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需要先學會傾聽
先講個老笑話:兩個耳背的人,誰都不愿意承認自己耳背。一天兩人碰到了一塊,一個還扛了根釣魚桿。
沒扛魚桿的就問了:“怎么著,去釣魚啊?”
那位回答:“不是,我釣魚去。”
這位恍然大悟:“咳,我還以為你是去釣魚呢。”
你看,兩人一直在釣魚這倆字上打轉轉,雖然誰也沒聽見對方在說什么,但聊的還蠻熱鬧的,并且都認為說到了點子上,其實還真就離中心不算遠,就是關于釣魚的談話啊,可就是誰和誰都不挨著。什么原因啊?就是兩人和別人說話的目的是怕別人知道自己耳朵背,心思根本沒放在別人那,談什么事反而并不是他要談的目的了。因此結果當然是各自以為解決問題了,實際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耽誤事吧。
再講個現在的真實故事。有一次一家知名衛視做節目,關于一位高齡農民碩士生畢業后沒有合適工作的話題。這位當事人幾乎從頭到尾都在強調他不能進到理想的單位是社會的不公平(他想進當地的宣傳部,或者去大學教書)。根本不回應現場各位嘉賓與他的交流,包括給他的一些很合理的建議。他完全是沉浸在自己的狀態中出不來。據說至今他還沒有實現他的目的。
第一個例子大家哈哈一笑,覺得不是說自己的,而且生活中很少有這樣的事;第二個例子不少人也覺得自己不是這樣的,但是會覺得有這樣的人。現實生活中恐怕不是這樣的吧。
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主要交流方式是談話。但是在同事之間、朋友之間、客戶之間的交談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傾聽的作用。君不見,在人的'五官中,長了兩只耳朵,卻只有一張嘴,這無不說明傾聽要比說話更重要。
根據人性的特點,我們知道,人們往往對自己的事更感興趣,對自己的問題更關注,更喜歡自我表現。一旦有人專心傾聽我們談論我們自己時,就會感到自己被重視。聽別人說話也是為自己說話做準備,所以那些愿意傾心聆聽別人說話的人最受歡迎。
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一放學回家,就將考了滿分的數學試卷拿出來,滔滔不絕地對母親說自己近段時間如何刻苦。在孩子的字里行間,帶著些炫耀和驕傲的成分了。這位母親聽后,說:“你是一個好孩子,有了你,我感到欣慰。”這種話很有分寸,既稱贊了孩子,又不會使孩子驕傲。但如果這位母親說:“你真是一個天才,在我看到的小孩中,沒有一個人趕得上你。”那她的話就不恰當了,只會使孩子驕傲,把孩子引入歧途,而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會聽,一個真正做到有效傾聽的人,不僅要認真聽取別人的每一句話,領悟說話者的意思外還必須做到及時配合說話者,如點頭,微笑或簡短的附合語,與說者達到共鳴。同時,還應掌握聽人炫耀的技巧,了解說者的性情,在自己與對方談話時恰當地穿插一些對方所炫耀的內容,這樣更能勾起炫耀者對你產生興趣,讓他愿意接納你并成為他受歡迎者的行列。
與此同時,我們身邊的人又并不是人人都是成功的說者。有些人沒把握好談話技巧,不是短話長說,就是說些與主題無關的話題,甚至連陳年往事也牽扯上了。這樣的談話枝葉太多,漸漸地就會脫離主題。因此聽者此時須予以引導,使談話重上軌道。如此一來,盡管會造成對方一時語塞,但只要說者能適時修正或抑制即可。這是聽者的重要責任,也是聽話技巧之一。
聽者固然需要掌握語境,為避免說者出軌,就必須控制談話的節奏,適當地響應,做到有問必答,疏通交流管道,使整個談話更圓滿。
說話的目的是表達個人的思想和意念。誰都具有想要表現自己,說出自己主張的強烈欲望,倘若有人能夠滿足他的自我表現欲望,則聽者對說者而言,必將其引為知己而大受歡迎。
打個比方,你是一個商人,若接到顧客的投訴時,該怎么辦呢?首先必須站在顧客的立場上,冷靜且耐心地傾聽,一直等對方把要說的說完。訓練有素的推銷員戴維曾經說過:“處理顧客投訴,推銷員要用80%的時間來聽話,用20%的時間說話。”
任何一個顧客來投訴,無論開始脾氣有多大,只要我們耐心地聽,鼓勵他把心里的不滿都發泄出來,那么,他的脾氣會越來越小,像個被扎了一個洞的皮球那樣,慢慢地“放氣”了。只有恢復了理智,才能正確地著手處理面前的問題。而且因情緒激動而失禮的顧客冷靜下來以后,必然有些后悔,這比我們迎頭批評他們要有效得多。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聽”是如此自然,以至于人們常常不把它作為一個話題來研究。有效傾聽似乎理所當然,雖然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可以證明并不容易做到這一點,但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需要學習有效傾聽的方法,以致人們對傾聽的作用有所漠視。
人際溝通學認為傾聽和聽見并不是一回事。因為聽到只是你的聽覺系統接收到了聲音。很多人都能聽見聲音,但他們根本不能“傾聽”,也就是聽到并理解。比如,當你看書的時候,周圍會有各種聲音,你的聽覺系統會接收到聲音,但你未必會注意到這些。有時人們聽到聲音,并且“看起來”是在傾聽,而實際上他們只是對內在的聲音感興趣,這種現象就是“假聽”。
當然,傾聽的第一步就是聽見——聽覺器官接收聲音,然后人們注意這些聲音并將聲音組織為有意義的形式,也就是開始理解。
我們并不經常理解注意到的聲音,比如人們聽到自己不了解的語言,就不能理解語言的含義。不過人們普遍認為只要聽到了聲音也就理解了聲音,這就是我們要談到的第二個誤解。
有的人認為注意聲音自然就會理解聲音。不過,想想你在聽到電影中的外語對話時,你就會明白,聽到并不意味著理解。你可以關注所有的聲音,但并不一定理解。“理解”就是將聲音重組為意義的模式或形式。
交談中須相互交換意見,才能順利進行。應在坦誠交談并表示了解后,才陳述自己的意見。倘若不遵守這個原則,可能會造成各說各話的情形,以至于談話不投機,有害人際關系。
然而,我們常因熱衷于談話而忽略了這原則。雖然完全沒有惡意要搶先,卻會發生打斷對方講話的情形。比方說,對方正在提問題時,你打岔說:“是啊,我也正想提這點呢。”或者對方反問之際,你連忙矢口否認:“不!不!”
像這樣的談話方式,最容易引起對方不滿。應等候對方說完,再正式提出自己的意見才是。在表達本人看法前,必須用心體會言談之間的真實含義。
在工作上普遍受人歡迎的人,多是能了解傾聽的技巧。老趙是某公司的領導,他就是因此而人緣極佳。例如,星期一上班時,他看到職員曬黑了,便自然地做出揮網球拍的動作,兩人的話匣子就此打開。剛開始時,對方可能會不好意思而客氣地說:“其實我昨天收獲不錯。”不時還會露出得意的表示。如果職員是個釣魚迷,傾聽之后,回答的話要寓含鼓勵,不妨說:“現在釣魚不簡單吧?”或“一天能釣上一條草魚就不錯啦!”等,即使對方成績不理想也不會難為情。因為這無疑是暗示對方,現在天氣不佳,你能釣上一條,可稱得上是高手了。
由于他是如此善解人意,大多數職員都樂于找他談話,他不但不厭煩,還會給予精神上的支持,難怪會大受人歡迎。他就是以“聽話”增進與人的親密感。
總之,說話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思想、交流情感最基本的手段。但真正的說話技巧不僅是會說,還要會聽。掌握良好的聽與說的技巧,在傾聽中響應,是聯絡情感、滿足需求必不可少的人際橋梁。
【溝通需要先學會傾聽】相關文章:
溝通談判案例03-03
怎么和家人溝通03-02
學會感恩03-03
學會放棄作文03-03
五種最典型的溝通模式03-03
EAP提供的績效溝通心理咨詢03-03
學會生存作文03-03
培訓班老師應該怎么跟家長溝通03-03
英語在人際溝通中的重要性03-02
我學會了打籃球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