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風波·紅梅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定風波原文賞析
定風波原文賞析1
原文:
定風波·紅梅
[宋代]蘇軾
好睡慵開莫厭遲。自憐冰臉不時宜。偶作小紅桃杏色,閑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閑心隨物態,何事,酒生微暈沁瑤肌。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不要厭煩貪睡的(梅久久不能開放,只是愛惜自己不合時宜。偶爾是淡(如桃杏色,文靜大方,偶爾疏條細枝傲立于雪霜。
(梅本具雪霜之質,不隨俗作態媚人,雖呈(色,形類桃杏,乃是如美人不勝酒力所致,未曾墮其孤潔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梅的品格,只看重綠葉與青枝。
注釋
好睡:貪睡,此指(梅苞芽周期漫長,久不開放。
慵:(yōng擁)懶。
憐:愛惜。
冰臉: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狀物。
小(:淡(。
閑雅:文靜大方。閑,通“嫻”。
尚余:剩下。
孤瘦:疏條瘦枝。
隨:聽任,順從。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態。
沁:(qìn)滲入。
詩老:指北宋詩人石延年。
梅格:(梅的品格。
綠葉與青枝:石延年《(梅》詩有“認桃無綠葉,辯杏有青枝”句,在此,蘇軾是譏其詩的淺近,境界不高。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詞,作品通過紅梅傲然挺立的性格,來書寫自己遷謫后的艱難處境和復雜心情,表現了作者不愿屈節從流的態度和達觀灑脫的'品格。
作品的顯著特點是融寫物、抒情、議論于一體,并通過意境來表達思想感情。詞以“好睡”發端,以“自憐”相承,從紅梅的特征來展示紅梅清冷、自愛的形象。紅梅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苞芽期相當漫長,因謂“好睡”;雖然紅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厭遲“。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紅梅的孤寂苦衷和艱難處境。紅梅自身也明白,在這百花凋殘的嚴寒時節,唯獨自己含苞育蕾,豈非有不合時宜之感。苞蕾外部過著密集光潔的白茸,盡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潔白可愛,也只能自我顧戀,悲嘆“名花苦幽獨”(作者《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貴也》)罷了。詞以“冰臉”來刻畫紅梅的玉潔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寫出了紅梅的儀表,也生動地寫出了紅梅不流習俗的超然之氣,它賦予了紅梅以生命和豐富的感情,形象逼真,發人深思。
“偶作小紅桃杏色,閑雅,尚馀孤瘦雪霜姿。”這三句是“詞眼”,繪形繪神,正面畫出紅梅的美姿豐神。“小紅桃杏色”,說她色如桃杏,鮮艷嬌麗,切紅梅的一個“紅”字。“孤瘦雪霜姿”,說她斗雪凌霜,歸結到梅花孤傲瘦勁的本性。“偶作”一詞上下關聯,天生妙語。不說紅梅天生紅色,卻說美人因“自憐冰臉不時宜”,才“偶作”紅色以趨時風。但以下之意立轉,雖偶露紅妝,光彩照人,卻仍保留雪霜之姿質,依然還她“冰臉”本色。形神兼備,尤貴于神,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續對紅梅作渲染,筆轉而意仍承。“休把閑心隨物態”,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暈沁瑤肌”,承“偶作小紅桃杏色”。“閑心”、“瑤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閑淡雅致,不應隨世態而轉移;肌膚本是潔白如玉,何以酒暈生紅?“休把”二字一責,“何事”二字一詰,其辭若有憾焉,其意仍為紅梅作回護。“物態”,指桃杏嬌柔媚人的春態。石氏《紅梅》詩云“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其意昭然。這里是詞體,故筆意婉轉,不像做詩那樣明白說出罷了。下面“詩老不知梅格在”,補筆點明,一縱一收,回到本意。紅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豈在于青枝綠葉之有無哉!這正是東坡詠紅梅之慧眼獨具、匠心獨運處,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紅梅》詩的真諦所在。
此詞著意刻繪的紅梅,與詞人另一首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揀盡寒枝不肯棲”的縹緲孤鴻一樣,是蘇軾身處窮厄而不茍于世、潔身自守的人生態度的寫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絕塵俗、冰清玉潔的詞格。
定風波原文賞析2
原文:
定風波·江水沉沉帆影過
朝代:唐朝
作者:閻選
江水沉沉帆影過,游魚到晚透寒波。渡口雙雙飛白鳥,煙裊,蘆花深處隱漁歌。
扁舟短棹歸蘭浦,人去,蕭蕭竹徑透青莎。深夜無風新雨歇,涼月,露迎珠顆入圓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江水深沉,船帆的影子在江面上劃過。水中的魚從早到晚在寒冷的江波中游動,渡口那邊飛起了成雙成對的白鳥。云煙四處繚繞,漁人唱著漁歌在蘆葦叢的深處隱去。
用短槳劃著小船回到長著蘭草的.水邊,人就這樣離去了。小路上的竹林被風吹得不斷作響,路上長滿了青色的莎草。到了深夜,風停了,雨也停了。月亮照在寒冷的天上,露珠一顆顆滾入荷葉里面。
注釋
沉沉:深沉。
煙裊:云煙繚繞。裊,形容煙之狀態。
棹:船槳。
蘭浦:意思是長著蘭草的水邊。浦,水邊。
蕭蕭:風聲,也指草木搖落聲。
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塊根稱“香附子”,可入藥。
賞析:
江水沉沉,白鳥雙飛,楓葉蘆花,征帆漸遠。“人去”之后,惟見園荷滴露,冷月照人,莎滿荒徑,凄涼冷落。晚清著名文學家俞陛云在《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中評注:“此詞純是寫景,惟‘人去’二字見本意。在陸則莎滿徑荒,在水則露寒月冷,一片蕭寥之狀,殆有感于王根,樊重之家,一朝零落,人去堂空,作者如燕子歸來憑吊耶?”這首詞著意描繪了蕭索的秋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含蓄地流露了詩人的無限感懷。
定風波原文賞析3
原文:
好睡慵開莫厭遲。自憐冰臉不時宜。偶作小紅桃杏色,閑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閑心隨物態,何事,酒生微暈沁瑤肌。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
詩詞賞析:
此詞是作者貶謫黃州期間,因讀北宋詩人石延年《紅梅》一詩有感而作。這首詞緊扣紅梅既艷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獨特品格,抒發了自己達觀超脫的襟懷和不愿隨波逐流的傲骨。全詞托物詠志,物我交融,渾然無跡,清曠靈雋,含蓄蘊籍,堪稱詠物詞中之佳作。
詞開篇便出以擬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饒有情致。“好睡慵開莫厭遲”,“慵開”指花,“好睡”擬人,“莫厭遲”,綰合花與人而情意宛轉。此句既生動傳神地刻畫出梅花的玉潔冰清、不流時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艱難處境,賦予紅梅以生命和情感。
“偶作小紅桃杏色,閑雅,尚馀孤瘦雪霜姿。”這三句是“詞眼”,繪形繪神,正面畫出紅梅的美姿豐神。“小紅桃杏色”,說她色如桃杏,鮮艷嬌麗,切紅梅的一個“紅”字。“孤瘦雪霜姿”,說她斗雪凌霜,歸結到梅花孤傲瘦勁的本性。“偶作”一詞上下關聯,天生妙語。不說紅梅天生紅色,卻說美人因“自憐冰臉不時宜”,才“偶作”紅色以趨時風。但以下之意立轉,雖偶露紅妝,光彩照人,卻仍保留雪霜之姿質,依然還她“冰臉”本色。形神兼備,尤貴于神,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續對紅梅作渲染,筆轉而意仍承。“休把閑心隨物態”,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暈沁瑤肌”,承“偶作小紅桃杏色”。“閑心”、“瑤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閑淡雅致,不應隨世態而轉移;肌膚本是潔白如玉,何以酒暈生紅?“休把”二字一責,“何事”二字一詰,其辭若有憾焉,其意仍為紅梅作回護。“物態”,指桃杏嬌柔媚人的'春態。紅梅本具雪霜之質,不隨俗作態媚人,雖呈紅色,形類桃杏,乃是如美人不勝酒力所致,未曾墮其孤潔之本性。石氏《紅梅》詩云“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其意昭然。這里是詞體,故筆意婉轉,不像做詩那樣明白說出罷了。下面“詩老不知梅格在”,補筆點明,一縱一收,回到本意。紅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豈在于青枝綠葉之有無哉!這正是東坡詠紅梅之慧眼獨具、匠心獨運處,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紅梅》詩的真諦所在。
此詞著意刻繪的紅梅,與詞人另一首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揀盡寒枝不肯棲”的縹緲孤鴻一樣,是蘇軾身處窮厄而不茍于世、潔身自守的人生態度的寫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絕塵俗、冰清玉潔的詞格。
此詞的突出特點是融狀物、抒情、議論于一爐,并通過意境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詞中紅梅的獨特風流標格,正是詞人超塵拔俗的人品的絕妙寫照。
定風波原文賞析4
原文
《定風波·重陽》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云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翻譯
同客人帶酒登山,長江水倒映著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剛剛從這里飛過。人活在世上難遇一次開心歡笑的時候,趁年輕時頭插滿菊花玩個痛快回來。
以大醉來酬謝重陽節日之景,朝著高聳入云的山登高,用不著去怨太陽快落山了。古往今來有誰不老死,數不清啊,沒有必要像齊景公登牛山觸景生情而哭泣。
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為雙調小令。一作《定風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瓊枝》。格律以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韻,二仄韻,下片六句四仄韻,二平韻,即歐陽炯所做格律為正體,另有七種變體。
重陽:即重陽節。
攜壺:帶酒。
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
涵:容納,倒映。
初:第一次,剛剛。
塵世:人間。
酩酊:沉醉,大醉。
但:只是。
酬:酬謝。
云嶠:聳入云霄的高山。
登臨:登山臨水。
斜暉:夕陽。
多少:數不清。
牛山:在今山東省淄博市。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九月,重陽節到來,蘇軾與徐君猷等客人登高賞菊,飲酒賦詩。蘇軾有感于杜牧《九日齊安登高》詩,心境一致,作該詞以表達蘇軾唯物的生死觀。
賞析
上片,以景入情,描敘登高賞菊,飲酒言歡的情景。“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開頭兩句點明“上翠微”的行蹤,描繪“江涵秋影”與“雁初飛”的兩幅畫面。觸景生情,便迅速推出“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的三句人生箴言。趁著這大好的.年華、大好的秋光大笑,插黃花。上片即花生情,也為過渡到下片暗示了一筆。
下片,由即花生情進入到寫以酒助興。飲酒抒情,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傳統文化,稱之為“酒文化現象”,蘇軾也不例外。“酩酊但酬佳節了,云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寫把酒臨風,喝個痛快是為了酬謝佳節。登山臨水,同樣也是為了酬謝佳節。即使夕陽快落山了,也用不著愁怨。夕陽是自然界中“無限好”的景致,自然人生“夕陽”也應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杜牧含蓄地說人生“只如此”,而蘇軾則直言不諱人生“誰不老”。尤其詞的最后引齊景公泣牛山的故事,傳情達意,精煉入微,可謂妙筆。
全詞,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蘇軾雖然感嘆世事多艱,但是不消沉,不傷感,充分顯示了蘇軾對世事、人生短暫的恬淡達觀的胸襟。
定風波原文賞析5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譯文:
譯文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經舍棄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所以寫了這首詞。不必去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輕快勝過駿馬,誰會怕!披一身蓑衣,任憑一生風雨。料峭的春風將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注釋已而:不久,一會兒。吟嘯:吟詠長嘯。芒鞋:草鞋。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料峭:微寒的樣子。蕭瑟:風雨吹落的聲音。也無風雨也無晴:風雨天氣和晴朗天氣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也無風雨也無【晴】:晴與情諧音,手法為雙關,意在指感情上也是如此。
賞析:
即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定風波原文賞析6
定風波 蘇軾 北宋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
①沙湖:湖北黃岡縣東南三十里處,又名螺師店。
②狼狽:形容處境困窘、難堪。
③吟嘯:吟詩、長嘯。
④芒鞋:草鞋。
⑤煙雨:煙波風雨。
⑥料峭:開容風力寒冷、尖利。
⑦蕭瑟:風雨穿林打葉聲。
【譯文】:
不要聽風穿樹林,樹葉帶來風雨之聲,這一切無所謂,我依然一邊吟詩長嘯,一邊緩步徐行。穿著草鞋,拄著竹仗,比騎馬坐車更加一身輕松。誰怕風風雨雨?我漠視這些,一生任憑煙雨迷蒙,與我同行。冷冷的春風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陽的山頭卻來迎接我。回頭望去,我來時淋雨的地方,一片蕭條,歸去時又一片平靜,也沒有什么風雨,也無晴。
【賞析】:
這首詞作于無豐五年(1082年),此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這首詞作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從這首詞里,我們能看到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上片“一蓑煙雨任平生”句,將詞人一生的坎坷磨難,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態度,盡行囊括。下片“也無風雨也無晴”豐富了詞的主旨,展示出詞人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脫有人生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自然界中風雨陰晴變化莫測,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風風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這就是“了無風雨也無晴”的深刻含義。也是本詞思想意義的深刻性之所在。本詞構思新巧,以微顯巨,從遇雨之吟嘯升華為人生之超曠,“風雨”意象面為人生災難與厄運的象征。全詞見出詞人對人生風雨表現出一種聽任自然,不怕挫折,樂觀曠達的曠達胸懷。從這首詞里,我們能看到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上片“一蓑煙雨任平生”句,將詞人一生的坎坷磨難,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態度,盡行囊括。下片“也無風雨也無晴”豐富了詞的主旨,展示出詞人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脫有人生觀。
定風波原文賞析7
原文:
定風波·暮春漫興
[宋代]辛棄疾
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鐘。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花開元自要春風。試問春歸誰得見?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
譯文
少年之時,春天游玩的興致比那美酒還濃烈,插花、騎馬疾馳,醉倒于美酒中。年老之時一到春天就像因喝酒過量而感到難受一樣,而今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燒一盤香,喝上幾杯茶來消磨時光。
春風把將謝的花全都卷走后還是沒有停息。可是我不恨它,因為花兒開放需要春風的吹拂。想問一下,有誰能看見春天離去呢?是那飛來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陽中與春相遇。
注釋
暮春:春末,農歷三月。
漫興:漫不經意,興到之作。
少日:少年之時。
插花:戴花。
走馬:騎馬疾走。
鐘:酒杯。千鐘極言糧多。古以六斛四斗為一鐘,一說八斛為一鐘,又謂十斛為一鐘。
病酒:飲酒沉醉。
茶甌:一種茶具。
香篆:指焚香時所起的煙縷。
茶甌(ōu):茶罐。
香篆(zhuàn):篆字形的盤香。
簾櫳:掛有簾子的窗戶。亦作“簾籠”。窗簾和窗牖。也泛指門窗的簾子。
殘花:將謝的花;未落盡的花。
元自:原來,本來。
飛燕:飛翔的燕子。
賞析:
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閑居帶湖之作。上情下景,情景交融。上片以少年春意狂態,襯托老來春意索然。下片風卷殘花,當悲,但以“休恨”開解;“花開元自要春風”,一反一正,寓意頗深,耐人尋味。春歸無跡,但飛燕卻于來時夕陽中相見,則于迷惘惆悵間,掠過一縷欣慰情思。
此詞分上闋與下闋。
上闋以“少日”與“老去”作強烈對比。“老去”是現實,“少日”是追憶。少年時代,風華正茂,一旦春天來臨,更加縱情狂歡,其樂無窮。對此,只用兩句十四字來描寫,卻寫得何等生動,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懷”,用了“似酒濃”,已給人以酒興即將發作的暗示。繼之以“插花”、“走馬”,狂態如見。還要“醉千鍾”,那么,連喝千杯之后將如何顛狂,就不難想象了。而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憶中才能出現。眼前的'現實則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懷不是“似酒濃”,而是“如病酒”。同樣用了一個“酒”字,而“酒濃”與“病酒”卻境況全別。
什么叫“病酒”?馮延巳《鵲踏枝》詞說:“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辭鏡里朱顏瘦。”
“病酒”,指因喝酒過量而生病,感到很難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極言心情不佳,毫無興味,不要說“插花”、“走馬”,連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燒一盤香,喝幾杯茶,消磨時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為這里用了“小簾櫳”。“櫳”指窗上欞木,而“簾櫳”作為一個詞,實指窗簾。掛小窗簾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過片“卷盡殘花風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與上闋毫無聯系。然而仔細尋味,卻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過渡的橋梁。上闋用少日逢春的狂歡反襯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甌香篆小簾櫳”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關心。其實不然。
下闕寫道他始終注視那“小簾櫳”,觀察外邊的變化。春風不斷地吹,把花瓣兒吹落、卷走,而今已經“卷盡殘花”,風還不肯停,春天就會隨之破敗,如此看來,詩人自然是恨春風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說:“休恨!”為什么?因為:“花開元自要春風。”當初如果沒有春風的吹拂,花兒又怎么能夠開放呢?在這出人意外的轉折中,蘊含著深奧的哲理,也飽和著難以明言的無限感慨。春風催放百花,給這里帶來了春天。春風“卷盡殘花”,春天就要離開這里,回到別的什么地方去了。
“試問春歸誰得見?”這一句問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難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夷所思”,妙不可言;離此而去的春天,被向這里飛來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陽中遇見的。古典詩詞中的“春歸”有兩種含義,一種指春來,如陳亮《水龍吟》:“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一種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發傷春之感。
詩詞中的“春歸”有兩種含義。一種指春來,如陳亮《水龍吟》:“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
一種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發傷春之感。
辛棄疾的名作《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亦不例外。而這首《定風波》卻為讀者打開廣闊的想象領域和思維空間,誘發人們追蹤春天的腳步,進行哲理的思考,可謂另辟蹊徑,富有獨創精神。
把春天擬人化,說她離開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見于白居易的《潯陽春·春生》:“春生何處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風報消息,續教啼鳥說來由。展張草色長河畔,點綴花房小樹頭。若到故園應覓我,為傳淪落在江州。”
黃庭堅的《清平樂》,則遵循這種思路自制新詞:“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構思也很新穎:“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辛棄疾《定風波》的下闋和上述這些作品可謂異曲同工,其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也是顯而易見的。
定風波原文賞析8
定風波·為有書來與我期
清代 莊棫
為有書來與我期,便從蘭杜惹相思。昨夜蝶衣剛入夢,珍重,東風要到送春時。
三月正當三十日,占得,春光畢竟共春歸。只有成陰并結子,都是,而今但愿著花遲。
譯文
期盼有書信來與我期約,所以見到香草和蘭草還有杜若,就禁不住起相思之意。昨天夜里夢到了友人,道一聲珍重。到了暮春時節,而且東風就要把美人吹送到自己身邊來了,雖然相見遙遙無期,相思卻綿綿不斷。
此時正當三月三十日,春景不常,很快春天就要離去了。雖然以后將是遍地的綠蔭和累累的果實,可如今我卻盼望春天再長一些,花期再長一些。
注釋
定風波: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以五代歐陽炯所作為正格。雙調六十二字,平韻仄韻互用。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醉瓊枝》。
與我期:言對方有信來與我相約。
蘭杜:蘭草和杜若,均為香草。
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悅而無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蝶衣:喻輕盈的花瓣。
畢竟:到底,終歸。
而今:如今。 唐張安世《苦別》詩:“向前不信別離苦,而今自到別離處。”
但愿:只愿,只希望。
評解
此詞著意抒情。寫人物而以景物相襯,于情景交融中微露惜春懷人之意。含蓄委婉,輕柔細膩,往往語意雙關,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
莊棫出身于鹽商之家,早年為部主事,光緒十四年中舉人,后家道中落。咸豐五年(1855)游京師,赴試不第。一生從未入仕,淪落窮愁,潦倒不堪。伴隨他的除清貧以外,還有戀愛和婚姻的不幸。這首詞便是這種不幸的記錄,但卻無法明了其具體內容。
定風波原文賞析9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悲無歡緒。
賞析
【定風波】的開頭是“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是說穰城里雖然“羅綺滿城”花花綠綠,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尋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樣的呢?“浦映□花花映浦”,美極了。“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這種美好境界無邊無際,走進去好象突然走入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去“世外桃源”的路上的境界一般。這上片,字面上的意思是,城里的春天景色即將逝去,沒什么好景致,到城外游詠之地尋美景吧;而那里,景致確實很好,真如世外桃源一般。換句話說,對城市的生活已沒什么興趣,必須離開城市,到山林原野之間去,那里遠比這表面繁華的城市生活來得好。這表明了范仲淹對官場生活已經厭倦,對表面穩固的朝庭存在著反感,想離開朝庭,離開官場,尋找他途,退隱歸田去,希望過陶淵明式的生活。(我想,這可能就是他屢次請貶的原因之一。)這是上片的思想感情的實質。所以,下片緊接著說:“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替自己的這種思想進行辯解,認為他想這樣做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最后說,“鶯解新聲蜨解舞。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在詞的意境上是寫對景色的欣賞,實際上是表白自己去退隱歸田是很愉快的、很樂觀的、很自然的。
這首詞,反映了范仲淹在仕途受阻、政見受挫之時,其本階級(中、小地主)軟弱的一面的作用下,有退隱的念頭,乍看起來,這種念頭是不符合范仲淹的思想實際的。范仲淹“每感激天下事,奮不顧身”(宋史),“公少有大節,其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擇利害為趍舍,其所為,必盡其力。曰:‘為之自我者,當如是,其成與否,有不在我者,雖圣賢不能必,吾豈茍哉?’”。(《范文正公集》《褒賢集:神道碑銘》)可是我認為,范氏的世界也是有矛盾的,以上所引的活只道出了它的一面(而且是主導一面)。范仲淹消極低沉的時候也是有的,只是不很嚴重而已。這是因為他是封建社會的士大夫,他所代表的階級——中、小地主——在當時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地位都是不鞏固的,雖然有上升的積極要求,卻是很軟弱的`;他所處的時代是沉悶的時代。(關于范仲淹有積極一面和消極一面,從以上分析的三首詞中亦可看出來,上面的分析也或多或少作了些說明,讀者要更進一步了解這種兩面性的具體情況,實質和根源,可參閱馬茂元的《范仲淹的詞》一文,我完全贊同馬氏對這個問題的分析。)也許有人會說,他既然在五十七歲左右有這種消極退隱思想,可是他在58歲時怎么能寫出《岳陽樓記》這樣積極的散文呢?不錯,《岳陽樓記》是篇積極的作品,但我正要以它作為旁證,說明范仲淹在知鄧州時(五十七、八歲)思想上消極面積極極面有著激烈的斗爭,而斗爭的結果是積極面占了上風。《岳陽樓記》寫了兩種人在洞庭湖兩景色面前所表現的兩種不同情緒,實際上與他自己的思想有關。他年輕時,生氣勃勃,積極進取。后來三遭貶職(知鄧州就是其中一次——知鄧州前充邊任),知鄧州時,年紀老了,由此,他有一些消極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岳陽樓記》最后強調“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他自己的矛盾著的兩種思想傾向對立斗爭的結果,積極一面占了上風了,他過去一貫的積極處世的思想復活了。所以他在末了說:“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否定了消極一面,希望、鼓勵自己向古仁人看齊,希望、鼓勵自己比古仁人更進一步。他在這時思想斗爭的結果是積極一面占了上風,但當時的消極一面卻在【定風波】中記錄下來了。
創作背景
題為“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白花洲”。范仲淹五十七歲知鄧洲,五十八歲時曾寫《中元夜百花洲作》一詩,其中有“百花洲里夜忘歸”句,故【定風波】定是五十七歲之后的作品,是記常游百花洲之事而抒己之志的作品。
定風波原文賞析10
原文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古詩簡介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
翻譯/譯文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國),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與柔美聰慧的佳人(指寓娘)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指寓娘)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賞析/鑒賞
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描繪王定國豐神俊朗,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兩人真是天造地設的雙璧人。該句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質感的印象。第三句“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郁苦悶、浮躁不寧而為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杰出,往往馳騁想象,構成奇美的境界,這里對“清歌”的夸張描寫,表現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詩言志,歌詠言”,“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班固《漢書·藝文志》),美好超曠的歌聲發自于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下片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在美。換頭承上啟下,先勾勒她的神態容貌:“萬里歸來年愈少。”嶺南艱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后容光煥發,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夸張的成分,洋溢著詞人贊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后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嶺梅”,指大庾嶺上的梅花;“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過大庾嶺這一溝通嶺南嶺北咽喉要道的情況,又以斗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贊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最后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性特征,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定風波原文賞析11
原文: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
原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
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定風波原文賞析12
定風波·三月七日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翻譯:
譯文
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經舍棄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所以寫了這首詞。不必去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輕快勝過駿馬,誰會怕!披一身蓑衣,任憑一生風雨。料峭的春風將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注釋
已而:不久,一會兒。吟嘯:吟詠長嘯。芒鞋:草鞋。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料峭:微寒的樣子。蕭瑟:風雨吹落的聲音。也無風雨也無晴:風雨天氣和晴朗天氣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也無風雨也無【晴】:晴與情諧音,手法為雙關,意在指感情上也是如此。
賞析:
元豐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后所作。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皆覺狼狽。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達與樂觀。
定風波原文賞析13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翻譯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注釋
玉郎:是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愛稱,泛指男子青年。
點酥娘:謂膚如凝脂般光潔細膩的美女。
皓齒:雪白的牙齒。
炎海:喻酷熱。
嶺:指大庾嶺,溝通嶺南嶺北咽喉要道。
試問: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個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賞析
這首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描繪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質感的印象。第三句“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郁苦悶、浮躁不寧而為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杰出,往往馳騁想象,構成奇美的境界,這里對“清歌”的夸張描寫,表現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詩言志,歌詠言”,“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班固《漢書·藝文志》),美好超曠的歌聲發自于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下片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在美。換頭承上啟下,先勾勒她的神態容貌:“萬里歸來年愈少。”嶺南艱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后容光煥發,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夸張的成分,洋溢著詞人贊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后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過大庾嶺的情況,又以斗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贊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最后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性特征,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
創作背景
元豐六年(1083)王鞏北歸,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后,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詞作于元豐八年(1085)十二月。蘇軾元豐七年(1084)三月由黃州量移汝州,十二月到京,與王鞏會宴,即席創作此詞。
定風波原文賞析14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天教分付 一作:天應乞與)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注釋
⑴定風波:詞牌名。一作“定風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瓊枝”。雙調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韻,二仄韻,下片六句四仄韻,二平韻。
⑵王定國:王鞏,作者友人。寓娘:王鞏的歌妓。
⑶柔奴:即寓娘。
⑷玉郎:是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愛稱,泛指男子青年。
⑸點酥娘:謂膚如凝脂般光潔細膩的美女。
⑹皓齒:雪白的牙齒。
⑺炎海:喻酷熱。
⑻嶺:指大庾嶺,溝通嶺南嶺北咽喉要道。
⑼試問: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
⑽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個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賞析:
作者:佚名
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描繪王定國豐神俊朗,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兩人真是天造地設的雙璧人。該句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質感的印象。第三句“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為清涼之鄉,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郁苦悶、浮躁不寧而為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杰出,往往馳騁想象,構成奇美的境界,這里對“清歌”的夸張描寫,表現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詩言志,歌詠言”,“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班固《漢書·藝文志》),美好超曠的歌聲發自于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下片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在美。換頭承上啟下,先勾勒她的神態容貌:“萬里歸來年愈少。”嶺南艱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后容光煥發,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夸張的成分,洋溢著詞人贊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后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嶺梅”,指大庾嶺上的梅花;“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過大庾嶺這一溝通嶺南嶺北咽喉要道的情況,又以斗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贊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為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最后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性特征,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
定風波原文賞析15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
余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
已而:不久,一會兒。
2
翻譯:
三月七日,
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
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經舍棄了,
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
只有我不這么覺得。
過了一會兒天晴了,
所以寫了這首詞。
不必去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
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
一邊悠然徐行。
竹杖和草鞋輕快勝過駿馬,
誰會怕!
披一身蓑衣,任憑一生風雨。
料峭的春風將酒意吹醒,
我感到有些寒冷,
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
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
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
也無所謂天晴。
賞析:
“徐行”表態度從容,“竹杖芒鞋”指條件簡陋,“莫聽”
【定風波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定風波·紅梅原文及賞析12-18
絕句原文及賞析12-19
菊花原文及賞析12-19
綢繆原文賞析12-17
別離原文賞析12-17
不見原文賞析12-17
微雨原文及賞析12-17
苔原文賞析12-17
雪原文及賞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