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原文注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獨原文注釋【范例13篇】
獨原文注釋1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是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之作,在詞中詠的是離別愁,在詞中表達出作者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真摯的感情。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原文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注釋:
(1)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清秋,一作深秋。
(2)剪,一作翦。
(3)離愁:指去國之愁。
(4)別是一般:另有一種意味。別是,一作別有。
原文翻譯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
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
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作品賞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評價
黃昇《花庵詞選》:此詞最凄婉,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思路凄惋,詞場本色。
沈際飛《草堂詩余續集》:七情所至,淺嘗者說破,深嘗者說不破。破之淺,不破之深。“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句妙。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詞寫別愁,凄惋已極。“無言獨上西樓”一句,敘事直起,畫出后主愁容。其下兩句,畫出后主所處之愁境。舉頭見新月如鉤,低頭見桐陰深鎖俯仰之間,萬感縈懷矣。此片寫景亦妙,惟其桐陰深黑,新月乃愈顯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換頭三句,深刻無匹,使有千絲萬縷之離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斷,理還亂”,則離愁之紛繁可知。所謂“別是一般滋味”,是無人嘗過之滋味,唯有自家領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嘗之滋味,自與常人不同,心頭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說則無從說起,且亦無人可說,故但云“別是一般滋味”。
究竟滋味若何,后主且不自知,何況他人?此種無言之哀,更勝于痛哭流涕之哀。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后闋僅十八字,而腸回心倒,一片凄異之音,傷心人固別有懷抱。
獨原文注釋2
原文:
木蘭花·獨上小樓春欲暮
唐代:韋莊
獨上小樓春欲暮,愁望玉關芳草路。消息斷,不逢人,卻斂細眉歸繡戶。
坐看落花空嘆息,羅袂濕斑紅淚滴。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
譯文:
獨上小樓春欲暮,愁望玉關芳草路。消息斷,不逢人,卻斂細眉歸繡戶。
坐看落花空嘆息,羅袂濕斑紅淚滴。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
注釋:
獨上小樓春欲暮,愁望玉關芳草路。消息斷,不逢人,卻斂細眉歸繡戶。
玉關:玉門關,這里泛指征人所在的遠方。
坐看落花空嘆息,羅袂(mèi)濕斑紅淚滴。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
袂:衣袖。紅淚:淚從涂有胭脂的面上灑下,故為“紅淚”。又解,指血淚。文學作品中常把女子悲哭的淚水稱為“紅淚”。
賞析:
這首詞寫思婦對征人的懷念。
上片寫小摟遠望。一個“獨”字寫出她上樓并非為了賞心,而是懷念遠人的表現;第二句寫出所望的地點是“玉關”,以顯示征人去地之遠。“芳草路”虛實相生,有芳草萋萋,王孫不歸的感嘆。“消息”三句是“愁望”后的行動,表現了無可奈何的傷感。
下片寫空閨嘆息:望落花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不禁潸然淚下,羅衣濕透。結末二句,是女主人公的特殊心理活動:千山萬水與征人相隔遙望,但自己卻未去過。妙在“不曾行”三字,她歸怨于不曾行千山萬水,故夢魂難覓。翻騰一筆,聲哀情苦。
韋莊詞的一個很大的特色是它的'敘事性,而敘事性的特點是它的動作性。即以此詞為例,寫一位閨中少婦思念遠方良人,不是如一般詞作者那樣靜止地以景物描寫烘托她的愁思離緒,而是動態地寫她此時此刻的行為舉止,以此顯現她內心世界中紛亂的愁云:她獨自走上小樓,眺望遠方的道路,未見人影而又悵然回到閨房之中。她寂寞地坐看著庭院中的落花,眼淚不覺又流了下來,沾濕了衣袖,滴濕了衣襟……這里看到的不是一個靜態的畫面,而是一連串不斷變化著的動作。如果以此為腳本,讓一位演員采表演,定然會作出幾個連續性的小品。而這種特點在其他同類題材的詞作中是比較少見的。
下面沿著上下兩闋的順序進一步審視一下這首詞動作性描寫的特點:“獨上小樓”,似乎看到女主人上樓時倦慵的步履。此時春天將盡,柳絮飄綿,獨守空閨的少婦的繚亂春愁可以想見。她雙眉不展,癡癡地望著蜿蜒曲折地通向玉關的小路,路邊萋萋芳草益發引動了她念遠的情思。古詩云:“春草兮萋萋,王孫兮不歸”;“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芳草天涯正是離恨的象征、盼歸的觸媒。然而路上看不到一個人影。遠方的消息仍是杳如黃鶴,于是她的希望又變成泡影,只好鎖著眉頭,又悻悻地下樓回屋,盡管是錦帳繡簾也令人難耐難棲……這一闋中連用“上”“望”“逢”“斂”“歸”等五個動作性詞語,大家不僅看到她斂眉的愁容,也看到她來往的身影,透過容態身影略已窺見她寂寞的靈魂。
下闋寫的是她“歸繡戶”后的情態和心跡,也仍然貫穿著動作性的特征,她坐看落花、空自嘆息,羅袖掩面,淚珠頻滴。這里連用“坐”“嘆”“濕”“滴”四個動作性詞語寫出她的靜中之動,大家似乎聽到她嘆息的聲音,看到她久坐的身影,落花的飄零,淚珠的晶瑩。“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雖然寫的是女主人公“坐看落花”時的心理活動,但也仍然富有動作性的特征:從此地到玉關中間隔著萬水千山,我從未走過一次,即使入睡后夢魂想去尋找他,也因不識去路而不知該怎樣去尋覓。這里也連用“行”“覓”二字,表明動作性特點也滲透于心理活動的描寫之中。這最后二句堪稱妙詞妙筆:白天未曾走過的路,夜間夢魂也無法去尋覓,這種推理好象具有邏輯的合理性;然而即使是白天作過的事,夢中怎么能夠重復,這又顯出了這種推理的想當然性。詞人故意以這種帶有很大或必然性的推理來表現人物思遠的無可奈何的心情。她在夢中也不能與良人相會,這就更表現出她的孤獨和寂寞。
獨原文注釋3
原文:
獨不見
唐代:李白
白馬誰家子,黃龍邊塞兒。
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
春蕙忽秋草,莎雞鳴西池。
風摧寒棕響,月入霜閨悲。
憶與君別年,種桃齊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終然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譯文:
白馬誰家子,黃龍邊塞兒。
騎在白馬上翩翩而馳的,那是誰家的少年,是在龍城邊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
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
天山如今天寒地凍,積雪厚有三丈,這個時候怎么適合遠行呢?
春蕙忽秋草,莎雞鳴西池。
春日的蕙蘭忽而變得枯萎,變成了秋草,閨中的美人也已經到遲暮之年了。在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邊傳來陣陣吱吱呀呀梭子的聲響。
風摧寒棕響,月入霜閨悲。
那是風吹動寒梭發出的'聲響,月亮伴著清霜,更顯出秋天深居閨中的女子的無限傷悲。
憶與君別年,種桃齊蛾眉。
還記得與丈夫離別的那年,門前種的桃樹與她齊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如今桃樹已經高百余尺了,花開花落幾十年過去,很多枝條已經枯萎了。
終然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始終不見丈夫歸來,只有凄傷的眼淚獨自空流。
注釋:
白馬誰家子,黃龍邊塞(sài)兒。
黃龍:古代城池名。又名龍城。在今遼寧朝陽一帶。此處泛指邊塞地區。
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
春蕙(huì)忽秋草,莎雞鳴西池。
蕙:蕙蘭,蘭花的一種,春日開花。莎雞:蟲名。又名絡緯。俗稱紡織娘、絡絲娘。
風摧寒棕(zōng)響,月入霜閨(guī)悲。
寒棕:謂織布梭,狀家境的貧寒,或冷天猶織,故稱。霜閨:即秋閨。此處指秋天深居閨中的女子。
憶與君別年,種桃齊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終然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賞析:
《獨不見》,樂府《雜曲歌辭》舊題。這首詩描寫的是閨中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獨原文注釋4
原文:
清平樂令·簾卷曲闌獨倚
宋代:佚名
簾卷曲闌獨倚,江展暮天無際。淚眼不曾晴,家在吳頭楚尾。
數點雪花亂委,撲鹿沙鷗驚起。詩句欲成時,沒入蒼煙叢里。
譯文:
簾卷曲闌獨倚,江展暮天無際。淚眼不曾晴,家在吳頭楚尾。
卷起簾幕,獨自依靠在彎曲的欄桿上,遠處江面遼闊,傍晚的天空無邊無際。望著家鄉的方向,滿目相思淚。
數點雪花亂委,撲鹿沙鷗驚起。詩句欲成時,沒入蒼煙叢里。
幾點浪花隨意的騰起,岸邊沙鷗撲騰著翅膀翱翔天際。抓住眼前這引人深思的景象作詩,然而那驚起的沙鷗卻消失在蒼煙水草叢中了。
注釋:
簾卷曲闌(lán)獨倚,江展暮天無際。淚眼不曾晴,家在吳頭楚尾。
曲闌:“闌”同“欄”,欄桿;曲闌就是彎曲的欄桿。暮天:傍晚的天空。吳頭楚尾:源自宋朝洪芻《耿方乘》,其中曰:“豫章之地,為吳頭楚尾。”這里豫章代指江西,緣由其在吳地之上游,楚地之下游,因此得名。
數點雪花亂委,撲鹿沙鷗(ōu)驚起。詩句欲成時,沒入蒼煙叢里。
撲鹿:形容拍翅聲。
賞析:
這首詞又名《江亭怨》,原題于荊州江亭之柱上,故由此得名。作者并不可考,《冷齋夜話》、《異聞錄》等著作言其是吳城小龍女之作,使這首增添一種神秘的色彩。
以詞意來看是一個流落異鄉的少女感物傷懷思鄉想家之作。但由其藝術手法來看,其內容之深刻,畫面之豐富,手法之巧妙,給人感受之豐富不似一個初出筆壇的少女之作。
詞的上片描寫流落異鄉,客居他所的少女思鄉遠望的畫面。
“簾卷曲闌獨倚,山展暮天之際。”懷著難言的哀愁,少女寂寞孤獨地倚在欄桿上,面對暮色籠罩下的群山,淚眼朦朧,遙望故鄉。
“淚眼不曾晴,家在吳頭楚尾。”“吳頭楚尾”源自宋朝洪芻《耿方乘》,其中曰:“豫章之地,為吳頭楚尾。”這里豫章代指江西,緣由其在吳地之上游,楚地之下游,因此得名。這句話意思是說少女淚眼朦朧地望著她家鄉江西的方向。上片短短四句,卻把少女那種滿腔哀怨的感情,滿目思鄉之淚,形象與情感、人與物、景與情深然一體。
詞的`下片,寫思鄉望遠的少女內心豐富麗情感。受驚的沙鷗任意飛翔,而自己卻流落異鄉,有家難歸一股難言的傷感頓上心頭。
“數點雪花亂委,撲鹿沙鷗驚起。”雪花喻浪花。撲鹿,象聲詞,指沙鷗拍翅的聲音。此句用意巧妙,不言少女傷懷,卻言沙鷗不受羈絆,實際上把少女離鄉后的不自由與沙鷗自由翱翔作了對比,通過移情聯想,她的無限傷感流露紙端。“詩句欲成時,沒入蒼煙叢里。”少女多想抓住眼前這引人深思的景象作詩,然而卻在轉瞬之間那驚起的沙鷗卻消失在蒼煙水草叢中了。多么形象,又是多么生動,一幅少女思鄉感傷展現在讀者面前,給人以美的愉悅。
這首詞妙語橫生,妙意滿目。語句不多但詞意深遠,給人留下廣闊的聯想,使人余味不絕。
獨原文注釋5
生查子·獨游西巖
作者:辛棄疾
原文: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
翻譯:
聳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聽召喚,還會有誰喜歡欣賞你呢?歲暮寒冬,常到山中溪邊來吧。
山尖一輪明月悄悄升起,才發現它早已從地平線升起,眼下已是高懸中天,遍灑銀輝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巒,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靜聽我朗誦的'《離騷》。
注釋:
①生查(zhā)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尊前集》注:雙調。元高拭詞注:南呂宮。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兩仄韻,上去通押。
②偃蹇(yǎn jiǎn):原義高聳,引申為驕傲,傲慢。《越州張中舍壽樂堂》:“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
③憐:愛憐,喜歡。
④歲晚:指寒冬臘月。
⑤太寒生:比較寒冷。生:語尾助詞,無義。
⑥離騷:指戰國詩人所創作的文學作品。“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為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蕩,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
獨原文注釋6
作品原文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①。
剪②不斷,理還亂,是離愁③。別是一般④滋味在心頭。
作品注釋
①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離愁:指去國之愁。
④別是一般:另有一種意味。別是,一作別有。
作品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
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
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創作背景
975年(開寶八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詞以被俘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后期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見歡》便是后期詞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作品鑒賞
這首詞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真摯的感情。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如鉤”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如今又勾起了詞人的離愁別恨。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詞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而“鎖”住的也不只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用一個愁字是說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種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同時也為下片的'抒情做好鋪墊。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茍延殘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復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動的離愁別緒,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后,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云,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于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作者嘗盡了愁的滋味,而這滋味,是難以言喻、難以說完的。
末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內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別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常人更是體會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運用聲韻變化,做到聲情合一。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地表現了詞人悲痛沉郁的感情。全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年),五代時期南唐后主。字重光,號鐘隱。繼位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稱帝三年,宋朝已先后滅掉后蜀、南漢,南唐形勢岌岌可危。繼位十年后,自貶國號為江南,改稱國主(世稱李后主),派遣使臣朝宋。李煜好聲色,迷信佛教,只希望通過每年向宋朝進貢來茍延求存。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宋朝派遣曹彬率師南伐,次年攻占金陵,將李煜俘獲到汴京。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被毒死。
李煜善于寫詞,詞作內容大部分都是描寫宮廷的腐化生活,風格浮靡。進入汴京以后,他的詞作多寓身世感慨,情致凄婉。后人將他的詞作與其父李璟(南唐中主)的詞作合刻為《南唐二主詞》,《宋史》、《五代史》有傳。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烏夜啼·昨夜風兼雨》等詞。被稱為“千古詞帝”。
獨原文注釋7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注釋:
曲江:唐代長安東南游覽勝地。
賞析:
荷葉方生,碧綠喜人,而傷春之恨已與之伴生,待到荷葉枯時,慘淡蕭條,不復美艷,則一切芳菲美好事物之被摧殘已成定局,秋恨乃徹底鑄成而情緣絕無復蘇之可能。這種恨是緣自對美好事物刻骨銘心的愛。“深知”二句更為深情。對諸般恨事帶來的`困擾,并非掙扎排斥,而是視為與身相伴的生命的一部分。“悵望江頭江水聲”,斯人斯情已與江水融匯,既不斷流變更新,亦永無休止之日。讀此詩最能體會到李義山的深情與執著。深感情苦,而不以為苦。相比之下,似乎說“衣帶漸寬終不悔”,還不免有點淺表化。清人程夢星云:“‘身在情長在’一語最為凄婉,蓋謂此身一日不死,則此情一日不斷也。”“江頭江水聲”,不說“聽”而說“望”,傳出目滯神迷、悵然茫然的情態,人物與環境渾為一體,最富神味。
獨原文注釋8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欄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
譯文
春天的日子,獨自憑欄遠眺,倚遍了一個個欄桿。這是一個晴日,碧綠的芳草綿延,與天邊的云彩相連。放眼遠處,遼闊無際,千里萬里,時令正是盛春的`二月三月間,遠行之人啊,你去也,行色匆匆,令我愁苦無窮。
謝家池塘邊,江淹浦的岸邊,獨自吟詩頌苦。怎能承受喲,黃昏時節,又飄落幾點疏疏的雨滴,更何況,此時此地,又想起了遠行之人。
注釋
①少年游:詞牌名,始見于晏同叔《珠玉詞》。又名少年游令、小闌干、玉臘梅枝。《詞譜》卷八調見《珠玉詞》,因詞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以為名。
②獨憑春:春天時獨自倚欄遠眺。
③晴碧:指藍天下的青草。
④謝家池:據《南史·惠連傳》載,族兄靈運激賞惠連之才思,嘗于永嘉西堂思詩競不成,忽夢見惠連,即得句云:“池塘生春草。”
⑤江淹浦:指別離之地。指南朝文學家江淹作《別賦》描摹各種類型的離別情態。
⑥吟魄:指詩情、詩思。離魂:指離別的思緒。
⑦王孫:公子,指遠游之人。
創作背景
北宋時期,詞人歐陽修為了歌詠春草同時又兼涉離愁,故寫下了這首詞。
獨原文注釋9
[唐]杜甫
空外一鷙鳥,河間雙白鷗。
飄飖搏擊便,容易往來游。
草露亦多濕,蛛絲仍未收。
天機近人事,獨立萬端憂。
賞析:
此詩托物興感,有憂讒畏譏之意,必乾元元年在華州時作。
空外一鷙鳥①,河間雙白鷗②。飄飖搏擊便③,容易往來游④。草露亦多濕⑤,蛛絲仍未收⑥。夭機近人事⑦,獨立萬端憂⑧。
(上六獨立所觸之景,未二獨立所感之情。【趙汸注】鷙鳥,比小人之媢嫉者。白鷗,比君子之幽放者。三四分承首二。鷙鳥方恣行傳擊,白鷗可輕易往來乎,危之也。且夜露已經沾惹,而蛛絲猶張密綱,重傷之也。上是顯行排擊者,下是潛為布置者。蟲鳥天機,同于人事,是以對此而萬憂并集也。【顧注】公詩“浦鷗防碎首,霜鶻不空拳”,即次聯之意。劉須溪云:此必有幽人受禍,而羅織仍未已者,如李白、鄭虔輩是也。)
注釋:
①空外,虛空之外。宋之問詩:“空外有飛煙”,《淮南子》:“鷙鳥不雙。”
②陸厥詩:“河間柳已把。”何遜詩,“可憐雙白鷗,朝夕水上游。”
③曹植詩:“飄飖隨長風。”《翟方進傳》:“搏擊豪強。”
④《東方朔傳》:“談何容易。”謝靈運詩:“往來無蹤跡。”
⑤宋之問詩:“草露濕人衣。”
⑥王僧孺詩:“泣望蜘蛛絲。”
⑦《淮南子》:“內有以通乎天機。”阮籍詩:“人事多盈沖。”
⑧陸士衡詩:“世道多故萬端,憂慮紛錯交顏。”
獨原文注釋10
雨后曉行獨至愚溪北池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宿云散洲渚,曉日明村塢。
高樹臨清池,風驚夜來雨。
予心適無事,偶此成賓主。
譯文:
昨夜的落云閑散地飄浮在水中的小洲,初升的太陽照亮了山村的`茅廬。
清清的池塘邊高樹挺立,微風吹落了夜雨帶來的滿樹珍珠。
我的心中正好平靜無事,與美景相對恰如賓客與主人相處。
注釋:
⑴愚溪北池:在愚溪鈷鉧(mǔ)潭北約六十步。池水清澈,冬夏不涸。池水沿溝流入愚溪。
⑵宿云:昨夜就有的云。
⑶洲渚(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這里指水邊山地。
⑷明:照明,形容詞作動詞用。
⑸村塢(wù):村莊,多指山村。塢,地勢周圍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⑹予:我。
⑺偶此:與以上景物相對。
⑻賓:指眼前景。
⑼主:作者自指。
獨原文注釋11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譯文
清冷的月光侵蝕著快要燃盡的蠟燭,雨聲在幽深的`竹林中作響。
夜雨陣陣鳥兒難耐不時慘聲叫,枝頭濕寒難以入睡。
注釋
韋蘇州:即韋應物,因其曾任蘇州刺史,故稱“韋蘇州”。
秋齋獨宿:韋應物的詩作。
冷暈:借“暈”代月。
趙秉文
趙秉文(1159~1232)金代學者、書法家。字周臣,號閑閑居士,晚年稱閑閑老人。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進士,調安塞主簿。歷平定州刺史,為政寬簡。累拜禮部尚書。哀宗即位,改翰林學士,同修國史。歷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嘗一日廢書。能詩文,詩歌多寫自然景物,又工草書,所著有《閑閑老人滏水文集》。
獨原文注釋12
古詩《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銀臺金闕夕沉沉,獨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宮東面煙波冷,浴殿西頭鐘漏深。
猶恐清光不同見,江陵卑濕足秋陰。
【注釋】:
三五夜①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①三五夜:即十五夜。
原詩是一首七律,作于唐憲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白居易任翰林學士,元稹貶江陵士曹參軍。這兩句是說,今夜月色分外明朗,我獨值禁中,寂寞難耐,對著月色在想念你;你遠在二千里之外,想必也在賞月,也在想念著我。以己之心,推友之心,友情之重,千里同思,形諸筆端,有感人之力。
獨原文注釋13
感遇·幽人歸獨臥
作者:張九齡
朝代:唐朝
【作品原文】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作品翻譯】
歸隱到這幽靜的山林以來,每天都獨自高臥在林泉之下,積聚的愁慮被洗滌得干干凈凈。我想拿這些來感謝那高飛的鳥兒,因要托她傳達我這遙遠的情懷。
日日夜夜我空懷著這無限情意,可是又有誰能體會到我至誠的情意呢?那飛鳥和沉魚本來就情趣相隔,又怎么能慰解我的心懷情意?
【作品注釋】
幽人歸獨臥,滯(zhì)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高鳥:高飛的鳥。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飛沉:指鳥和魚。
【作品賞析】
這是一種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淡泊明智、寧靜致遠。這種心如虛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誰能知道呢?對自己還沒有達道的功夫的謙虛還是經常有一點心亂,想更上一個境界一念不生是謂誠。
【獨原文注釋】相關文章:
獨原文注釋03-01
和原文、注釋11-10
廬山原文注釋09-11
無題原文、注釋09-09
則堂原文注釋09-10
塞下曲原文及注釋02-29
田舍原文注釋02-27
瀑布原文注釋02-28
絕句原文、注釋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