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人近視了怎么辦
古代美女戴眼鏡
現在近視的概率越來越高,戴上眼鏡的人也越來越多,因為用眼問題的不注意,使得更多的人一生都脫離不開眼鏡,那么在古代,還沒有眼鏡的發明,那么古人是否有近視,近視了該如何。
古籍對于近視的記錄少
翻遍了這么多史書,卻很少發現其中有關于古人近視問題的記載。在古代科技條件那么落后的條件下,當然沒有眼鏡可用,一旦患了近視那可是沒辦法處理的事,怎么會連一點說明都沒有呢?
有人說,這是由于古人苦于沒有解決的辦法,害怕被別人發現受到嘲笑,所以他們自己也少敢于對外承認自己患了近視看不清東西。所以,他們就這樣推斷,中國古代很多的文化名人其實都是大近視,這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窺出一二。比如說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明證這兩位老兄近視程度的重要證據:若非近視眼,明月光怎會看成地上霜?路都差點找不到?當然,這僅僅都是一些論證并不嚴密的笑話,是不能當真的。至于李白和陸游的眼睛是不是真的是近視,還很難確定。
也有人提出古人患近視眼的概率不多。為什么?從古人所處的環境來考慮,他們那會沒有電視機和電腦,自然不會一天到晚盯著對視力有很大影響的屏幕看;他們沒有游戲機,不用擔心孩子在網吧里幾小時甚至幾天不出來;古代的人讀的書數量不會很多,以前只需將四書五經這些儒家經典讀好即可,現在的小孩子每學期就得上多達十幾門的課程,光書包都有十來斤重;以前的書上面的字號都很大,厚厚的幾摞書加起來不一定能上幾萬字,而現在薄薄的一本書就可以放得下數十萬字,我們日常去讀的那些報紙的字號更小,一版上面就是密密麻麻的一大堆。總之,我們現代人眼睛承受的壓力和負擔都要比古人重得多,不近視才怪。
對于古人為什么很少患近視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那就是他們在讀書時喜歡搖頭晃腦的緣故。我們在看很多古裝劇時也會看到,里面的讀書人在讀書時老是搖頭晃腦,感覺這種動作甚是滑稽。但是,這搖頭晃腦的動作居然還和眼睛近不近視有關系?重慶的一家養生研究所所長張貴文認為,搖頭晃腦的動作就相當于是古人的“眼保健操”。據介紹,他做養生研究已經長達20多年,經他多年觀察與思考,發現古圣先賢、帝王將相、大師名家乃至普通的讀書人,幾乎都沒有得近視眼的。他查閱了大量古醫書后,發現早在商朝武丁時代,中國先賢就有包括眼病(當時稱“疾目”)的甲骨文卜辭;《黃帝內經》中雖有多種眼病及解剖的記述,但就是沒有近視眼的記載,搜羅眼科藥物最廣、述說最詳細的《本草綱目》等等,同樣沒有近視眼的記載。對于類似近視眼的記載,古代醫術中只有清代《醫宗金鑒》記有一證。
后來,張貴文訪問了近百名曾讀過舊式私塾的老人,發現他們“約80%視力都很好”,而搖頭晃腦就是這些老人在讀書時必不可少的習慣。這使得他意識到搖頭晃腦與預防近視之間的密切聯系。那么,搖頭晃腦為什么可以起到預防近視的效果呢?張貴文經過研究后認為:“常搖頭晃腦,使頸椎得到放松,從而預防近視。”張貴文從中醫的經絡學和現代解剖學中了解到,眼部的病變和近視眼多與頸椎病變有關。如有的人左眼的視力就比右眼差,就因為左邊頸部的淤積比右邊重的緣故。此外,近視的發病率跟生長發育有關,有兩個高發年齡段,第一個為男10歲左右,女9歲左右;第二個為男15歲左右,女14歲左右,此階段是人體內最大生理轉變的階段。張貴文帶著這一發現去調節人們的視力,效果也非常良好,他說:“我曾調理過10多例近視眼患者,最低為0.1視力,通過每人30余次調理,再教他們自我頸椎按摩手法,2至3年內他們的視力基本恢復至1.0以上!
近視了該如何
其實,即便古人患近視的概率不高,但由于受到遺傳、職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他們中間還是有不少的近視眼,這從一些史料和笑話中也可以看出。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中有著最早的關于近視的記載:“歐陽文忠(就是歐陽修)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在政府數年,每進文字,亦如常人,不以為異。貴人真自有相也。”宋代文瑩《玉壺清話》記載了一則因為近視失態以至于惶恐染病最后一命嗚呼的事例:“孫漢公……為右司諫,以彈奏竦望,疏議剛鯁。知制誥,掌三班。素近視,每上殿進札子,多宿誦精熟,以合奏牘。忽一日,飄牘委地四散,俯拾零亂倒錯,合奏不同,上頗訝之。俄而倉皇失措,墜笏于地。有司以失儀請劾,上釋而不問。因感恙,抱病乞分務西雒。不允,遣太醫診視,令加針灸。公性稟素剛,對太醫曰:稟父母完膚,自失護養,致生疾疹,反以針艾破之況生死有數,茍攻之不愈,吾豈甘為強死鬼耶?遂不起!泵鞔嘤腥俗髁艘皇壮爸S近視眼的打油詩:“笑君雙眼太稀奇,子立身旁問誰是?日透窗欞拿彈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畫壁磨傷鼻,為鎖書箱夾著眉。更有一般堪笑處,吹燈燒破嘴唇皮!绷攘葞鬃,將一個老眼昏花,到處磕磕碰碰,只能在云山霧罩中過一生的近視眼讀書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出來。紀曉嵐就“貌寢短視”,說明他貌丑而有近視。這說明古人對近視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沒有什么應對辦法。如果近視度數深,那就要貼著書看,達到“聞墨”的境地。
可憐古人也近視。要是現在,除非是極少極少的頑固近視,一般只要戴上兩塊由玻璃或樹脂制成的眼鏡,不管是有形的還是隱形的,都可以讓近視的問題輕而易舉地被解決。
西式的眼鏡大約是在15世紀中期傳進中國。據說是在1410年,由滿剌加國王朝貢而來。但因為當時的眼鏡鏡片是由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磨制成,材料稀少,價格昂貴,普通老百姓根本戴不起,故而常被皇帝當作寶物賜給大臣。當時的眼鏡叫“單照”,即只有一片鏡片,戴起來也不太方便,用時戴,不用時就摘下。相傳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就是個大近視,平時常用單照。清代后期,隨著戰爭后中國國門的打開,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價格更加便宜的新式玻璃眼鏡也大量傳入中國,被更多地中國人接納和使用。眼鏡的出現確實給視力不好的人提供了一些幫助,但出于禮儀問題,明清官場上官員見上司時是不能戴眼鏡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記載一個官吏因近視而怠慢了上司的故事:
“卻恰好是本省撫臺。這位撫臺,果然是少年科第,果然是上條陳上紅了的,果然是到了山西任上,便盡情張致。第一件說是禁煙,卻自他到任之后,吃煙的人格外多些。這天忽然高興,出來私行察訪,遇了這王伯述,當面搶白了一頓,好生沒趣!且慢,這句話近乎荒唐,他兩個,一個是上司,一個是下屬,雖不是常常見面,然而回起公事來,見面的時候也不少,難道彼此不認得的么?誰知王伯述是個大近視的人,除了眼鏡,三尺之外,便僅辨顏色的了。官場的臭規矩,見了上司是不能戴眼鏡的,所以伯述雖見過撫臺,卻是當面不認得。那撫臺卻認得他,故意試試他的,誰知試出了這一大段好議論,心中好生著惱!一心只想參了他的功名,卻尋不出他的短處來,便要吹毛求疵,也無處可求;若是輕輕放過,卻又咽不下這口惡氣,就和他無事生出事來!
【古人近視了怎么辦】相關文章:
古人并稱大全02-28
古人觀止作文07-28
古人不遠作文07-13
與古人對話作文08-06
與古人同行作文01-27
你這古人作文12-15
古人之韻作文12-12
【熱門】古人不遠作文07-14
【精】古人不遠作文05-07
古人勤奮讀書的經典故事09-24