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結構游戲中的觀察與分析
在結構游戲中,幼兒的建構活動往往是“嘗試性”而非表征性的,他們常常為了發現材料能干什么而使用材料,也會通過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不斷改變自己的建構意圖。這一特點對教師的觀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對看到的現象進行”為什么”的思考,以理解幼兒的行為,還要對幼兒的已有經驗進行評價,確定幼兒所需要的幫助,計劃下一步應該“怎么辦”,采取什么行動以擴展幼兒的經驗。
“為什么”和“怎么辦”這兩個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或公式,教師必須根據每個幼兒的具體表現因人而異地進行觀察和引導,提高自身對問題的敏感性以及對幼兒行為的分析能力,以便更好地幫助幼兒實現建構意圖。以下通過個案“小承的中國館”,介紹我對幼兒個體建構行為的觀察與分析。
小承來到建構區,她先看了看四周,接著直接來到放滿紅色條狀積木的筐前,搜集所有最長的紅色積木,堆放在一邊,然后開始建構。幾分鐘后,“中國館”完成了。小承興奮地四處向別人介紹她的作品,其中也包括我。
依據日常我對小承的了解,這段觀察讓我獲得以下信息:
1.自主性。小承對自己即將進行的建構有簡單的計劃。這很可能與她剛去參觀過中國館有關,雖然她的“中國館”在外形上有點問題,但她還是借助建構表現出對物體外形特征的認知和再現能力。
2.快樂分享。小承的表情和行為讓我看到她的身心一直處于積極主動的活動狀態。她還是個樂意和他人分享自己快樂的孩子。從她對伙伴的盛情邀請,我也看到了她的自信和成功的愉悅。
3.建構技巧。從小承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她在積木壘高過程中對于下大上小以及交錯點位置的選擇,反映出她已初步形成保持積木平衡穩定的建構方法。
面對小承注視我的熱切目光,我也對她的作品進行了表揚。尤其強調了整體布局和色彩的運用。繼而,我指著墻上圖片中的中國館笑著對她說:“哦,真像,就是有些地方還不夠像。”小承盯著圖片若有所思后,回到她的作品前開始拆除。接著,她的“中國館”發生了變化,底部出現了4根短柱,中間依然保持原來的建構方式,當她再次邀請我欣賞的耐候,上面只留了兩層小長條積木。
這段觀察又讓我獲得如下信息:
1.自我調控。小承的建構過程比較主動地運用了多種感官聯合進行活動,尤其對他人信息的傾聽和接納。我的提示讓她意識到,她的作品與實物相比,上下兩個部位在大小上存在差異,繼而她又內化理解,進行自我調整,表現出初步的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2.觀察能力。在提示她的過程中,我的語言和肢體動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因為當時我覺得她作品的最大問題是中國館整體布局顛倒,期望通過我的提示促使她進行自我調整。果然,小承不僅調整了我指出的范圍,還在作品下方增加了4根短柱,使作品與實物更接近,可見其正在形成整體觀察的意識。
一個小小的建構場景,反映出了小承的情感、認知、觀察、自我調整等諸多能力在同齡幼兒中處于較高水平,也讓我對小承的學習能力有了一定了解。為了實現個體經驗在群體中的共享,在游戲結束后的講評時間,我和大家分享了“小承的中國館”這個故事。當我對這個故事再次進行反思時,我發現我的指導方式應該更“退后”一些,還有兩個地方需要調整:
第一,提供更開放的問題情景。小承是個文靜卻很聰慧的女孩,這個內秀的女孩身上所反映的特質告訴我,在今后針對她的指導方式上,我可以更加“退后”,如把她帶到中國館照片前,只是告訴她這里有張中國館的照片,不進行任何有指向性的提示。
第二,提供重述思維過程的機會。在游戲講評時,我很激動地代替小承講述了整個故事。如果讓小承自己先說,效果應該更好。我可以問她:“是你自己說還是我說?”鼓勵她嘗試把自己的故事講出來,我再進行補充。這對能力強的幼兒是新的挑戰,他們在表述中可以對自己的游戲行為進行梳理,進一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
【結構游戲中的觀察與分析】相關文章:
文章的結構03-12
文章的結構14篇(優)03-12
【推薦】文章的結構14篇03-13
【精品】文章的結構14篇03-13
文章的結構(實用14篇)03-13
主題結構游戲的組織與指導12-14
文章的結構14篇【通用】03-13
文章的結構[優秀14篇]03-13
游三游洞作文09-11
游桂林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