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作品集
魯迅作品集1
從初中我們就開始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近段時間按重溫了《吶喊》這部小說集,中學階段我們學過里面的《孔乙己》,《朝花夕拾》、《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篇目,當時也就為了應付學習而讀一下,根本沒體會到其中的含義,現在仔細一讀,才知道魯迅先生吶喊的真諦。
《吶喊》這一篇小說給我們描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愿望。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于他們的憐惜和悲傷。他希望人們振作起來,希望清醒的`中國人民能夠喚醒麻木的其他民眾,故而以吶喊為名。
《吶喊》都是以貧苦大眾為主人公,而且不同的篇目樹立的形象也不一樣,都是當時社會中的典型,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乙己》一篇,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譴責。本篇的藝術特色在於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說中心——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小說經營謀篇,工於匠心。特色之二在於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夥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敘述來表現,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吶喊,在這個時代,同樣需要;吶喊,在這個時代,同樣重要。
魯迅先生的小說里的主人公形象在我們的社會不復存在,也讓先生的遺愿得以實現。我們這一代要繼續努力,更好的建設祖國,把中國變成民主富強的世界大國。
魯迅作品集2
忘記了是在幾歲開始知道有魯迅這個人物,只是隨著年齡增大,也逐漸有了他的文章的接觸,更知道了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人民戰士。
《魯迅自選集》選《野草》七篇、《吶喊》、《彷徨》各五篇、《朝花夕拾》三篇、《故事新編》兩篇,共二十二篇。因為魯迅生前只有這本《自選集》,“編選意圖”就特別引起學者們的興趣。張鐵榮先生在《中華讀書報》(20xx年6月1日)上著文,對此多有論述。有一段話是這么說的:
“他僅僅從《吶喊》中選取了自己最滿意的5篇小說,作者自己并沒有把這兩篇‘聽將令’的代表作《藥》和《明天》選進去,這大概表明了他所說的‘聽將令’是一種自謙和托詞,也可以看出對這兩篇作品不甚滿意。如果沒有《魯迅自選集》的出版,我們就很難知道來自作者的這一心靈深處的信息。其次,關于從彷徨選取的5篇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這里面刪去了《兄弟》、《孤獨者》和《祝福》很值得研究,起碼說明此時的魯迅已經從兄弟失和的陰影中脫出,在心緒上也和彷徨時代完全不同了。當然從《故事新編》中只選取了兩篇就是《奔月》和《鑄劍》,這是最符合魯迅精神的作品,至于為何刪去了《補天》——就很值得對1933年的魯迅進行具體分析了!
《魯迅自選集》是魯迅應天馬書店之請編選的,以魯迅對“選本”問題的敏感,他在這次的“自選動作”中參進一些特殊用意,也是可以想象的,但張鐵榮先生這一段話也過于坐實、過猶不及了。
《魯迅自選集》沒選雜文,他還說,“夠得上勉強稱為創作的,在我,至今就只有這五種”。其實,這里的“創作”一詞,是魯迅故意借用別人的概念,并非他自己的想法,因為在他看來,雜文也是或者更是一種“創作”。如果我們偏信了他的話,是否就可以認為,魯迅在《自選集》里不選雜文,就是對雜文“不甚滿意”,要“刪去”了呢?
魯迅一生為什么只有一個《自選集》?
魯迅有文字上的一種“潔癖”,這不僅是說他在創作的時候字斟句酌,決不含糊,馬虎,還包括原文于報刊上發表之后,在收入集子里時,又趁機大加修改。但我們千萬別誤會,以為魯迅的修改,是修改自己的觀點。決不是的。他的修改,差不多——我沒有詳細通盤的研究——只限于具體的而且極細微的字句。不知道這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還是心理上的問題的表現,專門研究作家的變態或病態心理的學者們,應該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以前讀孫玉石先生的《〈野草〉研究》的附錄,介紹魯迅怎樣在編輯《野草》時細心修改那些在我看來似乎并無必要修改的小地方,就已經很納罕了。這次再看魯迅著作?睂<覄⑦\峰先生校注的`《魯迅自選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xx年新版),僅僅對照“序言”,就有極大的震動。一篇標點符號在內不到一千五百字的短文,魯迅后來將它收入《南腔北調集》,竟然修改了四十處之多,而且全是細小的字句方面的修改。文章最后的“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魯迅于上海寓樓”,也要改成“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魯迅于上海寓居記”!
魯迅的小說并沒有如高中課本中學的《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來的深奧。大約他出生在那個環境中,生長在那個時代吧,基本上所描寫的都是窮困的中下層人民的生活,也包括自己在內。他的《吶喊》,所寫的都是身邊的小事,就如一篇《一件小事》一樣,生活中可以說隨處可見,但他卻能以此小事催他自醒,增長他的勇氣和希望。這樣的文章不僅僅是翻閱,更給我啟示。
《狂人日記》,我不能給它下個定義,在一開始讀它時,我甚至摸不著頭腦,我不清楚自己這是在看一篇什么樣的文章,有點害怕,有點疑惑,那嚇人的語句,吃人的歷史,仿佛就發生在身邊使我不禁聯想自己所生活的生活,是該怎么樣?也許他的“吃人”也可理解為當今社會中金錢為上,以利為友的沒有親情友情可言的只顧自身,榨人不眨眼的冷酷的競爭吧,沒有錢就不能生活,就只能乞求,去要飯,這不是跟吃人一樣嗎?但生活中,我也是相信有那么些溫暖可言的,畢竟每天的太陽是溫暖的,在人類越來越文明之際又怎么可以發生人吃人的這種野蠻行為呢。很欣賞阿Q的那種心滿意足的自認為得勝的心態,稱之為妙法不為過。但被人打了之后還有愉快心情,還能和別人調笑一通,回到土谷祠倒頭就睡著了,這就是阿Q精神嗎?有點愚甚至有點蠢,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個調節心理的好辦法,凡事換個角度想或許會有收獲吧。
一本書看完,總有些個味道,這種味道又似乎只有心里知道。
魯迅作品集3
“至于這五年以來白話文學的成績,因為時間過近,我們不便一一的下評判!煽冏畲蟮膮s是一名托名魯迅的!焙m先生曾這樣說道;蛟疲呼斞赶壬淖髌肥怯玫兑粋字一個字地刻在木上的;蛟疲鹤x魯迅先生的文章給人一種很遙遠,虛無縹緲的感覺。吾云:讀魯迅的小說,你走進了,它就離你很近,你走遠了,它就離你很遠。
在《魯迅小說全編》里,我到過很多地方,到過“故鄉”,到過“魯鎮”,到過“京城”,到過……。把這些個地方發生的事穿在一起,像是天然珍珠項鏈,F在,我就讓它們大珠小珠落玉盤。
在這些作品里,我最先讀的就是《兔和貓》,兔子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動物,當我看到那小白兔遭黑貓毒手時,心里也是一陣擔心,一陣怨恨黑貓,當我看到白兔的智慧,小白兔們都安然無恙時,我又一陣狂喜,一陣欣慰。小說簡單的情節并未讓文章失色,反而在大家群呼:打倒可惡黑貓,為白兔報仇時,我看到了人世間最基本的愛與同情,我想那是當時的社會所缺少的珍寶吧。從這些可愛的文字背后,我同樣看到了那個站在孩子們中間,以溫暖,柔和的眼光觀察小兔子,小小兔子,還有那些純真的孩子的魯迅。一觸及這些幼小,魯迅似乎很難將他手上的“刀”拿起來,他的筆端就會流瀉出無盡的柔情和暖意。這是少有那個不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魯迅將“生命之愛”注入人們的心中,告訴人們他“弱本位”的態度。我突然感覺魯迅離我好近。
魯迅的作品大都離不開“諷刺”二字。例如,在“風波”中,九斤老太反復念叨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無不勾勒出落后、保守、怨天尤人的農村年老婦女形象,更道出當時持有這種無知、消極思想的一群人的可笑。還有七斤夫婦,趙七爺因為一條辮子的有無,幾家歡喜幾家愁,盡顯小人物的悲涼。在1917年張勛復辟事件的背景下,辛亥革命被阻。通過“風波”一文,魯迅先生想告訴當時的人:社會意識變革的單純的政權更替,并不能給中國帶來真正的進步。此后最重要的是改造國民性,否則就算成為了共和政體又怎樣呢。在辮子風波中,旁觀者的`漠不關心甚至幸災樂禍的態度;主人公被“皇帝坐龍庭,自己沒辮子”一事心里備受折磨,到后來,皇帝不坐龍庭,不留發也可留頭的如釋重負,一針見血地披露了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
還有魯迅模仿許欽文的《理想的伴侶》而書下的《幸福的家庭》中更是借主人公明明身處在拮據的家庭卻為謀生計賺稿費,憑空“捏造出一個住房寬敞,不愁衣食,處處現紳士風度的美好的家庭。魯迅用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用滿地找不出幸福家庭所在的位置,只能用a地表示的無奈,讓人們在笑中不免帶著淚。
我覺得在閱讀這些個小說中,魯迅先生的思想離我越來越近,如果你來見識一下這本書的廬山正面目,相信你對當時的社會,亦或是魯迅都會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正如我所說的:讀魯迅的小說,一旦你走進了,它的一切就會離你很近。
魯迅作品集4
魯迅說:“不看書我一天都活不下去。”
葉圣陶說:“許多有成就的人,他們的知識絕大部分都是自己學來的!
這是一個古老智慧的民族的文化積淀和精神譜系,是歷史的記憶和未來的命運,就讓我們帶著期盼與熱情一起來追憶魯迅之文吧。
一篇篇經典,一幅幅多彩的畫面與一串串舞動的語言交錯,編織出一片片思念。
他的樂觀,他的天真,他那清白的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臉亂蓬蓬的胡子,他是這個酒店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他剛踏進門,就帶來了一串串歡聲笑語,他只要說話便是滿口知乎者也,惹得人不由的癡笑,店內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字帖上“上大人孔乙己”,用“孔乙己”給他取了個綽號。他表面上喜笑顏開,背地里卻發生令人驚異的事情:他是這樣一個被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殘害的“苦人”,本應該得到同樣不幸的`人們的同情,可是,“短衣幫”卻拿他逗趣、開心,給他取綽號,嘲笑他窮酸。特別是孔乙己比較后一次露面,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經陷入絕境,可是店掌柜還要逼債。面對這一人間慘相,窮苦人們仍是報之以“笑”?滓壹旱哪槪巡皇乔灏锥呛谑荨S檬峙溃上攵,他是怎樣受盡了折磨而死里逃生,茍延殘喘地活下來的。當掌柜取笑他時,孔乙己只是低聲應答掌柜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顯出他橫遭摧殘后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的心境。我們仿佛看見了一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慘畫面。
魯迅作品集中《明天》和《白光》都是在講封建摧殘的人做的事情。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狈彩情L在他鄉,再次歸家的人們,都不免有此番感慨。然而,魯迅先生回到闊別20余年的故鄉,心境是悲涼的,晦暗的大氣,嗚咽的冷風、蕭瑟的荒村,都襯托出悲涼的氣氛。
但這不代表沒有希望,魯迅筆下的《一件小事》充分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存在。在這不足一千字的小說中,形象地將車夫的善良與“我”的冷漠作比較。字里行間體現出人與人的和睦共處,這里并沒有盲從,也沒有迷茫,更沒有恐懼,而是充滿一種愛。這種愛發自于人的內心且為未來點燃了希望。
在文章的比較后,魯迅先生寫到:“這事到了現在,還是時時記起。我因此也時時熬了痛苦……”這里的結尾表達了魯迅先生的愧疚之心一直都在,過去的事情也一直在鞭策著他自己,教他怎樣做人,教他慚愧,教他自新,同時也增長他的勇氣和希望!靶∈隆笨此莆⒉蛔愕,卻是城市的“人文疤痕”。
魯迅在小說中將車夫與“我”對于撞倒老婦人一事的處理方式上進行對比,以“我”的自私反襯出車夫光明磊落、敢作敢為的高大形象,反映了我的自省。自省是對自身行為的檢點,是幡然醒悟的過程,是啟發積極自覺的行為。人的進步很多時候正是在自省中實現的。那些行不文明之舉的同志真應該學一學魯迅小說中的“我”。
文明是一種責任,一種形象,一種素養,做文明人需要從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做起。
魯迅作品集5
魯迅先生是我很崇敬的一名作家。他筆下的“三味書屋”、“閏土”、“社戲”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這些文章就像小草一樣清新自然。可他的另一本小說集《吶喊》卻像聲聲驚雷,在那個陳腐黑暗的年代喚醒了許多“鐵屋子”里的清醒者,讓黑暗的舊社會有了反抗的力量與希望。《吶喊》是拯救民族,為革命先驅助威的號角,是讓沉睡者覺醒,讓勇士們振奮的戰鼓!
魯迅原本是要學醫拯救病人的生命的?稍谀敲癫涣纳、戰火紛飛的年代,手術刀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把手中的刀換成了拯救國人靈魂的“槍”。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為新文化運動“吶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
開學的第一天“第一課堂”里愛心大使李連杰叔叔說我們這一代的任務是繼承五千年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把它們發揚光大。讓我們祖國不但國富民強而且精神上也要站在世界頂端!
是呀,我們盛唐時期,一走出國門,迎來的都是崇敬羨慕的目光。比如唐僧。外國人一聽說是中國來的,都會贊嘆道:“您是大唐來的高僧!”語氣是多么崇拜向往啊!不像前些年我們去日本。導游不敢給我們發隊帽,他怕我們大聲喧嘩,在外國人跟前丟了中國的臉;還老提醒我們在公共場合不要擁擠、插隊;男同胞上廁所要“上前一步”……可見我們在老外的眼中素質是多么差啊!是呀,這些年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繁榮昌盛,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但精神文明沒有跟上。這就像一個跛腳巨人,是無法跑到世界前列去的!
今天,我也要學學魯迅先生當年吶喊的精神,大聲呼喊:同學們!讓我們繼承祖先們深厚優良的文化傳統,接過建設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學習,為發揚祖國文明而奮斗!來吧,小主人們!讓我們就從現在開始,人人講文明,懂禮貌:向老師敬個禮,向同學問聲好;幫媽媽掃掃地,幫老人捶捶背……大家都從小事做起,先管好自己再幫幫別人。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中華民族一定會成為物質精神的巨人,邁著強健的腳步走向世界。加油!x
【魯迅作品集】相關文章:
魯迅生平簡介05-05
魯迅作品綜述12-19
關于魯迅的生平簡介05-10
魯迅生平簡介200字12-14
六年級上冊語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知識點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