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升自己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的事物等,在觀察過程對聲音、氣味、溫度等事物有一個新的認識。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怎么提升自己的觀察力,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認為,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戰略上,我們應該做到三點
(一)要有明確的目的和任務
想要提升自身的觀察力,需擁有明確的明確的目的和任務。目的以及任務對觀察活動具有指導和管理組織作用,能使我們有的放失,集中注意力,克服與之無關的事情的干擾,朝著既定目標前行,從而獲得比較清唽而完整的知覺,取得滿意的觀察結果。避免了盲動式的、走馬觀花式的觀察,避免了東張西望、左顧右盼、熟視無賭、心不在焉的不良習慣和作風,鍛煉和提高了觀察力。
(二)要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
知識經驗與觀察力是相輔相成道、相得益彰的關系。良好的觀察力是獲得豐富的知識經驗的前提和條件,豐富的知識經驗又是高觀察力的重要因素。一個知識貧乏,經驗不足的人,不可能對相應事物作出全面深刻的觀察。可能是“有眼不識泰山 、 有耳不明倫音”。例如,普通人看一顆樹,僅能知道是一顆普通的樹而已。可是,一個知識經驗豐富的生物學家,能從樹上看到許多東西(如樹的科目、年齡、生長狀況和價值等等。)所以,“智者見智 仁者見仁”,知道的多,看到的也多。所以,我們要努力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為培養高觀察力創造條件。有時候,對于比較生疏的觀察對象,可以先借助工具書,對觀察對象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進行觀察,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也是有益的。
(三)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良好的觀察習慣(如同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提高學習能力的作用一樣)對提高觀察力是非常有益的。主要應培養以下幾種好習慣:
(1)觀察要有計劃
有了計劃,就能心中有數,不至于“臨場失策”、“坐失良機”。有了計劃,就能保證觀察有系統、有步驟的進行,避免漫無條理,丟三落四。一般來說,長期而復雜的觀察,要制定書面計劃;短暫而簡單的觀察,也要有個腹稿。執行計劃,不要太死板,可根據變化的情況,隨時修定。
(2)學會使用多種感官
多種感官并用,如不僅用眼看,還可用手摸、用耳聽、用嘴嘗、用鼻嗅等等,這樣,才能獲得完整而深刻的材料,這樣,才能提高觀察力。
(3)慣以積極思維
僅憑感官得到的材料是膚淺的,零散的、片面的,這就需要開動腦筋,積極思維,把觀察的每個細節、每個片段、每個過程、前后左右,都用思維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得到反應事物本質的材料。
(4)觀察要認真細致
觀察要認真細致,決不放過每個細節、每個片段。決不可馬馬乎乎、粗枝大葉。因為,每個細節、每個片段都是事物變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失之可能得出片面而錯誤的認識。也可能“差之毫厘 繆以千里”,也可能由此失去一個重要發現。
(5)作好觀察記錄
觀察得到的每個細節、片段都是事物變化發展的表象,都有研究和保存的價值。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觀察到的現象通通記錄下來。記錄要忠于事實,不可加入主觀意識。記錄要詳細,必要時,要繪圖、列表、攝影、錄像。記錄材料要存入檔案,妥善保管。
(6)及時整理總結
整理總結是收獲和提高的階段。通過整理總結,不僅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結論性的書面材料(如報告、總結之類的文章),也可能形成游記、散文、報告文學等之類的文學作品。這樣,不僅鞏固了知識,也提高了觀察和寫作能力。
二、戰術上要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
孔子說“: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先輩們為我們總結的觀察方法很多,擇其要者介紹以下幾種:
(一)全面觀察法
即對觀察對象的一切方面都進行觀察,以求對該對象有全面的徹底的了解。它要求先觀察事物的各個方面,各種特性,然后再觀察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二)重點觀察法。
這是根據某種特殊的目的和要求,只對觀察對象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作特別細致的觀察,以便對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解剖觀察法
這是對被觀察對象的各種特性、各個方面,或各個組成部分一一分解開來,認真進行觀察。這樣的觀察,可以使我們對事物認識得更精確。
(四)對比觀察法
這是指把兩個或幾個事物加以對照比較,進行認真觀察,借以獲得更清唽的印像。通過比較,能使認識更深刻、全面、準確。
(五)重復觀察法
這是指同一觀察,反復多次進行。這是因為,很多現象的出現非常迅速,稍縱即逝,肉眼的速度跟不上,所以要反復觀察。再者,有時次要的、非本質的現象更加明顯,容易使人忽略對主要的、本質的現象的觀察,這也需要反復觀察。另外,有的事物有周期性的變化,也需要重復觀察。
(六)長期觀察法
這是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作系統的觀察。這是因為被觀察對象有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和周期,有時發展較緩慢,所以需要長期觀察。
(七)有序觀察法
之所以要按順序進行觀察,是因為被觀察對象的變化發展是按照自身規律依次出現的。按照被觀察對象自身發展變化過程的順序進行觀察,就能保證觀察結果全面、準確、具體。
(八)多角度、多側面觀察法
從不同角度看事物會看到不同的特征,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是也。這樣的觀察也能保證觀察的全面、準確、具體。
通過以上多方面的努力,觀察力一定會得到很好的提高。
擴展資料:
人的觀察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學習中培養,在實踐中鍛煉起來的。
特別是對學習自然科學的人來說,觀察力尤其重要。要從小養成自覺地、認真地觀察各種自然現象的習慣、興趣和能力。通過直接體驗,積累對自然現象的感性認識,培養對事物進行科學觀察的能力和習慣。為了有效地進行觀察,更好地鍛煉觀察力,掌握良好的觀察方法是必要的。
一、確立觀察目的。對一個事物進行觀察時,要明確觀察什么,怎樣觀察,達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把觀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質特征。目的性是觀察力的最顯著的特點,有目的觀察才會對自己的觀察提出要求,獲得一定深度和廣度的鍛煉。反之如果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對事物熟視無睹,你的觀察力就得不到鍛煉。例如,你想要辦一個新的商店,需要從別的商店獲得一些商品陳列的經驗,此時,你去觀察一定帶著目的性。只有帶著目的性的觀察才是有效的觀察,才能盡快提高自己的觀察力。
二、制訂觀察計劃。在觀察前,對觀察的內容做出安排,制訂周密的計劃。如果在觀察時毫無計劃,漫無條理,那就不會有什么收獲。因此,我們進行觀察前就要打算好,先觀察什么,后觀察什么,按部就班,系統進行。觀察的計劃,可以寫成書面的,也可以記在腦子里。
三、培養濃厚的觀察興趣。每個人由于觀察敏銳性的差異,在同一件事物的觀察上出現不同的興趣,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點。因此,培養濃厚的觀察興趣是培養觀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條件。為了鍛煉觀察能力,必須培養每個人廣泛的興趣,這樣才能促使人們津津有味地進行多樣觀察。同時,還要有中心興趣。有了中心興趣,就會全神貫注地對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的觀察。
有的同學喜歡觀察星空,特別是對銀河、火星、月亮等觀察興趣很濃,能長期堅持并寫出觀察日記。這樣就可以增長知識,打開思路。有的同學對植物很有興趣,注意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從播種、發芽到發育、成熟,并做了大量觀察日記。教師也經常給以指導,輔助以必要的知識。這樣做不僅極大地培養了學生們的觀察興趣和持久的觀察力,也提高了他們對事物發展全過程的表達能力。
觀察興趣,還能激發同學們的求知欲。
少年兒童對自然界的巖石、流水、風、雨、霜、雪、露、電、雷、動植物等都很有興趣。時間久了,觀察的興趣和習慣就養成了。
四、觀察現象,探尋本質。觀察力是思維的觸角,要培養同學們的觀察力,就要善于把觀察的任務具體化,善于引導他們從現象乃至隱蔽的細節中探索事物的本質。
五、培養良好的觀察方法。大多數同學缺乏生活經驗和獨立、系統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或者看得粗心、籠統,甚至觀察的順序雜亂無章。
一個良好的觀察者必須具備觀察事物的技巧,掌握適當的觀察方法。觀察方法很多,這里介紹主要的幾種:
A.自然觀察方法。就是對大自然中所存在的東西進行觀察。如在田野或植物園里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在森林和動物園里觀察動物的活動情況等等。自然觀察應注意選好觀察點和觀察對象,做好記錄,并應進行多次原地或異地觀察。
B.實驗觀察法。就是通過做實驗的方式進行觀察。如解剖觀察或化學實驗觀察等。
C.長期觀察法。就是在較長的時期內,對某種事物或現象進行系統觀察。如氣象觀察、天文觀察等等。進行這類觀察時要耐心細致,觀察點一經確定,不能隨意變更。
D.全面觀察法。就是對某一事物的各個方面都進行觀察,求得對該事物全面了解。
E.定期觀察法。就是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對某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
F.重點觀察法。就是按照某種特殊目的和要求對事物的某一點或幾個方面做重點觀察。
G.直接觀察法。這是一種觀察者深入實際,親自動手做實驗取得第一手資料或直接經驗的觀察方法。
H.間接觀察法。這是一種利用別人觀察成果,得出深刻結論的觀察方法。
I.對比觀察法。把兩個以上的事物有比較地對照進行觀察。
J.解剖觀察方法。把觀察對象分解成兩個以上的部分進行觀察。
六、掌握豐富的知識經驗。知識經驗和良好的觀察是辯證統一、互為因果的。一方面,良好的觀察力是我們獲得豐富知識和經驗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又是我們提高觀察力的重要因素。一個人的觀察總是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觀察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這不僅有利于觀察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有利于觀察力的不斷提高。
七、遵循感知的客觀規律。觀察和觀察力是在感知過程中提高的。因為,為了培養觀察力,就必須遵循感知的一些規律。也就是說感知的一些規律也成為觀察的基本規律。感知規律主要有以下七條:
A.強度律。對被感知的事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感知得清晰。一般人對雷鳴電閃是容易感知的,因為它的感知強度很高,而對于昆蟲的活動,如對螞蟻行走的聲音就難以覺察。因此,在實踐中,要適當地提高感知對象的強度,并要注意那些強度很弱的對象。
B.差異律。這是針對感知對象與它的背景的差異而言的。凡是觀察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大,對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小,對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例如萬綠叢中一點紅,這點紅就很容易被感知。鶴立雞群,也是屬于這類情形。但是在白幕上印白字,則幾乎無法辨認。
C.凡是兩個顯著不同甚至互相對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因此,在觀察中要善于用對比的方法,把具有對比意義的材料放在一起,甚至還可以制造對比環境。例如觀察的高矮對比,色彩對比。
D.活動律。活動的物體比靜止的物體容易感知。魔術師用一只手做明顯的動作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另一只手卻在耍手法以達到他的目的。所以,在觀察中要善于利用活動規律,達到觀察目的。
E.組合律。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凡是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形式上相同、顏色上一致的觀察對象容易形成整體而為我們清晰地感知。因此,在實際觀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間接近、時間連續、形式相同或顏色一致的形式組合起來進行觀察,從而找出各自的特點。例如在一堆亂物件中選大小相差不遠,顏色相近的若干件,排列起來比較,就可看出彼此的差異。
組合律,要求在觀察中根據事物的特點進行適當的組合、編排,形成系統,分門別類。
F.協同律。指在觀察過程中,有效地發動各種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協同活動,這樣可以提高觀察的效果。也指同時運用強度、差異、對比等規律去觀察對象。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就曾要求人們盡可能地運用視、聽、味、嗅、觸等感官進行感知。我們學習要做到“五到”,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目的是要通過多種感知的渠道,提高觀察的效力。
G.養成持久的觀察習慣。貝弗里奇說:“培養那種以積極的探究態度觀注事物的習慣,有助于觀察力的發展。在研究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比擁有大量的學術知識更重要,這種說法并不過分。”一個人有了持久的觀察習慣,他能克服觀察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障礙和困難,把觀察進行到底。而觀察力就正是在這種“鍥而不舍”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無論做什么事,只要能堅持下去,就會取得成功。習慣成自然,觀察力貴在培養,更重要的是能養成長期觀察的良好習慣。觀察應注意些什么呢?
A.忌漫無目的。許多人在觀察事物時,東張西望,漫無目標,他們觀察過的事物如過眼煙云,腦子里沒有留下絲毫印象,因而總形不成觀點。
B.忌片面觀察。有的人觀察事物,只注意它的正面,不注意它的反面;只觀察表面,不觀察內部;只注意現在,不注意過去;只去注意事物的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由于這種片面觀察,他們所觀察到的往往是一些假象,因而得出了錯誤的結論。中國古代兵書上有疑兵計和兵不厭詐的謀略,就是故意利用一些手段混淆敵人的視聽,破壞他們的觀察能力,引導他們做出錯誤的判斷。比如《三國演義》中“張飛獨斷當陽橋”的故事。曹操看見張飛雄赳赳,橫槍立馬在橋頭之上,又看見張飛身后的樹林背后塵埃蔽日,似乎埋伏有大隊人馬。他又想起關羽曾經告訴他的話:“吾弟張翼德于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這時張飛連吼三聲,聲如巨雷,勢如猛虎,曹操立即轉身逃走,退兵30里。曹操這時犯的就是片面觀察的錯誤。
C.忌無重點。有人雖然去觀察事物卻不帶目的性。一古腦兒地觀察,把所有現象都收留,囫圇吞棗,結果抓不住重點,浪費時間,觀察結果不理想。
D.忌走馬觀花。有人觀察事物,不深入、不細致,只是粗略地瀏覽一下。這樣既得不到具體印象,又遺漏許多細節,使觀察結果一般化。
E.忌不用心思。有人在觀察中,不用心去分析、去比較,也不思考事物的來龍去脈,因而也得不到令人信服的結論。中學生因為興趣廣泛,性情活潑,最容易在觀察中出現這樣的錯誤,他們往往憑借一時的好奇心,不做更深入的探求。
F.忌半途而廢。有人在觀察中,遇到復雜和難于解決的問題時,便停止觀察,結果常常功虧一簣。
此外,觀察過程中還應忌情緒不穩定。有人在愉快時就有興趣觀察,不愉快時就心情煩躁,觀察不下去,甚至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由于心情緊張而根本無力進行觀察。有人對智力較高的中學生進行調查和觀察,發現他們一般都有較強的自控能力,情緒穩定,不忽冷忽熱,在遇到困難時能堅持下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怎么提升自己的觀察力】相關文章:
怎么提升自己的價值02-28
怎么提升自己的自信03-01
怎么提升自己的智商05-05
怎么提升自己的氣質04-30
怎么提升自己的人緣05-05
怎么樣提升自己能力03-01
上班族怎么提升自己03-02
怎么才能夠提升自己03-05
提升自己的酒量的方法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