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楊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折楊柳原文及賞析
折楊柳原文及賞析1
折楊柳·垂楊拂綠水 唐朝 李白
垂楊拂綠水,搖艷東風年。
花明玉關雪,葉暖金窗煙。
美人結長想,對此心凄然。
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折楊柳》譯文
春天來了,垂楊蕩漾在白云綠水間,它那美麗的枝條隨著春風飄揚,好不嬌美。這里適逢生機蓬勃的`春天,花兒爭相開放,但玉關邊塞此時卻是冰雪交加,美人每當想起這些,都會倍感惆悵。她在金窗前獨自憑依,看葉暖煙空,心中更有無限離愁。她面對此景心中常會蕩起一種凄涼之感。真想攀折柳條,以遠寄到情郎所在的龍城前,讓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折楊柳》注釋
搖艷:美麗的枝條隨風飄揚。
年:時節。
長想:又作“長恨”。
龍庭:又叫龍城。是匈奴祭天、大會諸部之地。
《折楊柳》簡析
《折楊柳》,樂府《橫吹曲辭》舊題。此首詩抒寫的是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觸景生情,引起了對征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折楊柳原文及賞析2
折楊柳歌辭五首 南北朝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腹中愁不樂,愿作郎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邊。
放馬兩泉澤,忘不著連羈。
擔鞍逐馬走,何見得馬騎。
遙看孟津河,楊柳郁婆娑。
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
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
蹕跋黃塵下,然后別雄雌。
《折楊柳歌辭》譯文
(一)
一個青年男子,上馬后并不去取馬背上的馬鞭子,
而是去折楊樹和柳樹上的枝條。
接著,他盤膝坐在馬背上,悠閑地吹起了長笛,
“你怎么不走呀,客官?”路過的人、都想上前去問這個青年男子(擋住了別人的去路、他不急、別人急)。
(二)
我現在因為濃重的愁苦而不快樂,我愿意成為郎君的馬鞭(看來、古人整天把馬鞭帶在身上,女子借此表達了想與郎君形影不離的真實愿望)。
走出和進入院落(院子)時,我愿意牢牢地抓著郎君的胳膊(生拍你變心、跟別的女人跑了),悠閑時、我能盤膝坐在郎君身邊。
(三)
我在兩泉旁的小澤處、放牧我心愛的馬兒,
竟然忘記了給馬套上馬籠頭。
我背著馬鞍、跟隨著馬走,
“怎么不見你騎馬呢?”女情人問道。
(四)
遙看孟津河一帶,茂密的楊樹和柳樹都隨風搖曳著。
我是胡家的兒郎,不理解漢族男人寫的詩歌。
(五)
(賽馬時)健兒要獲勝,必須依靠快馬;但快馬要顯出它的真本領,又必須依靠騎術高明的健兒。
一群快馬嗶嗶啵啵地快速奔跑著、才能分出高低。
《折楊柳歌辭》注釋
捉鞭:拿起馬鞭。捉:抓、拿。
蹀座:偏義復詞,取“座”義。蹀:行;座,同“坐”。
長笛:指當時流行北方的羌笛。
擐:系,拴。
羈:馬籠頭。
逐:跟隨。
孟津河:指孟津處的黃河。孟津:在河南孟縣南。
郁:樹木茂密狀。
婆娑:盤旋舞動,此指楊柳隨風搖曳的樣子。
虜家兒:胡兒,古代漢族對北方少數民族之貶稱。
蹕跋:快馬飛奔時馬蹄擊地聲。
黃塵:指快馬奔跑時揚起的塵土。
別雄雌:分高低、決勝負。
《折楊柳歌辭》賞析
《折楊柳歌辭》,《樂府詩集》收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共五首,內容相貫,主要為征人臨行之際與其情人相互贈答之詞。折楊柳是古代送別的習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為留念。
第一首是寫“行客”告別親友遠行之際,“上馬”理當揮鞭啟程,可他卻“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楊柳。柳者,留也,在古代習俗中是作為惜別的象征。這一細節,正表現出其依依惜別的心情。而此時更傳來了悠悠長笛之聲,豈不更令人悵惘,別情難抑!詩前三句純用敘事代抒情,不明言離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長笛”象征離情的事物意象作墊襯,逼出最后一句“愁殺”兩字。
第二首中,“愁不樂”點出與“郎”經常離別,故女子大發奇想,希望成為心上人的馬鞭,終日伴隨情郎身邊。詩蘊藉有致,頗帶南方吳聲西曲的柔情;但又頗有不同,“愿作郎馬鞭”的癡想就明顯帶有北方器物的特征。詩以剛健之筆抒溫婉之情,于爽健之中寓纏綿之情致。
第三首是寫放馬的情形。馬不戴羈,人扛馬鞍,人隨馬走,然后提出疑問“何見得馬騎”,怎么不見你騎馬呢。遠離故鄉前夕,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對未來充滿了迷惑與不解。
第四首詩寫征人遙望漫漫征程,對此行懷有隱憂。此詩應當注意兩點:(一)作者當是北方少數民族,或為鮮卑,或為其他,雖已難深究,但其顯然習慣于北方大漠生涯,來到中原沃土為時未久。故“遙望”之際,對“楊柳郁婆娑”之中原景物倍覺新鮮。“郁婆娑”三字十分傳神,令人想見垂柳成行、依依搖曳之美景。此種景物描寫,在北歌中極為罕見。(二)此詩當原用北族語言,經過漢譯。“虜家兒”者,即出諸漢人譯筆,北方民族斷不會用此貶詞自稱。至于詩中透露出其時南北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的信息,亦值得重視。
第五首詩是寫一場激烈的馬賽前的情景。賽馬場上,人強馬壯,躍躍欲試。作者不禁感嘆:健兒要獲勝,必須依靠駿馬;但快馬要顯示出其善奔,亦須依靠騎術高明的健兒。兩個“須”字,突出了人馬互相依賴的重要關系。“蹕跋黃塵”,動人心魄,展示出萬馬奔騰的壯闊景象。這是作者的揣想之辭,故云“然后”才能決一雌雄。詩有議論,有描寫,場景闊大,給人一種陽剛的美感。
《折楊柳歌辭》評論
第一首詩歌,寫的是男青年在等待自己的女情人。
第二首詩歌,緊扣第一首、寫男子終于等來了女情人。這首詩歌是女情人對男子的忠貞表白。
第三首詩歌,寫男子因為太思慕女情人、而老是忘記這、忘記那。可見,他的女情人一定很標志。
第四首詩歌,作者也略微表達了對漢族人民的不滿,“不理解漢族男人寫的詩歌、怎么去弄懂漢族文化?”
第五首詩歌,是以女情人的視角來寫的,意思是說:好男人需要好馬、好馬依賴好男人才出名。
折楊柳原文及賞析3
和湘東王橫吹曲三首·折楊柳
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曲中無別意,并是為相思。
古詩簡介
《折楊柳》是南朝梁宮體詩人蕭綱創作的曲。該曲讀之只覺一縷柔情,委婉纏綿。至于語言的清麗圓美,又歷歷如同貫珠。
注釋
1、折楊柳——古《橫吹曲》名,南朝梁、陳和唐人多為傷春惜別之辭。
2、上春——即早春。
3、畫角——軍中吹器。
4、并——猶,總是的意思。
5、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賞析/鑒賞
詩的前四句描寫楊柳。“楊柳亂成絲”,寫出千萬條柳絲如絲如縷隨風飄拂之狀。“攀折上春時”,上春,原指農歷正月,但這里泛指春天而已。此句點題,且隱隱喚出一手攀柳枝、凝眸遠望之人。三、四句仍寫柳。因柳枝茂密,故鳥兒穿行其間受到阻礙;因風力輕微,故柳花飄落亦輕而緩。二句頗見詩人體悟之工。此四句雖未言相思,然相思之情已暗暗透露。“亂成絲”之“亂”,令人想到折楊柳者心緒煩亂;而春光之明媚,則反襯出她的孤獨與寂寞。
五至八句寫橫吹曲。“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短簫、畫角都是橫吹曲中所用的樂器。簫長則聲音渾濁,短則其聲輕揚。“高”、“空”二字用得極好。簫聲發自高處,似自云端落下,聽來愈顯清厲。畫角聲穿度空蕩蕩的樹林,似更添幾許失意和悲凄。樂聲自遠處傳來,總是更能撩人遐想的'。此二句乃互文,意謂短簫、畫角所奏的橫吹曲發自高城之上,度越空林而來。至于所奏的曲子,應即詩題為“折楊柳”。其曲當是守城的軍隊所奏,因橫吹曲乃是軍樂。“曲中無別意,并是為相思。”那為相思所苦的女子,即使聽到別的曲子,也未必不感到離別情,何況所聽到的恰恰是令人聯想到離別的《折楊柳》,更何況此時她自己正在折柳凝思!
詩的前四句寫折楊柳,是實寫;后四句寫曲中的“折楊柳”,是虛寫。前面透露相思之情,但不明言,是暗寫;結尾處加以點明,是明寫。頗有映帶回縈之妙。粗讀全詩,似覺寫柳、寫曲,分成兩截。稍加體會,便知寫柳是寫那女子眼中所見,寫曲是寫她耳中所聞,渾然一體;在柳與曲的后面,隱然有人的形象呼之欲出。構思甚巧,而不露痕跡;切合詩題,但不粘皮帶骨。讀之只覺一縷柔情,委婉纏綿。至于語言的清麗圓美,又歷歷如同貫珠。至此,我們不能不為詩人的出色才能而贊嘆。
折楊柳原文及賞析4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譯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尸,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已是暮春時節,要在故鄉,此時一定是萬紫千紅的盛花期已過、枝繁葉茂、果實初長之時,而鳥兒也一定筑起香巢,爭相覓食育雛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風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
戰士們在夜里聽著凄涼的胡笳曲c《折楊柳》,勾起了對故鄉的美好回憶。
賞析
其一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瑯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
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里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乎難以貫通。有人解釋為:催盡管催,飲還是照飲。這也不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想到“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后來更有用低沉、悲涼、感傷、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顯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傭說詩》)之所以說“作悲傷語讀便淺”,是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并不是什么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展現出的是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
也有人認為全詩抒發的是反戰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戰爭以來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卻出以豪邁曠達之筆,表現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這就使人透過這種貌似豪放曠達的胸懷,更加看清了軍人們心靈深處的憂傷與幻滅。
其二
這首詩抒寫的是邊關將士夜聞笳聲而觸動思鄉之情。萬里別家,多年不歸,有時不免思鄉,無論是見景還是聽聲,都容易勾起悠悠的鄉思。
詩的前兩句寫戰士們在邊關忍受苦寒,恨春風不度,轉而思念起故鄉明媚、燦爛的春色、春光來。后兩句極力渲染出了一種思鄉的氛圍:寒冷的夜晚萬籟俱寂,而笳聲的響起更讓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并且悲涼的笳聲吹奏的偏又是讓人傷懷別離的《折楊柳》,悠悠的笳聲在夜空回蕩,教戰士們的思鄉之意更加濃厚。
這首詩抓住了邊塞風光景物的一些特點,借其嚴寒春遲及胡笳聲聲來寫戰士們的心理活動,反映了邊關將士的生活狀況。詩風蒼涼悲壯,但并不低沉,以俠骨柔情為壯士之聲,這仍然是盛唐氣象的回響。
折楊柳原文及賞析5
原文:
水邊楊柳麹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賞析:
折柳贈別的風俗始于漢人而盛于唐人。《三輔黃圖》載,漢人送客至灞橋,往往折柳贈別。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即指此事。這首詩雖未指明地點,細味詩意,可能也是寫灞陵折柳贈別的事。
詩的開頭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了這樣的場景:初春,水邊(可能指長安灞水之畔)的楊柳,低垂著象酒曲那樣微黃的長條。一對離人將要在這里分手,行者駐馬,伸手接過送者剛折下的柳條,說一聲:“煩君折一枝!”煩者,勞也,是行者向送者表示謝意。這一情景,儼然是一幅“灞陵送別圖”。
末兩句“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從語氣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來,此時此地,萬物之中只有春風最相愛惜,雖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風還是殷勤地吹拂著,真是多情啊!詩句以物比人,蘊含深情。柳枝被折下來,離開了根本,猶如行人將別。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將送行者比作春風。意謂,只有您如春風殷勤吹拂折柳那樣,帶著深沉真摯的.感情來為我送行。只有您對我這個遠行人“最相惜”呀!這層意思正是“煩君折一枝”所表現的感激之情的深化和發展。詩人巧妙地以春風和柳枝的關系來比喻送者和行者的關系,生動而貼切,堪稱巧比妙喻。
這首詩是從行者的角度來寫,在行者眼里看來,春風吹柳似有“相惜”之意與“殷勤”之態,仿佛就是前來送行的友人。這是一種十分動情的聯想和幻覺,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滲透到物象之中,本來是無情的東西,看去也變得有情了。正如宋謝枋得評此詩時所說:“楊柳已折,生意何在,春風披拂如有殷勤愛惜之心焉,此無情似有情也。”這種化無情之物為有情之物的手法,是我國古典詩歌所常用的,如唐元稹《第三歲日詠春風憑楊員外寄長安柳》云:“三日春風已有情,拂人頭面稍憐輕。”宋劉攽《新晴》詩曰:“惟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都是移情于物,我國古代文學評論稱為“物色帶情”(《文鏡秘府論·南·論文意》)。這不是一般的擬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態服從人的主觀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讓人的主觀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態,保持物的客觀形象。
我們說末兩句耐人尋味,主要是采用了巧比妙喻和物色帶情的藝術手法,這正是此詩成功之處。
【折楊柳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折楊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楊柳原文注釋及賞析02-26
《楊柳歌》原文02-27
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絕句原文及賞析12-19
菊花原文及賞析12-19
綢繆原文賞析12-17
別離原文賞析12-17
不見原文賞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