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1
冬至這天,按照習俗吃餃子。小的時候我很好奇地問過媽媽,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媽媽告訴我,因為冬至這天是全年最冷的一天,傳說吃餃子能夠防止凍耳朵。
開始包餃子了嘍!奶奶把材料都準備好了,媽媽叫我:“妮妮,快來和我們學著一齊包餃子吧!”我拿起一個媽媽搟好的餃子皮,學著奶奶的的樣貌放在手上,然后用小勺挖一小點肉餡放在餃子皮的中間,把皮捏攏,這樣一個餃子就包好了。盡管它看上去有些皺皺巴巴的,像個滿臉布滿皺紋的小老頭。可我的心里卻甜滋滋的,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包的餃子。漸漸地,我包的`餃子越來越有模有樣了,就像小老頭變成了小公主,我得意極了!我高興地舉起它向媽媽和奶奶炫耀說:“好看嗎”媽媽看到我包的餃子,笑著說:“十分可愛。”
包完餃子后,媽媽問我:“妮妮,想不想吃”我連忙回答:“想啊!我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于是,媽媽立刻打開煤氣灶開始煮餃子。不一會兒,鍋里的水沸騰了,餃子們一個個浮了上來,它們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就像一群小白鵝悠閑地在河里游著。餃子出鍋了,我連忙用筷子夾一個往嘴里送,一股香氣從我的嘴里飄向深處。我覺得自我包的餃子和外面賣的餃子味道截然不一樣,它更美味。
我喜歡吃餃子,更喜歡吃自我親手包的餃子。我津津有味地吃著自我包的餃子,心里別提有多高興啦!
家鄉的風俗2
我的故鄉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會格外熱鬧,因為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端午節。
最終等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
早上,太陽還沒有鉆出被窩,人們就已經開始忙碌了。瞧!東家的孩子起了個大早,跑進跑出;西家的孩子也早早起床,忙前忙后;大人們則在屋里屋外一向忙活著。猜猜看,他們在干嘛?他們正忙著做端午節的特色食品——粽子。那里的粽子可謂一絕:白色的糯米摻著幾粒紅豆,顯得格外調皮;有的粽子包裹著豬肉,吃起來噴香可口;有的粽子包裹著蜜棗,包你吃了甜甜蜜蜜……并且,形狀也不一樣,有三角的,也有四角錐形的;有枕頭形,也有小寶塔形的;有圓棒形的,還有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的呢!
你到街上走一走,空氣中彌漫著迷人的粽子的香味。步入并不繁華的街道,小街小巷人山人海,挑東西的,拉家常的人,隨處可見。最熱鬧的要數村子里那片空地啦!看!里三層,外三層的人圍成了一個偌大的圓。人們期待著舞獅的隊伍快點登場。在一陣鑼鼓聲中,兩只漂亮的獅子登場了。他們左一下,右一下,像只笨拙的小熊。可愛極了!
時間像個頑皮的'孩子,轉眼間,一點多了。人們排著長隊,又一次走出了家門,站在街道兩旁。年輕的小伙子穿上節日的盛裝,從街道中穿梭而過,到鎮上去參加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此時,鎮上那條不知名的河變得可熱鬧了。
午時三點,比賽開始了。河中的那一只只龍舟一字排開,像一批威武的戰士。龍舟上隊員們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緊緊地握住劃槳,整裝待發。鼓手們也擺出了各自的架勢,好象在說:“今日的比賽必須是我贏”。三點十五分,不知從哪里傳來了一聲鏗鏘有力的哨聲,龍舟仿佛是一條真龍在碧波上劃行,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水紋。鼓聲、吶喊聲交織成一支動聽的樂曲……
夕陽西下,夜晚的靜寂替代了白天的繁忙。飯后,人們集中坐在空曠的平地上,樹陰下,打個火堆,圍著火堆盡情地跳著,唱著,饒有興趣地聊著午時的比賽。
家鄉的端午節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繁忙中帶著幾分悠閑。走在大街上,我的心境異常激動。因為,這也是孩子們的節日。
家鄉的風俗3
雖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但我相信,各地的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祭祀祖先,一般都在清明節和農歷年的末尾。而我的家鄉,對先祖的祭祀尤為隆重。
我的家鄉祭祀祖先的大型活動一年就有四次,分別在清明節、七月半、冬至、農歷年前。
每到這樣的日子,爸爸媽媽總將這一習俗,發揮到淋漓盡致。通常祭祀祖先時用菜是七道,但在清明和年三十的時候會增加到九道,菜更是多種多樣,有雞、魚、豬肉、牛肉、筍,青菜,芹菜……祭祀前幾天,不管是奶奶,還是外婆,總會親手用錫紙折很多的金銀元寶,并且放在太陽底下曬曬,據說這樣老祖宗用起來會更值錢。
祭祀那一天,爸爸媽媽早早就出門買菜了,我在家中排椅子,放盤子,分工明確。爸爸媽媽把菜燒好之后,挑選一個吉時,把酒菜按順擺上,同時也會擺上六個蘋果和六個橘子加兩杯白茶,讓祖宗們吃好喝好。
一切準備就緒,可以給祖宗燒紙錢了,爸爸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紙錢和元寶點燃放入盆中。我和爸爸都要給祖先燒紙錢,據說這樣老祖宗會在陰間保佑家人。燒完紙錢要輪流給祖先磕頭。爸爸最先磕頭,只見他雙目緊閉將雙手并攏靠在額頭上拜了三拜,嘴里輕聲的禱告著,然后畢恭畢敬地彎下身子鞠了三個躬,連續三次后站了起來。看到爸爸恭恭敬敬虔誠拜磕的樣子,我也學著爸爸樣子地拜磕了起來,媽媽則在我磕頭的時候站在我旁邊為我說好話:“老祖宗,保佑我們顏安,健康聰明,學習進步,爭取考上清華北大。”聽了媽媽的`好話,我更加虔誠的磕拜起來,但是我知道要實現這個美好的愿望,除了祖宗保佑還是要自己認真努力學習的。
單說清明節,上午供完祖宗后,下午一家人都要去上墳掃墓。所謂掃墓,除了祭拜祖先,還需清掃墳地,添加新土,敬獻鮮花。我們先是把墳地周圍的一些雜草雜樹去掉,把墳邊的落葉掃到旁邊去。記得有一次爸爸爬到了墳頭上去,把墳上的雜樹都給砍掉,可我問爸爸為什么要整理的這么干凈,爸爸說:“子孫后代發達的人家都非常重視祖墳的環境和風水,這樣老祖宗才能保佑子孫后代興旺發達。”接著爸爸將買來剪好的白色錢紙放在了墳頭上,用一頂土帽子壓著,風吹著白色的錢紙就像老人的白發一樣飄飄然。之后在墓碑的前面擺上兩盆鮮花,有的人家也會擺上兩盆鮮果。最后我們將燒冥鈔送給老祖宗,讓老祖宗在天堂享福安樂。我磕頭時爸爸便在旁邊給我講各位老祖宗活著時平凡事跡。
望著那縷縷青煙繚繞,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先輩們不辭辛勞努力培育后代的景象,沒有他們的辛苦付出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要時常懷念我們的先輩,把他們銘記在心中
百善孝為先,這種祭祀祖宗的風俗傳統,要世世流傳下去。
家鄉的風俗4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耳邊不時響起弟弟在背語文書上的春節童謠,但是跟我們這兒的風俗還不太一樣。這不,來看看我們的臘月二十七,在干什么吧。
這一天,媽媽又把車子開到了奶奶家,只見門前幾輛車的齊刷刷地停成一豎排,媽媽也將車子停在了這一行列中,我和弟弟都走下車來,滿臉的疑惑。奶奶走過來,把我和弟弟拉入了人群。“奶奶,這是在干嘛呀?”我好奇地問。“今天我們要請車神呢。”我依舊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請車神?為什么要請車神呀?”奶奶笑了笑,說:“請車神就是我們的一種風俗,這也是人們對平安出行的一種寄托。你們倆在旁邊看著,不要瞎動東西。”
估計是時辰到了,只見爺爺搬了一張小方桌擺在所有車子的.前面,奶奶在屋里端出一個大豬頭,一只大公雞,還有一條鯉魚,都是熟的,整個的放在方桌上。然后爺爺又拿來一瓶酒三個酒杯,三雙筷子,一個香爐一把香放在方桌上。只見爺爺先在三個酒杯里倒了一點酒,然后拿起三根香,將它們舉至略微高出臉龐,彎下腰拜了三拜,站起身,把三根香插入了香爐。而一旁的奶奶呢,嘴巴里不停地念叨著……我一頭霧水,問道:“奶奶,為什么要在這兒倒酒呀?難道我們要在這里吃飯嗎?”“這里可不是給我們吃的,這些酒和菜都是給車神們用的。”奶奶回答道。說著,就拉著我和弟弟在方桌前的一個草把子上磕了三個頭。
磕完頭我按捺不住好奇心,又繞著這些車走了一圈。只見幾輛車子的頭都朝向同一個方向,我一一走過每輛車子,現在中間的這輛車子上放著一個果盤,我腳墊了墊,想看看果盤里都放了些什么,只見里面放著幾個紅紅的、誘人的大蘋果和幾根黃黃的嫩嫩香蕉,還有桔子等。弟弟饞得垂涎三尺,剛想伸手拿來嘗嘗,就被奶奶攔住了,“現在還不能吃,要先讓車神吃,等會請完車神再拿下來給你們吃,吃個蘋果,平平安安”。
忽然,我看到了媽媽、爸爸和爺爺每人手里拿了一個草把子,一袋紙錢,沿著車子的輪胎,走著,走到一個輪胎前就跪下來開始磕頭,每一個輪胎旁都要磕三個頭,并且燒一把紙錢。只見他們雙手合并,兩手高舉過頭,然后身體向下傾,兩手再分開,放置身體兩邊,那樣子是如此專注,每個動作都做得真心實意。家里的車子只有他們三個人開,所以要他們三個駕駛員磕頭。而奶奶也不閑著,又開始念叨了:111、115、919……車神們,你們趕快來吃哦,多拿點錢去用用,保佑我們一家開車在外平平安安……我也在心里默念著——保佑我們全家出行平安。
一圈磕下來,爺爺他們又回到了小方桌前,又在杯中倒了些酒,過了一會兒再倒一次,共要倒三次。別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哦,媽媽、爸爸和爺爺又一次回到了車上,他們將車子都朝前移了移,奶奶說:只能往前,不能往后退哦。這也寓意著以后一路平安、一帆風順。
現在車子越來越多了,大家都希望自己開車一路平安,也就有了請車神這個風俗,也不固定在哪一天,一般是春節前的兩三天,有的人家就在車子前面燒點紙錢,有點去寺廟里請……不管哪一種形式,都是寄托了人們對平安出行的一種渴望,是啊,誰不希望可以出入平安呢?其實,每個開車人自己也是“車神”,遵守交通規則,小心行車,會“保佑”大家出入平安。
家鄉的風俗5
家鄉的風俗,總是散發著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我的家鄉上高,是一座美麗的小縣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卻很足,它的一些風俗你知道嗎?
在上高,人們建房子都極為講究,從選擇地址、破土開工、上梁,直到喬遷,都遵循著一套極為嚴謹的傳統風俗。
首先是選擇屋址。在定地基時,通常要請一位風水大師來看風水,大門一定不能對著山溝深壑、開闊大道以及直沖江河,屋址一定取順勢,并要前低后高,立一塊帶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顯然,這是古代崇龍尚左的風俗。
其次是破土開工。人們在開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后在木樁上端裹上紅紙或紅布,由主家家長挖第一鍬土,俗稱“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銅錢,俗稱“鎮邪”。開工多選雙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還會貼對聯,以示喜慶。
再次是上梁。上梁一定要選黃道吉日,乘太陽高高升起,吹嗩吶。并按老幼次序拜梁,讓工匠們把梁升起,擺正后,在梁的兩端壓上麻糍。那場景,熱鬧非凡,大家伙聚在一起,歡歡慶慶,一醉方休。這種酒,就稱之為上梁酒。據傳統風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風俗一直沿襲至今未變,唱彩調,放鞭炮,說吉祥話,拋酒麻糍,糖果……
最后是喬遷。人們在喬遷時,對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過程中,不可多與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東西。在搬家當天,因在新宅煮一些開水及將電風扇在家中四方吹撥,以求“風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湯圓,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團團圓圓之意。
看到喬遷之喜的'場景,再思這一連串的過程種種,應該是上高的祖輩們的經驗積累,更是前輩對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風俗已被改革掉了,但還是流傳下來了一些風俗。那是家鄉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6
進入寒冷的冬季,人們都喜歡吃熱乎乎的美食。但在我們延邊地區卻不是這樣,越是三九天,人們越愛吃冰涼的辣白菜、各種泡菜、涼拌菜、帶著冰碴兒的冷面,特別是小孩子更喜歡冰箱里的冰棍、雪糕。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室內有地暖、屋里又干燥,人的體內火氣大,所以喜歡吃冰涼的食物降噪。
一到冬天,我就特饞冷面。每天都盼著家人帶我去吃它,終于有一天,爸爸、媽媽有空能帶我去吃冷面了。
冷面,通常指延邊朝鮮族冷面。在我國北方地區也有為符合當地口味而進行改良的冷面,但那些只能算是蕎麥涼面罷了。唯有我們延邊地區朝鮮族冷面才是最正宗、最美味的。冷面是以蕎麥面為主要食材,把牛肉以文火熬制數小時之后的湯汁,放冰箱冷卻至零攝氏度為湯;再加入適量的大頭菜、牛肉片、雞蛋、黃瓜絲、雞肉丸子、蘋果梨、松子等延邊特產食材為輔料;再加上一大匙特制的靈魂辣椒醬。一碗地道的延邊冷面帶著冰碴兒噴著清香上桌了。
你別急著吃面,先嘗一口湯汁。“吱——咕咚”嗯,就是這個味,酸甜、冰涼、清新、微辣。再欣賞一下碗中的食材,火紅的辣椒醬、翠綠的黃瓜絲、雪白的雞蛋、深棕的蕎麥面、晶瑩的冰塊、再加上大片大片的牛肉。“快吃吧,再不吃爸爸就會搶你的面了。”我被爸爸的催促聲音叫醒了。拿起筷子一頓吸,一頓夾。其間也不忘另一道美食——鍋包肉。吃冷面不配上鍋包肉,那你就外行了。滾燙的.鍋包肉沾上冰涼的冷面汁,咬上一口,簡直是人間美味、絕佳吃法。
“便得一年生計足,與君美食復甘眠。”我最喜歡這種摸著圓鼓鼓的肚子,拉著爸爸、媽媽的手的感覺。冷面中的酸甜冰辣、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唯有家庭團聚的溫暖才是我最愛冷面的理由。
家鄉的風俗7
在家鄉,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風俗過節,我們的風俗也不遜色于別的地區呢!
就拿離我們最近,也最喜慶的節日——春節來說吧!
春節,在我們家鄉,過得那叫一個熱火朝天,買肉,買糖,屯年貨,生怕去晚了就沒得挑了。還有做饃饃,殺公雞,拜社王爺等風俗。可你不知道吧,這還要分日子做呢!
我的家鄉,過春節啊,很講究,每天該干啥干啥,多做少做都怕壞了風俗。例如陰歷臘月二十八需要“把面發”,那就必須“把面發”,缺了少了都不行。還有春節得貼對聯,不貼,“福”就不來,也沒年味兒。還有吃餃子,象征團圓吉祥,春節就也得必須吃餃子。大年三十一晚,大家要熬夜通宵,小孩子還會收到壓歲錢,并且會對長輩說祝福語。
而第二天,則是串門送禮,祝福親人在新的一年里順心、健康、有才、進步。我們村里,還會有“會”。就是大家出來擺攤,還有人逛“會”。“會”上可有許多小孩兒見了兩眼一亮的:糖畫,棉花糖……那兒不僅有吃的零食,面攤也有!賣玩具、衣服、首飾、掛畫的也很多,年味兒十足,大家也都喜氣洋洋的.。十分熱鬧,人們肩膀碰肩膀,腳尖碰腳跟。
春節還有一個都有的風俗。過年回家,與長輩團圓。這也是家鄉的風俗。
還有,家鄉過節的風俗很多:端午節,包粽子,系彩繩;重陽節,團聚,插茱萸;七夕節,看星星;中秋節,吃月餅,賞月;……
家鄉的風俗,不論何時何地都要帶著,都要記在心里,做在手上!
家鄉的風俗8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每到端午節,我的家鄉——浙江金華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著船,在江面上不停地來回穿梭,打撈屈原的真身。有幾位漁夫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用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這些都發展成了今天的端午習俗。
要說到賽龍舟,我永遠也忘不了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五月初五那天,人們早早地起床,都不約而同地匯集到了婺江邊。比賽還沒有開始,岸邊就早已人山人海,人聲鼎沸了!人們已經把長長的一條江岸圍了里外三層!我和媽媽為了找一個好位置,還差點擠破了腦袋呢!比賽開始了!人們都懷著激動的'心情朝東邊眺望著。“咚——咚——咚!”從婺江的遠處漸漸傳來了低沉的鼓聲,中間還夾雜著鏗鏘有力的口號聲。近了,更近了!我能隱隱約約地看見五六只龍舟飛快地向這邊駛過來,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
龍舟的龍頭高高揚著,滿身閃著五彩的光芒,就像騰云駕霧的祥龍。劃舟的壯漢們口中喊著響亮的口號,手里的動作整齊劃一。幾只船的速度不分上下,你追我趕,人借龍形,龍具人神,一條條矯健的巨龍在江面上激起了一排排白色的浪花。身后的人群歡呼著,為自己的龍舟隊鼓掌加油。相機和手機拍照的聲音響個不停,大家都想留住這難忘的鏡頭。龍舟在經過我們面前的一剎那,我甚至看到劃舟的壯漢胳膊上繃緊的肌肉和擂鼓手額頭上流下的豆大的汗珠。
不難看出,他們已經很累了,龍舟的速度也慢了下來,但他們還是堅持著,用口號來鼓舞自己,一鼓作氣,沖向終點!在婺江上,這可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比賽結束了,人群慢慢地“退”了下去,江岸邊漸漸安靜了下來,我和媽媽在岸邊散步,岸邊的廣播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著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節的歷史……
家鄉的風俗9
我的家鄉在通海縣興蒙鄉,這是一個山清水秀,美麗富饒的地方。
興蒙鄉有許多特產,而最出名的就要數甜瓜了。看!那一排排白色的瓜棚里,一年四季都可以栽種和收獲,無論是風和日麗的春天,夏日炎炎的夏天,金風送爽的秋天,還是小雪紛飛的冬天,在瓜棚里都能見到又圓又大的甜瓜。
一天,舅舅從老家來城里看我們,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甜瓜,你看那甜瓜,淺白色的身子,披著一身毛茸茸的外衣,顯得特別神氣,嘿,摸上去還帶刺呢!聽舅舅說,甜瓜的品種有許多,有香甜可口的“紅尊”……
我被舅舅說得口水都流出來了,趕緊拿了一個甜瓜,迫不及待地把它洗好,放在砧板上,用刀把它均勻地切成四瓣。只見甜瓜里的.汁兒直往外流,輕輕掰開,露出了晶瑩剔透的果肉,里面還有許多小小的白色的籽,仿佛許多小公主住在水靈靈的搖籃里。
聞一聞,啊,酸中帶甜,甜中還夾雜著一股淡淡的清香,令人垂涎三尺。嘗一嘗,哇,真是香甜爽口,清脆多汁,美味極了,吃完后,還回味無窮,令人越吃越愛吃。要是在炎熱的夏天能吃上幾口甜瓜,那可真是甜涼解渴,爽極了!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我知道了:甜瓜屬于葫蘆汁,是蔓生草本植物,原產于非洲熱帶沙漠地區,大約在北魏時期隨著西瓜一同傳人中國,明朝開始廣泛種植。20xx年,我的家鄉興蒙開始大量種植甜瓜,因為家鄉的土壤,氣候都比較合適甜瓜的生長。現在,甜瓜已成為
了興蒙鄉一道亮麗的風景,而且給興蒙鄉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甜瓜全身都是寶。甜瓜的根、莖、葉、花、果實、瓜皮、都可以供藥用。甜瓜的莖能治齆鼻;葉能治頭癬;花能治心痛、毒瘡;皮可以用來治療牙痛,真是用處多多。
甜瓜不僅是治病的好藥材,而且甜瓜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胡蘿卜素、維生素、還有酸、鈣、磷、鐵等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聽了我的介紹,你一定都口水直流了吧!如果你們有機會到我的家鄉,別忘了一定要品嘗美味的甜瓜哦!
我愛家鄉美味的甜瓜,更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風俗10
潮州的很多特色,比如工藝品飲食,節日風俗,我最感興趣的是飲食和節日風俗。
我先從飲食說起吧,我們潮洲有各種各樣的.食品,我比較喜歡牛肉丸,我還知道牛肉丸是怎么做的,先把一塊牛肉洗干凈放在桌子上,然后兩手拿著木,用力打牛肉,直到牛肉的筋金被打斷了,肉也變得很軟,再把牛肉切得很碎,再加上調味料,用手弄成球形,再煮熟就可以吃了,牛肉丸非常有彈性,吃完了以后還滿口牛肉味,非常好吃。
我再說一說潮州人,吃飽后最愛喝的飲料一茶,說到茶,茶是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而且喝茶可以幫助消化,對身體有好處,潮洲人喜歡叫上幾個朋友來家里喝杯茶,聊聊天,潮洲人用上等的茶葉,用紫沙壺,用剛煮好熱水泡茶,才能泡出好茶。
還有潮州人清明的時候要去拜先祖,不管在哪里工作,在清明節的時候一家大小都要回老家拜祖先去到哪里,要先要雜草去掉,然后每人都要上三炷香,接著就開始燒紙,最后就可以回家。
這就是潮州的特色,我喜歡家鄉。
家鄉的風俗11
爸爸媽媽是湖北天門人,而我卻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擔心我水土不服,并不經常回老家,上學后又由于學業繁重,回老家的機會就更少了。不管爸媽工作多么繁忙,一年一度的春節我們卻是雷打不動地回外公外婆家過年。
在外婆家過年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夕團圓了。老家的除夕甚是隆重,一大早外公外婆就到集貿市場選購食材,有魚、豬肉、牛肉、各類蔬菜、水果……采購回來后外婆和舅媽就到廚房開始準備團圓飯了,外公負責打掃房間,我負責寫對聯,舅舅和爸爸媽媽負責掛燈籠、張貼對聯。等一切準備就緒,廚房里已經飄來濃濃的飯菜香,這時候表姐和表弟會被安排去叫大姥爺(外公的哥哥)一家來團圓。
開飯前,外公總會放一架超大的鞭炮,聽說鞭炮響的時間越久,代表你來年的日子過得越紅火。
這么多人,一桌是坐不下的,外婆一般準備兩桌菜,大人一桌,小朋友一桌,家里的女性大多和小朋友坐一桌,一來可以照顧小朋友,二來方便隨時添菜、添飯。團圓飯一般準備十道菜,寓意十全十美。天門特有的粉蒸肉、蒸排骨、蒸魚、蒸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整條紅燒魚每年都不會缺席,但是每次紅燒魚上桌后媽媽都不忘提醒我不能吃,而要留到第二天吃,寓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菜肯定是一道甜湯,寓意甜甜蜜蜜。
席間,外婆會準備一些酥餅,酥餅內芯包有紅糖,表面會撒上一層芝麻,一口咬下去,一層一層的,很酥脆香甜,味道有點類似千層酥。做酥餅是一門技術活,要有一位面點師傅提前準備好酥餅皮、酥、糖材料,一切準備就緒后,師傅負責搟皮,其余人員分別負責搟酥、包糖、壓平、烘烤,一般五六個人流水線作業,大半天時間就能準備一大筐酥餅。由于外公熟通酥餅的做法,從臘月中旬起,會被親戚朋友輪流約到家里幫忙做酥餅,很少呆在家。
當然,還有我最愛吃的糍粑。老家臘月里,家家戶戶都會打糍粑,純手工的,煎熟后,沾一點紅糖,輕輕咬一口,軟糯不粘牙,糯米的香味在口腔里打轉,咽下去,回味會送到你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久久不會散去。
吃完團圓飯,我們會祭祖,按照舊日的說法,成年男性和兒童要去祖先的墳前點一盞長明燈,告慰祖先,我們一切安好。
爸爸媽媽小時候對過年有一種偏執的.期盼,與其說是對年的期盼,不如說是對新衣和各種糖果的期盼。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回老家過年已不再關心能吃什么,更多的是對團圓的期盼,是對親情的守護。
家鄉的風俗12
在我的家鄉麗水,每到臘月二十六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腐,這其實是準備年貨的開始,因為豆腐的“腐”與“福、富”諧音,寓意著新的一年幸福與富裕。
如今大多數人并不會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貼在門上,雖然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鄉,老一輩人依舊保持著這個風俗——手工做豆腐。臘月二十六,外公家準備做豆腐。首先要把黃豆泡在水里一天一夜,泡到它們有2—3倍大才行。再將它們用水沖洗干凈,放進磨子中磨成豆乳,看著白白的豆乳從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漿了。
我問外公:“什么時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說:“不要急,后面還有很多步,要先將豆乳過濾,變成豆漿,然后把豆漿燒滾,去掉泡沫,加入鹽鹵,將豆漿稀釋,浮出豆花,還有把豆花裝進模具中擠壓,才會成為豆腐。其中點豆腐可最考驗手藝了,鹽鹵多了,豆腐就老,鹽鹵少了,豆腐就會不凝固,你還是好好等著吧。”外公的話將我打的暈頭轉向,唉,原來現在還是個開頭啊。這時外婆又說:“做豆腐可不能多說話,因為豆腐很‘小氣’它聽不得‘壞話’,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難道這也是祖輩傳下來的風俗嗎?
過了一會,外公喊道:“睿睿,來看外公點豆腐。”我飛快地跑過去,只見外公小心翼翼地拿著一碗鹽鹵,用勺子一勺一勺的點進裝著豆漿的桶里。他一只手點鹽鹵,一只手拿勺子在桶里攪拌,就像一只機警的貓,每一個動作都極其小心謹慎。漸漸地,豆花漂了上來,那就是豆腐的雛形,白白的表面一觸即破,如果加上醬油和蔥,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腦。外公看著今天的豆腐花說點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這又是一個重要的風俗習慣。
外公外婆進進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終于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醬油,簡直是絕配,吃著豆腐,別提多開心了!
溫潤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來的工藝可一點不少,一個環節也不能出錯。看來家鄉的風俗更是長久的'經驗和精湛的手藝留傳下來的。
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像掛燈籠,貼對聯,吃團圓飯……但在我的家鄉,春節做豆腐也是一項傳統風俗,祝愿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家鄉的風俗13
每年的元宵節,我家鄉可沒有花燈可賞,更沒有燈謎可猜,有的是熱鬧、火爆的“玩意兒”。“玩意兒”是大人們的說法,其實是跑早船、跑紙馬的總稱。
“玩意兒”在家鄉可算是最熱鬧的和最讓人喜愛的文藝形式了。過去的過年過節既沒有電影電視也沒有手機網絡,人們只能自編自演創作一些娛樂節目。每年冬天,人們農活一忙完,便湊在一起編演這些“玩意兒”,這樣一直鬧騰到元宵節后。村村鑼鼓喧天,家家都在看“玩意兒”演“玩意兒”,有時村與村還要比試一番,那可是盛大的集會了。小伙子們拼命地跑,村村鑼鼓敲得震天響,再加上人們的叫聲、歡呼聲,好像是千軍萬馬混戰在一起,廝殺在一起。
而今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可人們卻覺得缺少了什么。有一天,不知怎的村里響了幾槌鼓聲,隨即是一陣鑼響,再之后鑼鼓齊響,人們又擺弄起了被遺忘的“玩意兒”。開始是一個村,逐漸的十里八村全響起來,人們離開電視離開手機離開網絡,走出家門又湊在一起笑在一起了。我有幸又能看到了那雄赳赳、耀武揚威響著串鈴的紙馬,永遠的傻小一家的'滑稽表演,踩著尺把長高蹺的孫悟空翻跟頭……
近幾年,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多希望家鄉的傳統風俗會一直傳承下去。
家鄉的風俗14
大家好,我是個漢族小女孩!我的家鄉在江西,對于家鄉的風俗,我非常了解。今天就讓我來跟你們說說吧!
在我的家鄉,有許多傳統的節日。例如:中秋節、元宵節、端午節等許多節日暗示著團圓,但有一個節日卻讓人思念自己的親人,這個節日便是清明節。在清明節這一天,我們要去掃墓,要給逝去的親人送花,表示對他們的緬懷。想想這些,不免內心有些許感傷。
我們漢族的大多數建筑,既簡單而又不缺失美觀。在我們這里的`縣城,大家同住在一幢大樓里,我們把這個很多人居的地叫做小區。而在鄉下的話,就不是這樣的了。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幢屬于自己一戶人家的房子,雖然沒那么大,但卻顯得十分溫馨。
在我們漢族的家鄉,美食也是不可缺少的。有龍蝦、螃蟹、貝殼、肉類、米飯……這些都是我最愛吃的食物,它們都十分的美味可口。唯獨遺憾的是沒有蒙古族那里那么新鮮美味的牛奶。哈哈,不過還是很喜歡我的家鄉。
家鄉的風俗15
我的老家在湖源那當然我的家鄉就在湖源!
湖源其實我認為沒有什么風俗,唯一風俗可能就是這個吧,你猜猜是什么?
我們家每一年過年,過年前一天,元宵,清明等節日會祭祖。那如何祭祖?我們會在吃飯前記祭祖,桌上會買買許多零食水果,晚上要吃的飯,一根煙,一瓶酒,許多椅子與一只碗。而且有一個人會拿三只香,等開始祭祖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去一摸椅子,你知道為什么不能去摸嗎?因為我們記住就是為了想念已去世的`人們,或者是你去世的親人,這些椅子上面雖然沒有人,但是我們就像椅子上有人一樣,不能去摸,不能去碰。你知道為什么不能摸,不能碰嗎?你想想你吃飯會有人來無緣無故碰你嗎?有人會來摸你嗎?并沒有,那這椅子上面就是有人的,有人就不能去摸它們?而且在祭祖前要洗好手,必須是要干凈的手,這一點我也不知道為什么!
而且在祭祖的時候,我的叔叔與爸爸,會給他們倒酒,他們每人一只碗陸續的倒過來,最后再把酒倒到一一只碗里去外地一灑,干什么?那香最后怎么處理呢?我們會把它插在家門口的泥土前,就是祭拜土地公公。
記住記好我們小孩可能過去拿零食,可能會把飯菜搬到另一個桌上去吃,因為祭祖的桌子是不一樣的,記住的桌子是方方正正的,而我們的桌子是圓圓的。
【家鄉的風俗】相關文章:
家鄉的風俗作文10-09
家鄉的風俗作文(通用)12-20
家鄉的風俗作文[優選]01-31
家鄉的風俗作文【合集】01-04
【實用】家鄉的風俗作文01-06
家鄉的風俗作文(推薦)01-11
家鄉的風俗作文(薦)01-14
家鄉的風俗作文(通用)10-27
家鄉的風俗作文【優】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