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教后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熱】秋天教后反思
秋天教后反思1
《北大荒的秋天》是蘇教版三年級上第2單元中的一篇寫景課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令人遐想。全文筆法細膩,色彩絢麗多
首先運用課件,展示北大荒,激發學生的興趣。兒童天生喜愛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兒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調動兒童積極行的契機。因此在我們級部共同討論這堂課時,上過這堂課的戴老師和丁老師都強調了北大荒圖片的重要。是呀說到北大荒,連我自己都感到十分遙遠,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地方,更不用提學生了,但是課文中的北大荒描寫的卻是那么美麗富饒,和我想象得太不一樣了,那么如何讓把一個自己一直認為貧窮落后的地方,講得讓學生感到美麗富饒,確實讓學生親眼見一到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斕的流云,清澈見底的小河,學生們在看到后個個都張大了嘴巴,還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在具體可感的畫面面前,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麗,喜歡上這美麗的北大荒,其實我已經看過無數次這些圖片了,可是當在課上再次看到還是禁不住和學生們一樣為此驚嘆,豐富學生對北大荒的感性認識,進一步超越文本,發揮想象,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其次,加強朗讀的在課堂上的'時間。《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勞動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獨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圖,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材料,其實我自己非常想利用這篇文章讓學生練習朗讀,但是總是沒有能夠給學生留充分的朗讀時間,在備課中我也設計了朗讀的環節,但連自己也覺得讀得太少,形式太單一。在級部教研中,大家不僅提出了這個問題,也幫我想出許多好辦法。可以自由讀、范讀、指名讀、配樂讀。比如在教學小河時,因此小河的凈靜兩個特點,采用讓學生先靜靜地讀。然后知名再讀,讓學生遭朗讀中進一步體會小河平靜的特點 。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目的,通過多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問中所描繪的景色和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還有課文最后的拓展也是課文的一個高潮和主題的深化。我在課的最后,出示“現在的北大荒景色優美,物產豐富,可是你知道以前的北大荒是什么樣子的呢?”這個問題,接著,我展示了幾幅昔日北大荒的圖片,學生們大吃一驚。然后,告訴他們,當年有十萬大軍奔赴北大荒修水利,開荒地,艱苦奮斗,才有了如今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這一部分的教學,我想通過北 大荒今昔的對比反差,是學生更能產生對祖國的熱愛,孩子們應該能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從而把握文章的內涵。
在這堂課中讓我覺得最受益匪淺的是和級部老師的備課的過程,在備課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丁老師、王老師這樣的老教師的豐厚教學經驗。在備課開始時,我對北大荒都感到十分遙遠,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地方,課文中的北大荒描寫的卻是那么美麗富饒,和我想象得太不不一樣,怎樣把一個自己一直認為貧窮落后的地方,講得讓學生感到美麗富饒呢?在于丁老師的討論中,他向我提到了一點,就是如今的北大荒有一個新名字叫北大倉,倉庫的倉。使我對北大荒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也對講這節課有信心,通過回去大量的查閱資料和圖片是自己更加了解北大荒
當然也感受到像戴老師這樣教學骨干老師扎實的教學功底,備課中戴老師提到北大荒生長什么農作物和植物,本以為自己對北大荒的資料已經很了解了,可這樣一個小問題卻忽視了,也許在教課中這個小問題不會用,但是對教學的細心、深入研究值得我學習
在教研小河這一段時,不僅僅這是看出小河的清澈,也能從“靜靜”這樣詞語看出小河的平靜,因此在朗讀中避免齊讀,靜靜的朗讀,真的是從讀中悟,在悟中讀。在級部研中,我真正知道了,也看到了什么叫深入鉆研教材,吃透教材。
這節課我的問題有很多,但是能從中有所收獲也是值得的。
秋天教后反思2
《秋天》是一篇散文,課文抓住了天氣、樹葉、天空、大雁等事物,描繪了秋高氣爽、黃葉飄飄、大雁南飛的景象,表達了人們對秋的喜愛之情。這是學生們學的第一篇課文,這一課有太多的內容要教給學生:認識自然段、了解“一”的變調、初識兒化音、讀長句子、背誦課文、文中還有幾個語言訓練的點(“秋天來了,什么怎么了。”“……一會兒……一會兒……”“……那么……那么……”)等,雖然《教師用書》中明確提出用“……一會兒……一會兒……”“……那么……那么……”的句式讓學生練習說話是增加孩子負擔,但是配套《課堂練習冊》中又有此項練習,不引導說怎么完成練習呢?要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目標怎么確定呢?
經思考我將第一課時目標定為:
1、認識“秋、氣、了、樹、葉、片”6個字,認識“木、口”兩個偏旁,認識一個新筆畫橫撇,寫“了”字。
2、認識自然段,正確讀文。
3、學習第一自然段,用“秋天來了,什么怎么了”練習說話。第一次試講效果與期望達到的效果相差甚遠,內容過多,學生學得累,老師教得累,每一個目標都沒落到實處。
課標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在師傅和聽課老師指導幫助下,經大膽取舍,將第一課時教學目標定為識字、寫字、正確讀文上。目標明確后,整個教學活動圍繞目標設計。將識字落實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板題識字、自讀全文識字、借拼音讀詞識字、去拼音讀詞識字、練讀長句識字、交流識字方法識字、再讀全文識字。
在落實讀的目標時將讀與識字相結合,讀準音是讀通句子的基礎,文中兒化音、“一”的變調、輕聲是朗讀的難點,通過指名讀、發現問題再讀、小老師帶讀、賽讀等方法引導學生讀準了字音。文中兩個重點句子朗讀指導,通過多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在指導學生讀好“天氣涼了,樹葉黃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在學生讀通句子的情況下,為讓學生讀出情、讀出境而設計問題“你能想象黃葉像什么一樣落下來嗎?”學生回答“像雪花、像雨點……”這問題對初學課文的一年級孩子來說偏難,孩子們的想象沒達到預期的效果,也就沒達到指導學生讀美句子的效果。這一無效問題的設計影響了教學進度,導致認識自然段這一知識點只好放到第二課時解決了。
總之通過這次磨課上課活動讓我受益匪淺,收獲滿滿。同時也讓我對自己的課堂有了新的思考,如何讓一年級的課堂充滿趣味性?如何將傳授知識與習慣培養有機結合起?如何讓課內問題設計的精當,有實效性?
【秋天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秋天教后反思02-29
散步教后反思12-16
《北京》教后反思09-29
《散步》教后反思03-01
《金色的腳印》教后反思10-07
《海底世界》教后反思08-15
金色的腳印教后反思02-29
《大自然的文字》教后反思10-06
《桂林山水》教后反思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