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暮秋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4-02-27 13:14: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暮秋原文及賞析

暮秋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暮秋山行

  唐代:岑參

  疲馬臥長坂,夕陽下通津。

  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

  蒼旻霽涼雨,石路無飛塵。

  千念集暮節,萬籟悲蕭辰。

  鶗鴂昨夜鳴,蕙草色已陳。

  況在遠行客,自然多苦辛。

  譯文:

  疲馬臥長坂,夕陽下通津。

  馬兒已經疲憊,我下馬水我在山坡上,太陽已經落到水面上。

  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

  山中的秋風吹進空寂的樹林,樹葉颯颯作響,好像有人在其中行走。

  蒼旻霽涼雨,石路無飛塵。

  蒼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秋雨,青石路面上沒有一點塵土。

  千念集暮節,萬籟悲蕭辰。

  在這歲暮時節,心中百感交集,一切聲音都讓人悲愴愁悶。

  鶗鴂昨夜鳴,蕙草色已陳。

  鶗鴂昨晚在不停鳴叫,蕙草已經漸漸枯黃凋落。

  況在遠行客,自然多苦辛。

  何況我這遠行的異鄉人,自然就會有很多難以言說的艱苦辛酸。

  注釋:

  疲馬臥長坂,夕陽下通津。

  山風吹空林,颯(sà)颯如有人。

  颯颯:風聲。

  蒼旻(mín)霽(jì)涼雨,石路無飛塵。

  旻:天空。此處指秋季的天。

  千念集暮節,萬籟悲蕭辰。

  鶗(tí)鴂(jué)昨夜鳴,蕙草色已陳。

  鶗鴂:亦作“鶗鴃”,即杜鵑鳥。

  況在遠行客,自然多苦辛。

  賞析:

  此詩描寫了暮秋時節,詩人獨步山林時的所見所感。詩中運用比喻、襯托等手法,描繪了暮秋的景色,突出了山林的空寂,也映襯了作者倦于仕途奔波的空虛惆悵的心境。語言清新自然,描繪生動傳神,構思新奇巧妙,意境幽遠凄清。

  詩的開頭就以“馬”“長坂”寫山行,但并非寫山間行走,而是寫山間停歇。而且這種停歇又并非那種充滿雅致逸興的停歇,而是“疲臥”,以馬的疲于山行,襯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著,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陽來烘托詩人的心境。

  詩的下面四句寫“暮秋”,是山行的環境。“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兩句先以風吹空林來表現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實則無人來襯托林的“空”,幽深靜寂的環境寫得十分生動。“如有人”的比喻,更加反襯出樹林的空寂。

  “蒼旻霽涼雨,石路無飛塵”,正值秋日涼雨初霽,路上行塵不起。前兩句從左右,這兩句從上下將山間景色點染得更為幽靜空寂。這四句所寫的山色極其生動逼真,使人如臨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說,是“宜稱幽致”的,然而在此時此地,它所映襯的卻是詩人空虛惆悵的心境。詩人之所以“臥”,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煩惱與愁緒集于一身,是由于“疲”。由“千念”一轉,寫所感。此時正是歲暮時節,而迎蕭瑟秋風,詩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調則是一“悲”字。以“千念”統領,說明詩人感觸很多,這一切都由“暮節”而引發。“萬籟”表明其聲響之多,然而這一切音響只能越發觸動詩人悲愁心緒。客觀環境中的“萬籟”,反襯主觀心境中的'“千念”。

  “鶗鴂昨夜鳴,蕙草色已陳”,在這里,詩人用屈原詩意,以鶗鴂已鳴,芳草色陳,比喻盛時已過,年歲漸高,抱負難以施展;流露出對歲月,實際是對自身處境的深深憂慮。

  詩的最后兩句在上文的基礎上,又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處境:歲月已晚,而自己仍在異鄉漂泊奔波。“遠行”二字呼應題目“山行”,表現此行之遙遠艱辛,同時暗示出遠行奔波之毫無成就。詩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詩的這四句中說明了;而“苦辛”二字則為“暮秋山行”作了總的歸結。將暮秋景色與山行所感緊密結合,使之相互襯托,從而突出了詩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寫山色四句,語句清新自然,描繪生動傳神,意境幽遠凄清,與全詩格調極為和諧。

暮秋原文及賞析2

  原文: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

  暝色況復久,秋聲亦何長。

  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

  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

  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

  賞析:

  總體

  這首詩是“以詩代書”詩人從京口(故城在今江蘇鎮江市)附近揚子江暮秋時節的肅殺景象緩緩寫起,從迷茫的景色中引出獨居越鄉的客愁,進而懷想起遠在湖北襄陽的友人孟浩然。全詩在結構上層層引進,步步深入,讀來如友人晤談,娓娓情深。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作者在對越中揚子江(即長江)暮秋的景色的描寫中寄寓了滯留異鄉的客愁和對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

  第一部分

  全詩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始的“木葉紛紛下”到“獨夜仍越鄉”,寫秋江暮景和月夜客思。詩人在與京口遙遙相對的靠揚州那面的長江北岸,他獨自一人,臨江而望,看見經霜后的樹葉紛紛落下。“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兩句,是采用因果倒裝的手法。東南地勢低濕,暮秋時節霧多霜大,所以樹木的葉子紛紛脫落。這里逆筆取勢,有力地突出了“木葉紛紛下”這一具有特定含義的秋景,造成蕭瑟氣氛。“木葉紛紛下”是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作者在“木葉下”三字中嵌以“紛紛”二字,突出了落葉之多,這正切近初冬的“暮秋”節候,遣字生動、準確。開始兩句看似信手拈來,實則頗具匠心。接著作者看到,“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傍晚時分,長江兩岸林山相依,暮色蒼茫;而江天相接,一片青蒼。兩句中,“相”字使林山與暮色融合無間,顯得暮色廣闊無邊;“空”字,又生動地描繪出了在余光映照中,江上的空明景像。兩岸與江中,迷茫與空明,構成了一幅極其動人的秋江暮景圖。

  前四句都是客觀寫景,通過景語來暗示情緒,后四句,詩人則是把情、景交織在一起來表現,讓感情逐漸顯露出來。“暝色況復久,秋聲亦何長!”作者臨江眺望愈久,暮色愈加濃重,只聽見江上凄緊的秋風和澎湃的水聲,浩大而又蒼涼。“暝色”與“秋聲”,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使人產生愁緒,而“況復久”、“亦何長”的反復感嘆,更加強了這種愁緒的沉重,詩人的情感直接抒發出來。“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眺望了很久,才看見月亮從江邊升起,水面漂蕩著一葉孤舟,此時更激起了作客越鄉的孤苦愁緒。“微月”,寫出月光在江霧籠罩中,一片朦朧的景象,與孤舟相映,把羈旅之思表達得更為強烈;而下句中的“仍”字,說明作者駐留已久,獨夜鄉愁,難以忍耐。這四句情景交融,在前四句的基礎上又深入一層,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感情的逐步變化,為下文勾起無限的故人之思,作了充分的鋪墊和醞釀。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最后四句,寫對襄陽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它是前八句情、景的必然深化,也是全詩的題旨所在。這四句,作者不斷變換角度和手法,將思友之情,寫得淋漓盡致。“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詩人在月下吹起笛子,以抒發對故人思念的情懷,然而這笛聲只有長江對岸的京口聽得到,那關山萬里、遠在湖北襄陽的友人孟浩然是聽不到的。這兩句是從自己方面著筆,寫對襄陽故人的'思念。“寒笛”二字,不僅表示夜深天冷,也表明笛聲凄咽,思念故人的愁緒已顯。同時,作者以京口之近反襯襄陽之遠,笛聲難達,情思難傳,思念之中,也流露出悵惘之情。最后兩句,“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又換了一個角度,從孟浩然對自己的思念著筆,表現江、漢兩地的情思相牽。作者想象,孟浩然今晚也在思念自己,此刻也在賦詩以表達久別后的懷念之情,分處漢水(襄陽在漢水之側)和長江兩地的友人,彼此遙望。“詠思勞今夕”,表明了孟浩然的詩人身份,而以寫詩來表達相思還透露出文人風雅,特別是一個“勞”字,更體現出孟浩然對自己的思念之切。通過寫對方對自己的思念,而進一步表現出自己對對方的強烈感情,詩情婉曲而深厚。“遙相望”三字,還留下了悠遠的余味,詩人仿佛在說,我們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啊!結句如裊裊余音,留下了無盡的情思。全詩從寫景開始,到情、景交織,再到抒發懷人之情,層層深化而又聯系自然,從容不迫而又變化多姿,充分體現了詩人的藝術技巧。

  獨創性

  但是,它比短札還多了一層詩歌所特有的詩情美和聲情美。詩為五古,在平仄安排上本可隨便,但其中如“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等,卻與律句較為接近,大致對仗,顯得音調和諧。全詩一韻到底,讀來自然流暢;前五韻為平聲,而最后一韻卻用仄聲,平仄相間,流暢中也有變化。古詩句法本重散行,但從“林山相晚暮”到“故人在襄陽”八句,每兩句在文字上都大致對偶,初看好像排律,作古詩而又給人以整飭和謹嚴感,體現了詩人的獨創性。

【暮秋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菊花原文及賞析12-19

綢繆原文賞析12-17

別離原文賞析12-17

不見原文賞析12-17

微雨原文及賞析12-17

苔原文賞析12-17

雪原文及賞析12-17

牡丹原文及賞析12-17

南湖原文及賞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