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畫風》教學感悟
和寫文章一樣,教學也不光要有“鳳頭”似的入手點,“豬肚”似的著力點,還要有“豹尾”似的結局點。我們時刻都應該在教學中設計能幫助學生發散思維的切入點,特別是結尾的時候圍繞一個中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幫助他們拓寬視野,這對于發展學生的能力,是大有益處的。
想法的轉變是從聽了這樣一堂課后產生的:
一位教師在教學《一面五星紅旗》時,環環緊扣那位外國老板態度的變化,學生也在教師的引導下入情入境地進行著感悟、體會。教學即將結束,老師拋出了這樣一個拓展問題: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何感受?當即就有學生站起來說那個中國人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老師再問:還有其他看法嗎?緊接著學生們開始各抒己見,有的說那個外國老板心地善良;有的說好人會有好報;有的說這樣做有利于國際友誼的發展……
乍一看,整堂課在這精彩紛呈的感受中圓滿的結束了,這也體現了讀中有思,讀中有感。其實回頭細細一想,在教學中時時圍繞著外國老板態度的變化,也在逐層體現著那個中國人深深的愛國之心,這種愛國熱情已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內心深處。而這位老師在課末的設計顯得有些畫蛇添足,在為了拓展而拓展的同時,還扭曲了文本的原本目的。
放眼看去,如今的課堂上都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每一篇課文結束時都在引導學生們談自己的感受,有甚者泛泛而談,顯得毫無針對性,沒有起到多大的意義。我認為完全可以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當時的興奮點,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思考拓展。
案例:針對題目拓展(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四冊第15課《畫風》)
讀課題后,學生自主質疑。經過思考,學生提問如下:1.為什么畫風?2.畫的是什么風?……乍看所羅列出來的這兩個問題是幾乎沒有什么價值的,但是在熟讀課文,進行自主釋疑時卻令人意想不到:
1. 為什么畫風?
生:因為他們想讓自己的圖畫更美一些。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就寫到:一張張畫顯得更美了。
師:讓我們一起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從這一段你想到了什么?
生:在表揚這三個孩子會動腦筋。
生:也有可能是他們突然想到的,畫風沒有什么原因。
生:他們想挑戰自己,并且畫出了風也說明他們很善于動腦筋。
師:這三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愛動腦筋。
生:在別人的啟發下能積極動腦。
生:很會觀察。
2.畫的是什么風?
生:畫的是微風。
生:因為是微風讓小樹彎了腰,如果是狂風的話,小樹會被折斷。
生:因為雨絲。雨斜斜的,細細的,像絲線一樣。
(評:二年級的學生是很少能夠關注到細節的,而這樣一個問題帶著學生去關注了“小樹”、“雨絲”這樣的詞語,并且是主動的,應該說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師順勢引導:
師:微風可以這樣畫,那其他的風又可以怎樣畫呢?
生:大風可以畫紙到處飛。
生:可以畫窗臺上掛著的風鈴亂動。
(從表面上看,這兩個問題似乎和文章內容無關,但很幸運,我沒有自作主張去掉這兩個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解答,并順勢引導,才出現了這樣極有價值又順其自然的拓展。尊重學生,讓學生主動收獲了許多!)
案例二:針對字詞拓展(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四冊第18課《畫風》)
教師出示這兩句話: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師:能說說“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這個句子里的兩個動詞嗎?
生:垂、逃。
師:讀了這句話,從“垂”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蜘蛛是直直地掉下來的,說明風很大。
生:它的屁股后面還有一根絲。
……
師:你們覺得什么情況下用“逃”字呢?
生:在軍隊打了敗仗的時候,我看到《三國演義》中曹操打了敗仗,就是說他逃走了。
生:那次我看到有個瘋子拿著到,我就是逃跑的。
……
師:為什么把“逃”字用在這只蜘蛛身上呢?
生:因為大風來了,蜘蛛的網被吹破了。
生:在這個時候,如果蜘蛛不趕緊跑的話,可能會被大風吹走。
生:蜘蛛在大風中遇到了危險,但是它不能對付,所以它只能逃跑。
(從“垂”字你想到了什么?學生從一個字,想象出一幅畫面,它讓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對一個字“垂”的理解,更是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感悟出了當時“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場景。同樣“逃”字的教學也是將學生的的視野拓寬到了自己的生活中,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蜘蛛”所面臨的危險。從關注“蜘蛛”到聯想“軍隊”和“自己”,這何嘗又不是一種拓展呢!)
拓展不僅僅只限于結尾!只要不囿于教材,將教學的視野放到學生的生活中、發展中,帶著時時處處皆有語文的大語文觀進行教學,那么,你將會驚奇的發現,其實課文的每一個地方,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進行有效的拓展。
【《畫風》教學感悟】相關文章:
《畫風》反思02-26
畫風箏作文08-13
(優)畫風箏作文11-21
《畫風》課文經典(15篇)03-05
畫風箏作文(精品)11-24
畫風箏作文精選【8篇】09-18
《畫風》反思(匯編15篇)02-27
《畫風》課文15篇(熱)03-05
畫風箏作文15篇[經典]09-28
《畫風》課文教案(通用11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