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斯算術的妙用作文
在數學世界的王國里,曾出現過無數的天才,其中有一位就是人稱“數學王子”的高斯。相信大家都知道,高斯在小時候就巧妙地解出了老師出的一道難題:1+2+3+4+5+……+100=?你一定也知道這是什么題型吧,不錯,這就是后來被稱為“高斯算術”的等差數列求和。
這一天,爸爸給我講了高斯的這個故事,并考我:“1到10的整數之和是多少?”我聽了題,心想:太簡單了,我用配對法不就可以了嗎?想完,我就立刻算了起來:1+10=11;2+9=11;3+8=11;4+7=11;5+6=11;一共5組,11×5=55。
“對了”,爸爸點了點頭,加大了難度,繼續考我:“剛才沒考倒你,那你知道1到30中的偶數加起來是多少?”這個……我馬上想用剛才的計算方法,2+30=32,可是一共幾組呀?配好了對,一組組去數也太繁瑣了吧?此時的我,真是一籌莫展,只好向爸爸請教。
爸爸卻賣起了關子,“我們先來想一下高斯的辦法吧,那些數經過高斯一一配對,每一對數的和其實就是平均數的兩倍,我們把這個和除以2,那是不是表示,有多少個數就相當于有多少個平均數?”
爸爸看我點點頭,繼續說道:“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公式,和=(首項+未項)÷2×項數。”
“那這個項數怎么知道呀?”我想起剛才我卡住的地方,急忙問道。
“這個項數呀,表示有多少個數,這和他們的公差有關,高斯那道題,因為是自然數,他們的公差是1,所以沒體現出來,但我們現在求的是偶數之和,他們的公差是2,項數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爸爸看我著急的樣子,就在紙上寫下一個公式:項數=(末項-首項)÷公差+1,并解釋說:“這個公式中‘末項—首項’求出的是總差,再除以公差,再加上1就得到了項數!
“為什么要加1呀?”
“這就像我們種樹,每一個樹坑就是一個項,間距就是公差,我們從第一個坑到最后一個坑的距離是總長度,總長度除以間距得出的是什么呢?對了,是一共有幾個間距,我們關注的是有幾個坑,種樹的“坑”的是不是要比“間距”多“1”呀?”
聽了爸爸的解答,我馬上列出一個算式來:(30-2)÷2+1=15,(2+30)÷2×15=240。是呀,“首項+末項”是平均數的兩倍,因此要除以2,然后乘以“項數”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我高興地在紙上寫下了這個公式:和=(首項+未項)÷2×項數。咦,這個公式怎么這么眼熟呢?我開始在腦海中搜尋,哦,梯形的面積公式和它很相似呀——梯形的“上底+下底”不就相當于“首項+末項”嗎?如果把高看成公式中的項數,那么“×高÷2”不就是“×項數÷2”嗎?
其實,這不是想起數學上的“堆木頭”問題嗎?要計算木頭的總數,以前總是一層層相加,計算得很累,還容易出錯,要求它們的面積是相當于求等差數列的和,公式就可以通用,那么不就可以應用起來了嗎?右圖的鋼管總數=(第一層+第四層)÷2×層數=(2+5)÷2×4=14根,我一數,正確!
我的思考又向前邁了一步:與梯形比較相似的是三角形,如果,我們把三角形看成上底是“0”的一個梯形,那三角形面積的公式不就成了(0+底)÷2×項數(高),我茅塞頓開:原來它們都是一個祖宗生出來的!
看來,在數學世界中,隱藏著無數的奧秘和寶藏,只要我們用心探索,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高斯算術的妙用作文】相關文章:
面粉的妙用作文12-05
雞蛋的妙用作文02-23
茶水的妙用作文09-26
蘆薈的妙用作文10-24
帽子的妙用作文08-23
蛋殼的妙用作文07-06
牙膏的妙用作文03-08
妙用與濫用作文11-25
妙用壓歲錢作文11-03
可樂瓶的妙用作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