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注解】
⑴終南山:即秦嶺,在今西安市南,唐時士子多隱居于此山。過:拜訪。斛(hú)斯山人:復姓斛斯的一位隱士。
⑵碧山:指終南山。下:下山。
⑶卻顧:回頭望。所來徑:下山的小路。
⑷蒼蒼:指灰白色的山路。翠微:青翠的山坡,此處指終南山。
⑸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及:到。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⑹荊扉:荊條編扎的柴門。
⑺青蘿:攀纏在樹枝上下垂的藤蔓。行衣:行人的衣服。
⑻揮:舉杯。
⑼松風:古樂府琴曲名,即《風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而入松林的意思。
⑽河星稀:銀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謂夜已深了。
⑾陶然:歡樂的樣子。機:世俗的心機。忘機:忘記世俗的機心,不謀虛名蠅利。
【韻譯】
從碧山下來,暮色正蒼茫,
伴隨我回歸,是皓月寒光。
我不時回頭,把來路顧盼:
茫茫小路上,橫臥青翠坡。
路上遇山人,邀去他草堂,
孩兒們聞聲,把荊門開放。
一條小幽徑,入繁茂竹林,
枝丫的蘿蔓,拂我的衣裳。
歡聲笑語時,主留我住宿,
擺設的美酒,把盞話蠶桑。
長歌吟唱的,風松的樂章,
歌罷夜闌后,漢稀星閃亮。
我醉得糊涂,你樂得癲狂,
同歡樂陶醉,把世俗遺忘。
【評析】
我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格。
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無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而李詩卻著意渲染。細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可見陶李兩者風格迥異。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2
【詩句】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出處】 唐·李白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鑒賞】 黃昏的時候,我從青翠的山上走下來; 山上的月亮一路伴隨著我回家。這兩句詩描寫作者在暮色中獨自走下碧山,一路上明月相伴,孤寂中自有一份凄清、詩意的美。
【原詩】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翻譯】
傍晚從碧山下來,山月在身后緊緊相隨。
回頭看剛才走的道路,橫臥的青山一片蒼翠。
我們攜手來到田家,孩子們把柴門打開。
綠竹長入幽僻徑,青蘿觸拂行人衣
我們為得到一個良好的休息場所而高興,有美酒聊且同飲。
長歌一曲松風和鳴,歌聲停時但見銀河之中眾星稀。
我已經醉了,你也十分歡樂,大家心曠神怡忘掉了一切。
【賞析】
終南山東起藍田,西至郿縣,綿亙八百余里,主峰在長安之南,唐時士人多隱居于此。李白第一次上長安,終南山是不會不去的'。詩中記的這次出游,應是由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陪同,當夜即宿其家。
李白詩中常言“碧山”,說者每苦不知確指,“碧山”可泛稱青山,亦可專指,例如此詩即指終南山。游覽竟日,薄暮下山時,興致尚未全消,這時月亮已升上天空,陪伴著詩人同行,恰如兒歌所唱的:“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手拉手”,在自然景物中,此最有人情味者。詩人寫著“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心中就有一種親近自然的況味。到達目的地,松一口氣,回看向來經過的山路,已籠罩在一片暮靄中,使人感到妙不可言。此時此刻,最叫人依戀呢。
說斛斯先生與詩人同行,是從“歸”和“相攜”等措詞上玩味出的。到達斛斯之家時,須穿過幽竹掩映,青蘿披拂的曲曲彎彎的小路,“苔滑猶須輕著步,竹深還要小低頭”,很平常,很有趣。而來開門迎客的,是斛斯家的小朋友。兒童有天然好客的傾向,今俗謂之“人來瘋”,他們怕是早就盼著李伯伯的到來,才爭著開門的。在斛斯家作客,真是得其所哉呀!主人道:“快上酒上菜,我們的客人早餓了呢”,于是就飲酒,就吃菜。“美酒聊共揮”,“聊”字見隨便,而“揮”字更瀟灑。這是“揮霍”的“揮”,“揮金如土”的“揮”。一口一口地呷酒不可叫“揮”,非“一杯一杯復一杯”、“會須一飲三百杯”不可叫“揮”。“酒酣耳熱后,意氣素霓生”,就為朋友歌一曲吧,如果沒有琴,就請山頭的松風伴奏也成。“酒逢知己飲,詩對會人吟”,李白“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之謂也。邊喝邊唱,不覺斗轉星移,不知東方將白。王維對裴迪贈詩道“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李白對斛斯山人則道“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忘機”本道家術語,謂心地淡泊,與世無爭。
寫眼前景,說家常話,其沖淡與平易不亞于孟浩然詩。沖淡不是清淡,不是淡乎寡味。有味如果汁、如牛奶,才可沖淡。沖淡固然要清水,然僅有清水可以謂之沖淡者乎?此詩所以其淡如水,其味彌長也。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3
古詩原文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譯文翻譯
傍晚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好像隨著行人而歸。
回望來時走的山間小路,山林蒼蒼茫茫一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攜到他家,孩童出來急忙打開柴門。
走進竹林穿過幽靜小路,青蘿枝葉拂著行人衣裳。
歡言笑談得到放松休息,暢飲美酒賓主頻頻舉杯。
放聲高歌風入松的曲調,歌罷銀河星星已經很稀。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忘了世俗奸詐心機。
注釋解釋
終南山:即秦嶺?,在今西安市南,唐時士子多隱居于此山。過:拜訪。斛(hú)斯山人:復姓斛斯的一位隱士。
碧山:指終南山。
下:下山。
卻顧:回頭望。
所來徑:下山的小路。
蒼蒼:一說是指灰白色,但這里不宜作此解,而應解釋蒼為蒼翠、蒼茫,蒼蒼疊用是強調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種蒼茫貌。
翠微:青翠的山坡,此處指終南山。
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
及:到。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荊扉:荊條編扎的柴門。
青蘿:攀纏在樹枝上下垂的藤蔓。
行衣:行人的衣服。
揮:舉杯。
松風:古樂府琴曲名,即《風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而入松林的意思。
河星稀:銀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謂夜已深了。
河星:一作“星河”。
陶然:歡樂的樣子。
忘機:忘記世俗的機心,不謀虛名蠅利。
機:世俗的心機。
創作背景
關于此詩的創作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兩入長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時;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時。此詩寫于李白二入長安時期。
詩文賞析
中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格。
全詩以賦體——敘述題寫成。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而李詩卻著意渲染。細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可見陶李兩者風格迥異。
從詩的內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則可知。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余情。這里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門后,“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也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句中青松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后,從美酒共揮,轉到“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寫出酒后的風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
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么溫緩舒徐。而李白就著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口氣中也帶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涌泄,溢于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格的不同。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4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作者:李白(701-762)當然是大家公認的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天才詩人之一,大多數人認為他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祖籍隴西(今甘肅),一說生于中亞,但少年時即生活在蜀地,壯年漫游天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離開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 他的詩,想象力“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確無人能及。北宋初年,人們發現《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秦娥夢斷秦樓月”兩詞,又尊他為詞的始祖。有人懷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訟紛紜。其實,李白的樂府詩,當時已被之管弦,就是詞的濫觴了。至于歷來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這兩首詞,格調高絕,氣象闊大,如果不屬于李白,又算作誰的作品為好呢?
注釋: 終南山:在今陜西西安市南,地近京城而又山林幽靜。翠微:青翠的山坡。松風:指古樂府《風入松》曲,也可作歌聲隨風入松林解。機:世俗的心機。
【賞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是詩人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寫。只寫一次很平常的作客經過,但寫出了很淳樸的感情。全詩寫月夜在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斛斯山人想來是一位隱士,同時是李白的好朋友。詩寫暮色蒼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5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代: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譯文
傍晚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一直跟隨著我歸來。
回頭望下山的山間小路,山林蒼蒼茫茫一片青翠。
偶遇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孩童急忙出來打開柴門。
走進竹林中的幽深小徑,樹枝上下垂的藤蔓拂著行人衣裳。
歡言笑談得到放松休息,暢飲美酒賓主頻頻舉杯。
放聲高歌風入松的曲調,一曲唱罷已是星光稀微。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興,歡欣愉悅忘了世俗奸詐心機。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注釋
終南山:即秦嶺?,在今西安市南,唐時士子多隱居于此山。
過:拜訪。
斛(hú)斯山人:復姓斛斯的一位隱士。
碧山:指終南山。下:下山。
卻顧:回頭望。所來徑:下山的小路。
蒼蒼:一說是指灰白色,但這里不宜作此解,而應解釋蒼為蒼翠、蒼茫,蒼蒼疊用是強調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種蒼茫貌。
翠微:青翠的山坡,此處指終南山。
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及:到。
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荊扉:荊條編扎的柴門。
青蘿:攀纏在樹枝上下垂的藤蔓。
行衣:行人的`衣服。
揮:舉杯。
松風:古樂府琴曲名,即《風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而入松林的意思。
河星稀:銀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謂夜已深了。
河星:一作“星河”。
陶然:歡樂的樣子。忘機:忘記世俗的機心,不謀虛名蠅利。機:世俗的心機。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鑒賞
中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格。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前四句寫詩人下山歸途所見,中間四句寫詩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見,末六句寫兩人飲酒交歡及詩人的感慨,流露了詩人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的感情。全詩都用賦體寫成,情景交融,色彩鮮明,神情飛揚,語言淳厚質樸,風格真率自然。
從詩的內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則可知。
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余情。這里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
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
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門后,“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也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句中青松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后,從美酒共揮,轉到“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寫出酒后的風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
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么溫緩舒徐。而李白就著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口氣中也帶有清俊之味。
在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涌泄,溢于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格的不同。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創作背景
關于此詩的創作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兩入長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唐玄宗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時;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時。此詩寫于李白初入長安隱居終南山時期。
另一種說法是:李白此詩作于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寶十一載)春,時李白五十二歲,正隱居終南山。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6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注解】:1、翠微:青翠的山坡。 2、松風:指古樂府《風入松》曲,也可作歌聲隨風入松林解。 3、機:世俗的心機。
【韻譯】:從碧山下來,暮色正蒼茫, 伴隨我回歸,是皓月寒光。 我不時回頭,把來路顧盼: 茫茫小路,橫臥青翠坡上。 路遇山人,相邀去他草堂, 孩兒們聞聲,把荊門開放。 一條幽徑,深入繁茂竹林, 枝丫蘿蔓,輕拂我的'衣裳。 歡聲笑語,主人留我住宿, 擺設美酒,把盞共話蠶桑。 長歌吟唱,風入松的樂章, 歌罷夜闌,河漢稀星閃亮。 我醉得胡涂,你樂得癲狂, 歡樂陶醉,同把世俗遺忘。
【評析】:這是一首田園詩,是詩人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寫。全詩寫月夜在長安南面的終南 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詩寫暮色蒼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靜、流露 出詩人的稱羨之情。
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 自然陶醉忘機。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 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無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 南山等等。而李詩卻著意渲染。細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 酒聊共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可見陶李兩者風格迥異。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7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譯文
傍晚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好像隨著行人而歸。
回望來時走的山間小路,山林蒼蒼茫茫一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攜到他家,孩童出來急忙打開柴門。
走進竹林穿過幽靜小路,青蘿枝葉拂著行人衣裳。
歡言笑談得到放松休息,暢飲美酒賓主頻頻舉杯。
放聲高歌風入松的曲調,歌罷銀河星星已經很稀。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忘了世俗奸詐心機。
注釋:
終南山:在今陜西西安市南,地近京城而又山林幽靜。
翠微:青翠的山坡。
松風:指古樂府《風入松》曲,也可作歌聲隨風入松林解。
機:世俗的心機。
【賞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是詩人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寫。只寫一次很平常的作客經過,但寫出了很淳樸的感情。全詩寫月夜在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斛斯山人想來是一位隱士,同時是李白的.好朋友。詩寫暮色蒼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
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8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①。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②,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③。
【注釋】①翠微:青翠的山坡。 ②松風:指古樂府《風入松》曲,也可作歌聲隨風入松林解。
③機:世俗的心機。
(1)“美酒聊共揮”句中的`“揮”改為“飲”好不好?為什么?(3分)
(2)“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結合全詩分析,讓詩人“醉”的原因除了酒,還有哪些?(4分)
參考答案:
10. 【古詩鑒賞】(7分)
(1)不可以。“揮”字寫出了詩人飲酒時的豪放、灑脫的形象,而“飲”不具備這種表現力。(2分)其次,“揮”押韻而“飲”不押韻。(1分)
(2)讓詩人“醉”的一是風景:白天游山,怡人的山景讓詩人沉醉。(1分)其次,飲酒時天上有明月星星,身邊有綠竹、靑蘿、幽徑,那環境讓人迷醉。(1分) 二是人情:能在朋友的家里和知己“歡言”、“長歌”,忘記人世間的一切煩惱,自然會陶醉。(2分)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9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作品賞析
我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格。
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無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而李詩卻著意渲染。細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可見陶李兩者風格迥異。
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兩入長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時;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時。此詩寫于李白二入長安時期。
李白一入長安,是乘興而來,掃興而歸。在長安一年,卻沒人賞識他,沒人提攜他。飽嘗了人情世態的冷暖后,他憤然離開了長安。十年之后的第二次入長安,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回是唐玄宗親自下詔召他入京的。當時李白正在吳越一帶漫游,聽到玄宗的詔令,十分高興,他“仰天大笑出門去”,告別子女,于這一年秋天到了長安。玄宗一見李白天姿英朗,非常高興,下車步行迎接,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并讓他作翰林院待詔。唐玄宗非常賞識李白的才華,似乎玄宗召李白入京,是要請他干一番事業了。事實并非如此。所謂“翰林待詔”,不過是以文學詞章而備顧問的侍從,一個皇帝的高級清客而已。不過,初到長安的李白尚沒有料到這個,他以為自己施展才能的機會來了,對各方面頗受優待的日子相當滿意。他曾秉筆翰林,為皇帝草擬詔書;他曾陪同皇帝圣駕去華清溫泉宮;他曾出入宮廷,為唐玄宗及其寵妃楊玉環寫宮中行樂詞。
當然,待詔翰林初期的李白,并非真的成了專門奉承別人的庸俗角色,成天周旋于王侯貴族之間的宮廷文人。他原是嗜酒如命的,因而常與長安名士賀知章等人飲酒歡謔,有時竟醉倒在長安街頭,被人稱為“飲中八仙”;他原是任情適性,喜好大自然的,少不了常常留連于山水之間。另外,待詔翰林的生活也并非一味地春風得意,很快地,就有人借故中傷他,說起他的壞話來了。這些壞話傳到李白耳朵里,也使他隱隱感到煩惱。《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詩,就是詩人待詔翰林初期生活和思想的一個側面的反映。
從詩的內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則可知。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余情。這里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門后,“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也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句中青松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后,從美酒共揮,轉到“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寫出酒后的風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
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么溫緩舒徐。而李白就著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口氣中也帶有清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涌泄,溢于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格的不同。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0
出自唐詩三百首全集,其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前言」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前四句寫詩人下山歸途所見,中間四句寫詩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見,末六句寫兩人飲酒交歡及詩人的感慨,全用賦體寫成,流露了詩人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的感情。全詩情景交融,色彩鮮明,神情飛揚,語言淳厚質樸,風格真率自然。
「注釋」
⑴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南,唐時士子多隱居于此山。過:拜訪。斛(hú)斯山人:復姓斛斯的一位隱士。
⑵碧山:指終南山。下:下山。
⑶卻顧:回頭望。所來徑:下山的小路。
⑷蒼蒼:一說是指灰白色,但這里不宜作此解,而應解釋蒼為蒼翠、蒼茫,蒼蒼疊用是強調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種蒼茫貌。翠微:青翠的山坡,此處指終南山。
⑸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及:到。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⑹荊扉:柴門,以荊棘編制。
⑺青蘿:攀纏在樹枝上下垂的藤蔓。行衣:行人的衣服。
⑻揮:舉杯。
⑼松風:古樂府琴曲名,即《風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而入松林的意思。
⑽河星稀:銀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謂夜已深了。河星:一作“星河”。
⑾陶然:歡樂的樣子。忘機:忘記世俗的機心,不謀虛名蠅利。機:機巧之心。
「翻譯」
傍晚時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一路跟著我歸來。回頭望望剛才走過的山間小路,蒼蒼茫茫籠罩在一片青翠中。與斛斯山人攜手到他的田家,孩童出來打開柴門。走進綠竹掩映的幽靜小路,青蘿的枝葉時時拂著我們的衣裳。歡言笑談中得到了真正放松休息,暢飲著美酒,賓主頻頻舉杯。放聲高歌松風曲,歌罷銀河的星星已經稀少。我喝醉了但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得忘了人間的奸詐心機。
「賞析」
中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格。
全詩以賦體——敘述題寫成。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而李詩卻著意渲染。細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可見陶李兩者風格迥異。
從詩的內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則可知。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余情。這里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
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門后,“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也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句中青松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后,從美酒共揮,轉到“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寫出酒后的風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
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么溫緩舒徐。而李白就著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口氣中也帶有清俊之味。
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涌泄,溢于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格的不同。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1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代·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唐代五言古詩《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譯文
傍晚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好像隨著行人而歸。
回望來時走的山間小路,山林蒼蒼茫茫一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攜到他家,孩童出來急忙打開柴門。
走進竹林穿過幽靜小路,青蘿枝葉拂著行人衣裳。
歡言笑談得到放松休息,暢飲美酒賓主頻頻舉杯。
放聲高歌風入松的曲調,歌罷銀河星星已經很稀。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忘了世俗奸詐心機。
參考資料:
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7.
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28-729.
蘅塘退士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xx:3.
唐代五言古詩《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注釋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碧山:指終南山。下:下山。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卻顧:回頭望。所來徑:下山的小路。蒼蒼:一說是指灰白色,但這里不宜作此解,而應解釋蒼為蒼翠、蒼茫,蒼蒼疊用是強調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種蒼茫貌。翠微:青翠的山坡,此處指終南山。
相攜(xié)及田家,童稚(zhì)開荊(jīng)扉(fēi)。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及:到。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荊扉:荊條編扎的柴門。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青蘿:攀纏在樹枝上下垂的藤蔓。行衣:行人的'衣服。
歡言得所憩(qì),美酒聊共揮。揮:舉杯。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松風:古樂府琴曲名,即《風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而入松林的意思。河星稀:銀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謂夜已深了。河星:一作“星河”。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陶然:歡樂的樣子。忘機:忘記世俗的機心,不謀虛名蠅利。機:世俗的心機。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2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是唐代李白的五言古詩。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流露了詩人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的感情。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⑴
暮從碧山下⑵,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⑶,蒼蒼橫翠微⑷。
相攜及田家⑸,童稚開荊扉⑹。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⑺。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⑻。
長歌吟松風⑼,曲盡河星稀⑽。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作品譯文
傍晚時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一路跟著我歸來。回頭望望剛才走過的山間小路,蒼蒼茫茫籠罩在一片青翠中。與斛斯山人攜手到他的田家,孩童出來打開柴門。走進綠竹掩映的幽靜小路,青蘿的枝葉時時拂著我們的衣裳。歡言笑談中得到了真正放松休息,暢飲著美酒,賓主頻頻舉杯。放聲高歌松風曲,歌罷銀河的星星已經稀少。我喝醉了但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得忘了人間的奸詐心機。
詞語解釋
⑴終南山:即秦嶺,在今西安市南,唐時士子多隱居于此山。過:拜訪。斛(hú)斯山人:復姓斛斯的一位隱士。
⑵碧山:指終南山。下:下山。
⑶卻顧:回頭望。所來徑:下山的小路。
⑷蒼蒼:指灰白色的山路。翠微:青翠的山坡,此處指終南山。
⑸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及:到。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⑹荊扉:荊條編扎的柴門。
⑺青蘿:攀纏在樹枝上下垂的藤蔓。行衣:行人的衣服。
⑻揮:舉杯。
⑼松風:古樂府琴曲名,即《風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而入松林的意思。
⑽河星稀:銀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謂夜已深了。
⑾陶然:歡樂的樣子。機:世俗的心機。忘機:忘記世俗的機心,不謀虛名蠅利。
作品鑒賞
我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格。
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而李詩卻著意渲染。細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可見陶李兩者風格迥異。
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兩入長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時;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時。此詩寫于李白二入長安時期。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3
【詩詞原文】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詩解釋】
傍晚時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一路跟著我歸來。回頭望望剛才走過的山間小路,蒼蒼茫茫籠罩在一片青翠中。與斛斯山人攜手到他的田家,孩童出來打開柴門。走進綠竹掩映的幽靜小路,青蘿的枝葉時時拂著我們的衣裳。歡言笑談中得到了真正放松休息,暢飲著美酒,賓主頻頻舉杯。放聲高歌松風曲,歌罷銀河的星星已經稀少。我喝醉了但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得忘了人間的奸詐心機。
【詞語解釋】
碧山:指終南山。
下:下山。
卻顧:回頭望。
所來徑:下山的小路。
蒼蒼:暮色蒼茫。
翠微:青翠的山坡。
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
【詩詞賞析】
李白作這首田園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從詩的內容來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造訪一位隱士。本詩以詩人的活動為中心,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從「山月隨人歸」開始,遇斛斯山人而至其家,直至暢飲美酒,放聲高歌,忘卻人間
的名利,淡泊而恬遠。詩人極具渲染之勢,既寫了山色的青翠,又寫了豪飲的暢懷,表達了詩人遇知己的歡樂喜悅。 全詩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色彩鮮明,神采飛揚,頗有清俊之味。
我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格。
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從詩的內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而不如月乎?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余情。這里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嗎?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門后,“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顯然也
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句中青松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后,從美酒共揮,轉到“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寫出酒后的風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
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顯然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么溫緩舒徐。而李白就著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口氣中也帶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涌泄,溢于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格的不同。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4
【詩句】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出處】 唐·李白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譯注】
長歌一曲松風和鳴,歌聲停時但見銀河之中眾星稀。
【原詩】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賞析】
唐李白的五言古詩。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作。斛斯,可能是斛斯融,時居終南山下,李白下終南山夜宿其居處,他設酒席款待。全詩如下: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詩中描繪了終南山下月夜的美景,也寫了作者與主人共進美酒的`歡樂。美景與美酒,相映成趣。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5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注解】斛斯山人:復姓斛斯的隱士。松風:古琴曲,即《風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而入松林的意思。河星稀:銀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忘機:忘記世俗的機心,不謀虛名蠅利。
1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起首兩句中的“暮”和“歸”兩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詩人這才踏上歸途。
B.三四句意思是說,詩人看到青翠的山嶺被夜色籠罩,油然而生蒼茫寥廓之感。
C.“美酒聊共揮”一句描繪出賓主歡言笑談、暢飲暢聊的歡樂的場景。
D.最后幾句意思是說,主客在歡言揮酒、長歌曲盡之下,不知不覺就到夜深了。
1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這首詩就體裁而言,“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對仗工整,充分體現了格律詩的特點。
B.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兩句中,“入”和“拂”兩字賦景物以人的情態。
C.“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運用了白描手法,顯示出詩人與主人之間深厚的友誼。
D. 這首詩雖然寫的是探訪友人的瑣事人情,但卻依然表現出李白詩歌朗俊豪爽的風格。
18.從全詩來看,令詩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試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
閱讀答案:
16.(3分)B(本題考查古典詩歌內容的理解)
17.(3分)A (不是格律詩,是古體詩)
18.(6分)(本題綜合考查古典詩歌內容的理解、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篩選)
詩人白天游山,山中的美景令人神怡;日暮投宿,田家的恬靜令人稱羨;主客暢飲,忘機的歡快令人沉醉。
評分標準: 共3點,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相關文章: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臺山人精神作文11-13
山人勸酒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宿杳的作文09-15
鄂爾多斯作文12-17
斯巷之旅作文07-18
何人斯原文翻譯09-13
斯巷之旅作文10-01
旅宿的原文及賞析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