5
師:老師有個問題想問大家,這篇課文的題目是《月光曲》,可我看了半天,文章并沒有寫《月光曲》呀,這《月光曲》在哪呢?
生:課文第九自然段就是。
師:那是寫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沒寫《月光曲》呀!
生:我覺得文章是通過寫兄妹倆的聯想來寫貝多芬的曲子彈得很好的!
師:那曲子的旋律、節奏到底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好好地把這段讀一讀,并小組討論,然后有條理地告訴老師。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老師的問題。)
師:誰能說給老師聽?
生:我覺得(讀)“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灑遍了銀光”是曲子剛開始時,皮鞋匠所聯想到的,這時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靜。
師: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緩,對嗎?(板書:舒緩。)
生:我覺得月亮剛升起時,照得海面一片銀光,這時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貝多芬彈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師:好,看來這時的曲子是非常舒緩柔和的。(板書:柔和。)那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遍了銀光。”
師:誰接著說,后來呢?
生:后來(讀)“月亮越升越高回……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這時的曲子應該逐漸增強,聲音也高些,節奏也應該快些啦。
生:我覺得除了節奏快,它的力度應該加強了。
生:我覺得這時一定有反復的小節,因為是“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說明曲調有反復。
師:那就是節奏也快,彈得也有勁啦,是嗎?(板書:快速有力。)誰來讀呢?
生:(讀)“月亮越升越高,……朝著岸邊涌來……”
師:你能告訴大家你為什么這么讀嗎?
生:“忽然”說明時間很快,所以我讀得也快,還有剛才說這時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讀“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也讀得快,而且有勁。
師:他不僅讀得好,說得也很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誰來把皮鞋匠看妹妹這一層讀一讀呢?看這時的曲子又是怎樣的?
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我覺得這時的窮兄妹倆都已經完全被陶醉啦,這兒應該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這時的曲子一定更快,節奏感更強。
師:節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緒也就激蕩啦。(板書:高昂激蕩。)
師:好,那誰能從頭到尾完整地說一說呢?
生(自由說、指名說):貝多芬面對著月光,面對著兄妹倆,按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舒緩的,接著曲子有了變化……
師: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嗎?讓我們隨著兄妹倆一起來欣賞一下。
(放樂曲,生閉目欣賞。)
師:聽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呢?
生:聽了曲子,我感覺在一個擁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獨自一人來到海邊,雙眼緊閉,感受著大海的呼吸,傾聽著大海的聲音。皎潔的`月光給海面披上了銀紗,美極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靜,海水變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滾,不停地拍擊著岸邊堅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海浪。
生:音樂響起來,我仿佛置身在小湖邊,一輪皎潔的明月慢慢升起來,把平靜的小湖,湖邊的蒲草、蘆葦都鍍上銀光,異常美麗。忽然,只聽一聲水花濺落,一條金黃的魚兒躍出水面,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接著又鉆進了水中。接著第二條、第三條……一條條魚兒躍起又落下,似乎正伴著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靜的湖面變得熱鬧非凡……
生:聽了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探險家在海面上拼搏。傍晚,微波粼粼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海面幽靜而美麗,探險家坐在船艙欣賞著窗外美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快把船都掀起來啦,這時的探險家竭盡全力地擺動方向盤……勇敢者終究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
師:貝多芬的琴聲讓我們也陶醉啦,皮鞋匠正是在這優美的琴聲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我們能在朗讀的時候把這變化表現出來嗎?
(生自己練讀。)
師:好,誰愿意讀?這有三層,你愿意讀哪一層就讀哪一層。
(指名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層讀。)
師:誰能把整個一段讀給大家聽呢?這次還要找個人和你比,看誰讀得好!
(兩名學生比讀。)
師:你們認為他倆誰讀得好?哪讀得好?
生:……
師:他們倆讀得都不錯,各有千秋,我們也一齊讀一讀,好嗎?
……
評析
以上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五課《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一個教學片段。在這一片段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師生角色的變換,看到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總的來說,這段的教學有兩個特點: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這一段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么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教師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復地讀,讀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后,教師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采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說,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蘊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教師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著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說,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說,看到了漲潮;有的說,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說”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月光曲》教學實錄6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26課。
教學目標
1.用看文字想畫面的方式朗讀課文。積累有關字詞,背誦第9自然段,習得積累方法。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教學過程
環節一:扣月抓詞,感受月景之美
師:同學們,上節課,咱們已經初步學習過《月光曲》這篇課文。從寫作的角度看,文中可以缺少關于月光的描寫嗎?(不能)這叫篇中扣題,具體描寫。
師:課前讓大家找出描寫月光的段落,抄寫與月光有關的詞語。描寫月光的段落是哪些段落?(第8、9自然段)
師:現在咱們聽寫一組與月光有關的詞語。提筆即練字,請規范、工整、快速地書寫。(披上銀紗、格外清幽;微波粼粼、灑遍銀光;越升越高、穿過微云;浪花雪亮、接連涌來;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師:誰愿意展示自己的聽寫?
師:字寫得怎樣?
生:我覺得他的筆畫寫得很有力,像毛筆字一樣有提筆、有頓筆。
生:我覺得他的間架很合理,很好看。
師:間架決定漢字的整體感覺,甚至比筆畫更重要!
師:(課件出示語段)同學們,這都是與月光有關的詞語,誰來讀一讀?
師:瀆著讀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仿佛看見皎潔的月光正照耀著大海,海上銀光閃閃。
師:這就叫微波粼粼、灑滿——(銀光)。還有誰仿佛看見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仿佛看見大海起風了,浪花老高老高、雪亮雪亮的。
師:這就叫浪花——(雪亮),接連——(涌來)。
師:同學們,通過朗讀感覺詞語,這樣原本枯燥的文字就有了生命的活力,就有了魅力無窮的形象。來,帶著你的想象讀。
評析: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積累并不是絕對局限于課后框定的幾個字與詞,積累的意識與態度決定積累的厚度與高度。當然,對于一節語文課來說,積累不是一個割裂的局部,而是課堂言語實踐場里的有機部分。本環節“扣月抓詞”,其實與下一環節“對月品文”相接呼應。
環節二:對月品文,讀出虛實之境
師:聽你們的朗讀,老師也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畫面,這月色真美!不過,句子段落是詞語的家,詞語回家后會是什么味道呢?我們一起走進第8、9自然段,一起走進那夜、那月、那曲,來一起感受……
師:誰與老師合作讀?(師讀第8自然段后,《月光曲》響起,學生接著讀。)
師:還有誰想讀?其他同學邊傾聽,邊想象畫面,看我們的朗讀能否看得見。
師:(出示第9自然段)有人說,這段文字有兩種畫面,一種是實在的事物,一種是由此及彼的聯想。請迅速默讀這段話,用波浪線畫出屬于聯想的面面。
師:雖然文章是從皮鞋匠的角度寫感受與聯想的,但他也可以推測妹妹此時的'所聽所想。同學們,這么美的聯想,誰來讀一讀?(生讀)
師:我發現你把“灑滿”讀得重了一些、慢了一些,告訴大家,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我覺得在浩瀚的海面上,這里有銀光點點,那邊也有銀光閃爍……這樣讀,才是灑滿銀光。
師:這就叫讀出畫面,讓朗讀能夠看見!聰明的同學們,咱們一起讀。
評析:區分實物與聯想,體會虛實結合的作用,這是本節課的核心目標之一。但是,區分與體會都是以“感受到”為前提的。借著“讓朗讀能夠看見”的朗讀策略,讓學生悄然入境,讓皮鞋匠聯想到的三組畫面形象地立在學生心里,“區分與體會”就有了堅實的基礎。而朗讀如何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指導如何有效?本環節里,讓學生見文字想象畫面,是一個不錯的指導策略。
環節三:聽月思考,體會虛實之妙
師:可是,有人說,這不僅是皮鞋匠想得美,更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彈得美。皮鞋匠的聯想里有三組畫面,實際上與《月光曲》的三部樂章三種旋律有關:輕柔舒緩、剛健明快、高昂激蕩(課件)。請聽……
師:音樂的旋律與聯想的畫面有關系嗎?
生:月亮初升、月穿微云、浪花奔涌和這三個旋律的節奏是一樣的。
生:三個聯想的畫面就是三種旋律,也就是給皮鞋匠帶來的三種感受。
師:老師有一個想法,想請一位同學給這段“月光曲”配上相應的文字誦讀,有人敢嗎?
師:美妙的音樂,美妙的聯想,絕妙的配音朗讀。同學們,在描寫月光的段落里,去掉聯想部分,你們同意嗎?
生:刪了就不具體了。
生:刪了我們就不知道《月光曲》是什么樣子了。
師:咱們用事實說話,讀!(課件呈現刪掉聯想部分的句子)
師:沒有聯想,你還能體會到月穿微云之妙嗎?你還能品味到浪花奔涌的壯美嗎?
師:其實,這里隱藏著一個寫作秘訣——(板書)虛實結合。
師:虛實結合,《月光曲》不僅是一首曲子,更是一個迷人的清幽的世界。(課件呈現圖片、音樂)把感受藏在心里,輕輕地讀一句——(生讀課題),美美地喚一聲——(生再讀課題)。
評析:虛實結合描寫的好處,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結論。只要學生感受到了,體驗過了,讓結論融入了一段積極投入過的生命成長歷程,結論才會有生機,才會從文本走進心靈。
環節四:換月移情,寫出個性之思
師:傾聽著這動人的鋼琴曲,有人聯想到的是一馬平川的稻海,綿延起伏的梯田;有人聯想到時而平緩、時而綿延、時而洶涌如潮的沙丘;有人聯想到的卻是一場瀟瀟秋雨。如果當時你也在現場,你會聯想到什么呢?
師:請靜心細聽,安神默想,并動筆寫一寫。
生:我仿佛看見了金色的油菜花地,特別平坦;有小風的時候,油菜花地就有了波浪;吹大風的時候,油菜花地就有大波浪。
師:我想借你的文章讀讀。我靜靜地聽著,我仿佛看見了金色的油菜花地,遠遠望去,像是給大地鋪上了厚厚的黃地毯,又像是一片無垠的金色的湖;起風了,湖里微波蕩漾,你搖我曳,你挨我擠,濃濃的香味也在柔柔地流動著;風大了,花濤起伏,連綿不斷,洶涌如潮……
師:同學們,聽出有什么不同?
生:您的文字更具體更美了。
生:您用了不少比喻句、四字詞語。
師:好文章是讀出來的,你讀著讀著,覺得畫面感不強了,就會情不自禁地添一添,改一改。
評析:本環節里,教者假借他人聽曲的不同聯想啟思,借誦讀點撥強化“畫面感”對于寫好聯想的意義。讀與寫始終互融、互促、互補,這是高段語文應有的語文意識。
環節五:借月拓思,開啟實踐之門
師:《月光曲》會給你帶來怎樣的聯想,回去以后不妨再聽聽,也可以聽聽中國的民族音樂《百鳥朝鳳》,也許,你又會有新的體驗、新的發現。
評析:學生體會到了聯想的本質特征,才可能寫出千姿百態、靈動韻味的聯想。但是,聯想作為一種寫作技能,又非可以一蹴而就的。因此,走進生活,走進音樂大世界,繼續傾聽與聯想,是十分必要的。
《月光曲》教學實錄7
一、課前聊音樂
T:同學們,今天一踏進電化教室來上課,有沒有發現與以往不同的地方?
S1:教室里來了很多老師聽課。
T:其他同學想來說一說嗎?
S2:教室里播放著音樂。
T:(板書:音樂)其他同學發現了嗎?
S:發現了!
T:聽著音樂的旋律走進教室來上課,同學們的心情又如何呢?
S3:我的心情很高興。
S4:我覺得心里很舒暢。
S5:我覺得心里很平靜。
T:音樂可以使人心靈愉悅。同學們平時都聽些什么音樂呀?
S:略。
T:那么同學們聽了音樂后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S:略。
【點評】從課前讓學生聽著音樂走進教室上課,到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聊自己喜歡的音樂及聽音樂的感受。學生的情緒因為有了音樂而異常興奮,學生的興趣因為自己喜歡而充分投入。在這樣一種課堂氛圍中,學生不會有絲毫的緊張和壓抑,他們覺得他們只是在聊天,聊音樂,也欣賞音樂。事實上,聽完了整堂課你會發現,孩子們真的只是在聊音樂和欣賞音樂。
二、引入新課
T:我發現,同學們都挺喜歡聽音樂的,而且聽音樂后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首世界著名的鋼琴曲。齊讀課題。
T: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關于月光曲的美麗傳說。有哪位同學能把這個傳說講給大家聽呢?
S1:略。
T:講的真不錯。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樂曲就誕生了,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同學們,你們覺得月光曲會是一首怎樣的曲子呢?
S2: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靜的曲子。
S3: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
S4: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靜的曲子。
S5:我覺得月光曲是一首很美的曲子。
T:我發現,在同學們的心目中,月光曲都是非常非常美的,今天這堂課,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欣賞一下月光曲的美!
三、讀中感悟
T: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的第8、9、10三個小節。要求把字音讀準了,語句讀通順了。生讀課文,師巡視。T:哪些同學已經會讀了,讀給大家聽一聽好嗎?(指名學生讀)
T:其他同學也想來讀一讀嗎?可以從這三個小節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來讀一讀。喜歡讀幾遍就讀幾遍。(生讀,師巡視。)
T:誰愿意把你喜歡的段落美美地讀給大家聽一聽呢?其他同學認真聽,待會請你當小評委。師指名讀。
T:哪位小評委愿意來評一評呢?(師指名評。)
T:評的真好。你能讀得更美嗎?
T:你讀得也挺不錯的。哪些小勇士愿意來挑戰他?師指名讀。
T:多美的意境呀!一輪明月升起,月光流瀉。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層銀紗。四周是那么幽靜。在這樣清幽的環境中,貝多芬手撫琴鍵,彈起了月光曲。其他同學想不想也讀讀這一小節呀!(生齊讀。)
T:其他同學呢?你喜歡哪一小節呢?也來讀一讀。師指名讀。
T:這一小節這么長,你能讀的這么流利。真的很了不起。其他同學也能來讀一讀嗎?(師指名讀。)
T:同學們,在這小節中,你最喜歡的又是哪些句子呢!(師指名讀。)
T:老師和你一樣,也覺得這一段文字特別美。其他同學也想讀讀嗎,能不能把你們的感受也讀出來呢?自己先在下面試一試。(生自由讀。)
T:哪位小勇士能第一個站起來讀一讀的?(指名讀)
T:你讀的真好,能把你的體會跟大家說嗎?
T:其他同學,你們體會到了嗎?能不能也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呢?(師指名讀)
T:聽你讀,老師也仿佛來到了波濤洶涌的海邊,領略到大海的雄渾壯美。你能不能來當一回作曲家,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調會是怎樣變化的?
S:我覺得應該是從低到高的。
【點評】多種方式的自讀、指讀、評讀、賞讀,讓學生在讀中加深了對月光曲的理解和體驗。正如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表現在閱讀教學中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語言實踐活動。而讀應該是這種語言實踐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種讀的氛圍,注重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去理解,體驗,和感悟正是體現閱讀教學實踐性的重要方式。
四、音樂欣賞
T:月光曲是不是正如同學們所猜測的那樣呢?想不想一起來欣賞一下。
S:想。
T:大家可以閉上眼睛,邊聽邊展開豐富的聯想。(板書:聯想)
(打開頁面,生欣賞月光曲)
T:月光曲美不美啊?
S:美。
T:聽著這么美的曲子,你的眼前浮現出的是怎樣的畫面呢?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用書上的語句來描繪描繪。
T:哪位小勇士先來?師指名答。
T:你的想象力真豐富。還有哪位同學愿意來說一說呀?
T:你對音樂的感悟能力也很強。誰還想來談一談嗎?
T:聽著你的描繪,老師也好象來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了!其實,所有美好的音樂都會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而正是這些豐富的聯想,加深了我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同學們,想不想帶著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再來讀一讀剛才那段文字呢?
S:想。
T:老師給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學們可以在音樂聲中盡情地朗讀,喜歡讀幾遍都可以。
五、配樂朗誦
(師打開頁面,生配樂朗誦。)
T:同學們,老師有個主意,不如我們請一位同學,給我們來一段精彩的配樂朗誦,贊成嗎?
(全體同學推薦一名同學配樂朗誦。)
T:你讀的.多好呀,感情多深呀!你真了不起。
T:聽了這么美的音樂,讀了這么美的文字,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感覺到貝多芬的情感也是在變化著的呢?可以聯系上節課的內容來談一談。(板書:情感)
S:略。
T:是啊,所以美好的音樂都寄予著作曲家強烈的情感。不管是詩人寫詩,作家寫文章,還是作曲家創作樂曲等等,都是因為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情感。而正是這些強烈的情感能夠更加震撼讀者的心靈,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貝多芬創作月光曲就是這樣。
【點評】到這兒為止,老師已經把“音樂、聯想、情感”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理得一清二楚。而學生對這三者的感悟并不是憑空來自于老師的講解,他們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感悟到了音樂的內涵;在音樂聲中領略到了作者的情感,展開了自己豐富的聯想;并在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聯想過程中,加深了對音樂和情感的理解。整個這個過程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這種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獲得了思想的啟迪,享受著審美的樂趣。這不正是新課程標準理念的體現嗎?
六、聯想起飛
T:好,學到這兒,老師相信同學們對音樂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另外一段音樂,想聽嗎?
S:想。
T:好的,同學們在聽的時候,要用心領會音樂的意境和內容。可以閉上眼睛,展開豐富的聯想。這首音樂可是和月光曲的曲調截然不同的哦!
(打開頁面,生欣賞音樂——《步步高》。)
T:聽著音樂,你的眼前出現的是怎樣的畫面?趕快拿出你的筆,把你想象到的畫面捕捉下來。以“我靜靜地聽著,我好象看到了……”開頭寫一段話。
S:寫小練筆,師巡視,相機指導。
T: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繪的畫面講給老師和同學們聽一聽呢!
S:我好象看到新年到了,人們都在敲鑼打鼓的慶祝新年。有的在貼春聯,有的在吃年夜飯,有的在看春節聯歡晚會,大家都很高興。
T:你的畫面又有人又有物,還有聲有色的呢!
S:我好象看到了傣族人民正在歡度潑水節,人們你潑我,我潑你,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T:真不錯,你的描繪也很富有情趣。
S:我好象來到了大草原上,看到草原上的姑娘和小伙子們正圍著火篝在唱歌跳舞,我仿佛也來到了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跳起了舞。
T:聽你這么一說,我的眼前也仿佛浮現了那樣美好的畫面了。
S:我好象看到了過新年的時候,人們在舞龍燈,舞獅子,鞭炮聲震耳欲聾,五顏六色的煙花漂亮極了。
T:多么熱鬧的新年呀。老師仿佛也感受到了那分快樂了,讓我們用掌聲感謝他為我們帶來了這么喜慶的畫面。
……
T:聽同學們這么一讀,老師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學們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
T:課后,同學們可以對自己的文字做適當的修改,小小組內可以交流一下。
【點評】聽著學生們一段又一段精彩的發言,我真的很激動。沒想到學生對一段他們并不熟悉的音樂會理解得這么準確,感悟得這么深刻。我覺得當我們的教學觸動了學生心靈的時候,他們封存的記憶被激活了;他們沉睡的潛能被喚醒了;他們幽閉的心智被開啟了;他們囚禁的情愫被放飛了。這是令人多么震撼和鼓舞的課堂啊!
七、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領略了月光曲的美,接著又聽了一段音樂,并對音樂展開了豐富的聯想。音樂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可以愉悅我們的心靈,還可以培養我們的想象能力。老師希望同學們課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來聽一聽,像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這些著名的樂曲家的作品,將會是你的首選。
《月光曲》教學實錄8
第一課時
第一部分
師:今天我們要講哪一課?
生:《月光曲》。
師:《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覺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師:那怎么不叫月光歌?
(眾笑。)
生:因為它沒有歌詞。
師:那么你再重新解釋一下這個曲。
生:沒有歌詞的歌曲叫做曲。
師:沒有歌詞就不是歌曲了。
生:沒有歌詞的音樂叫做曲。
師:沒有歌詞的音樂,音樂這兩個字還不合適。
生:我覺得是沒有歌詞的,用樂器演奏的曲。
師:樂曲,對。沒有歌詞的,用樂器來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師:這個曲字還有一個讀音,讀曲(qū)。誰能按曲(qū)來組詞。
生:彎彎曲曲。
師:彎彎曲曲,對不對?
生:對。
生:曲水流觴。
師:對,曲水流觴。這是咱們紹興的一個名勝。講王羲之《蘭亭序》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師:還有嗎?
生:曲折。
師:對,還有嗎?我再組一個吧。行不行?
生:行。
師:曲服,決不曲服。
(生有說對,有說不對。)
師:那是哪個曲呀?
生:應該是屈原的屈。
師:對,咱們紹興的同學不愧是歷史名城的人,組詞都用歷史名人在組詞。好,《月光曲》這篇課文是講誰的?
生:貝多芬。
師:貝多芬是什么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國的一位音樂家。
師:是個什么樣的音樂家?
生: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
師: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從書上看到過。
師:今天的書里有嗎?
生:有。
師:那你為什么不說今天的書啊?今天的書是怎么說的?
生:今天的書上說的是一百多年前
師:我就要能說明著名的那一點。
生: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
師:對了,是他譜寫的樂曲很著名,當然他也就著名了。這篇文章說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師:我們剛才說的是課文的第一段,是嗎?
生:是。
師:那咱們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經學完了對不對?
生:對不對。
師:你說第一段沒學完,你讀讀第一段,大家聽一聽還有哪兒沒學?
(一學生讀第一段。)
師:大家聽出來沒有,剛才哪兒沒講?都講了沒有?
生:都講了。
師:整篇文章是寫他譜寫《月光曲》,那整個課文還有哪一段和他描寫《月光曲》的過程沒有什么關系?
生:是課文的最后一段。
師:他說最后一段和譜寫過程沒有關系。那么他彈完鋼琴,飛奔回客棧,連夜寫下來曲子,這個曲子叫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師:一個曲子為什么這么著急,干嘛飛奔回客棧,還要連夜寫下來?
生:因為他當時有了靈感,如果第二天寫的話,靈感就沒有了。
師:當時有了靈感,就回去創作了?不是這樣吧?
生:因為我們俗話說,趁熱打鐵他是趁著靈感還記著,如果明天,靈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記下來了。
師:靈感這個詞這樣說不太合適。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這么說,他剛才彈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
生:對。
師:臨時彈出來的,對嗎?
生:是。
師:所以他趕緊回去把它記錄下來。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個記錄過程,而不是創作過程是不是?
生:是。
師:是不是現在我們把最后一段也學完了?
生:是。
師:哪兒還沒學完,再看一看,學完沒有?
生:學完了。
師:我們這兩段課文學得真痛快!好了,你們把還沒學的部分好好讀一遍。注意,我讓大家讀書,有一個要求,這個要求很簡單,但也很難。我要求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思考,讀完了就有話想說,想壓你也壓不住。有這種激情,才是最好的閱讀。能不能做到這一點?
生:能。
師:一邊讀,一邊準備一下要說什么話。開始。
(學生各自讀課文。)
師:讀完了嗎?
生:讀完了。
師:想說站起來就說,不用舉手。
生:我讀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覺得貝多芬是一個同情窮人、熱愛勞動人民和熱愛大自然的偉大音樂家。
師:你怎么看出他熱愛大自然了?
生:因為他譜寫了《月光曲》是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第九段里有明確的說明。
師:你的認識超過了我的認識,非常好。誰還講?
生:我從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內容。我還知道了
師:(打斷)你先等一下,你說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內容,能不能再談具體一點?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的大海。
師:好吧,接著講。
生:我從第二段到第九段還知道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我還知道了貝多芬非常熱愛同情可憐人,他是名人,卻不要錢為一個窮苦的人彈琴。
師:好,還有嗎?
生:課文第三節的最后一句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這一句是姑娘說的,其實她不是隨便說說,她是為了安慰哥哥,不讓哥哥內疚而說了 隨便。這說明妹妹很懂事,對家里的處境也很清楚,表現了兄妹互相關心的情感。還有我想給剛才那位同學補充一句:第九段不僅僅寫了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的大海,它寫了大海從平靜到波濤洶涌。這一段是皮鞋匠的聯想,通過皮鞋匠的聯想,寫出了貝多芬琴聲的優美和窮兄妹倆對音樂的熱愛。
師:好,好。誰還想說就快點。
生:我讀了這篇課文,從第三節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為她想去聽貝多芬的音樂會,可是哥哥說音樂會的入場券很昂貴,我們家又窮所以買不起。從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
師:好的,但沒說太清楚。
生:我想說的是,貝多芬為什么給盲姑娘彈琴。有兩點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貧愛富,他身為一個高級音樂家,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卻義務為盲姑娘彈自己寫的曲子;第二是貝多芬覺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愛音樂,還十分懂音樂。所以貝多芬要為她彈曲子。
師:非常好。
生:我讀懂了(讀)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我覺得這一句是分兩部分來寫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對貝多芬的彈琴的評價,說他彈得十分純熟,還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寫了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還十分懂音樂,她有很高的欣賞水平。
師:你們說的把我要講的都說完了,那這堂課就別上了。好,同學們注意,下課!(學生不動)我打算要講的你們都說了,那不是該下課了嗎?我再講是不是多余了?下課,起立!(同學們起立)哎呀,我又想起來了,先坐下。(眾笑)我不知道你們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生:課文第七節他說: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我想問一下為什么貝多芬沒有承認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說的貝多芬先生,他為什么不肯承認呢?
師:你的意思是貝多芬應該這個時候站起來掏出一張名片來給她,(眾笑)也就是說應該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嗎?
生:對。
師:但他沒有亮明,為什么?那你就帶著你自己的這個問題來聽講。看能不能明白,如果最后問題還是不能解決,你就站起來再問我,好不好?(生點頭)誰還有問題?
生:我想問為什么貝多芬彈了一首還要彈一首?
師:是啊,彈一首行了吧?為什么還要彈一首?誰還有問題?你們沒問題了,我可有問題。讓不讓我提?
生:讓。
師:這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月光曲》,我備課的時候讀了半天,剛才你們也說了半天,可是文章并沒有寫《月光曲》,這《月光曲》在哪兒呢?
生:第九節。
師:那是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沒寫《月光曲》呀!
生:我覺得他是通過寫兄妹倆的想象,來寫出貝多芬彈的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聯想到了這個景色,所以我認為他在從側面來寫這個《月光曲》。
師:我還是沒有聽清。你沒有解釋得太清楚,誰能解釋清楚給我聽?
生:他寫大海,是寫《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說他在即興創作這首曲子的時候,兄妹倆想象到的意境,所以這也是說他在寫這首曲子。
師:你是說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連《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它的意境呢?比如有的文章寫彈一首曲子,他就寫這首曲子是多么高亢,多么低沉,節奏是什么樣的。有的還要比喻成什么鶯鳴空谷、珠落玉盤等等。這些都一定要說的。這一篇呢,我什么也沒看到,曲調怎么樣,節奏怎么樣?
生:我從第九節上,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開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后來霎時間灑滿了月光,最后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師:沒聽懂,這還不是在寫月光和大海嗎?──不過,我也聽出你們的意見了。你們都認為第九節是講《月光曲》的曲調的,對嗎?
生:對。
師:那么你們把第九節很有條理地讀一下,然后講給我聽,我才能明白。現在自己看第九節,想朗聲讀就朗聲讀,想默讀就默讀,想互相讀也可以,用各種方式讀都可以。讀完了講給我聽,開始。
(學生開始以不同方式讀文。)
第二部分
師:誰能說給我聽?
生:我覺得(讀)月亮正從水天輕紗似的微云。這里寫它的意境很美,說明它的旋律很優美。
師: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剛才讀的這幾句話是什么情景?
生:就是講海面上很靜,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來。
師:月亮升起來,還有嗎?
生:就是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師:等等,現在月亮升起來了,后面呢?
板書:
月亮升起
生:(讀)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
師:沒到那么遠吧?你先思考一下,另一位同學接著講。
生:應該是月光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光。
師:海面上灑滿了銀光,還有一個詞呢?
生:霎那間。
師:你把這一段讀一下我聽聽。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滿了銀光。
師:灑滿了銀光以后整個海面上是什么樣?有一個詞,是什么?
生:微波粼粼。
師:我不會寫這四個字,你幫我寫吧。(一學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后寫微波粼粼)誰還接著說?已經告訴我了,月亮升起來了,大海上波光粼粼。接著往下解釋,后來月亮怎么樣了?海面怎么樣了?
生:后來海面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師: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月亮
師:書上怎么說你就怎么讀。
生:應該是(讀)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師:你的意思說現在月亮升高了,接著往下說,穿過微云以后呢?
生:(讀)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師: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產生了變化?
生:對。
師:(指板書)這里是月亮剛剛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剛才說的是什么樣的啊?
生:月亮升起。
師:我再寫個月亮升起?
生:越升越高。
師:誰越升越高?
生:月亮。
師:那怎么寫啊?月亮越升越高,我只要四個字。
生:月亮升高。
師:對,海面上怎么概括?
生:海面上波濤洶涌。
師:不對,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是不是這兩句呀?那這兩句用四個字能概括嗎?
生:刮風起浪。
師:也可以,但不太美。
生:狂風巨浪。
師:這風有點太大了。
(笑聲。)
生:刮風卷浪。
師:能不能這么說,風怎么樣?
生:卷。
師:卷什么樣的浪?
生:巨浪。
師:對了,風卷巨浪這四個字多好呀!把兩個意思都說了。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概括成風卷巨浪行不行?
板書:
風卷巨浪
生:行。
師:(對一學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寫在風卷巨浪的前面。(學生上前寫)再往下看,還有嗎?后面月亮怎么樣呢?大海又怎么樣呢?說不來的使勁讀一讀,誰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讀一讀。
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
師:大家一起來讀。接著我的話來讀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生:(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師:現在月光怎么樣了?
生:照耀。
師:大海怎么樣了?
生:波濤洶涌。
師:誰來寫這八個字?(一學生上前寫)既然海面是這樣變化的,你能不能通過你的讀把這個變化讀出來呢?放開聲音,各自練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變化用不同的語調讀出來。開始。
(學生各自讀課文。)
師:誰愿意讀月亮升起,微波粼粼這一點兒?誰接著他讀月亮升高,風卷巨浪這一點兒?誰讀月光照耀,波濤洶涌這一點兒?(三個學生站起來)一個人讀完下一個接著讀。大家聽一聽他們三個讀得有沒有變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風卷巨浪、波濤洶涌。開始。
(三個學生分別讀這三段話。)
師:大家一齊來讀,我給你們打上拍子,你們一邊讀一邊用眼角掃一下我的手勢,我怎么指揮你就怎么讀。咱們看看讀起來有意思沒意思。預備,起!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波濤洶涌的大海。
(教師隨機給予指導。)
師:這回誰起來再讀?誰讀第一層?沒有發過言的舉手,已經發過言的先放下手。(教師讓三個學生站起來)開始。
(三生分別讀。)
師:太好了,誰還想讀?(一女生站起來)你現在先挑一層,這三層隨便你想讀哪一層,讀完了,你想和哪位同學挑戰,你就點他的名。(女生點了姓趙的同學)好,你先讀,開始。
女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滿了銀光。
(趙生也讀這一層與她比。)
師:滿分是五分,全體同學用你們的手給女生亮分。
生:五分。
師:五分,好,給第二個同學亮分。
生:五分。
師:也是五分,很好。都讀得不錯。誰還想比?還有兩個名額。(指一舉手的學生)隨便讀一段,誰敢應她的戰?(馬上有一男生站起來)好,開始讀。
女生:(讀)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涌過來。
(男生重讀這一部分。)
師:兩個人都讀得不錯,還有一個名額,誰來讀?
(又一女生站起,另一男生站起應戰。)
女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
(男生重讀。)
師:兩位同學讀波濤洶涌真的波濤洶涌。前面看見妹妹恬靜的臉,讀得很溫柔。這位男同學讀得也很溫柔。(眾笑)好啦,大家讀得也不錯,講得也不錯,但我還是不明白,我說《月光曲》的曲調在哪?旋律是什么?我找不著。你們告訴我,這兒(指板書三層)寫的是月亮和大海,這哪是《月光曲》呀?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因為它是用語言文字來代替這個《月光曲》的。
師:噢,代替了,那《月光曲》就是:(唱)月亮升起
(眾笑。)
生:不是,不是,它的旋律,用語言文字來表示它的旋律。因為課文不可能把《月光曲》整一首的譜子寫下來,要是那樣的話,我們不用學《月光曲》了。
師:成音樂課了是吧,他的話解釋清楚了嗎?
生:沒有。
師:非常遺憾,沒講清楚,誰能幫我解釋清楚?
生:我覺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靜的,聲音很輕的;然后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濤洶涌應該是感情已到了極點了。所以就是聲音從輕到高,這樣的過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師:你光這么說不行,我知道波濤洶涌是轟隆、轟隆的非常大的海浪,我知道它的聲音很大,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支老師,黑板上都寫的是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大海。
師:對呀!
生:那我們可以聯想到月亮是很
師:(打斷)你想怎么聯想就怎么聯想?不對。我還可以聯想到我小時候,我媽媽生氣了,一開始不太厲害,到后來揍了我一頓。(眾笑)我還可以聯想到這個呢。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我覺得它第一層的意思是說《月光曲》的第一段非常柔和。它
師:(打斷)你怎么認為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我還認為我媽媽剛剛生氣呢!(眾笑)你說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不行呀,你怎么來證明呢?好好讀書,再把第九節好好看一下。
(學生各自看書。)
師:想想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
生:不是,是聯想。
師:誰的聯想?
生: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
師: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他們這種聯想是怎么產生的?
生:他們是聽了貝多芬彈的樂曲后聯想的。
師:那聽他的曲子,腦子里就出現了這種情景,是這個意思嗎?
生:是。
師:噢,誰還能說得更清楚一點?
生:我覺得他們是聽貝多芬的曲子聽得十分投入,腦子里才聯想出這番景象。
師:噢,我明白了,這回你們算給我講明白了。(指板書)這些月光和海面的變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時候,所引起的兄妹倆的聯想。那么,什么樣的曲子,什么樣的旋律才能讓他們想到月亮剛剛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們想想當時的鋼琴曲是什么樣呢?能形容一下嗎?是快呢,是慢呢,是輕呢,是重呢?
生:我覺得月亮剛剛升起的時候,應該是比較很柔和的。
師:很柔和,還有什么呢?
板書:
柔和
生:然后到
師:(打斷)等一下,光是柔和嗎?
生:還有比較緩慢,寧靜。
師:比較緩慢,徐緩。后來呢?
在板書柔和后面寫:
徐緩
生:后來到風卷巨浪的.時候,它的曲調聲音應該響起來了,速度也加快了,聲音從柔和變成高昂了。
師:不到高昂吧,有勁沒勁?
生:有勁。
師:對,有力了。
板書:
有力
生:最后是高昂。
師:最后是高昂,(在有力下寫高昂)還有嗎?(指有力的后面)節奏呢?
生:加快了,速度快了。
師:節奏加快了,(在有力后寫快速)這兒呢?(指高昂后)波濤洶涌了。
生:波濤洶涌應該是更加快。
師:更快了,情緒激蕩了!(在高昂后寫激蕩)我們寫這一個詞行不行?浪花在激蕩,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師:那么誰能從頭到尾地,系統地幫我解釋一下,使我能更加明白?我先說個開頭,你接著往下說──貝多芬面對著月光,彈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徐緩的,所以聽在他們兄妹倆的耳朵里,產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聯想,誰接著往下說?
生:接著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最后,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蕩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師:對不對?
生:對。
師:這樣一個音樂(指板書柔和、徐緩等)引起了如此聯想,(指板書月光大海等)對嗎?
生:對。
師:這是咱們猜想的,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的嗎?想不想聽一聽?
生:想。
師:聽過沒有?
生:沒有。
師:咱們試試,看咱們研究得對不對。不過我想,貝多芬是那么偉大的音樂家,他的樂曲不一定像我們研究的那么簡單:可能在一片平靜的大海中,也會偶然跳起幾個雪白的浪花。可能不可能?
生:可能。
師:也可能在洶涌的浪峰之間也有低沉的波谷是不是?
生:是。
師:這樣呢,就使他的樂曲旋律更豐富了,咱們聽一聽。(教師播放《月光曲》錄音帶,并配合音樂節奏打拍子,同時根據旋律的變化,指向板書相應內容)咱們先讓貝多芬休息一會,就這么一段你們聽出來沒有?
生:聽出來了。
師:基本上是(指板書)這么一個旋律變化是不是?
生:是。
師:咱們下課以后再仔細聽。這個問題在你們的幫助下我弄明白了,謝謝大家!經過咱們的一段研究,講清楚了,但是我又產生新的問題了。剛才你們說貝多芬非常同情窮苦人,所以他就創作了這首曲子,彈了一首又一首。第二首就是《月光曲》了,是吧?
生:對。
師:那么究竟他的創作激情,創作的靈感從哪兒來的?你先告訴我,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得從哪兒去找根據?
生:應該是到四、五、六、七、八段去找。
師:四、五、六、七、八段,第二、三段沒有事了?
生:第二、三段,它是講
師:你們從第二段開始讀一讀,看看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它的靈感是從哪兒來的?第二段到第七段都是在寫他和盲姑娘兄妹認識的過程,開始是怎么回事,后來是怎么回事,最后是怎么回事,你看明白了,再講給我聽。可以互相研究。
(學生讀文。)
師:時間到了,大家休息一會,咱們先下課。
第二課時
第一部分
師:好了,大家再來看一看,貝多芬和盲姑娘的認識過程,再給兩分鐘時間,你能說出來,他們是怎么樣一步一步來認識的,開始看書。
(學生各自讀文。)
師:下面發言的方法,你站起來先讀出你作為根據的這段課文,然后你把這段課文概括一下,貝多芬怎么了?誰來?
生:(讀)一天夜晚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先是聽到有人彈他的樂曲,他就沿著樂曲找到了一所茅屋。
師:你簡單地告訴我,在你讀的這段課文里,貝多芬怎么了?
生:聽到了。
師:聽到了琴聲對不對?你建議這四個字怎么寫?
生:聽到琴聲。
師:對,再后來呢?還是讀出相關的課文,然后進行概括,誰來讀讀?
板書:
聽到琴聲
生:(讀)貝多芬走近茅屋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我從這兒
師:(打斷)你先待一下,你認為這是第二個過程嗎?
生:
師:說了半天還是一個聽字,剛才聽到琴聲,現在聽到談話,都是用耳朵,都是聽,可見這個過程還不對。
生:應該是(讀)貝多芬聽到這里可是眼睛瞎了。
師:這兒貝多芬怎么了?
生:貝多芬走進茅屋。
師:看見誰了?
生:看見盲姑娘和她哥哥。
師:盲姑娘和她哥哥,簡單點怎么說?
生:兄妹倆。
師:不要倆行不行?
生;兄妹。
師:看到兄妹行不行?
生:行。
師:(叫剛才回答問題的學生上前在聽到琴聲下寫看到兄妹)再接著往下說。
生:下面是(讀)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師:這叫激動地說,夠激動嗎?
(此生重讀最后一句盲姑娘說的話 。)
師:最后這點最激動了怎么讀?加快點速度一齊來讀,開始。
(學生們一齊有語氣地重讀這句。)
師:這兒我該怎么寫?
生:應該寫彈奏樂曲。
師:彈奏樂曲?貝多芬彈完了,盲姑娘說了一句話,你從這句話里看出什么來了?
生:我看到了盲姑娘她十分懂音樂。
師:你怎么知道她十分懂音樂?
生:她能從貝多芬彈的樂曲中聽出貝多芬彈得很純熟,感情很深。
師:意思是對的,還能說得更清楚一點嗎?
生:我從貝多芬彈一首曲子時,盲姑娘能聽出他是貝多芬先生,說明她很懂音樂。
師:是這個意思,你來說說。
生:我覺得盲姑娘她雖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樂,她用心去聽音樂,她聽出來
師:(打斷)這句話說得太好了。哪兒好,你們誰聽出來了?
生:用心去聽音樂。
師:用心去聽音樂,還有,心是明亮的,說得多好!接著說。
生:她用心去聽音樂,聽出來了,既然彈得這么純熟,感情這么深,他一定是貝多芬先生。
師:我問你彈得多純熟啊這是對貝多芬彈琴什么方面的評價?
生:對貝多芬彈琴非常熟練,充滿激情。
師:是從他的技巧上的評價對嗎?
生:對。
師:那么感情多深哪,是對什么方面的評價?
生:
師:一個是評價他的彈琴技巧,那么純熟。感情多深哪,這是什么方面的評價?
生:貝多芬在這首音樂里面,傾入了自己的激情,所以盲姑娘才聽得出來他感情很深。
師:就是貝多芬把自己的激情,投入到他手下的琴鍵中了是吧?
生:是。
師:說來說去這都是對什么的評價?
生:對貝多芬
師:音樂的內涵是不是?
生:是。
師:這種評價就深一點了。那么最后一句呢?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生:第一個您,帶有問的意思。
師:她是懷疑?您是不是貝多芬先生?是這個意思嗎?
生:不是。
師:你再讀一遍。
(生再讀。)
師:她是以疑問的口氣來表達自己的什么?
生:來表達自己的激動。
師:表達自己的判斷和肯定。她現在肯定是誰在她面前?
生:是貝多芬。
師:那么反過來從貝多芬來說,他在這個小茅屋里遇見什么人了?
生:遇到了知音。
師:對,遇到知音。(讓一學生把這四字寫在看見兄妹的下面)什么叫知音?
生:知音就是懂得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的人,叫知音。
師:我是你的知音不是?
生:不是。
師:為什么?
生:因為您不懂我心里在想什么。
(眾笑。)
師:對,說得非常對。現在我給大家提供一個故事,我不講,你們回去查一下成語詞典,查一下高山流水這個詞,記下來。這兒講了中國古代的兩個人的一段佳話,解釋了知音這個詞。現在我不講,留給你們課下的作業,回去查成語詞典。好啦,現在大家再回到課堂上來,貝多芬在這里意識到遇上了什么?
生:知音。
師:這個知音是普普通通的知音嗎?
生:不是。
師:特殊在哪兒?
生:特殊的是這位姑娘是個盲人。
師:盲人有什么特殊的?
生:盲人就是眼睛看不見。
師:那看不見有什么特殊?
生:就是內心溝通的。
師:有點意思,還沒說清楚。
生:作為盲人,她知道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
師:還不太明確。
生:她不知彈琴的人是誰
師:咱班有沒有練習彈鋼琴的?
生:有。
師:舉起手來我看看,(幾個學生舉手,教師指一個學生起立)你正在學鋼琴是吧?
生:是。
師:我問你,你彈鋼琴的時候,需要不需要看譜?
生:有的時候要看,有的時候不用看。
師:什么時候不用看。
生:彈曲子的時候不需要。
師:你不看譜是因為你心里已經有這個譜子了是吧?
生:是。
師:所以你就不用看譜子,導來米發自然就出來了,但給你一個新的譜子,你要不要看?
生:要看。
師:那么我把你眼睛蒙上,你能行嗎?
生:不能,但我只要聽過一遍,應該能摸索出來。
師:如果這個曲子很復雜,剛才放的《月光曲》,你聽過一遍了,回家以后能摸索著彈出來嗎?
(眾笑。)
生:不能。
師:不能,你又謙虛起來了!(眾笑)如果我把《月光曲》的譜子放在你面前你能彈嗎?
生:能彈。
師:你可能彈得很熟練,也可能彈得斷斷續續了,但是你總算能彈了是不是?
生:是。
師:我再問你,要是我把你的眼睛蒙上,讓你彈《月光曲》,你行嗎?
生:不行。
師:但是你有眼睛,你好學,盲姑娘好學不好學?
生:不好學。
師:我再問你,打個比方吧,如果你是個孤兒,家里又很窮,你想學彈琴,好學不?
生:不好學。
師:你想聽一場音樂會,連票都買不起,能學嗎?
生:不能。
師:那么你通過這些聯想一下,盲姑娘學音樂的困難。
生:盲姑娘第一她眼睛看不見,所以彈琴就要靠耳朵聽,盲姑娘雖然看不到是誰,但是她能通過聽,能聽出來給她彈琴的是貝多芬。所以我認為貝多芬遇到了知音。
師:對不對?
生:對。
師:在這個特殊的晚上,在這么一個特殊的窮鄉僻壤間,他遇到了一個特殊的知音,貝多芬心里激動不激動?
生:激動。
師:激動得很厲害是不是?
生:是。
師:我在這兒加四個字。那么我們再回到前面去,他正在小樹林間散步,忽然聽見有人在斷斷續續彈他的曲子,他當時是一種什么心情呢?
在板書遇到知音后寫:
萬分激動
生:他很高興。
生:我覺得他會很奇怪,在這間小茅屋里會有人彈他的鋼琴曲。
生:我覺得他很驚訝。
師:大家都說得有道理。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戶外面,聽到里面有朗讀聲,在朗讀什么?在朗讀你發表在作文選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會怎么樣?
生:高興。
師:很高興。剛才你們說的,很激動,很驚訝。心里怎么樣?動了一下沒有?
生:動了。
師:他被這個琴聲觸動了,是不是?他作為一個世界著名的音樂家,有人彈他的曲子奇怪不奇怪?
生:不奇怪。
師:只不過是心里動了一下對不對?
生:對。
師:我們寫心里有一分什么?(在聽到琴聲后寫一分觸動)一分觸動,可是后來看到兄妹倆,聽到沒有錢買什么?
生:入場券(quàn)。
師:對,這個字讀 quàn。就是這樣,她還在苦苦地學琴,那么清秀的一個姑娘眼睛卻瞎了,這樣的人在苦苦地學著,熱愛他的音樂,貝多芬感動不感動?
生:感動。
師:(在看到兄妹后寫十分感動)而且是什么呀?
生:十分感動。
師:這些是不是貝多芬那天晚上和兄妹倆的認識過程,和他當時的心情的變化,對不對?
生:對。
師:對,說到這兒,大家幫助我把這篇課文研究得比較明白了,但是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讓不讓我說?
生:讓。
師:我說了能幫我搞明白嗎?
生:能。
師:我記得我讀過李白的一首詩《望廬山瀑布》,你們讀過沒有?
生:讀過。
師:日照香爐讀。
生: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
師:(打斷)一點情感都沒有,你們讀得像看見一掛瀑布掛在山間那么激動嗎?重新讀。開始。
(學生在老師的手勢配合下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師:李白到廬山去游覽,看見這么一掛高懸百丈的瀑布,心里非常激動,他為祖國有這么壯麗的山河而激動,因此他就提起筆來,以語言和文字為工具,寫出了一首詩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就是他由于心有所感,而表達的他對祖國河山贊嘆的情感,對不對?
生:對。
師:你們學過《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這篇課文沒有?
生:沒有。
師:沒學過。俄羅斯在很早以前,有位畫家叫列賓,他坐的船在伏爾加河上走,因為是逆流和頂風,所以船走不動,要用很多的纖夫拉著它走,知道不知道?
生:知道。
師:他看見衣衫襤褸的這些纖夫,那么苦,在拉著船往前走,他畫了一幅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他用他的色彩和線條作工具,來表達對纖夫的同情和當時的感受。那么現在貝多芬看見什么了,他才創作出這首曲子來?他是被什么感動了?
生:他被盲姑娘雖然眼睛瞎了,而且家里很窮,卻還是那樣學他的樂曲所感動。
師:你們剛才在最初讀了一遍課文以后發言,有的同學說,為什么貝多芬彈了一首又一首,創作出《月光曲》呢,有不少同學說,他是對窮人的同情,還有人說貝多芬不嫌貧愛富,他同情窮人就寫出這樣的曲子,你們還這樣認為嗎?
生:不是。
師:現在怎么認為?他為什么要創作《月光曲》?他的激情從哪來?
生:他的激情是從姑娘身上來的。因為貝多芬覺得盲姑娘愛音樂,也很懂音樂,覺得遇到了知音,就不由自主地又彈了一曲。
《月光曲》教學實錄9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
生:(齊讀課題)月──光──曲──
(感覺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夠積極,沒有精神。)
師:聽你們讀課題,我似乎沒有感覺到皎潔的月光籠罩在萊茵河畔。請你們再來讀,記住,這回要讓月亮的清輝灑滿我們的教室,灑遍萊茵河畔,讓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甜美的、積極的聲音中感受到美麗的月光。
生:(再次齊讀課題)月光曲。
(狀態明顯得到改變。)
(評:對課題的朗讀指導。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是,教師詩意的表述,仍然點燃了學生的情感之火。含蓄的為本課教學打上了一層極富詩情畫意的底色。)
師:我想先來了解一下同學們的讀書情況。課文一共有10個自然段,請十位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思考:課文中提到幾次彈奏曲子?哪一次彈奏的是月光曲?
(指名讀書。)
(生讀書略。)
(準確地抓住了課文的主干,牽一發而動全身。)
生:課文中提到了三次彈奏曲子。
師:那么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發現了嗎?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彈的,第二次是貝多芬彈的,第三次也是貝多芬彈的。
師:能不能使你剛才說的這番話再簡練一些?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彈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貝多芬彈的。
師:一個和字,一個都字用得恰到好處,句子的確簡潔了。看來比他是從演奏的對象這個角度進行歸納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練,斷斷續續的,第二次貝多芬演奏得非常純熟,第三次是貝多芬現場編的。
師:你的發現非常可貴,現場編的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就叫即興創作。即興就是對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觸,有所興致。相對于第三次的即興創作來說,前兩次和它還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兩次演奏的曲子原來就有了。
師:了不起,你又發現了一處不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這三次彈奏的不同之處到底是什么。
師生共同歸納,師板書:
斷斷續續 琴聲 彈奏 同曲 即興成
(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并且將思考結果用語言來表述出來。教師很注重學生語言的錘煉。發現三次彈琴的不同,為學生以后深入的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師:三次彈奏又有什么聯系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可以在書上批注勾劃。
(學生靜靜地自學五分鐘左右之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為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彈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進茅屋給盲姑娘彈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師:聽你這樣說,我有一個疑問。貝多芬是個大音樂家,他的曲子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怎么會一聽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生:因為他聽到的曲子是斷斷續續的。
師:你從斷斷續續可以讀懂什么?
生:盲姑娘彈奏得不熟練,因此貝多芬就會想: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誰會彈奏我的曲子呢?而且彈奏得還不熟練,這是怎么回事呢?
師:好奇──這是引發貝多芬走進茅屋的一個原因,還有嗎?
生:貝多芬還聽到了兄妹倆的談話,知道這兄妹倆非常窮,心生憐惜之情;而且他還發現盲姑娘非常喜歡音樂,所以走進去親自彈奏了一首。
(評:從找不同到找聯系,辯證思想的滲透。這樣的思路,對學生今后的閱讀實踐很有指導意義。)
師:從你們的發言中,我得到了這樣的答案:好奇心使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貝多芬走進了茅屋。兄妹倆到底說了什么能夠如此打動這位大師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段對話,看看我們能夠從中讀懂什么。
(出示文字投影,學生自由讀。)
生:我讀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她哥哥說買不起入場券的時候,她就安慰哥哥,說自己不過是說說罷了,來減少哥哥的慚愧之情。
師:你也是個善解人意的姑娘。你不光讀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還讀懂了哥哥內心的愧疚。
生:我讀懂了盲姑娘非常熱愛音樂。她說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說明她對音樂充滿了渴望。
師:感謝你帶領我們走進了這個美麗姑娘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我相信你也一定是個愛音樂的姑娘。
生:這段話還讓我感覺到了哥哥的為難,因為他不能夠滿足妹妹的要求。我覺得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太不公平了。
(評:教師的評價用語,很值得細細品味。如散文般的評價用語,既有針對性地給了學生以肯定,又為課堂增添了一抹文化的色彩,這種評價用語是即興的,顯示了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
師: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對生活的熱愛和兄妹倆相互體諒、關懷就更顯得珍貴。在這段對話中,沒有說明妹妹怎么說,哥哥怎么說,但是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倆要表達的感情。請你們同位子兩個人結成兄妹,不要提示語,直接讀對話,體會人物的感情。
(練習完畢,指名匯報,教師指導朗讀。)
師:我來問問這位姑娘,你是隨便說說嗎?
生:不是,但是我必須要這樣說。(為什么?)因為哥哥一直在努力賺錢,我如果再給哥哥壓力的話,哥哥會受不了的。
師:(面向哥哥)你聽到妹妹這樣的表白,你是怎樣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師:課文中并沒有講明兄妹倆說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我想請在座的盲姑娘說說你聽了哥哥的話后要安慰他,你說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呢?
生:我讀這部分的時候速度比較快,因為我不想讓哥哥傷心,所以很著急去安慰他。
(生讀課文。)
師:你們都同意她的看法嗎?(學生點頭)我來讀得慢一點,你們看是否可以。
(教師范讀。)
生:這樣也可以。因為讀出了盲姑娘的無奈和難過。
生:我也這樣讀可以,因為我聽出來了盲姑娘不光在安慰哥哥,也表達出了她自己的傷感。
師:看來不同的讀法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感受,那么可不可以笑著讀這句話呢?(學生面露疑色)你們自己試一試。
(學生練習讀。)
生:(讀文)我覺得這樣的笑是一種掩飾內心的笑,很讓人難過。
生:這種笑比不笑還讓人感覺到兄妹倆相依為命的感情的寶貴。
(評:溪橋老師的朗讀指導,一向是我最佩服的。在這一段教學中,我看到了角色轉換法。讓學生成為課文中的角色,設身處地的為課文中的人物著想,擁有他們的喜怒哀樂。讀起文章來,自然就更能入情入境。另外,溪橋老師還特別注重對文本得多角度解讀。同一句話,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表現不同的感情,體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個性化閱讀的理念。同樣的設計,在她的《五彩池》中也有體現,記得溪橋老師曾對我說過,幾乎每篇課文,都可以找到這樣的訓練點,我當時很迷惑,《月光曲》又給我提供了一個精彩的實例。)
師:讀到這里,我發現你們已經和貝多芬一樣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動了,這位音樂家走進茅屋,為兄妹倆彈奏了一曲。按理說,這個時候他已經滿足了盲姑娘的愿望,為什么還要再演奏一曲呢?你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了嗎?
生:(讀盲姑娘的話──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從盲姑娘的話中,我聽出來她能夠判斷出來的人是貝多芬,說明她是貝多芬的知音;所以貝多芬再彈曲子就不是給姑娘彈的,而是給知音彈的。
師:你們讀讀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貝多芬先生!)
生:我認為盲姑娘不會那么肯定的說,因為畢竟他們是窮人,而貝多芬是個名人。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貝多芬會親自到家里給她演奏。
師:不敢相信就應該說您不是貝多芬,行嗎?
生:但是他彈得特別純熟,感情特別深,只有貝多芬才能夠做到。
師:也就是說,從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會來到這么貧窮的一個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表達出盲姑娘的心情,你會說──
生:又驚又喜。
生:驚喜交加。
(學生練習讀,讀出驚喜交加的感情。)
(評:改動文本文字,對比出情,指導朗讀。又一種指導朗讀的方法。)
師:貝多芬沒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話,他說: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貝多芬為什么要稱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生:如果稱呼你,盲姑娘會覺得別人看不起她。
師:我跟你說:你好,沒有說您好,你會認為我看不起你嗎?
生:不會。
(眾笑。)
生:稱呼你就讓人感覺不親切了。
師:我倒不這樣認為。你聽我讀你愛聽嗎?我再給你彈一首吧!
(語氣很親切。)
生:我覺得這樣說表示對盲姑娘的一種尊敬。因為她的眼睛瞎了,更需要別人的安慰。
生:我想聯系前面的課文來說,盲姑娘盡管看不見,家里窮,但是她那么愛音樂,那么向往和渴望音樂,而且懂音樂,對于這樣的知音,貝多芬充滿了敬重。
師:是呀,我們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也有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的說法,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在這樣一間簡陋的茅草屋里,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愛音樂懂音樂的姑娘,怎能不讓貝多芬感慨萬千呢?(板書:感遇知音)說到這里,我還有一個疑問,貝多芬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問話,直接就去彈琴了,是不是顯得他不禮貌啊?
生:貝多芬是擔心盲姑娘知道是他來了,感到不自在。
師:也就是擔心盲姑娘緊張。
生:我覺得是因為這是一個音樂家特有的表達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過琴鍵才能夠更充分地表達出來。
(評:教師一連串的追問,其實,是將學生引向了對文本的深度解讀,簡單的一個您字,就能升發出如此之多的課程資源,讓我很是贊嘆,可見教師對文本的理解是多么的深刻。)
師:我非常欣賞你的回答,應該說,你也是貝多芬的知音。對窮兄妹倆的同情,對盲姑娘的欽佩使得貝多芬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這時候
(學生接讀第九自然段一陣風把蠟燭按起琴鍵來。)
師:請你自己再來讀讀這個自然段,看看可以讀懂什么?
生:這一段講得是貝多芬彈琴的內容。
師: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現的內容。
生:這一段寫了大海的變化,我覺得這和貝多芬的心情有關系,他的心情就像這大海的波濤一樣久久不能平靜。
師:如果請你做導演,給《月光曲》拍一段M師V,你設想畫面上出現鏡頭最多的是什么景物?為什么?
生:我認為出現最多的是大海和月光。因為大海和月光的變化能夠表達貝多芬的心情。
師:看來你很注意發現句子之間、內容之間的變化與聯系。
生:我如果做導演,我把鏡頭更多的給盲姑娘,因為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獻給盲姑娘的。
生:我也把鏡頭給盲姑娘,但是更主要的是給盲姑娘的眼睛。她雖然看不見,但是她的眼睛里充滿了對音樂的渴望和熱愛。人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她的眼睛,我能夠感受到她純潔、美好的心靈。
師:你說得真好!透過你的眼睛,我也看到了你純美的心靈。
生:我想讓鏡頭更多地對準貝多芬,比如說他的表情的變化,這樣也能說明他內心里特別激烈的斗爭。
師:我認為如果把激烈的斗爭換成激動的感情更合適。
生:我想讓鏡頭投在琴鍵上。因為琴鍵上下起伏急速地變化,不光能夠能夠表達出情感的變化,而且有特色,畢竟這是一個關于鋼琴曲的M師V。
師:你非常善于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的確,這一段就像我們共同體會的這樣,不光景美,而且人美、情更美,你能讀出這種美嗎?
(①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理解:波濤洶涌、恬靜一縷一縷等詞語,重點讀出變化。②聽《月光曲》片斷③配樂朗讀。)
(評:用假想制作M師V的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充分想象的空間,學生以描述圖畫作為媒介,表達了對文本的理解,也抒發了此刻心中的感情。一番暢想之后的朗讀,一定別具風味。)
師:課文一開始就說這是一個傳說,什么叫傳說?
生:就是民間流傳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師:為什么這樣一個傳說可以流傳一百多年呢?人們到底在流傳著什么?
生:我認為在傳頌著貝多芬這個人的品格,因為他同情、憐惜勞動人們。
師:他不愧為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貝多芬去世已經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你們知道都有什么嗎?
生:《歡樂頌》。
生:《田園交響曲》。
生:《命運交響曲》。
師:他把美妙的音樂留給了我們,把美好的人格留給了我們,所以人們自然也就永永遠遠地記住了他。據我一個去過歐洲的朋友講,歐洲的很多國家、城市里都有貝多芬的雕像。看來人們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紀念和表達對他的熱愛。
我們今天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們打算用怎樣的方式使得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繼續流傳下去呢?
《月光曲》教學實錄10
一、導入
師:關于描寫月光的詞語你知道幾個?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潔
生3:月光如水
生4:《靜夜思》這首詩中也寫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評:這是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入手,建立了文本與語言積累的聯系。可謂精妙。]
師板書課題。
師: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們要學的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關。請同學們讀課題生齊讀課題。師:貝多芬曾經這樣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這篇文章寫的就是他與一對窮兄妺之間的故事,描述了他創作《月光曲》的經過。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著重思考什么問題?
生1:文章寫了他與窮兄妺倆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生3:貝多芬在這首曲子里要表達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這種感受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生5: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教師與學生共同是課程的開發者,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自我建構。學生是充滿好奇的,教師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創設問題情境,符合以學定教的新理念。教師角色的改變,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必定能促進了學生的自我發展。]
二、整體感知,暢談所得
師:同學們很善于動腦筋,下面請大家讀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看看自己能體會到什么,有什么疑問?
生自由讀。
師:讀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誰來談一談?
生1:姑娘很喜歡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窮,她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生3: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對窮人有同情心。
生4: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倆都陶醉了。
生5:我有個問題:“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話,而卻要再為她彈一曲呀?師:問得好,真會動腦筋!
生6:我也有個問題,貝多芬為什么連招呼也不打,就飛奔回客店連夜把剛才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前提下,關注學生的自我感受和體驗,這體現了對學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價值在于自我主體的發揮以及得到他人的賞識。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感受與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個性化的,教師要在情感上給予支持,精神上給予鼓舞]
生7:老師,我知道為什么?
師:請講。
生7:這首曲子是他現想出來的,
師:這叫即興創作。
生7:對,他即興創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飛奔回客店連夜把剛才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生8:他為什么能夠即興創作?
師:也就是說是什么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呢?問得太好了,抓住了最關鍵的問題。現在咱們就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閱讀是教師、文本、學生的對話。這種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溝通,知識與知識的互補,凸現了現代課程的新理念——在互動合作中學習。問題是教學的生命,只有學生不斷的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才構成了有生命的教學。]
三、分節細讀,探究貝多芬創作靈感的產生
師:請同學們先讀一讀文章的第二小節,仔細體會一下貝多芬的心情。
生讀。
師:從“幽靜”一詞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線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圍很安靜。
師:對,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能體會到貝多芬的心情嗎?
生1: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聽到有人彈他的曲子,他肯定很驚訝,很好奇,這么一個小鎮上有人在彈我的曲子,他是誰呀?
生3:彈得斷斷續續的,肯定不熟悉,有沒有人教他?
師:體會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師:接下去讀第三小節,繼續體會他的感情。
生讀。
師:從兄妺倆的對話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親耳聽一聽貝多芬是怎么彈的。
生2:兄妺倆相互體貼。從哥哥的話中我體會到他很傷心,因為他不能滿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覺到了,就連忙安慰他,說自己不過是隨便說說罷罷了,實際上她非常渴望能聽到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教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關鍵是教師如何把問題呈現出來,教學的藝術就在于時機的把握,順其學生的心理需求,畫龍點睛式的一問,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探究。]
師:假如你是貝多芬,聽了他們的對話你會有什么感受?你會為他們做些什么?生:很激動,我會進去為他們彈奏一曲。
[換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懷——生命的弘揚]
師:貝多芬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質和她對音樂的熱愛,讓貝多芬為之激動,正你們所想,他推門進去要為這位盲姑娘彈奏一曲,滿足她的心愿。請同學們讀課文第四、五、六三個小節。
生讀。
師:“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從盲姑娘的這句話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生1:盲姑娘覺得只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么好。
生2:從兩個嘆號可以看出盲姑娘聽到貝多芬演奏的音樂太激動了。
師:理解得好!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憑技巧,而是憑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賦予樂曲的感情。在這么一個小鎮上,在一所茅屋里,貝多芬遇到了一個能夠憑借音樂與他進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時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動師:此時對貝多芬來說,告訴對方自己是誰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為姑娘再彈奏一曲。
師:是的,他想為姑娘再彈奏一曲,以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彈一曲的時候,發生了什么情況呢?請讀課文第八小節。
生讀。
[此環節,教師牽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體驗來設計教學進程,要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哪怕是脫離的.文本的內容與價值,教師也不必緊張。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學導向是先順其發展,再策略的迂回,這樣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
四、體會月光曲的內容
師:借著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動的貝多芬開始即興彈奏了,他的琴聲帶給這對窮兄妹什么感受呢?練習讀課文的第九小節。
生讀。
師:請同學們再重點練習讀一讀皮鞋匠所聯想到的,體會怎樣讀才能讀出景物的變化。
生練讀,指名讀,師范讀,生再讀。
師:同學們讀這幾句話,語氣由輕而重,由緩而急,你能想像到樂曲的旋律嗎?
生:樂曲的旋律也應當由輕而重,由緩而急。
[以讀為主,是閱讀教學遵循的規律。要體會出情感,帶著情感讀。讀要有指導,要讀出問題,讀出語感。]
師:能由樂曲的旋律想像到貝多芬彈奏時的表情和動作的變化嗎?誰來表演表演。
生表演,開始動作優雅舒展,面帶微笑,后來動作迅速而有力,整個身體都晃動起來。(眾笑)
師:演得好。能由此領會到貝多芬賦予樂曲的情感嗎?
生:老師,我明白了,貝多芬表達的正是自己見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師:真聰明!結合貝多芬見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變化再來讀一讀皮鞋匠所聯想到的。
生再讀。
五、巧設情境,說寫訓練
師:月光曲多美啊!請同學們讀最后一小節。(生讀)
師:聯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從“蘇醒”一詞我覺得“陶醉”是說兄妹倆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記了周圍的一切,連貝多芬走都沒有發覺。
師:真會動腦筋。等他們醒來之后,兄妹倆會交談些什么?前后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一會兒給大家表演表演。
(生討論)表演過程略
表演也是體驗的一種形式。學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過情態、動作把內心的感受流淌出來,達到了心智的升華。如果這種體驗是學生自發的行為就更好了。]
六:作業:
1、搜集《月光曲》,認真地欣賞欣賞。
2、練習背誦最后三個自然段。
3、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貝多芬傳》
聯系課文內容,延伸到課外,注重了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我們教學不僅僅讓學生學到課本知識,還要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目的是促進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課外的拓展要注意與課文建立密切的聯系,不要任意增加閱讀內容。]
板書設計:
(好奇)聽到琴聲————走近茅屋海上升明月——輕柔、舒展(感動)史妹對話————進屋演奏月下海嘯圖——急促、劇烈
【《月光曲》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春曉》教學實錄03-06
前方教學實錄03-07
《檢閱》教學實錄03-08
《家》教學實錄03-08
《稱贊》教學實錄03-08
《北京》的教學實錄03-08
《比尾巴》教學實錄12-18
《荷花》教學實錄03-02
《春日》教學實錄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