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城游北山記原文及翻譯
《新城游北山記》是北宋文學家晁補之所作的一篇山水游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城游北山記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原文: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漸深,草木泉石漸幽。初猶騎行石齒間,旁皆大松,曲者如蓋,直者如幢,立者如人,臥者如虬。松下草間有泉,沮洳伏見,墮石井,鏘然而鳴。松間藤數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鳥,黑如鴝鵒,赤冠長喙,俯而啄,磔然有聲。稍西,一峰高絕,有蹊介然,僅可步。系馬石觜,相扶攜而上。篁筱仰不見日,如四五里,乃聞雞聲。有僧布袍躡履來迎,與之語,愕而顧,如麋鹿不可接。頂有屋數十間,曲折依崖壁為欄楯,如蝸鼠繚繞乃得出,門牖相值。既坐,山風颯然而至,堂殿鈴鐸皆鳴。二三子相顧而驚,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莫,皆宿。
于時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視星斗皆光大,如適在人上。窗間竹數十竿相摩戛,聲切切不已。竹間梅棕,森然如鬼魅離立突鬢之狀。二三子又相顧魄動而不得寐。遲明,皆去。
既還家數日,猶恍惚若有遇,因追記之。后不復到,然往往想見其事也。
譯文:
離新城城北三十里地,那里的山勢逐漸升高,花草樹木泉流山石也逐漸顯得更為清幽。起初還能夠在如牙齒一般排列的亂石之間騎馬行走,山路的兩旁都是高大的松樹:彎曲的如同傘狀的車蓋,筆直的好像儀仗隊里的旗幟,挺立的像是站著的人,橫臥的則像是一條虬龍。松樹下的草叢里流淌著泉水,泉流在低洼潮濕的草地上忽隱忽現,流進石井的時候,發出響亮清脆的聲音。松林中間掛滿藤條,長的足有數十尺,彎彎曲曲地長著就像是一條條大蛇。松樹上棲息著一種鳥,羽毛黝黑像是八哥,長著紅色的冠子和長長的嘴,低頭啄食樹上的蟲子,發出咚咚的響聲。稍稍往西邊走,有一座高蛸險峻的山峰,山上有一條界線分明的小路,僅僅能夠徒步行走。于是,我們把馬系在巖石突出的棱角上,互相攙扶著、牽拉著往山上攀登。那里有一片竹林長得非常茂密,走進去抬頭看不見太陽,大約走了四五里地,才聽到雞叫的聲音。有一個和尚穿著布袍,趿拉著鞋子走過來迎接,同他談話,他神色驚慌地回首四顧,就像一頭麋鹿一樣難以同他接觸。山頂上有幾十間房屋,循著石壁架設的曲曲折折的欄桿,要像蝸牛和老鼠那樣迂回旋繞著爬行,才能夠走出來,房屋之間門窗相對。大家坐了下來,忽然間山風颯颯地吹過來,寺院里大殿和廳堂上懸掛的風鈴一起叮當作響。同來的兩三個年青人都吃驚地互相看著,不知道自己置身在一個什么樣的境界。天色將近黑了,大家就在這里住宿。
當時正值九月,天高云淡,白露清冷,山林空寂,月光明朗,仰望天空的星斗,全都又大又明亮,就像正好在人的頭頂上一樣。窗戶外邊有幾十棵竹子在微風中磨擦相碰,不斷地發出像是人在切切私語的聲音。竹叢里的梅樹和棕櫚樹,陰森森的就像披頭散發的鬼怪兩兩并立的形狀。那兩三個年青人嚇得魂飛魄散,互相看著而不敢睡覺。天快亮的時候,大家就一同離開了那里。
回家以后的幾天里,我還是心神恍惚不定,眼前好像又浮現那一天所見的情景,因而把這一切追記下來。從那以后再也沒有到過那里,然而還常常想見出那天游北山的事情來。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年間,晁補之的父親晁端友為新城縣令,與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時有詩歌唱和。晁補之隨父同在新城,在蘇軾門下親聞教誨兩年之久,《新城游北山記》就是這一期間寫的。
作品鑒賞
內容分析
文章第一節寫初入山的見聞。首三句“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漸深,草木泉石漸幽”,便點明題目,點出了此山的特色:幽深。同時,兩個“漸”字,又巧妙地交代了游山的動作性。隨著進山的愈深,各種自然景觀聯翩沓至,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作者在描繪其所聞所見時,看似信手而寫,實是經過篩選而緊扣一個中心:以松樹為其主背景而突出其幽靜的氣氛。齒牙交叉的石路旁,長滿了郁郁蔥蔥的大松,這些大松“曲者如蓋,直者如幢,立者如人,臥者如虬”,形態各異而招人愛賞。接著又在松蔭底下發現了悄悄流淌的清泉,它們蜿蜒曲折,時伏時現;當其瀉入古井時,竟然發出了“鏘然而嗚”的音樂一般的美妙聲響。接著是盤纏其間的古藤,形如大螈,蜿蜒盤繞。這又是一幅神秘幽靜的景象。在這里,氣氛似乎有些靜得可怕,因此作者便借松間幾聲“磔然有聲”的鳥叫來打破這萬籟俱寂的氣氛,八哥鳥的啄食之聲恰又從反面格外烘襯了這里的寂靜,行文奇妙。
文章第二節描寫繼續登山的聞見,愈加渲染出此山的幽深僻靜。作者本是騎馬游山,但行至西山,遇一小徑,只能步行。于是只得系馬于石嘴,相互扶攜而登山。由此便從側面寫出了山勢之崢嶸難攀,暗示出此間的人跡罕至和十分幽靜。但是就在旅伴們于仰面不見天日的竹徑里穿行四五里后,忽從半空中傳來了雞鳴之聲,這就告訴人們,不遠處定有人居。作者巧作曲筆,表面似寫山中有人,實際卻仍在渲染此山的寧靜氣氛。雞聲帶給人的聯想通常是養雞的農婦和熙熙攘攘的農家生活;可這里的雞卻是青燈古廟中陪伴僧人、為之催曉的報時雞,這就益知此地的地僻人稀了。接下來所寫的老僧那種“聘而顧,如麇鹿不可接”的情狀,便更加強了上述印象——這位僧人對于遠客非但不熱情通問,反倒像桃花源中的土著居民那樣乍見生人,“乃大驚”;而與之交談,則又“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地一問三不知。僧人待客的這種冷漠與驚愕神情,已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此山的絕少人來;而另一方面,游人所見的“蝸鼠繚繞”的奇特建筑,以及他們憩堂殿時所聆聽的山風吹拂檐鈴之聲,也同樣使人感到此廟之古與此山之靜。這兩方面的感受疊加,于是便使游人“相顧而驚”,產生了未知此身是否尚在人境的誤覺。這一節的文字,先從實見實聞寫來,最后歸結到心理感受上來,其目的仍是為要突出北山的僻靜幽深;而事實上,呈現在人們眼前的種種景象無不啟示:新城郊外的這座北山,除開那不知始建于何時的古剎和不知來自于何地的老僧以外,尚未經過人化的是一座未被發現的處女山。而在寫畢其“不知身之在何境也”的感受之后,作者忽又作一拗筆:“且暮,皆宿”。一方面交代出登山的已告結束,另一方面又引出下文的夜宿。筆調簡潔峻峭,具有柳宗元風味。
文章第三節寫夜宿山寺的聞見。起筆補敘時間,以下引出“天高露清,山空月明”兩句描寫,用簡潔的詞語構筑成了一個優美靜謐的詩一般的意境。緊接這種總體式的描寫,又把文筆轉向對于具體景物的細致觀察方面:首先是“仰視星斗,皆光大,如適在人上”。此三句看似平淡無奇,實質包含了豐富的意蘊在內。晁氏對星斗顯得特別“光大”與“如適在人上”的感受,一以表明山寺之高似能上接于天,二亦表現山間空氣潔凈,故看星斗皆亮而又大了。其次是“窗間竹數十竿,相摩戛,聲切切不已”,又憑借其聽覺為讀者制造了一種特殊的心理氛圍。再次是“竹間梅棕森然,如鬼魅離立突鬢之狀”,這就更從具體的所見所聞,引導到心理感受的陰森恐怖上去,故其結尾便接言道:“二三子又相顧魄動而不得寐。遲明,皆去”,前兩節文字較偏重于狀寫客觀的景物,而這一節就轉向于偏重寫其主觀感受與心理體驗。第三節中的寫景,帶有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特色。這樣既寫出了山寺的地勢之高和景色之幽,同時又寫出了人的精神活動。所以從形神兼備的角度來看,這一節文字可謂最富耐人咀嚼的韻致和情趣。
文章最后一節寫游山之后的回味無窮。這其實是在對北山之美和游山之樂作一種補充和加強的描寫。“既還家數日,猶恍惚若有遇”,言其印象深刻、事過而境不遷也。“后不復到,然往往想見其事也”,這又是在仿效陶淵明《桃花源記》的結尾而稍作變化,意仍在強調北山之游的常在腦海中縈繞而不能忘懷。
《新城游北山記》是繼柳宗元之后又一篇優秀的山水游記。它的成功,首先在于準確地抓住了北山的個性,精細描摹了此山極為幽靜優美的特色,使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其次,又在于它能在刻畫風景的同時,自然而然地表現了作者的主觀感受,使得此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富有特定的神韻和情趣。
藝術特色
一、窮形盡態的摹寫
《新城游北山記》對北山景物的刻劃極其逼真。作者對自然景物作細致人微的觀察,并加以窮形盡態的摹寫。作者把大松的曲、直、立、臥種種形態,毫無遺漏地作了形象的描繪;又用“曲折依崖壁為欄楯,如蝸鼠繚繞乃得出,門牖相值”,對山頂之屋數十間的結構形態,作了簡明、貼切而又生動的刻劃。摹寫聲音,草間的泉水墮人石井,是“鏘然而鳴”;赤冠長喙的鳥兒俯而啄食,是“磔然有聲”;山風是“颯然而至”,堂殿上是“鈴鐸皆鳴”,窗間竹“相摩戛”,是“聲切切不已”。他摹寫光亮,在竹林里是“仰不見日”,夜晚宿山頂上則“山空月明,仰視星斗皆光大,如適在人上”。所有這些聲、光、形、態的描寫都可說是惟妙惟肖,恰如其分。
二、形象生動的比喻
《新城游北山記》比喻用得很多,都很貼切,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松樹的比喻是“曲者如蓋,直者如幢,立者如人,臥者如虬”,用16字即道出松樹的多姿多態,真是言簡意賅。山頂僧人,不常與世人接觸,“與之語,愕而顧,如麋鹿不可接”,這是傳神的比喻。麋鹿見生人,即驚慌不定,以之喻山僧見人時之局促不安,十分形象和恰當。此外,“松間藤數十尺,蜿蜒如大螈。”和“竹間梅棕,森然如鬼魅離立突鬢之狀”等比喻,也形象、生動,不僅逼真地形容了物態,而且渲染了山行及夜宿時的森然恐怖的氣氛。
三、主觀感受的融入
《新城游北山記》的寫景狀物所以生動且具魅力,跟作者將濃烈的主觀感受融入其中,有很大的關系。這種主觀感受,既以“二三子相顧而驚,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二三子又相顧魄動而不得寐”、“還家數日,猶恍惚若有遇”等直抒心靈的方式表現出來,又隱含在以移情人景、移情于物、營造氛圍的大段描寫中。讀者隨著作者文筆的指引,仿佛進入北山,見到形狀各異的松樹,聽到鳥聲、雞聲、風聲和鈴聲,與驚恐不安的山僧接觸,并在山頂度過一個難寐之夜。北山的幽深、僧居的靜寂、夜間的陰森,所有這些描寫,都因作者的筆端含情,而顯得格外真切動人。
名家點評
清·文學家林云銘:以漸深漸幽二句作骨,步步寫來,無非奇景。末段幽深處,猶咄咄逼人,讀之如置身其際,文中有畫矣。
清·文學家高步瀛:摹寫極工,巉刻處直逼柳州。
清·文學家王文濡:境既幽深,文亦峭厲,我讀之亦恍惚若有遇。
作者簡介
晁補之(1053-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鉅野(今屬山東)人。宋神宗元豐時,為進士。歷任佐郎、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和揚州、齊州等地方官。后遭貶謫,退居故里。
工書畫,善詩詞文,其文清峻典雅、好奇務深,早年即受知于蘇軾,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編》等。
【新城游北山記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北山》原文翻譯09-13
游北山作文08-03
夏游北山作文08-08
【優】游北山作文09-17
苦齋記原文及翻譯09-07
右溪記原文及翻譯08-10
右溪記 原文及翻譯08-10
明史的原文翻譯09-07
《詠雪》原文及翻譯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